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后来,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各种字体纷纷诞生,将中国文化的繁荣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历程
商代之前
中国自古就有“
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
表意符号”。
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
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
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
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
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
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
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 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
蚌埠,就“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展开研讨。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3]。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
仰韶文化的
半坡遗址的
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
半坡陶符,
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青墩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
良渚文化的江苏省
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
良渚文化的浙江省
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连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
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中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
考古学家、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
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
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
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陶寺朱文
山西省
襄汾县的
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
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
朱乃诚表示,朱书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了1500年[4]。考古学家
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
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
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
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
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襄汾县所靠近的东南方
翼城县就是传说的陶唐氏唐尧的后代的封国唐。
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
偃师二里头
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5]。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殷商时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
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
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
乌龟的
龟板上的文字,从
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
中华文明的
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
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
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
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西周时期
因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
金文”。亦有钟鼎文和
石鼓文之称。相传是
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
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文字。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
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产生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已经几乎完全没有
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
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
偏旁部首,被称为“
秦隶”。
汉朝时期
隶书盛行,但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
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很盛行,晋代的
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其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唐朝时期
“
楷书”尤为盛行,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等
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
书法作品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
史记》说:“战国时,
楚怀王使
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
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
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
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宋朝时期
最早产生于
北宋,兴于明朝,所以宋体在台湾和日本又被叫做“明体”。“
宋体字”仿照的是宋朝的宋刻本,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
仿宋体”不是指仿照的宋体,
仿宋也是模仿“宋刻本”而产生一种字体,它与宋体并不是先后关系,而是不同时期的相同产物,这种字体的出现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
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新中国时期
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
国字、国字,是
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
表意文字的
词素音节文字,为
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
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汉字谐音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
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
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
童贯、
蔡京、
高俅、
何执中等人。“筒”与“童”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
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
子夜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与“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
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仅在
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
民间年画中
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
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
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汉字的发展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又辛教授负责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
表形文字为基础,以
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
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
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
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
秦汉到
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
语言规范化,就是
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
书面语言
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
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
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
表音文字,如
假借字、
音节文字、
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
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
直接联系象形文字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
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
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
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
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
形声字重音等词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
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
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
实践证明,在
普及教育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
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
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
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
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
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1958年国家公布了
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拼音方案的
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
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
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
刻符,号称
贾湖刻符。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
卦象汉字。
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
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
刻划符号。
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
戳记、计数三大类。 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
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
仰韶文化的
半坡遗址的
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
半坡陶符,
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青墩刻符
属于
长江下游区域
良渚文化的
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
良渚文化的
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
连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
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
图形文字,是中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称“骨刻文”,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
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学者、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
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
陶寺遗址,据
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
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朱书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了1500年。
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
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
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
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
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
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
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
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
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
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
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
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
籀文之别。
小篆
小篆是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
李斯负责,在
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
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
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
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
唐楷”之称。
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
章草、
今草、
狂草之分。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
真书,是
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
手写体的
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
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
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宋体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
印刷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
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
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仿宋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叫
仿宋体,
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点。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
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版大多用
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
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
黑体
黑体字又称方体或
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
笔迹全部一样粗细。汉字的黑体是在现代
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
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黑体
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正文的黑体字型。在中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黑体,这时这个词的范畴和无
衬线字体(
Sans-serif)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常用“黑体”,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而宋体就可以被称作衬线字体。 “黑体”在日文中被称为Goshikku-tai(直译即“
哥特体”)。
综艺体
综艺体,是黑体的一种变体,也是
艺术字的一种。特点是笔划更粗,尽量将空间充满。同时为了美观,对拐弯处的处理较为圆润。方正、
微软等各大字库都有开发,常被用于广告、报刊等的标题。 综艺体是一种常用的美术字体,(黑体,宋体,综艺,楷体等等)。
彩云体
彩云体,是一种
艺术字体。特点是由柔滑的曲线围成,笔划空心,状似云朵。最初由中国
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SinoType)开发,并以“华文彩云”的名称随简体中文版
Microsoft Office一起分发。而后其他字库也有开发,现常被用于醒目的标题。
华文新魏
华文新魏体威严大方,庄重美丽,气势澎湃,同时又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华文新魏体被许多媒体和机构和网站应用为商标或
logo或图片中的注明。华文新魏体将字体和美丽融为一体,展现了艺术与文化的高度统一。
琥珀体
字型圆润饱满,新颖活泼,结构错落有序,粗而不重,胖而不臃,适用于书、报、杂志和各种印刷品的标题及
广告装饰用字。
华文细黑
华文细黑,是由中国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SinoType)制作并持有版权的一种
TrueType电脑字体。在无中文的环境下显示的名称为STHeiti Light或STXihei,它属于华文黑体系列字体之一。在设计上,它属于黑体或
无衬线体。
姚体
姚体,是原
中华书局聚珍部主任姚竹天所创的汉字书体,是姚竹天在制造
活字铜模等用具时所应用的。姚体与宋体类似,但更偏瘦长。经过标准化的姚体,已被方正、金桥等各大计算机字库收录,并用于印刷。
舒体
舒体字形飘洒圆秀,弯弓盘马,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忽似壮士如牛,筋骨涌现。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这就形成了“舒体”,也称“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
何绍基取半分。
微软雅黑体
微软雅黑是美国微软公司委托中国
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设计的一款全面支持
ClearType技术的字体。Monotype公司负责字体Hinting工作。它属于
OpenType类型,文件名是MSYH.
TTF,
字体设计上属于无衬线字体和黑体。这种字体每个字的造价成本在100美元左右。该字体家族还包括“
微软雅黑Bold”(粗体),文件名为MSYHBD.TTF。这个粗体不是单纯的将普通字符加粗,而是在具体笔画上分别进行处理,因此是独立的一个字体。微软雅黑随简体中文版
Windows Vista一起发布,是Windows Vista默认字体。另外,Microsoft Office 2007简体中文版也附带这个字体。
幼圆体
幼圆体简称幼圆,是圆体的变体。由于圆体是黑体的变体,所以幼圆体也源自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