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光(Yin Zhiguang,1934年11月-2025年1月8日),原名殷新宝,出生于上海,朗诵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北京朗诵艺术团团长,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委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殷之光原名殷新宝,1934年出生于上海市,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尤喜朗诵。上海解放不久,17岁的殷之光在上海市公安局当了一名刑事侦查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跟踪、侦查、抓捕、审讯。工作之余,爱好文艺的殷之光,经常从广播中收听孙道临、黄宗英、白杨等艺术家的诗歌朗诵,还参加了上海公安业余艺术团。18岁那年,殷之光在上海文化广场的万人大会上成功朗诵了诗人芦芒的新作并得到了听众的称赞,他也因此成为上海市公安系统有名的业余文化骨干。在上海市总工会的支持下,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朗诵艺术团——上海工人业余朗诵团,并担任副团长,在朗诵界崭露头角。他和20多名团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深入机关、学校甚至走上街头进行朗诵演出。
演艺经历
1958年,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在全国挑选演员。殷之光去应试了一个有关刑侦人员事迹的小品,当了8年刑警且有着扎实朗诵经验的殷之光被团长史峰和导演王扶林看中并录取,由此告别了警察的职业,走上了职业朗诵家的道路。那时候跨系统的调动很难,上海市公安局的领导为他的调动费了不少力气。在去北京之前, 诗人芦芒提议给他改个名字。芦芒说他的这个“ 殷” 字作殷红的颜色讲、希望他在表演艺术上放出红色的光芒,建议他名字改叫“ 殷之光”,殷之光欣然接受。这样, 殷之光就成为我国第一代广播电视剧演员。他除了演出过多个广播剧、电视剧和舞台剧之外,与朗诵这门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2年,《诗刊》社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展的主流朗诵如火如荼,群众中也涌现出一大批朗诵爱好者。在此背景下,同年殷之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职工业余朗诵讲习班”。
1963年,殷之光邀请苏民、朱琳、王晓棠、林兆华等在朗诵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艺术家,共同成立了“北京话剧电影演员业余朗诵研究小组”,并举办北京市第一个“青年学习朗诵训练班”。殷之光亲自为学员授课、辅导。同时,他学习借鉴中央乐团举办“星期音乐会”的经验,在北京创建了“星期朗诵会”。朗诵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十几家新闻媒体同时报道,应许多观众、知名诗人及外国大使馆纷纷要求,在《诗刊》社等单位的支持下,殷之光又邀约在京同行, 连演八场, 场场爆满。“朗诵风潮”随即席卷京城并向其他城市蔓延。从此, 成立一个专业的朗诵艺术团的种子在殷之光心中倔翠地萌动了,这一想法得到了老舍、减克家、艾青、光未然、田间、肖三等人的支持。当时的中宣部领导还建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帮助他组建朗诵艺术团。可不久 “ 文革” 开始, 组建朗诵艺术团的事情也就搁浅了, 而且这一搁浅就是15年。
1979年,“北京朗诵艺术研究会”在殷之光的推动下成立。殷之光在《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各大媒体倡导朗诵艺术,明确提出“朗诵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1980年,殷之光再度提出组建朗诵艺术团,并向主管部门提出三个组建理由。第一可发展朗诵艺术, 繁荣文艺创作;第二可配合理想与道德教育, 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第三可解决一部分有文艺专长青年的就业问题, 不占国家人事编制, 既减轻国家负担, 又培养一批人才。改革开放后,殷之光辞去中央广播文工团演员剧团的工作,开始筹建朗诵艺术团。1983年4月23日,殷之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诗歌朗诵为专业的表演艺术团体——北京朗诵艺术团。北京朗诵艺术团没有资金支持,自负盈亏。为筹集经费,殷之光和十几名团员骑着自行车,背着手风琴,走街串巷到处“卖艺化缘”。
1986年,殷之光赴云南边防前线慰问老山前线战士,在前线的老山主峰、山洞里、坑道内,殷之光朗诵了许多诗篇给战士们提气。赴云南边防前线慰问临行前,殷之光特地登门请臧克家为老山官兵们写一首诗,由他带到前线为战士们朗诵。已入耄耋之年的臧克家被对越自卫反击前线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很快写出了《生命试卷的鉴定——向老山抗越前线战士们致敬》一诗。在南疆战场战士们战斗前的誓师大会、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在几千人的集会上,殷之光高声地激情朗诵着这首诗。
2004年,年已古稀的殷之光创办了“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报名者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门槛不高,纯粹是为了推动和繁荣群众的朗诵活动,服务于广大朗诵爱好者,并且全部费用均由殷之光个人承担。
200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殷之光被邀请至国家大剧院和刘诗昆一起合作演出《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因连续排练的劳累,殷之光被检查出心脏病,搭了三个支架。2012年11月18日至24日,第八届“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在北京市举办。同年12月21日,他做客京华茶馆。2014年第3期总68期《诗词之友》封面大家。2015年7月,殷之光参加《艺术人生》,朗诵了《满江红》《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将进酒》。2016年,担任“为你诵读杯”全国评委。2017年1月,参加首届中国诗词春节联欢晚会录制演出。2017年9月,应邀参加第三届“中国诗河·鹤壁”全国诗歌大赛颁奖晚会,表演了击鼓朗诵《满江红》《过零丁洋》《登鹳雀楼》。
2019年2月,殷之光在第十五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盛典上获得“第十五届德艺双馨公益人物”荣誉称号。同年8月,由北京广大专业和业余朗诵工作者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的公益性组织“殷之光朗诵俱乐部”成立。俱乐部成立后不定期举办各种朗诵艺术实践活动。同年11月3日,殷之光在海淀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多功能厅出席了由海淀区妇联联合北京启航殷之光朗诵艺术团共同主办的“海潮飞歌爱国主义诗词朗诵会”暨海淀区最美家庭读书会爱国主义诗词朗诵活动,诵读《沁园春·雪》。2020年1月,参加第四届中国诗词春节联欢晚会录制演出。2021年1月,参加第五届中国诗词春节联欢晚会录制演出。2022年1月,参加第六届届中国诗词春节联欢晚会录制演出。2022年3月,殷之光参加央视《回声嘹亮》节目,并朗诵《乡愁》《满江红》。
2023年1月,殷之光参加第七届届中国诗词春节联欢晚会录制演出。2024年2月10日,殷之光在2024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魏金栋、吴春妮及北京市民一同表演歌舞《故乡是北京》。同年2月16日,他参加了第二十届“德艺双馨”公益盛典,表演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2024年11月19日,殷之光抱病参加北下关殷之光朗诵艺术团主办的“致敬经典 声韵流芳——殷之光朗诵作品视听欣赏会”,在现场与朗诵爱好者交流,在活动现场他表示视听欣赏会连同《殷之光朗诵作品选》既是留给自己朗诵生涯的一份美好回忆,又是赠送给朗诵界朋友的薄礼和心意。2025年1月6日,参加第九届届中国诗词春节联欢晚会录制演出。
人物去世
2025年1月8日,殷之光因呼吸心跳骤停,在河北燕达医院逝世,享年90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殷之光的母亲喜欢喝稀饭,殷之光会给她熬稀饭,工作回家后,给妈妈热稀饭,并亲自端到妈妈跟前。
殷之光的妻子是韩玫,儿子叫殷望。
个人爱好
殷之光在朗诵之余,还亲自写了不少朗诵诗,他为工人写朗诵诗,为农民写朗诵诗,为前线战士写朗颂诗, 为白衣天使写朗诵诗,为祖国的美丽山河写朗诵诗。殷之光曾生活在海淀区,在他写的一首《海淀颂》的朗诵诗中,表达了他对海淀的由衷赞美。
代表作品
朗诵作品
综艺节目
艺术风格
殷之光在朗诵艺术上造诣很深,既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又能很好地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他的朗诵表演感情真挚、饱满、热烈、奔放,声音铿锵有力、语言节奏鲜明、生动活泼,有着感染力和震撼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社会活动
演出活动
1986年,殷之光赴云南边防前线慰问老山前线战士,朗诵了许多壮丽的诗篇给战士们提气。
北京朗诵艺术团成立后,殷之光带领该团为中国20多个省市的广大观众演出了《我爱你,中国》《理想之光》《奉献之歌》《人生的价值》《公仆颂》《永恒的纪念》《把青春献给祖国》等各种专题朗诵会2800余场。并经常举办各种朗诵培训班、朗诵艺术讲座、朗诵比赛等活动。
社会任职
殷之光曾任北京朗诵艺术团团长、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委员,并曾担任北京诗词学会朗诵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诗词春节联欢晚会顾问、《诗词之友》顾问。
主要成就
艺术成就
殷之光是朗诵艺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朗诵艺术的一面旗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致力于朗诵艺术的普及推广。1963年,殷之光邀请苏民、朱琳、王晓棠、林兆华等在朗诵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艺术家,共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研究、探讨、发展和实践朗诵艺术为宗旨的“北京话剧电影演员业余朗诵研究小组”,并举办北京市第一个“青年学习朗诵训练班”。并在北京创建了“星期朗诵会”,让朗诵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1979年,“北京朗诵艺术研究会”在殷之光的推动下成立。殷之光在《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各大媒体倡导朗诵艺术,明确提出“朗诵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他指出朗诵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它集文学性、思想性、语言艺术性、广泛的群众性于一身;强调诗歌朗诵在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他从理论到实践大力弘扬朗诵艺术及其社会功能。
1980年,殷之光再度提出组建朗诵艺术团,并向主管部门提出三个组建理由。第一可发展朗诵艺术, 繁荣文艺创作;第二可配合理想与道德教育, 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第三可解决一部分有文艺专长青年的就业问题, 不占国家人事编制, 既减轻国家负担, 又培养一批人才。1983年4月23日,殷之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诗歌朗诵为专业的表演艺术团体——北京朗诵艺术团。2004年,殷之光创办了“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连续 10 年自掏腰包为老百姓举办朗诵艺术大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朗诵艺术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2019年8月,公益性组织“殷之光朗诵俱乐部”成立。同时,他在朗诵生涯中独创了击鼓朗诵的艺术形式。
所获荣誉
轶事趣闻
亲力亲为
1963年,殷之光邀请苏民、朱琳、王晓棠、林兆华等在朗诵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艺术家,共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研究、探讨、发展和实践朗诵艺术为宗旨的“北京话剧电影演员业余朗诵研究小组”,并举办北京市第一个“青年学习朗诵训练班”。殷之光亲自为学员授课、辅导。那段时间,一辆半旧的自行车,是他的“专车”;一个馒头、一碗开水,是他的晚餐。有时晚上停电,他就点上蜡烛继续为学员们讲课。虽然没有一毛钱的收入,但他干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创办朗诵比赛
2004年,年已古稀的殷之光创办了“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报名者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门槛不高,特色鲜明,纯粹是为了推动和繁荣群众的朗诵活动,服务于广大朗诵爱好者。大赛为了保持比赛的纯洁性,不接受企事业单位的任何赞助,不收取参赛者的任何费用,所有支出由殷之光个人自掏腰包。从策划组织到奖杯购买,殷之光为了节省预算,无不亲力亲为。殷之光介绍,为了节省预算,每一届大赛的奖杯奖章都是他去天意市场买的,“商家总说,老爷子,您又来了啊。他们一个奖杯开价100元,我砍价到70元,最后80元成交。”殷之光说,参赛者一不图名利,二没有优厚的奖金,一个奖杯这样的鼓励就很重要。自2004年第一届大赛开后,每年的报名者不断攀升,但大赛每次只甄选200人参与。参赛者小到小学生,大到87岁的长者,最让他欣慰的是,朗诵大赛结束后,许多优秀选手在基层或是自己的单位成立朗诵团体,群众性的朗诵团体和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勃发。
在第六届朗诵大赛上,殷之光动情地说:“今年我76,争取活到80岁,把第十届大赛办完。朗诵事业是我一生的最爱和追求,为朗诵而生而死,假如我倒在舞台上,就是给自己竖立的人生纪念碑。假如临终前在医院躺着,我想请大夫能批准我再到舞台上最后一次朗诵。”殷之光还许诺,一旦自己先走了,他也留下足够的经费,交由其他人操办。
忘我的工作
200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殷之光被邀请至国家大剧院和刘诗昆一起合作演出《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排练《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过程中,殷之光和钢琴演奏家刘诗昆为使配乐朗诵成功,两个人连续工作到深夜,殷之光回家发现心脏不舒服,第二天又在北展参加了一场活动。次日早晨去医院检查的殷之光随因心脏有严重问题即送入重症监护病房,此后殷之光的心脏搭了三个支架。
推广普通话
有一次, 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霍英东听了他的朗诵以后,倍受感染, 觉得普通话朗诵十分优美, 应该在南方尤其是广东大力推广。霍英东和殷之光交上了朋友,并每年出资3万元赞助他推广普通话朗诵。殷之光不辱使命,将推广普通话朗诵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到一地他发现有人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就及时指正。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普通话朗诵的论文, 总结这项艺术在推广中的成败得失。
制作报摘集
殷之光剪辑制作了4本《留给自己的回忆》报摘集。他说,这几本宝贝集子是他作为一生回忆的凭证,“躺在病榻上翻看这些,是有悔恨,还是欣慰;是碌碌无为度过一生,还是留下些精神财富,这些是对自己的安慰。这里有我20多年来的回忆”。报集中最早的一篇——《中国青年报》1961年12月27日刊发的《怎样辅导表情朗诵》。殷之光清晰地记得:“我组织的朗诵下乡活动,侯宝林还和我们一起去农村呢。”说起报集的由来,殷之光感叹积少成多,来之不易:“这些文章载于各家媒体,有些还是外省市的报刊。我曾在广播电视台工作,每到周末就去存放废报纸的房间翻找,有朗诵的消息就把它挑出来。”
搭档情谊
殷之光与陈铎有着深厚的情谊与诸多难忘的经历。1958年,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到上海招生,陈铎刚参加完高考,在等待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殷之光先生在做了8年刑警后,也迎来了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他们都参加了考试并成功被录取,于是一同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他们坐着同一趟火车从上海出发前往北京。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畅谈着对未来的期待,对艺术的追求,彼此分享着过往的经历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也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到达北京车站后,他们又坐着同一趟三轮车前往广电局报到。当时,三轮车在古老的北京街道上穿梭,他们看着街边的建筑和行人,心中满是对这座城市的新奇与陌生。那趟三轮车之旅,虽然路途并不遥远,但却让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新生活的开始。他们带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一同走进了广电局,也正式开启了我们在艺术领域的奋斗征程。
人物评价
你的一张口打动过多少人?到处传播社会主义最强音,一腔热情像翻腾的沸水,你是诗歌朗诵的一名功臣!(诗人、作家
臧克家 评)
听完朗诵, 使我感动, 把我又带到了过去的年代, 使我变得年轻了, 使我听到了很久以来想听而没有听到的东西。(作家
丁玲 评)
刑事侦查, 这是个缺少幽默和激情的职业, 可殷之光偏偏从他的刑侦生涯中弄出几分浪漫色彩来。作为一名业余的文艺爱好者, 他经常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活灵活现于表演舞台。(《中关村》贾图壁 评)
殷之光,三个字在朗诵艺术这个相对小众却又独具艺术魅力的舞台上是一个符号。他不仅是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朗诵艺术家,更是中国朗诵艺术的普及者和倡导者。因为他的朗诵,许多人才知道原来声音可以展现画面、原来声音能让人热泪盈眶。他的声音成为一面旗帜,他所打造的北京朗诵艺术团品牌也已成为朗诵界的一面鲜艳旗帜。晚年的殷之光宝刀未老,他一方面致力于探索朗诵艺术的新发展,在朗诵表演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一方面热情培养一代新人,使朗诵艺术薪火相传,一直活跃在朗诵艺术的舞台。(《国际人才交流》余玮 评)
殷之光共演出了20多部广播剧、电视剧、舞台剧,并朗诵了二百余篇诗歌散文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朗诵艺术论文20余篇,做过诗歌朗诵艺术演讲报告数百场,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推动诗歌创作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他四处奔走,历尽艰辛,于1981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诗歌朗诵为专业的新型艺术团体——北京朗诵艺术团。近20多年来,该团在他的领导下,坚持党的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为全国20多个省市的广大观众演出了《我爱你,中国》《理想之光》《奉献之歌》《人生的价值》《公仆颂》《永恒的纪念》《把青春献给祖国》等各种专题朗诵会2800余场,尤其是走遍京城的大中小学,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殷之光同志经常举办各种朗诵培训班、朗诵艺术讲座、朗诵比赛等活动,并在首都创建了《星期朗诵演唱会》这台品牌节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被誉为“建设精神文明的轻骑兵”、“千年诗国的云雀”、“城市里的乌兰牧骑”。 他朗诵的代表作《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雷锋之歌》《可爱的中国》《有的人》等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殷之光同志是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朗诵艺术家,是中国朗诵艺术的普及者和倡导者。(崇信发布 评)
殷之光老师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人民朗诵艺术家,是朗诵艺术的倡导者、实践者,是朗诵艺术的一面旗帜,为朗诵艺术、特别是诗歌诗词朗诵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殷之光先生的辞世,是朗诵界重大的损失!(《诗词之友》张脉峰 评)
殷之光既是朗诵艺术家,也是朗诵艺术的倡导者、实践者,是朗诵艺术一面旗帜,为朗诵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辞世是朗诵界重大的损失。翻开新中国朗诵事业史就会发现,朗诵史上的多个“第一”都跟殷之光有关:他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以诗歌朗诵为专业的艺术团体;他第一个在首都文艺舞台上创办“星期朗诵会”这一品牌艺术节目;他第一个连续10年自掏腰包为老百姓举办朗诵艺术大赛……诗坛泰斗臧克家称其为“诗歌朗诵的一名功臣”;诗界前辈贺敬之誉之为“人民朗诵艺术家”;人民群众则把他比作为祖国和人民歌唱的“千年诗国的云雀”。(九派新闻 评)
殷之光先生,1934年出生于上海,自幼便与朗诵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仅在舞台上以饱满的情感、精湛的技艺诠释了众多经典诗文,更在推动朗诵艺术发展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北京朗诵艺术团的团长,他带领团队走遍大江南北,将朗诵的魅力带给无数观众,让朗诵艺术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殷之光先生的逝世,是朗诵界的重大损失。他为朗诵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倾尽了一生的心血,他的艺术精神和崇高品德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我们相信,在殷之光先生的影响下,朗诵艺术一定会继续蓬勃发展,为更多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养。(凤凰网 评)
相关事件
2025年1月8日,殷之光在河北燕达医院逝世。瞿弦和表示:“殷之光老师是我的好朋友,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学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专业委员会表示沉痛哀悼。望家人韩玫老师、儿子殷望节哀顺变。”1月8日晚,殷之光的挚友、合作搭档陈铎发长文缅怀殷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