植被区划就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差异,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的组合的植被地理区。
概念和意义
根据植被分布规律及其组合特征,将全球或某一地区划分为不同的植被区域,称为植被分区或植被区划。
植被区划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必须在对植物区系、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被的历史发展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它是关于地区植被地理的规律性的总结。同时,植被区划可供进行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参考。
植被区划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对区域土地利用和大农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是进行自然保护区划和环境保护区划的基础。
原则和依据
植被区划的第一个原则是地域分异性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根据植被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和地貌)的特点进行区划,这也是植被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不同的地方。区域植被本身的特点主要考虑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类型以及各种群落类型的组合方式。在天然植被遭受破坏时,栽培植被的性质也是植被区划考虑的依据之一。
植被区划的依据是植被类型,但植被区划不同于植被分类。首先从对象上看,植被分类的对象是植被本身,而区划的对象是一定的地区,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只是作为区划的依据。其次,植被区划单位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而植被分类单位没有。第三,一个分区单位中可以包括不同的植被类型及其组合,某一植被类型也可以分属于不同的植被区。
分级原则
根据目前的植被状况与复原植被的理论,并遵循上述植被分区主要原则,拟订出划分本省各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本区划的分区为4级制。其单位系统采用《中国植被》(1980)的3级制,并增加“区”以下的“小区”一级。
植被区域 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福建隶属于中国3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
植被地带 植被分区的第2级。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以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带性的综合体而划分。主要按具有
相对稳定性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征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本省分为两个植被带,即
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植被区 植被分区的第3级。划分依据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植被类型及主要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习性。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的耕作季节与制度。据此,本省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内典型植被类型基本上一致,因而仅划为一个植被区;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植被类型均以照叶林为主,但闽西、闽中、闽东、浙江省东南部,以及粤赣交界以东与闽北地区植被在树种成分上有差异,故在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可划分为两个植被区。
植被小区 主要按建群种在区划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农作物和果树栽培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来划分。在上述3个植被区内可以划分成6个植被小区。
分区定义
Ⅰ.南亚热带雨林地带
福建在本植被地带仅为1个植被区,3个植被小区。
ⅠA·闽粤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雨林区
本植被区的北界,西南起自永定下洋(与广东省大埔、蕉岭、英德一线相接)向东北经南靖永溪、华安新圩、德化戴云山(有的学者认为应以戴云山东南坡500~200米(由南向北降低)等高线为界)、福清琯口、福州北峰、罗源至飞鸾达三沙湾入海。东、南界在福建省境内均以海岸为界。
本植被区在地貌上属闽东南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区。成土母岩多属火山岩系,以花岗岩、流纹岩为主。土壤类型为南亚热带性土壤——赤红壤,而界线北缘以及海拔400~500米以上则逐渐出现红壤,高海拔山地发育着山地红壤、黄壤。大片平原三角洲多为冲积土,其中因栽种水稻而形成水稻土,海滩多为盐土而少碱土。
本区气候具有
季风气候区的一般特征,夏长冬暖,雨量多而雨季长。年均气温20~21℃,月均气温20℃以上长达6个月,全年无冬。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0℃以上。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2000毫米。
本区的地带性典型植被为具有热带性质的南亚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常形成次生萌芽林、阳性疏林、
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以及灌草丛群落。本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如下:
(1)南亚热带雨林。海拔200~500米以下的地区具代表性的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森林主要是由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大戟科、蕃荔枝科、豆科、野牡丹科、桑科、无患子科、紫金牛科等热带科属及壳斗科的热带、亚热带属种组成。其中乔木上层优势种有:红鳞蒲桃、厚壳桂、红栲、乌来栲、米槠、南岭栲、山杜英、蕈树、软荚红豆、黄杞及其它热带性树种如多花山竹子、翅子树、黄桐、白桂木、红桂木、红叶树等。中、下层乔木有鹅掌紫、茜草树、毛茜草树、毛五月茶、狗骨柴、木蜡树等。
林下灌木有罗伞树、九节木、柏拉木、多种鸡屎树、青果榕等大灌木。小灌木有朱砂根、
灰色紫金牛、走马胎、三亚苦等。
林下藤本植物与寄生、附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多,特别是木质藤本。其中有密花豆藤、木盖藤子、扁担藤、花皮胶藤、藤黄檀等。附生藤本有山簕、葡萄九节木、络石等。附生植物有兰科的高班叶兰、鹤顶兰、石仙桃等,以及一些
天南星科植物。
(2)照叶林(山地垂直分布)(略)。
(3)次性植被。南亚热带雨林如只经轻度砍伐,尚可恢复原有的森林。如遭严重破坏,许多阳性树种如闽粤树、马尾松、木荷等则乘虚侵入。灌木丛是绝大部分荒山荒地的分布类型。组成种类有桃金娘、
小叶赤楠、石斑木、南岭荛花、黄桅子、黑面神、排钱草、东桑子、余甘子、山芝麻、芒、五节芒、
纤毛鸭嘴草、鹧鸪草、芒萁、
刺芒野古草等。
(4)热带海岸植被。海滩有红树林:沿岸共7种: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木榄、老鼠簕、海漆、黄槿。
海岸丛林及其它植物有露兜、苦槛兰、苦兰盘、海蔓荆、砂滨藜等。
(5)栽培植被。有水稻、甘蔗、大小麦、甘薯等。果树有荔枝、龙眼、香蕉、橄榄、凤梨、番木瓜、柚等。
此外,水生植物有凤眼兰、大藻和莲等。
本植被区有三个植被小区。
ⅠA1·闽南博平岭东南部湿热南亚热带林小区 本小区位于省境的最南端,热量条件优越,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0℃以上,最冷月均温在12℃以上。年雨量大多在1400~1600毫米,多者可达2000毫米。土壤母岩以花岗岩为主,大多发育成赤红壤。
典型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突出地表现在以热带性科属为优势种,如
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
紫金牛科、大戟科与壳斗科的热带、亚热带属种。具体如乔木层的红栲、乌来栲、红鳞蒲桃以及灌木层的罗伞树、九节木等。藤本植物巨大且多。如木质大藤本密花豆藤为本小区所特有。在阳性灌丛中以桃金娘、南岭荛花、山芝麻、车桑子、黑面神为主。
本区为省内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此外,典型的热带海岸灌丛植物露兜、苦槛兰、苦兰盘等分布普遍。
栽培植被有:水稻、小麦、凤梨、香蕉、芒果、番木瓜、龙眼、荔枝、
巴西橡胶、胡椒等。
ⅠA2·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湿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小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气候温暖潮湿。年均气温20℃左右,北部约19℃,有一定霜期。年雨量1400~2000毫米。土壤母岩多属花岗岩、流纹岩等,土壤主要为赤红壤。
植被组成与上一区相近,具有樟科、杜英科、茜草科、豆科、梧桐科等热带的属种植物。但壳斗科和山茶科种类增多,雨林上限较低,在海拔400米以下。在本小区的北缘有温性植物如大叶槠、青冈等出现。藤本植物仍多且大,但科类减少,如密花豆藤已不复见。次生桃金娘于冬季有红叶现象,温性灌木如黄瑞木、 木渐多。
海滩植被红树林仅有秋茄、桐花树、白骨壤三种。典型热带海岸植物苦兰盘等生长普遍,但露兜已绝迹。
栽种植被与上一区相近。但
巴西橡胶已无法生产性栽培。胡椒、蒲桃也难以生长。
ⅠA3·闽江口沿海潮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区为西北高而东南低的丘陵及河口平原,具较暖和的气候,平均气温19~20℃,最冷月均温10℃左右,年霜期1~2个月,霜日8~15天,极端最低气温为0℃左右,个别地区达-2.7℃,年雨量1400~1600毫米,土壤以赤红壤和红壤为主。
原生植被罕见,仅福州鼓山海拔200米以下至飞鸾一带尚有小块南亚热带雨林残迹。主要组成成分有米槠、红栲、杜英、鹅掌柴、厚壳桂等。大藤本除藤黄檀、小叶买麻藤外,还有巨大的木盖藤子。针叶林树种如杉木生长尚好,柳杉在高海拔处有星散分布。桃金娘长势低矮且冬季红叶落叶, 木在局部地区成片生长。
海滩植被红树林仅秋茄一种,热带海岸灌木亦仅有苦兰盘一种。
栽培水稻一年两熟,热带果树已较少。温带果树桃、李均生长良好。
Ⅱ.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本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8~20℃,个别地区低于17℃。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山地黄壤。冈属以及樟科、山茶科、蔷薇科、茜草科、禾本科的竹亚科、豆科、金缕梅科、木兰科、杜鹃科、木犀科、芸香科、杨梅科等。在海拔较高山地槭树科、桦木科,以及壳斗科的栎属也占一定的比重。针叶林方面主要有松科、杉科、柏科的一些属种。
本植物地带在本省可分为2个植被区。
ⅡB·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
本区属中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夏长而冬暖和,雨量多。年均气温20℃或19~18℃,个别地区更低些。极端最低温度0~-4℃,年平均霜日20天左右,年雨量1600~1800(或2000)毫米,土壤母岩多属花岗岩、火山凝灰岩、流纹岩、石英斑岩等。土壤为红壤、黄壤等。
本区发育良好的典型原生植被为照叶林,因遭破坏,目前以次生要为主。优势植物有甜槠、米槠、青钩栲、青冈、大叶槠、木荷等。
本植被区可划分为东、西两个小区。
ⅡB4·闽西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0~18℃。年霜期41~130天,终年无雪或偶有下雪。绝对最低气温-5~-7℃。年雨量1400~2300毫米。土壤以地带性红壤为主,其母岩多为花岗岩。
植被的组成种类有;以壳斗科的甜槠为主,常为大片的纯林,米槠、闽粤栲、木荷等。在本小区较北地区,较多出现落叶树叶如茅栗、白栎等。针叶林以马尾松居多。杉木林不如闽东、闽中和闽北等地多。次生灌丛以桃金娘、 木、
小叶赤楠、乌饭等居多。
栽培作物主要有水稻,一年两熟,山地多为单季稻、小麦、烟草等。果树有板栗、李、枇杷、梨、桃、柿等。
ⅡB5·闽中、闽东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0℃~18℃,最冷月均温8.5~7.1℃,极端低温-7~-8℃,霜期约80~140天,终年无雪或短期有雪。年雨量除沿海宁德在1400毫米以下外,均达1500~1800毫米。
土壤以红壤为主,其次为黄壤与山地草甸土等。母岩以花岗岩分布最广。
植被组成以壳斗科植物为主,主要优势乔木有米槠、栲树、南岭栲、大叶槠等。甜槠较少,苦槠星散分布于本小区北缘。群落中所含的植物区系组成与闽西博平岭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相近。在个别地区或北部边缘可零星见到一些落叶树种如紫树、檫木等。小区南部及闽江中游一些谷地林中,夹杂有闽西与广东地区的热带植物如翅子树、蒲姜木、阴香、绒楠等。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等。
栽培作物以水稻为主,低平地区一年两熟或轮种小麦而为3熟。果树有杨梅、桃、柿、梨、李、枇杷等。板栗较少。
ⅡC·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
本区在福建境内仅有一小区。
ⅡC6·闽北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气候温和,多雨,湿度大,阴天多。年均气温18~17℃,霜期较长,极端最低气温可达-8℃(浦城)。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武夷山东南坡则更多些。各地多有降雪,雪日2~3天。土壤以红壤为主,在山坡或低洼地则多黄壤,母岩以中生代火成岩系花岗岩为主。
本小区典型植被为照叶林,群落结构较简单,树种以壳斗科和木兰科植物为主,但比前述植被区出现较多落叶或半绿种类,甚至在次生林中有以落叶灌木占优势的群落。主要植物种类有甜槠、苦槠、青冈、
多脉青冈、木荷、水青冈、亮叶桦、栲树、安息香等。针叶林有马尾松林、杉木林、黄山松林等。灌木有白栎、 木、映山红、茅栗、酸枣、蜡瓣花等。本小区其它天然植被还有
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类型。
本小区栽培植被以水稻为主,低平地区一年两熟,山区多单季稻。果树有梨、李、桃、林檎、枣等。野生果树有野山楂、柿等。此外山地还有油茶、茶叶等。除杉木外,毛竹也是主要的生产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