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称“赤口”“赤狗日”,依据地区风俗不同又被叫做“猪日”、“赤口日”、“老鼠娶亲日”,是中国农历一年之中的第三天,亦是正月第三天,正月最早源自春秋时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
名称由来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这在《宋史》中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休假五日,两京诸路州、府、军、监前七日建道场设醮,断屠宰……”
后正月初三被称为“小年朝”。据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王思潮表示,“岁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说初三是小大年初一。按照古人的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他们对初三很重视,称为“小年朝”。有些地方又把正月初三称为“赤狗日”,都认为这一天不宜出门拜年,而应该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据说,“赤狗”是指“火焰之神”,出外如果遇到它,难免会有凶事,拜访朋友们可能发生纠纷,因此最好待在家里好好休息。
依据地区风俗不同,正月初三又被叫做“猪日”、“小年朝”、“赤口日”、“老鼠娶亲日”,还有不拜年、贴赤口、烧门神纸、禁食米饭、晚起早睡等大大小小的民俗习惯。
历史沿革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正月第一天为正月初一,第三天则为正月初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正月初三被称为“小年朝”。
节日起源
农历年的第一个月,传统的叫法是“正月”,要从古人给月份命名的方式习惯说起。我们的祖先除了用序数词标明月次之外,还为各个月份取了别名。月的别称往往显示其季节时令的自然特征,如,一月份时太阳和月亮的视位置同在陬营这组星宿的空城内,因此有别名为陬月。三月份是开始采桑养蚕的时节,便又称蚕月。九月份秋霜肃杀,万物渐渐凋敝,阴气侵寒,大地呈现一片灰蒙蒙的昏暗景象,故称玄月。十一月份是冬至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故名冬月。古人也有注重强调某一月份中特定的社会活动内容而为月份取名的。比如,十二月是一年最后一个月,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上自王室,下至民间,在这个月里都要除旧布新,迎接新生活的到来,故此月又称涂月,涂即除,以新易旧的意思。
节日习俗
主要习俗
自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间大伙大多都守夜劳累,所以到了初三这天便可以安睡迟起。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更需要科学做好防护,保持充足睡眠,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养足精神,以备新年里精神抖擞。
旧时初三日要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不过现在,这个习俗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民间有俗语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很明显,初三有吃合子的习俗,在这里合子含有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合子是中华面食中的一种,是中国北方,尤其是在京、津地区流行的一种面食。它是一种薄皮的小馅饼,两层薄皮内只有一层馅,需用饼铛烙制。馅,以韭菜+鸡蛋、茴香+猪肉、韭菜+猪肉的组合最为常见和最受欢迎。
地方民俗
花山节,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又被叫做“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云南永善县的马楠山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
初三上午,山区全族要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
在西北农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这天是要送灶神的。从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请回灶神爷贴在灶台中间,并摆放供品,每天上三次香供奉,寓意保佑家里五谷丰登,来年庄稼有好收成,全家人丰衣足食,年年有余。而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爷送走。
在嘉兴、湖州,初三被叫做“小年朝”,是接灶神的日子,意为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
在杭州旧时候,初三需要进行“开井”仪式。古人初一初二的时候,让劳累一年的井绳休息,就用红纸条把井口封住,大家不能取井水。初三这一天要举行一个很特殊的仪式,把封条揭去。
闽南的大年初三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亲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初二没去拜过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这天大都是户外活动,而不去串门拜年。
在一些西北农村地区,大年初三家家户户要剪剪纸贴窗花。剪纸的时候要把纸染成五种颜色,贴在“六六三十六格”的窗户上,象征着六六大顺,窗户的四个角要贴上红色剪纸,象征一年四季红红火火。
相关活动
闽南竹竿舞
从大年初三开始,福建闽南当地的畲族同胞会用喜庆的竹竿舞来迎接八方来客,用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新年,表达欢乐的心情。
民族节日
正月初三,傈僳族举行澡塘节;土家族举行祈禳节。
正月初三连城县莒溪镇莒市村游龙活动,游龙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增强村民归属感、凝聚集体力量的活动。在游龙过程中,村民们通力合作,凝心聚力,让长龙蜿蜒起伏于田埂村道,穿行于大街小巷,绘就出一派乡村振兴新画卷,也传递了客家人敢闯敢拼、坚韧不拔的精神。
2025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之一的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在石家庄录制,正月初三播出。
2025年正月,山西大同浑源县推出新春文旅活动,正月初三举办新年书画展。
2025年正月初三开始,温州鹿城区开展戏曲主题游园活动,每天上演包括瓯剧、越剧等不同剧种的戏曲,江心西园谢公阁、公园路古戏台将开展戏曲类演出11场。全面展示戏曲文化的多彩瑰丽。
2025年,正月初三北京音乐厅举办“春节大拜年”活动,由在国家一级指挥李方方亲自执棒,北京管乐交响乐团演奏,让每听众都能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到农历新年的独特韵味,带着满满的幸福感迈向新的征程。
节日传说
老鼠娶亲
老鼠娶亲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据传在大年初三这一天,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因此也衍生出老鼠娶亲的年华和动画片。
赤狗日
初三又称“赤口”“赤狗日”,传说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了会不吉利,所以人们一般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不出门。俗谚:“初三睏够饱”,“初三无人行”等,大年初三这天不出门走亲访友。大年初三在闽南又称“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恶神,遇之终年不得平安。而闽南语“狗”与“口”音近,故初三也称“赤口日”,闽南人认为,在这天出门会与人起口舌之争。所以闽南人在大年初三这天,既不会出门拜年,也没有亲朋好友上门来访。
为了破解“赤口”带来的不吉利,还会“贴赤口”求吉祥。尤其在南方,大年初三早上要贴“赤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长约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都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能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倒掉一样。
谷子生日
民间认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希望来年是个丰收年。
小年朝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清代文学家顾禄在《清嘉录·小年朝》中记述“小年朝”习俗说:“(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所谓“岁朝”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古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他们对初三非常重视,称之为“小年朝”。
天庆节
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某年正月初三,皇宫左承天门南角的兽檐上,突然出现了一条两丈多长的黄帛,上面还写着许多歪歪扭扭的蝌蚪文。真宗听说后马上召集百官,到朝元殿打开黄帛,经专人翻译,发现帛上的文字是:“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真宗认为这是天降祥瑞,大喜过望,不仅改年号为大中祥符,还把正月初三设为“天庆节”,大赦天下、酬谢天恩。
为了节日的贯彻,真宗在这一天赐宴并馈送朝臣节物,特许全国官员放假五日,并下诏全国各地设置天庆观,以便于天庆节的建醮集会。
相关禁忌
正月初三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
正月初三老鼠娶亲忌点灯。
正月初三赤狗日忌拜年,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
文化作品
节日影响
经济生活
春节假期期间(一般初一到初八),人们更倾向于在外出就餐和休闲娱乐方面消费。以往很多人回乡探亲期间都会去楼盘样板间和汽车4S店逛一逛。居民消费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政府正试图通过促进消费来提振经济。
短途春运
正月初二至正月初五,假期探亲、旅游、拜年聚会、短途自驾出行车流早晚较集中部分路段出现区域性拥堵。
节日假期
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