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又称“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
节日起源
有关“正月初七”的起源,有四种说法。
历史沿革
关于“正月初七(人日)”的记载,以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为早。书中提及:“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转引自《事物纪原》)由此可归纳出两点:一是当时不仅有“人日”,还存在六畜之日与五谷之日;二是其本质为一种迷信行为,即通过占卜祈求全年人丁兴旺、六畜繁盛、五谷丰收,尚未具备显著的节日特征。
至晋朝,开始兴起在“正月初七(人日)”剪彩为人形的习俗,称为“人胜”。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录:“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赠,登高赋诗。”(转引自《太平广记》)此后,“人日”转变为“人胜节”,与占卜行为脱离关联。
唐朝时,“人胜节”期间皇帝常有宴请群臣的活动,如李义的《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诗中所述:“幸陪人胜节,长愿奉垂衣。”从诗题及内容可窥见当时节日活动的盛况。
宋朝以后,“人胜节”逐渐衰落,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鲜有提及,随后“正月初七(人日)”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节日习俗
主要习俗
根据气象判断吉凶,以卜人类的繁衍。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阴晦则兆灾患。据《北齐书·魏收传》记载,南北朝时期,正月初七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正月初七这天另外一项比较普遍的习俗就是登高。人日登高与重阳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中国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
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
摊煎饼,“熏天”。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
芥菜、
芥兰、
韭菜、
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
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
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
荠菜、
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正月初七当天,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有在人日节“
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
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
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大部分地方在正月初七还有吃
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
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正月初七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
地域习俗
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在北方还流行一种活动:让小孩头顶八卦,测试能坚持多久,以训练其耐心,期盼吉祥。这也是一种祈求人丁兴旺的吉祥物。
相关活动
旧时“人七日”还有许多祀神活动,这只是表明人们当时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的形式。如临沂,在这一天里以推磨推碾的形式送天神、地神,单县这天送火神的活动十分隆重,一般是全村人集于空场上,并搭上火神棚,棚中有手持火鹁鸽的红脸火神像。
节日传说
土地庙送灯
人日还叫“人齐日”,民间有上土地庙送灯的习俗,人们将一盏油灯放在土地神像前,家里有几口人就点上几个灯捻儿,此时无子的人家要去偷灯,认为这样可以求到儿子。
女娲造人
正月初七被视为人节,这一节日源于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据天津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该神话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创世并在七天内依次造出了各种生物。从正月初一开始,女娲先后创造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而直到第七天,她才创造出了人类。这一传说经过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吃七样羮的习俗,以此来纪念女娲造物的伟大功绩
节日内涵
正月初七,又称人日,即“人民安之日”,被定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拥有至少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关于正月初七作为“人日”的定义,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有明确记载:“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此描述揭示了正月初七作为“人日”的核心思想,即祈愿人民安康、社会和谐。
节日影响
文化影响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
交通影响
从正月初七到元宵节(2月4日至12日),务工人员和学生的返程需求叠加,导致返程客流集中。高速公路车流量达到最高值。正月初二至正月初七年访友、亲朋聚餐、休闲旅游等需求上升,城区总体交通将呈现阶段性高位运行、潮汐式时空分布、局部短时集中等特点。
文化作品
文献记载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以头鬓。——《荆楚岁时记》
人日,京都人食煎饼于庭中,俗云“熏天”,未知所从出也。——《契丹国志·卷二七·岁时杂记》
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辽史·卷五三》
(正月)初七日“人日”,吃春饼和菜。——《明宫史·火集·正月》
人日天气晴明,出人通顺,谓一年人口平安。服制之家不登贺,不立门簿。虽有亲宾来拜谒者,亦不答拜。——《帝京岁时纪胜·正月》
俗以七目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九日为天日,十日为地日。人视此四日之阴晴,占终岁之灾祥。案:汉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晋议郎董勋《答问》称:“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镂金以相遗,改旧从新之意也。”今人因《占书》有七人、八谷之说,遂以九天、十地附会之。——《清嘉录》
古之(正月)七日为人日,以占泰否。——《京都风俗志》
(正月)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按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清明,则所生之物育,阴则灾。——《燕京岁时记》
西庙日护国寺,在皇城西北定府大街正西。东庙曰隆福寺,在东四牌楼西马市正北。自正月起,每逢七、八日开西庙,九、十日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之一大市会也。两庙花厂尤为雅观。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至于春花中如牡丹、海棠、丁香、碧桃之流,皆能于严冬开放,鲜艳异常,洵足以巧夺天工,预支月令。其于格物之理,研求几深,惜未有著书者耳。尝观泰西农学书中,谓一粒之获可得十万粒,如以花之法之,定能远过其上。但是人工既贵,灌溉亦难,以之治玩好则可,以之治稼稿则断断乎其不能也。即如冬瓜、王瓜、茄子、扁豆之类,皆能于严冬栽植,色味俱佳。但价值太昂,不能尽人而食,是亦不能行之明证也。
谨按《日下旧闻考》:护国寺元曰崇国寺,明曰大隆善护国寺,今只日护国寺。乃元氶相脱克脱之故宅。寺中千佛殿旁立一老髯,幞头朱衣:一老妪,凤冠朱裳,即其夫妇之像。今已无存矣。隆福寺乃前明景泰四年建,役夫万人。寺中白石台栏,乃英宗南内翔凤殿故物也。本朝雍正元年重加修葺,有世宗御制碑文,较之护国寺尚为完整。(隆福寺于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毁于火。)——《燕京岁时记》
诗词歌赋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人日寄杜二拾遗》)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魏了翁)
登台试人日,此日谓宜人。日照高台色,台非故苑春。青山白云路,绿水流花津。醉欲呼鸾去,遥遥芳杜邻。——(《人日登粤王台》明·邝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