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是2010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小明、郭英荣、刘仁林。
内容简介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罗霄山脉南端、南岭山地北坡、江西省崇义县西北部,由于长期以来的严格保护,区内保存着大面积原生性强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2004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齐云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图书目录
第1章 基本概况
1 自然条件
2 生物资源
3保护区特色
4 保护价值
第2章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地质、水文考察分析
第一节 区域地质
第二节 地貌
第三节 水文
第3章 气候资源
1 气候特点及成因
2 气候资源
3 主要气象灾害
4 小结
第4章 土壤
1 土壤形成因素
2 土壤分类
3 齐云山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
4 土壤分布规律和典型土壤剖面描述
5 主要成土特点
6 齐云山土
第5章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第一节 齐云山植物区系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第三节 齐云山区系与南岭植物区系的关系
第四节 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分析
第6章 蕨类与苔藓植物区系分析
第一节 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第二节 苔藓植物区系分析
第七章 珍稀植物
第一节 珍稀植物区系分析
第二节 兰科植物专述
第三节 外来入侵植物及危害状况
第8章 植被类型与森林资源
第一节 植被类型
第二节 森林资源
第三节 特色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第四节 植被动态
第9章 野生兽类动物区系
1 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3 调查结果
4 讨论与建议
第10章 鸟类区系分析
1鸟类调查与多样性分析
2黄腹角雉生态习性
3白颈长尾雉生态习性
4白鹇生态习性
5 齐云山保护区候鸟迁徙通道调查
第11章 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
1 自然概况
2 调查方法
3 调查结果
4 讨论
5 建 议
第12章 鱼类与陆生贝类考察分析
第一节 鱼类
第二节 陆生贝类研究
第13章 蜘蛛与昆虫区系分析
第一节 蜘蛛区系分析
第二节 昆虫区系分析
第14章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
第一节 大型真菌
第二节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林木病害调查
第15章 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策划报
1 策划依据
2 现状评价
3 旅游资源分析
4 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5 产品开发设计
6 客源市场开拓
7环境保育
8 齐云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9 综合保障体系构成
第16章 保护区经济社会考察
1 社会经济
2 社区及社区经济
3 自然保护区评价
第17章 保护管理
1保护区历史沿革
2保护区基础设施
3保护区机构设置和人员状况
4保护管理
5科学研究
6存在问题
第18章 自然保护区评价
1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
2区域环境评价
附:
1.大型真菌名录
2.苔藓植物名录
3.蕨类植物名录
4.种子植物名录
5.哺乳类名录
6.鸟类名录
7.爬行类名录
8.两栖动物名录
9.鱼类名录
10.陆生贝类名录
11.蜘蛛名录
12.昆虫名录
参考文献
编辑人员
编辑委员会
顾 问 龙远飞 何纪力 胡加林 张海星 涂晓斌 范志刚 严雯 廖为明 叶居新
戴年华 李小港 钟大洪 俞长好 黄志强
主 任 黄志标
副主任 邱建军 朱云贵
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小明 吴英豪 吴明平 胡晓平 钟山 黄敬怡
主 编 刘小明 郭英荣 刘仁林
副主编 吴明平 卢和军 陈辉敏 杨道德
编著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孔令杰 尹国胜 王保生 王景明 卢和军 卢志红 田勇 史东平 冯昌和 孙志勇 刘仁林 刘兴平 刘祥中 刘松 刘晓华 刘文英 刘志刚 刘足根 刘祥贵 李应刚 李竹云 李晴 李亚平 李冬 李人伟 李祥兰 李学武 李波 朱述斌 朱家椿 吴志强 吴小平 严岳鸿 何祖霞 何振 杨道德 杨清培 杨柏云 季春峰 汪志如 谷颖乐 宋玉赞 苏娜 陈辉敏 陈明亮 肖青亮 张林平 张颋 承勇 罗育发 周婷 周兰平 欧阳珊 郑诗樟 单继红 郭英荣 衷存堤 贺宗郁 费冬波 胡小康 殷青 徐家生 徐霞锋 涂业苟 黄晓凤 黄亮亮 黄鹤 黄声亮 揭正平 彭德镇 喻兴雷 裘利洪 谢远玉 赖传平 廖新生 谭庭华
英文翻译 吴志辉
图书前言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崇义县西北部,处于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交汇的诸广山脉腹地,属于鄱阳湖水系赣江源区和洞庭湖水系滁水源区的连接部,是华东和华南生物种群过渡和交汇的区域,保存有典型南岭山地特征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大面积的特色植物群落,植物和植被具有过渡带的典型性,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1997年崇义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齐云山县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其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秋,崇义县政府邀请了复旦大学、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林科院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省气象台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到保护区开展了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科学考察表明,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生物种类繁多,保存了较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成为野生动植物理想的生长繁衍场所。保护区内已查明高等植物2843种,其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4种, 兰科植物74种;国家珍贵树种一级4种,二级10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名单36种。特别是这些稀有植物分布广,天然种群数量多。如长苞铁杉分布面积608.5 hm2, 27.67万株,最大胸径达82cm,且自然更新良好;伯乐树8000株;福建柏75.25万株。裸蒴苔Haplomitrium blumii、厚角鞭苔Bazzania fauriana小叶鞭苔Bazzania ovistipula等25种苔类和大曲柄藓Campylopus hemitrichius、粗叶青毛藓Dicranodontium asperulum、长叶青毛藓Dicranodontium didymodon等19种藓类为江西新记录种,而且锦叶藓属Dicranoloma、疣胞藓属Clastobryum和腐木藓属Heterophyllum为江西新记录属,蕨类1新种,假木荷属1新种。其中蕨类植物中的缩羽毛蕨Cyclosorus abbreviatus、崇义肋毛蕨Ctenitis chungyiensis的模式标本就是产自该地区。已查明的脊椎动物34目101科394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0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4种,如豹、云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有46种。已查明保护区内鱼类有20种;鸟类257种;昆虫1168种;陆生贝类37种;蜘蛛171种,有9种蜘蛛是世界新种;大型真菌182种。
齐云山保护区地理环境独特,最高峰齐云山(海拔2061.3m)与正北面江西遂川南风面(2120m)和正西面湖南八面山(2040m)三座高山之间有一条46km宽的凹形通道经过齐云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部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
复旦大学生态学家陈家宽教授,2006年11月专程到齐云山自然保护区考察,对区内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及其原生性生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对保护区的科研、保护管理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指导意见。
为了更好地保护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维护河流源头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等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科研监测、保护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江西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认为其已经基本具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条件,建议按程序申报。《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是申报晋升的重要基础支撑材料。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系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历年来科学考察的综合集成。全书分18章,每章(节)的作者或撰稿人及其所在单位均在章(节)始页以脚注标出;每章(节)中的插图一般由该章(节)作者绘制;野生动植物名录及参考文献分别列为附录。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黄志强工程师、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生鲁顺保讲师协助郭英荣高工和刘仁林教授对全书进行了编排统稿,广州暨南大学吴志辉硕士翻译了序、前言,并修改了有关章节的英文摘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江西省林业厅、赣州市和崇义县党政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关心支持。许多专家更是给予了无私的帮助,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教授级高工刘信中审读了全书的初稿,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南昌大学叶居新教授年过七旬,审改了植被和植物部分章节;省科学院戴年华研究员审改了动物部分章节。在此,向一贯关心、支持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专家、教授和参加过科学考察及研究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疏漏及误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 者
2008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