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力量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按照动员计划组织实施,主要措施是:一是扩编现役部队。临战前使军队迅速转入战时状态,现役军人一律停止转业和退伍,外出人员立即归队;迅速组建扩建新的作战部队和保障部队,实施战略展开。二是征召预备役人员。重点是征召预备役军官和专业技术兵,按战时编制补充现役部队。三是预备役部队调服现役。四是改编和扩充其他武装组织。五是动员和组织民兵参军参战。六是征用急需物资。主要是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医疗器械、修理设备等,以满足军队扩编的需要。七是健全动员机构,加强组织领导。随着战争的发展,进行持续动员,以保证军队不断补充和扩大,直至战争结束。
引证解释
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军事危机,将武装力量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活动。战争动员的主体和核心。包括现役部队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武警部队动员、民兵动员等。涉及人员的收拢、征集、训练和补充,以及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的生产、征用和调配。对于迅速获取、增强和保持武装力量,改变军事力量对比,夺取和保持战略和战役主动权,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战争动员是因战争对武装力量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常备军没有产生或规模较小时,许多国家实行“兵农合一”和“寓兵于民”的政策,一旦遇有战事,主要依靠动员民兵或民众临时“聚合成军”,所需的装备物资也主要是“取之于民”,即由参战者自备自带武器和给养。在古罗马,被分配承担重装步兵义务的人,必须为自己准备矛、剑、衣甲和圆盾;被分配承担轻装步兵义务的人,必须为自己准备长矛和弓箭。雅典在梭伦改革时规定,收入较高处于第一和第二等级的,所承担的兵役义务除自备个人所需装备参军打仗外,还要承担建造战船的义务,而收入较少处于第三、第四等级的,也需自备装备和给养。在常备军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武装力量动员演变成以常备军为骨干、后备力量为基础的动员模式,即常备力量实行平时、战时两套编制,和平时期实行编制员额较少的平时编制,战时通过后备力量动员扩充至战时编制。世界各国为此建立了兵员征召和武器装备储备制度。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为保卫革命成果,抗击欧洲干涉军的武装入侵,于1793年8月23日由国民公会颁布了《全国总动员法令》,在很短时间内为军队征集42万兵员。1798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征兵法》,实行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义务兵役制,为平时建立更大规模的常备军,储备更多的后备力量,战时进行更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动员,提供了制度保障。拿破仑战争中的武装力量动员实践,使普遍义务兵役制在世界各地产生广泛影响。普鲁士在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的过程中,坚持对预备役人员进行编组和普遍军训,创立了具有预备役部队性质的后备军。同时,通过在军队中建立参谋体制,加强了动员计划工作,并充分利用电报和铁路技术进行武装力量动员和展开,奠定了工业时代武装力量动员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主要参战国的武装力量,在各国政府相继宣战或宣布动员后,都用了较长时间进行大规模动员扩编。到战争中期,各主要参战国在尚未做好军工生产动员、军队扩编所需武器装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将军队规模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俄国军队由138万余人增加到533.8万人,最高兵力达到990万人;法国军队由88万余人增加到378.1万人,最高兵力达到519.2万人;德国军队由80万余人增加到382.2万人,最高兵力达到82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都在参战前制定或实施了大规模武装力量扩编计划。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为发动突然袭击,在未经政府宣战和宣布动员的情况下,将大规模参战兵力的动员部署提前到开战前完成。奥地利、波兰、法国、苏联等国在遭到德军大规模机械化兵团的突然袭击后,才进行武装力量总动员,大部分部队在未完成动员的情况下仓促应敌,导致部队损失惨重和作战失利。整个战争过程中,各国武装力量的人员和装备损失巨大,为保持和扩大作战所需的力量,都持续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兵员动员和军工生产动员,最终使武装力量动员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苏联的总兵力,1939年1月为160万人,1942年5月扩大到1090万人,1945年1月达到1136.5万人。德国的总兵力,1939年9月为170万人,1941年6月扩大到720万人(不含仆从军),1942年达到1050万人(含仆从军)。美国的总兵力,由1941年的180.1万人扩大到1945年的1212.3万人。日本的总兵力,由战前的63万人扩大到1945年的72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冷战中期,各国为应对大规模全面战争,在强化总动员体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大规模武装力量动员体制。许多国家保留、完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行的普遍义务兵役制度和预备役制度,通过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体育组织以及其他准军事组织,大量储备后备力量。同时,一些国家将常备军规模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通过实行简编师、动员师、架子师等多种有利于动员的编制,以及加大军队动员物资储备和建立庞大的军工生产体系等措施,使常备军具备战时大规模扩编的能力。美军在越南战争中、苏军在入侵阿富汗战争中进行的武装力量动员,暴露出为大规模全面战争建立的武装力量动员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局部战争的需要。冷战后期,许多国家逐步将战争动员准备的重点由大规模全面战争转到局部战争上来,对武装力量动员体制进行了较大的压缩性调整,减少了常备力量和后备力量的数量,降低了动员师、架子师在编制中所占的比例和军队动员物资储备标准,提高了应急作战力量的动员准备程度。在冷战结束后爆发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及其盟国进行的武装力量动员,呈现出动员规模逐步缩小、动员部署节奏加快、动员行动更加及时可靠等特点。美军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动员的总兵力分别为54.5万人和42.4万人,完成动员部署所用的时间,海湾战争时为6个月,伊拉克战争时为3个月。现代武装力量动员的主要措施有:①收拢现役人员和征召预备役人员。现役军人一律停止退役,外出、休假人员立即归队;预备役人员在接到征召通知后,迅速到指定地点报到,根据命令补充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或加入民兵等群众武装组织。②补充装备物资。启用军用动员物资储备,请领和调配军队制式武器装备和物资器材,组织军品生产和采购;征用所需的民用资源特别是军民通用的运输工具、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和修理设备等。③调整编制和隶属关系。对现役部队进行扩编,将预备役部队调服现役,改编和扩充民兵等群众武装组织。④开展临战前的教育训练。针对担负的任务,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战术、技术训练。⑤进行动员输送。组织军、民运输力量,将兵员、部队和装备物资输送到集结地域或其他指定地域。⑥动员和组织民力,为武装力量作战提供各类勤务保障。武装力量动员准备根据战时武装力量动员计划组织实施。主要措施有:①制定武装力量动员计划。根据军事战略、作战思想和武装力量体制编制,确定武装力量动员的战略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制定以常备力量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动员计划。②建立和完善武装力量动员组织指挥体制。按照集中统一、分工负责和协调一致的原则,建立统分结合的武装力量动员组织指挥体制。③做好常备力量动员准备。基本措施有:在编制中落实战时扩编所需的现役军官和士官;依托各类训练机构和军事院校储备扩编所需的军官和士官;按规定进行动员物资储备;以条令条例的形式明确动员的程序和方法等。④做好后备力量动员准备。基本措施有:通过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分类储备武装力量动员所需的预备役军官、士官和士兵;通过组建预备役部队和建立民兵等群众武装组织,成建制训练和储备后备力量;储备后备力量战时动员所需的武器装备;对战时动员的程序方法作出规定。⑤建立和完善武装力量动员制度。包括动员计划和预案制度、动员等级制度、动员联络和协同制度、分区动员制度、动员演练制度等。⑥做好战时征用民用资源的准备。包括对所需民用资源进行统计调查,根据需要对民用资源进行加装和改造,制定征用计划等。⑦协调并指导有关方面做好战时军品生产动员准备。现代武装力量动员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动员能力强。在兵员动员制度完善、动员物资储备充分、军工生产动员基础雄厚的国家,武装力量经动员都可以达到相对较大的规模。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18天的时间里动员的总兵力达40多万,占总人口12.6%。②动员速度快。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预备役部队完成动员的时限是38~72小时,战争结束后提高到24小时。2001年9月11日9时,美国遭到恐怖袭击,事发40分钟后,美国国防部便迅速完成了12支特遣部队的应急动员部署,6个小时后,全美军队已进入最高戒备状态。③技术含量高。随着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出现以及在武装力量中得到普及,武装力量动员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兵员动员中,专业技术兵员逐步取代非专业技术兵员,成为兵员动员的主要对象。武器装备动员中,高新技术装备及技术保障力量动员,成为武器装备动员的重要内容。海湾战争中,美国动员的技术兵员和高科技人员占很大比例,在战区执行任务的10余万预备役人员中,有57%的人员担负技术保障任务。④动员方法灵活。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先是进行秘密动员,而后才进行公开动员。⑤动员依赖性大。武装力量动员所需的人员、装备和物资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非军事部门和民用资源。海湾战争中,为保障50多万军队作战,美国政府中有80多个经济和技术部门负责为军队筹集作战装备与物资。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武装力量的作战效能,人力密集型武装力量动员将向科技密集型武装力量动员转变。一些国家将进一步调整常备力量和后备力量的规模结构,加强快速反应部队和支援型后备力量的建设,以服役期较长的志愿兵役制取代义务兵役制。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