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大像山石窟

甘肃省天水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帘洞——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是北朝至唐时期的文物遗存。

历史沿革
大像山石窟
大像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泥妆于盛唐。
宋《太平寰宇记》载:“石崖上有大像一躯,长八尺(丈),自山顶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尺,有阁道可登。”唐代建成的五层楼阁至宋代仍然完好无损。宋嘉祐三年(1058年),整个北方地区的佛事活动虽然频繁。但多数不以开窟造像为主,而是在前人基础上补修、重修。其时,由于自然侵蚀、窟檐楼阁破损严重,大佛亦受其蚀,故在宋嘉祐三年(1058年)维修时,加固翻修了窟前楼阁,修塑了大佛。
大像山大佛窟壁存清同治九年(1870年)立《重建大像山碑记》,文曰:大像山者,邑城西南山古佛也。山开陡出石像,高百二十余尺,覆以重楼数层。肇于宋嘉祐三年,迄今八百余岁,地方于以庇神麻焉。同治初,经兵赞,佛楼被焚,露立八载,无复起宇者。任于庚午正莅斯邑,议重建之。其工巨,需数千婚。募之各统戎,慨然诺。任督其事,率会首等,越五月而工乃成。非致侈言焕然,亦聊以蔽风雨云。是为记。
1975年秋,大佛前30多米高的楼阁倒塌。
1982年,大佛开始全面维修,历时三年又三个月,这次维修时用钢筋水泥制作了佛脚。
2017年11月17日,经过近半年的施工,大像山石窟危岩体加固工程主体完工,局部岩体裂缝、剥离等情形得到有效治理。
水帘洞石窟
水帘洞石窟始建于北周,经五代、宋、元增建重修。
2009年3月,水帘洞石窟群危岩体抢险加固、壁画彩塑浮雕保护修复和古建筑群修缮等三项工程开工建设。历时三年,全面完工。2014年6月19至20日,通过竣工验收。
遗址特点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约2.5千米的秦岭西端文旗山上,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大像山山体东西走向,东高西低。石窟和古建筑分布在1.5千米的山脊上。西区为古建筑区,从低到高依次排列15处明清建筑,其中文昌阁始建于清代前期,主殿阁式建筑,四角攒顶,八角出挑,以四梁相托八卦藻井形式相承屋面,为建筑学上较为少见的造型技艺。东区为石窟寺,共有22个洞窟,一字形排列,多为平顶方形窟,除大佛殿外,均无原来造像。大像山石窟现有窟龛,基本上都是带有僧房的禅窟。从窟龛分布的形式和大像窟的关系看,这些窟龛的开凿年代在唐代以前。
水帘洞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25千米处的钟楼山峡谷中。现有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保留历代造像百余尊,壁画3000多平方米,古建筑和舍利塔20余座,其中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三处古迹保存较好。
主要遗址
大像山石窟
综述
大像山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距离地面约200米。大佛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宽9.5米,头高5.8米,膝长约6米。其造型高大雄伟,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结合的艺术作品。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廊上窟龛相连,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像山大佛
大像山大佛,为渭河流域唯一一尊唐代大佛。大像山大佛依山开凿,因窟成佛,佛龛高约34米,宽约14米,深4.5米。大佛为半圆雕石胎泥塑。大佛右手作拔济众生印,左手平放于膝,发型为水波纹高肉髻,颈较粗,鼻宽短,眉梢低垂,脸部浑圆,神情温和韶秀,头大面方,肩宽较平,身躯厚重,脸部雍和,肌肉丰满,唇润颐丰,眼睛明澈而略显凸起,善跏趺坐,双足各踩莲花座,袒胸赤足,躯体宽宏高大,比例协调,前颈上有三道弧形线圈,上着双领下垂袈裟。
大像山大佛是国内垂直高度最高的大佛,自佛窟至山下约200米。大像山大佛不论从佛窟内还是山脚下,甚至渭河北岸更远的地方观看,都给人一种比例协调的感觉。这是因为大像山大佛雕塑技法上的许多独特之处。佛的双耳,按正常雕塑技法,上耳廓缘应与眉毛相齐,但大佛的上耳廓缘提高到了头顶超出发际线,高出正常比例一倍多,人站在下面仰视,视觉上耳朵的位置正好是正常人的比例,如果耳朵按正常比例塑造,就会有掉下来的感觉。眉弓骨正常的雕塑法都是高高凸起,雕塑才会显得目光深邃,但大佛眉弓骨的雕刻却与此正好相反,而是在眉弓骨位置上阴刻了深深的凹形弧线沟,并用群青装色,远处看反而显示出高凸和立体的感觉,这样就既解决了特大雕塑用料脱落的问题,又获得了近乎完美的造型效果。佛的瞳仁是一个黑釉大缸一劈两半,镶嵌在大佛的眼眶里,并且大缸的位置超出了下眼睑的位置,从头顶看,上眼脸高出大缸做成的瞳仁,瞳仁又突出于下眼睑,不合雕塑规律,但站在下面的感觉,眼部的位置正好与正常人一样,目光中更含有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如果不用这样的特技处理,仰视时将失去比例,反而形成眼珠深陷之感。佛的鼻梁直直下垂,形成硕大的梯形体积,佛的上嘴唇高出下唇许多,而下颌骨却下陷了进去。整个头前倾。所有这些技法都是古人在事先用小样的形式科学地研究和计算了其变化之后,才解决了由于高大而形成的视觉误差。其后宋明清几次大规模维修时,仍在未改变原样的基础上装修彩绘,以使其不失盛唐风貌。
水帘洞石窟
综述
水帘洞石窟群的佛教遗存中塑像除千佛洞石窟中有几尊明代塑像外,其余基本为北周原塑;壁画中的大部分也是北周所绘。似这样以北周的造像和壁画为主要内容的石窟,中国其他地区尚不多见。水帘洞石窟群造像除拉梢寺的三身造像为石胎泥塑外,大部分为摩崖悬塑。即先在壁面上打眼插桃,桩上构筑木架,然后在木架上敷泥成像。拉梢寺石窟群造像题材多为内容较简单的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五佛、十佛等。在造型方面基本上改变了北魏晚期“秀骨清像”的特点,逐渐趋于丰满,从北教晚期清俊飘逸的格调,逐步过渡为庄重、健美和朴实的风格。水帘洞石窟群中的北周壁画,在内容与形式上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简单的一佛二菩萨说法图虽是一个个独立的画面,但它们往往能够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给人以内容充实的感觉。
千佛洞石窟(七佛沟)
千佛洞石窟位于窟群西北,距拉梢寺约0.5千米。周围群山环抱,石窟开凿在一个长约2米5、高约25米、深约8米的不规则天然石洞的西壁上。现存窟龛包括壁画共有二十九个(方),依山崖形势;自上至下基本上分三层布局。各层窟龛之间原设木构栈道已毁,1981年重建栈道,现各窟龛均可相通。
第1龛(北周):位于崖壁最上层,是一个摩崖圆拱形浅龛,龛内仅存一佛,作莲花跏趺坐;第2龛(北周):位于第二层南侧,摩崖悬塑,原塑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均立于覆莲台上。现仅存二弟子,均着袈裟,南侧弟子右手持净瓶;第3龛(北周):位于第2龛南侧,摩崖悬塑,龛内原塑一菩萨,立于覆莲台上。现造像已毁,仅存莲台及菩萨披巾残迹;第4龛(北周):位于第3龛南侧,摩崖悬塑,原塑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均立于覆莲台上。佛低平肉髻,面形方圆,内着僧祗支,外着圆领袈裟,衣薄透体。南侧菩萨上着僧祗支,下着裙,披巾自双肩搭下垂地,左手抚胸,右手提净瓶。北侧菩萨已无。二弟子身着袈裟,北侧弟子双手捧净瓶举于胸前,南侧弟子双手合十;第5龛(北周):位于第三层最南端,摩崖悬塑,原塑一佛二弟子,现存一弟子,高1.1米;第6龛(北周):位于第三层北侧,摩崖悬塑,原塑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现存北侧菩萨及弟子。菩萨残高1.5米,面部圆润,头小颈细,形体修长,腹部微突。上身袒露,下着裙,披巾自双肩垂下于胸部交叉穿一圆环。左手抚胸,右手持一桃形物。弟子残高1.28米,着半披肩袈裟;第7龛(北周):位于第6龛北侧,摩崖悬塑,据所存遗迹,原可能为一佛二菩萨,现造像全毁,留崖壁上的浮雕莲瓣形通身背光;第8龛(北周):位于第7龛北侧,据所存遗迹,推测原为一菩萨二夹侍菩萨及二弟子的立像,现存中间菩萨与南侧夹侍菩萨和弟子。中间菩萨残高1.24米、夹侍菩萨残高1.2米、弟子高0.95米。造型、服饰与第6龛内菩萨基本相同;第9龛(北周):位于第8龛北侧,摩崖圆拱形浅龛,已无塑像;第10龛(北周):位于第三层南侧,为一平面长方形的圆拱顶浅龛,高1.4米、宽1.8米。龛内塑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高0.95米,磨光高肉髻,头较小,面方圆,细颈窄肩,身材雄健而修长。内着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双手作说法状。佛座宽0.7米、高0.25米、深0.4米。二胁侍菩萨各高1.05米,戴三叶式宝冠,上身袒露,饰项圈、腕钏,下着裙,披巾于膝际上卷搭在右臂上,右手举于胸前持莲蒂,左手下垂持一桃形物。北侧弟子高0.85米,内着僧祗支,外着半披肩袈裟,穿靴,双手合十,龛内壁面上绘有壁画,佛塑像两侧绘二弟子、二菩萨。龛顶彩绘华盖,其两侧各画二飞天。菩萨及飞天均长颈窄肩,面形清瘦。壁画技巧娴熟,线条流畅,用色以赭石、石青、石绿为主。
第11龛(北周):位于第10龛的北侧,为一平面长方形圆拱顶浅龛,龛高0.9米、深0.3米,龛内塑一佛二菩萨(北侧菩萨已无)。佛残高0.6米、菩萨高0.62米。佛内着僧祗支,外着半披肩袈裟,结跏趺坐于一长方台上;第12龛(北周):位于第11龛的北侧,摩崖悬塑,造像已无,留壁画残迹;第13龛(北周):位于第12龛北侧下方,为一平面长方形浅龛,原塑一佛二菩萨,现留造像残迹;第14龛(北周):位于第13龛的北侧,为一平面长方形圆拱顶浅龛,龛高1.6米、宽1.3米、深0.47米,龛内塑一佛二菩萨。佛通高1.1米,高肉髻,面方圆,唇薄嘴小,着双领下垂的袈裟,结跏趺坐于一长方台上。菩萨高1.05米,高髻,上身祖露,戴项圈,下着裙,披巾搭于双肩后垂地。圆拱形龛楣上彩绘坐佛十一身;第15龛(北周):位于第14龛的北侧,为一平面长方形圆拱顶浅龛,龛高约1米、宽0.9米、深0.12米,原塑一佛二菩萨,现存佛像。佛高0.6米,高肉髻,头小颈细,身材修长,腹部微突,外着圆领袈裟,结跏趺坐于长方台上,双手施禅定印。龛外南侧有五代或宋初彩绘的飞天及供养人;第16龛(北周):位于崖壁正中,据遗迹可知原塑七身大佛,故千佛洞石窟又称“七佛沟”。今存一大佛头,高1.2米,低平肉髻,面方圆,长眉细眼,鼻高唇小。身体部分仅留下涂有黑色防腐材料的木架;第17龛:位于第16龛的北侧偏上方,圆拱顶浅龛,原塑一佛二菩萨,现存一立佛;第18~22龛:位于第16龛的南侧下方,均为摩崖圆拱顶浅龛,龛内已无造像;第23龛(北周):摩崖悬塑,原塑一佛二菩萨,现造像已不见,存部分痕迹;第24~28龛(北周):摩崖圆拱顶浅龛,龛内已无塑像;第29龛:摩崖圆拱顶浅龛,彩绘一佛二弟子像,佛结跏趺坐,二弟子侍立。
千佛洞石窟崖面上除造像外还有壁画多方。上方多是结跏趺坐的千佛像,崖壁下方较重要的还有五代、宋初所绘的说法图以及北周绘供养人等。
拉梢寺石窟
拉梢寺石窟又称大佛崖,位于响河沟北面的悬崖峭壁上,南距水帘洞不足0.5千米。崖面笔直险峻,高、宽约60余米,其上有北周大型浮雕式一佛二菩萨像,为石胎泥塑。佛通高近40米,低平肉髻,髻施石绿色。面形丰圆,施白色。宽眉大眼,鼻大唇厚,颈短肩宽,躯体硕壮。着紧身通肩大衣,衣纹在胸前呈弧形。结跏趺坐于一方形仰莲台座上。双手施禅定印。佛身施朱红色,上彩绘石绿方格纹。佛座自上至下有六层浮雕,第一层为仰莲,莲瓣施朱红色、粉白色,第二层为卧狮,左右各三只,头均向外,第三层为仰莲,形与第一层同,第四层为卧鹿,左右各四只,头均向外;第五层为仰莲,形与第一、三层同,第六层为立象,正中一头,左右两侧各四头。这种将浮雕的莲花、卧狮、卧鹿及大象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富有装饰效果的佛座,国内其他石窟中尚不多见。佛座正中,凿一长方形尖拱顶浅龛,龛内塑一佛二菩萨。佛高髻,面圆润,双耳下垂,肌肉饱满,下身已残,仅存木架。此像有二层泥皮,内层应为北周所作,外层造型为宋代重塑。佛北侧菩萨基本完好,南侧菩萨仅存头部。原通往佛龛的栈道已毁,现栈道为1984年重架。拉梢寺石窟大佛北侧的菩萨戴宝冠,面丰圆,双耳垂肩,宝缙垂于肩头。上身着僧祗支,饰项圈、臂钏、腕钏,下着裙,披巾自双肩搭下穿肘下垂,双手捧盛开的莲花。菩萨面部及四肢均施粉白色,僧祗支及裙上施朱红色,边沿施石绿色。南侧菩萨与此基本相同。
拉梢寺石窟造像顶部的崖面上有木构遮雨檐,檐前及斗机上挂铜铃。雨檐的遮椽板作方形或长条形,每一长形木板上均彩绘佛、菩萨像。在大佛和菩萨的上方,画着成排的坐佛和侍立的弟子、菩萨、力士及栏杆。这组画面与大佛像共同组成一幅庄严宏伟的说法图。丰富的内容和统一的布局,使整个画面显得辉煌而有节奏。遮檐上方则彩绘舍利塔多座,施色以朱红及青色为主。大佛北面菩萨身旁距地面25米的崖壁上,现存阴刻造像铭一方。造像铭高1.1米、宽1.5米、凹入崖壁0.06米。楷书,字体浑厚工整,竖写十二行。全文是(□为无法识别字):
“维大周明皇帝三年岁
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
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
大都督秦州□凉〔甘〕
□□武岷洮〔邓〕文康十
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
开国公尉迟迥与比丘
□□口校□州仙崖敬
造释迦牟尼佛一区愿
天下和平四海安乐□
共与天地久长同祚上
日月俱永。”
“大周明皇帝三年”即武成元年(559年),此造像铭为拉梢寺造像提供了断代的可靠依据。
大佛像南侧的崖壁上有两层塑像,上层塑五立佛,下层塑十立佛,两层佛像之上原有木构遮檐。现除个别塑像较完整或仅留头部外,大部分存木杆支架。除两层造像外,崖面满绘排列整天的一佛二菩萨说法图或千佛、飞天,其中除个别的画面为唐代和元代补绘外,大部分为北周所绘。壁画周围的崖面上开的八个圆拱形龛,除个别龛内存有一佛二菩萨外,造像多已不存。崖面上还有元代所凿的四座藏式舍利塔。原联通各龛的栈道已毁。在大佛对面的山崖壁面上,距地面约40米左右处开凿一个平面长方形的平顶大窟,高约2米、宽约4米、深约3米。窟内正壁有高坛,上置三尊明代制作的佛像和二身弟子。窟内正壁凿一高0.4米、宽1.2米、深0.5米的长方龛,龛内置一木匣,内装L曲肢、无头裸体男尸。此窟现已开凿了通往窟内的石级、栈道。
水帘洞石窟
水帘洞石窟位于响河沟南岸,与拉梢寺石窟相对,两个石窟相距不足0.5千米。石窟坐落在山崖的深处。水帘洞石窟为一高约30米、宽约50米、深约20余米的天然石洞,因洞顶常有山水向下倾泻似水帘,故而得名。水帘洞石窟以壁画为主,原洞窟内满绘壁画,现存西壁北侧长约17米、高约8米的壁画一方。按所画内容可分六组。
第1组:为佛说法图,面积占整个绘画面积的二分之一。中部绘立于覆莲台上的一佛二弟子及二菩萨。佛作低平肉髻,面圆耳大,面部及裸露的肌肤施粉白色,眉、眼、鼻、唇以墨线勾画,细眉大眼,高鼻方唇,唇上画八字小胡子。着红色通肩大衣,上画石绿色方格纹,下着粉绿色裙,双手置于胸前。二菩萨戴宝冠,长发披肩,宝缙下垂飘扬,南侧菩萨宝结则以浮雕手法塑出。菩萨的面部及肌肤部分施以土黄色,上身袒露,饰项圈,下着裙,施朱红和石绿两色,腰束一带,于胸前打结后下垂,披巾穿肘飘扬,均着圆口鞋。佛两侧的二弟子高度仅有菩萨的一半,均着袈裟,立于覆莲台上,南侧弟子手持熏炉。佛足下彩绘一熏炉,两侧各绘一供养菩萨,高髻,上身袒露,下着朱红裙,作半跪状。佛足两侧又各绘侍立的弟子及二供养人,弟子身着红色袈裟,供养人着圆领窄袖的红色胡服。佛与菩萨有头光,作桃形,内为缠枝花蔓,外周为火焰纹。佛的头光顶部正中彩绘一结跏趺坐佛像,两侧各绘四飞天,均高髻,袒上身,下着大裙,跣足。二菩萨头光顶部彩绘弟子及供养人,南侧三身,北恻四身,均着圆领窄袖胡服或袈裟。
第2组:位于说法图的南侧,共三幅。自上至下:第1幅:彩绘一佛,低平肉髻,面方圆,着双领下垂的袈裟,结跏趺坐于覆莲台上,上有伞形华盖。第2幅:彩绘一佛二菩萨立像。第3幅:彩绘二菩萨。
第3组:位于第2组第3幅画的下方,在一块高0.7米、长1.3米的长方形崖壁上彩绘七佛。佛作高肉髻,面相丰满,着红色僧祗支和双领下垂的青色袈裟,双手作禅定印,均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应是五代或宋初所绘。
第4组:在第1组说法图的北侧,自上至下:第1幅:并排画二坐佛,均作低平肉髻,面形方圆。南侧佛着半披肩袈裟,北侧佛着圆领下垂的袈裟,均结跏趺坐于覆莲台上。二佛之间和两侧间绘弟子三人,均着袈裟,穿圆口鞋。第2幅:位于第1幅的下方,彩绘三菩萨,中间一尊交脚,二侧的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菩萨高髻,戴花蔓冠,面形略清秀,上身袒露,下着红色裙,石绿色披巾自双肩搭下穿肘下垂。三菩萨之间又彩绘四身菩萨立像。第3幅:位于第2幅下方的南侧,画二菩萨立像,高髻宝冠,面相清秀,颈长,长发披肩,上身袒露,下着裙,立于覆莲台上。第4幅:位于第3幅北侧,画面正中彩绘一交脚弥勒菩萨。两侧绘二侍立菩萨,均着圆口鞋,高髻宝冠,上身袒露,披巾,下着裙。第5幅:位于第3、4幅之下,在一个长2.3、高1.2米的长方形崖壁上彩绘菩萨数十身,从风格看当为五代或宋初重绘。在泥皮脱落处,露出内层原北周时期所绘弟子及供养人等。弟子着袈裟,供养人着圆领窄袖胡服,均作立姿。
第5组:位于第4组的北侧,自上至下:第1幅:绘一佛二弟子立像,佛高肉髻,面目较清秀,颈长,着通肩大衣,半跏坐于覆莲上,施说法印。佛身袈裟上施青色,用朱色勾衣纹,弟子身着朱红色袈裟。上有伞形华盖。第2幅:崖壁上浮雕一圆楣尖拱龛,两侧浮雕圆柱,柱头雕饰仰覆莲瓣,柱础作覆莲式。龛楣上彩绘五佛,着红色通肩大衣,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龛内彩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又二弟子立于覆莲台上。佛像高肉髻,面目较清秀,长眉细眼,高鼻方唇,八字小胡,着圆领袈裟,施说法印。二菩萨高髻宝冠,饰项圈,下着裙,披巾自双肩搭穿肘下垂。弟子着袈裟,持莲花。下方绘供养人、牛车及宝瓶等。男供养人均着圆领窄袖胡服,女供养人着圆领窄袖上衣,下着长裙,形态飘逸。龛北侧浮雕一印度式覆钵塔,形状与拉梢寺大佛顶部崖壁上彩绘的佛塔同。
第6组:位于第5组的北侧,自上至下:第1幅:原绘一佛二菩萨及供养人等,今只有佛像残迹和南侧菩萨及供养人较完整。菩萨高髻宝冠,长发披肩,面清秀;八字小胡,身材修长。上身袒露,饰项圈,下着裙,腰束一带于腹前打结后下垂,立于覆莲台上。菩萨北侧,上下各绘两身供养弟子,着袈裟,作立姿。第2幅: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顶绘伞形华盖,低平肉髻,面形方圆,施粉白色,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菩萨高髻宝冠,面清秀,上身袒露,饰项圈,下着裙,腰束带于腹前打结后下垂。弟子着袈裟,佛像上方北侧残留飞天一身。佛座下彩绘供养人,南侧较完整。最前一人为比丘尼,其后五身女供养人,均着圆领窄袖衣,下着裙。
北壁下方绘坐佛、十六菩萨及树枝,为五代或宋初重绘。崖壁北侧还浮塑两座印度式覆钵塔,周围绘坐佛。
显圣池石窟
显圣池石窟在拉梢寺东南约1千米处,系一平面近似半圆形的天然石洞,宽约54米、深约17、高约20米,原窟内崖壁上满绘壁画,现存南壁上的彩绘说法图和千佛等。南壁正中绘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佛作低平肉髻,着圆领下垂的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二弟子、四菩萨均侍立。佛像上方绘四佛像,着红色袈裟,结跏趺坐。胁侍菩萨旁绘三方说法图。北侧崖壁上残留一佛二菩萨悬塑残迹,其余壁画多已脱落。
历史文化
大像山大佛胡须来历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川商来甘谷,渡渭河时突遇暴雨涨水,川商在激流中挣扎几欲灭顶,忙乱中抬头,但见大像山大佛静穆慈悲,川商急忙许愿,“大佛啊大佛,只要你保佑我逃过今日一劫,日后定来甘谷金妆圣容。”川商不仅死里逃生,而且生意上也赚了。为报答佛祖庇佑,川商带了自以为足够多的金子来到大像山。可川商怎么也没想到从渭河中看来并不怎么高大的佛像到跟前时竟如此高大。额头、脸庞,一路贴下来,金光灿灿,可看着日益减少的金箔,川商眉头愈结愈紧。工匠不解,无奈之下川商只好说了原因。工匠听了,二话不说,从火堆中抽出半截烧焦的木棒,攀上脚手架,在大佛上唇左右一画,竟是两撇蝌蚪状的胡子,川商一看,大喜过望,因为有了胡子,自然不需贴金,这样一来,眼看不够的金箔不仅够用,而且绰绰有余。这便是民间对大像山大佛胡须来历的解释。
文物价值
水帘洞——大像山石窟较好的保存了佛教传入中国时早期的石窟式样,为研究北方地区佛教宗派的发展、窟龛形制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水帘洞——大像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开发
大像山文化主题公园
大像山文化主题公园是甘谷县城“西扩”战略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项目,总投资1.55亿元,规划占地约268亩,绿化和水域面积占公园的90%左右,主要栽植了青海云杉、垂柳、银杏、红叶石楠等。园内建有祭坛、人工湖、姜维祠、音乐喷泉等景观,是一处依托大像山全面展示甘谷新貌的开放式主题公园。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水帘洞——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
交通信息
大像山石窟交通:可乘坐汽车或自驾前往;甘谷火车站乘坐2路可以到达。
水帘洞石窟交通:可乘坐汽车或自驾前往;武山火车站乘坐1路或2路公交车换乘武山水帘洞旅游专线到达。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