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之恋》是连载于青年文学的网络小说,作者是阎志。
作品简介
第一部:梅花落 樱花开
第一部《梅花落 樱花开》,起于青春美丽的邂逅,终于毕业季的各奔东西。
经济系学生陈东明,作为“跨学科沙龙”发起人,在校内一直备受瞩目。毕业离校前夕,他在珞珈山一块巨石上刻下“始”字,默然发奋立志。
哲学系学生田路,感受着时代的强烈气息,从武汉长江大桥入水,仅仅凭借一只游泳圈,独自漂流1050公里,顺利抵达崇明岛,他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出海口……
第二部:江水浅 湖水深
第二部《江水浅 湖水深》,起于雷华和田路在校园里的第一次相遇,两人不约而同踏上创业之路。
计算机系学生雷华,在图书馆偶然翻阅《硅谷之火》,受到巨大激励,以两年时间修完所有学分,立志成为时代的巨人。
回到武汉大学读研的田路,为了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再次向长江发起挑战。他从三江源入水,漂流4000多公里,历经无人区、通天河、长江三峡,九死一生,顺利抵达武汉长江大桥,完成了独自漂流整条长江的宏愿。
人物介绍
田路:武汉大学哲学系七九级学生,“跨学科沙龙”的中坚。大四毕业前从武汉长江大桥入江,独自一人漂流到崇明岛,事迹被《中国青年报》报道。1985年成为武汉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前完成从三江源到武汉的长江漂流,再次登上《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头条。毕业后他拒绝去宜昌地委党校报到,而是选择了创业,和熊志一、余三石、刘闯、王东海、喻鹏飞、宋佳等六人成立了现代生物化学研究所。后来在于真的帮助下,用计生委的指标顺利上市。田路在现代集团蒸蒸日上时选择了离任,远赴美国,为自己投身公益环保做准备。汶川大地震时,他率领现代集团的数名年轻人,奋战于救灾一线。
陈东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七九级学生,“跨学科沙龙”的发起者。毕业后分配到国务院研究中心旗下一家经济类杂志。陈东明辞职后,与郑华、吴爱军创立了国内第一家拍卖公司,“正和”。因为拍卖场流出了赝品,陈东明坚持不讲情面,吴爱军入狱,郑华选择了离开。然后又瞅准时机,成立了国民人寿保险公司。
王慈:“等候书屋”的老板,作家,后来成为教辅书商。王慈原来是黄冈税务局工作人员,因为女友向纯子到华师进修,他也辞去工作,来到了武汉。纯子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嫁人生子。王慈一等就是二十年,终于得以和寡居的纯子结婚,让等候有了结果。
雷华: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八七级学生。以两年时间修完四年学分,在大三时认识了同系师兄李之雄和舒天,以及华科大的张中羽,四人成立了一家精益信息技术公司。因为核心技术被盗,雷华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了。毕业后雷华被分配到北京,在一家研究机构上班,因为参加校友会,被陈东明辞职下海激励,应聘成为东岭软件的主管,随后又成为销售副总和总经理。在东岭软件上市后,他辞职,组织了新的团队,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出了一诺手机。
张中羽:华科大计算机科学系八七级学生。大学期间与雷华的呢个人一起创业。毕业后到东莞创业,跟着段一平做游戏机、VCD和DVD。与秦宇结婚后,陪读到美国。与田路重逢后,他选择回国创业,主导研发了“友讯”社交软件、参与创办了欧π手机和维欧手机。在回国创业期间,夫妻感情出现问题,与秦宇离婚。
郑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七九级学生。毕业后先在湖北省政府机关工作,后调任海南省政府办公厅规划处处长,在陈东明的帮助下,他调到北京工作。后与陈东明、吴爱军一起创办了正和拍卖公司。离开正和后,他创办了慧信咨询,并入股了陈东明的国民人寿保险公司和吴爱军的顺势地产。
吴爱军: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专业七九级学生,与陈东明、郑华、田路起过冲突。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水利部旗下的技术研究所。因为在拍卖会中违规操作,吴爱军吃了官司。出狱后,他黯然离开北京,回到武汉重头再来。他从房产中介开始做起,最终成功进入房地产,在武汉开发了光谷欢乐城项目,让他一鸣惊人,随后进军北京,一直想把顺势地产打造为国内前三甲企业。
舒天:毕业分配在房产局,官至副局长。
李之雄:天使投资人,旨在帮助一如当年他们一般的年轻创业者。雷华给她投了500万,张中羽给她投了1000万。
张红: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八七级学生。雷华的女神,后来成为雷华的妻子、贤内助。
林静:武汉大学外语系八〇级学生。后去北京大学读研深造,嫁给了北大经济学教授李小刚。与李小刚离婚后,她加入现代集团,并嫁给了田路。因为在公司管理理念上与田路出现分歧,她只身远赴美国,最后嫁给了美国人杰克,成为一个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联合创始人。
于真:
武汉大学中文系八〇级学生,作家,创作了《珞珈情思》。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经济报刊担任首席记者。后加入现代集团。田路离任后,她也选择了离开,转投新媒体行业。
冯遥:秭归县草池坪村渔家女孩。田路在三峡遇险时被冯遥的爷爷和父亲所救。草池坪村拆迁后,田路再也没有见到她。冯遥后来到武汉打工,遇到了创业期的吴爱军,两人日久生情,冯遥嫁给了吴爱军,生有一子吴小路。
冯力:冯遥的弟弟,武汉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武汉做医生。
熊志一:武汉大学哲学系七九级学生,田路舍友,大学期间与简威、文涛合开“文志威精品屋”。1985年和田路一起考研,成为武汉大学新闻系研究生。与田路一起创业。田路离任后,他接任现代集团董事长一职。
陈宝林:武汉大学哲学系七九级学生,田路舍友。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社科院。后加入现代集团,因为他用人出现问题,引咎辞职,并加入了国民人寿保险公司。
潘东:武汉大学哲学系七九级学生,田路舍友。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商业厅。
简威: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七九级学生。毕业后先是去海南岛创业,然后在北京成了新世纪广告公司,承接央视的广告业务,最后加入国民人寿保险公司。
文涛: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七九级学生。毕业后先是去海南创业,后陪读到美国。
创作背景
《武汉之恋》是作者阎志回顾自己亲身经历的80年代,以2017年春武汉启动“资智回汉”为引子,星散四海的武大学子重聚江城,勾起四十年前的往事,以艾路明长江漂流,雷军创业,陈东升、毛振华、孙宏斌下海创业为原型和线索,书写包括他在内,这一批奋斗者的家国情怀和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
作者介绍
阎志
阎志,1972年生,罗田县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主编。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诗集、小说集多部;其作品多次获徐志摩诗歌奖、《诗刊》一等奖等奖项。
作品评价
这是一部与青春相关的小说,因此情感婚姻的书写有相当大的权重。林静和田路、张红和雷华、田路与冯遥、林静和李小刚、于真和田路、吴爱军和冯遥等,这些青年男女的分分合合,几乎成为时代生活的隐喻。一个大变动的、充满主体意志和不同想象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碰撞、命运和境遇的变化,也一定会在爱情和婚姻的场域有所反应。小说中,这些不同爱情和婚姻景况的书写,是最具情感色彩的段落。在反映时代大潮的青春文学稀缺的时候,《武汉之恋》以巨大的篇幅塑造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群体形象,书写了青春的激情和时代的缩影,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作品。——
孟繁华《青春的激情和时代的缩影》
精彩书摘
田路看到林静在朝老斋舍女生宿舍走去,正准备加快步伐的时候,突然被一个人搭住了肩膀。他一愣,转身一看,竟是陈东明。原来陈东明看到田路离开了,也前后脚追了出来。陈东明是本着爱才的心理,想要认识这个读书会的新成员。刚才的言论充分表明这是一个有着自己判断和见解的大学生,比较难得,比较可贵。
陈东明露出一脸很诚恳的笑,说:“这位同学,我们还不认识呢。欢迎你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
田路也有点尴尬,只好打招呼说:“你好,你好。”
陈东明又拍了拍田路的肩膀,说:“走,我们找个地方,坐下好好聊一聊。”
林静的背影已经看不见,即使想追也追不上了。田路只能跟着陈东明走。
那天晚上两人在经济系外面的一块草地上坐着,谈了一个多小时。陈东明先做了自我介绍。田路说:“你是大名人,就不用介绍了。”接着又自嘲地说:“我呢,却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无名小卒。”
陈东明也不置可否,说:“但你很有想法,很有思想。我们读书会特别期待像你这样不仅有想法还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
通过聊天,田路才知道陈东明是复读了两次才考到武大的,和自己是同一级,都是一九七九年秋天入校的。陈东明虽然复读了两年,但是和自己同龄,都是一九五九年出生的,今年二十三岁,这让两人更熟络起来。
......田路便转移了话题,问道:“那你后来考得怎么样?”
“后来那个女生考上了,我只考上了中专,离上大学只差了五分。”陈东明叹口气,“我一直想考个好大学争口气,因为我父亲在‘文革’时受了冲击,受了影响,我们一家人在当地好几年都没抬起过头。”
田路愈发好奇了,问:“你父亲是做什么的?”
“我父亲是沙市木材公司的经理。”
“哦,那还是个干部呢。”
“算是吧,只是在‘文革’中受了影响。我必须要考出来。因此我准备第三年再考一次。一九七九年我什么都不顾,一心扑在复习上,终于考上了武汉大学。”
田路问:“那你跟文工团有什么关系呢?”
陈东明说:“我们当地那个文工团,怎么说呢,基本上就是半专业的演出队,有任务就去演出。原来是以演样板戏为主,近几年调整了一下,唱一些应景的歌,演一些受欢迎的小品。这样一来,每个月还能领到二十块钱。我可不能丢了这二十块钱的收入,只能一边复读,一边兼顾团里的演出。”
田路很感慨,说:“这么说来,我们两个都是因为高考才改变了人生。不然的话,你可能还在文工团报幕和演出,每月领二十块钱工资;我可能还在潜江老家做农民,种些蔬菜和果树。我们真是要感谢恢复高考的政策。”
陈东明也同意,说:“是啊。高考确实改变了我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