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汉朝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汉四郡对朝鲜半岛北部有很大的影响力。
简介
汉四郡是汉武帝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设立的四个郡的总称,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
其中,玄菟郡设于前107年,其他三郡设于前108年。四郡并存的情况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到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与玄菟郡的南部地区被划入乐浪郡,玄菟郡的治所仍然在
夫租县。公元2年,乐浪郡的东部和南部分别设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从夫租县向西迁至吉林的东部高句骊县。之后的东汉、魏晋皆保留了乐浪郡与玄菟郡。
东汉末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析出乐浪郡南部都尉(原真番郡辖地)设立
带方郡,并为魏、西晋所承继。
魏晋时期,
高句丽攻
乐浪郡,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
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
高句丽、
百济作战而率千余家迁到
辽西投靠
慕容廆。慕容廆后为其在辽西
侨置乐浪郡(《
资治通鉴》卷八八,建兴元年条)。
随著乐浪郡在辽西侨置,管辖
朝鲜半岛的汉四郡灭亡。而原
真番郡辖地带方郡由于成为
中原王朝的飞地,受到了孤立,4世纪时和
乐浪故地一起成为了高句丽与百济国争霸的场所。
设置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
朝鲜半岛北部的
卫氏朝鲜。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
乐浪郡(约在今朝鲜
平安南道,治所朝鲜县城
是故卫氏朝鲜都城
王险城,位于今
平壤大同江南岸)、
玄菟郡(约在今朝鲜
咸镜道)、
真番郡(约在朝鲜
黄海道、
京畿道各一部)、
临屯郡(约在今朝鲜
江原道),史称“汉四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直辖管理,纳入了
汉帝国的直辖管理统治范围。
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屯、
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
咸兴),直到公元2年才向西迁到
吉林的东部,东汉以后因受貊所反抗而迁往
辽东高句骊县(今
辽宁新宾)。
东汉、魏、晋时期,乐浪郡、玄菟郡的区域和郡治不断变化。东汉末年,辽东太守
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
带方郡。
此外。在汉魏之时的
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韩种的三支,
马韩、
辰韩、
弁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约近百万人。
历史渊源
从
朝鲜半岛的历史来讲,从
箕子朝鲜到
卫满朝鲜,大概相当于商周时代到西
汉武帝时期,它们的建立者和
统治阶层大部分来自中国中原地区。因此从箕子朝鲜到卫满朝鲜,都作为中国边疆诸侯国与
中原政权形成一种隶属关系。汉武帝剿灭卫满朝鲜后,正式在朝鲜半岛
汉江以北地区置郡进行中央直辖管理统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汉四郡”。
在整个汉至
西晋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一直是中国中原政权的郡县直辖管理统治,在箕子朝鲜和
卫满朝鲜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影响力的乐浪文化。
吕思勉先生的《
白话本国史》提到了半岛汉江名字的由来。原文是:……汉江是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后把其
地分置四郡的南界,因为这条江是汉朝的南界……。
乐浪文化
汉代文化
汉朝在朝鲜北部地区进行“郡县”统治,一方面形成了汉与
朝鲜半岛的经济
文化交流。而部分中原上层人士则移民到该地。当时不仅有汉人官吏到四郡去任职,更有很多富商大贾与农民前往经商、垦荒,朝鲜四郡已为一派
汉文化景象。这一点从考古发掘也可证明。近年来,在汉四郡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汉朝的官印和各种质地不同、形状各异的器皿,
考古学家将这种
文化现象称作“乐浪文化”,其实也就是汉文化。
“乐浪文化”的考古发现中,最具
代表性的还是地处今朝鲜
平壤市乐浪区土城南面,总数达2000余座的乐浪墓葬群。这些外形多为方台形
封土的
坟丘墓,是中国周、汉时期墓葬的普遍形状。其墓葬结构主要有木椁墓和砖室墓两种,其具体造法、式样,乃至细微到砖上花纹,都与中国的
中原汉墓没有差异。墓中
随葬品非常丰富,为清一色的汉文化特色。乐浪墓葬群可以被看作是朝鲜北部受汉文化强烈影响的一个具体见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汉文化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汉四郡”所在的朝鲜北方地区,它对于半岛南部地区同样具有影响。早在公元前109年,也就是汉武帝出兵
卫氏朝鲜前夕,南部
马韩目支部落就曾派遣使者赴
汉地朝觐汉武帝,只是由于朝鲜王右渠的阻扰而没有实现。“汉四郡”设置后,南部马韩王及部落酋长开始与汉朝
乐浪郡保持往来。南部有一些部落,甚至就是北朝鲜秽人南迁后,与南方
三韩人杂居而形成的移民社会。从
出土文物可知,当时的汉四郡文化已经影响到三韩王国最南端的
济州岛等地。
乐浪带方郡遗迹
通过考古工作,已在
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发现包括城址、墓葬在内的汉四郡时期的遗迹及大量遗物,有的遗物且有铭文,为研究这一段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具体的材料。
乐浪郡城址
乐浪郡治址位于
平壤南郊
大同江南岸
土城里的台地上,平面不规则,东西约长700米,南北约长600米。1935和1937年在城址东部发现
柱础石、甬路、井和
下水道等建筑遗迹。
城址内出土的遗物相当丰富,历年采集所得的有砖瓦、
封泥、陶器和
铜铁器等。
瓦当上除常见的
云纹以外,还发现有“乐浪
礼官”、“乐浪富贵”等铭文。特别是在封泥上,除“乐浪太守章”和“乐浪大尹章”之外,朝鲜等23县的令、长、丞、尉的官印都有发现。证明这里曾是当时的乐浪郡治址。
蝉县治址位于
平安南道龙冈郡城岘里,城略呈长方形,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300米。城东北遗有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的蝉
神祠碑,碑铭内容为蝉长向山川之神
平山君祈求百姓安宁五谷丰登。这是
朝鲜半岛最早的石刻,也是确定蝉县址的依据。
带方郡城址
带方郡治址位于黄海北道凤山郡石城里,城略呈长方形,东西556米,南北730米。城址内出土有东汉到西晋的纪年砖,如光和五年(182年)、
泰始七年(271年)、泰始十一年等。城址北面发现的墓砖上有“使君带方太守张抚夷砖”的铭文,为断定带方郡治址提供了证据。带方郡所属
昭明县治址位于
黄海南道信川郡土城里,呈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
城址附近的墓砖上,有“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长造”的铭文,表明这里是
昭明县故址。长岑县治址位于信川郡凤凰里,这里发现“守长岑县王君,君讳乡,年七十三,字德彦,
东莱黄人也。正始九年三月廿日,壁师王德造”的长篇铭文,表明了长岑县故址的所在。其他尚有许多同时期的土城遗迹,但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还不能肯定其所属县治。
乐浪墓葬
上述
郡县治址附近的墓葬,一般称为乐浪墓葬,以
乐浪郡治址南面的墓群最为有名,这里墓葬总数在2000座以上,多有方台形坟丘。经过正式发掘的有50余座。墓葬的结构主要为木椁墓和砖室墓两种,分别代表不同时期。木椁墓是带墓道的
土坑竖穴,用木材构成
椁室,有单室和双室之分,一般容纳两棺,也有一棺或多棺者,随葬品排列在
棺椁之间。椁室的周围有的还
积石积炭或用砖包围,椁室上面用土逐层夯实。
比较典型的是王光墓和彩箧,前者单室双棺,出土的木印上刻有“乐浪太守椽王光之印”,表明了墓主的身份。后者双室三棺,因出土有以孝子传为题材的人物彩画漆箧而得名,同出的一枚木简上书有“缣三匹,故吏朝鲜丞田肱谨遣吏再拜祭”,表明墓主也是
乐浪郡的官吏。各墓出土的带铭文漆器达57件,多数有纪年,上自西汉始元二年(前85),下到东汉永元十四年(102),所出铜镜的形制、纹饰也表明这些木椁墓的年代基本上属于这个时期。另外,漆器的铭文中还有
广汉郡或
蜀郡等字样,表明了它们的出产地点。
砖室墓为
穹窿顶,有单室和双室之分,后者前室两侧往往附有
耳室。墓室内一般容纳两棺。墓砖铭文的纪年,较早的有魏嘉平二年(250)、
景元元年(260),稍晚有西晋的泰始、
咸宁、
太康、元康、建始、
泰安、建兴等年号,甚至还有
东晋的永和九年(353)和
元兴三年(404)等纪年。这说明乐浪郡和
带方郡于建兴元年 (313)被
高句丽攻陷之后,砖室墓的使用还继续了一个时期。
此外,还发现有
石椁墓,较有代表性的南井里119号墓建有前后二室,用石块砌成方锥形的券顶,同后来的高句丽墓葬相当接近(见
朝鲜三国时代遗迹)。由于遭到盗掘,遗物所存不多,仅有五铢、
大泉五十等汉钱以及漆器、陶器的碎片。这些遗物或可证明,早在乐浪、
带方郡时期,石椁墓就已经出现。
与高句丽
历史变革
高句丽发源于中国东北,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其中以秽族、扶余族、汉族为主,以及少数汉化了的
鲜卑族。
《
三国史记》记载公元37年
大武神王向
鸭绿江南的
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东汉
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
高句丽的扩张。
据《三国史记》东川王本纪记载,东川王二十一年(247年),“王以
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
平壤城,移民及庙社。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或云王之都王险。” 不过《
晋书》卷一四《
地理志》记载:“咸宁二年(276)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
带方、乐浪等
郡国五置
平州”,“
乐浪郡,汉置,统县六,户三千七百”,
带方郡,
公孙度置,统县七,户四千九百“。 因此247年东川王所城的平壤应该为
国内城的卫城,而不在大同江。传统观点认为313年西晋末期是高句丽据有乐浪郡的开始。”
故国原王四十一年,“百济王率兵三万来攻
平壤城”;
小兽林王七年“百济将兵三万来侵平壤”;
广开土王四年,“与百济战于
浿水之上”。这些都表明公元4世纪初高句丽已夺取了二郡,控制了大同江流域。
控制权归属
高句丽县是中国的
直管县(地方县政权),本身高句丽县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县(地方县政权),其主体就是中国东北的一些民族,包括汉族、秽族、扶余等等
1.朝鲜(萁子朝鲜,卫满朝鲜,非后世之朝鲜)建立者为
箕子,箕子是商朝贵族,带领部分族人东迁至半岛北部。
2.箕子朝鲜被卫满朝鲜所灭,而卫满是
燕国将领,故而卫满朝鲜可视为地方政权的“改朝换代”。
3.卫满朝鲜被汉朝所灭,地区被汉朝吞并,建立“汉四郡”,此事件可以视为
中央政府对朝鲜半岛从羁縻管理到直接直辖管理统治的转折点。
前燕慕容氏是最后一次给高句丽以巨创的封建政权。公元342年冬
慕容皝毁高句丽丸都城,但是中央政府陷入混乱,并不能恢复中国汉朝之后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直接直辖
管理控制,只好接受高句丽的臣服。《
资治通鉴》卷97载故国原王在前燕伐高句丽的次年“遣其弟称臣入朝于燕,贡珍异以千数”。迫于前燕军事压力,高句丽迁都到平壤。
371年,当时的百济世子
近仇首王率3万军队拿下乐浪并处死了
高句丽故国原王,百济短期获得乐浪地区。
高句丽好太王和
长寿王两代多次大败百济,百济势力被逐出了
乐浪郡。公元427年前后,百济继续争夺乐浪、
带方两郡的
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