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洞庭湖水系河流,源自湘鄂赣交界的黄龙山,流经湖南岳阳的平江县和汨罗市,最终汇入洞庭湖,地处湖南省东北部。汨罗江全长达253.2千米,覆盖的流域面积为5543平方千米。其中,平江县内河段长达192.9千米,而汨罗市境内则有61.5千米的长度。该河流还拥有昌江河、止马河、车对河、钟洞河以及木瓜河等众多主要支流。是洞庭湖水系中位列湘、资、沅、澧之后,排名第五的重要水系。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汨罗江 属洞庭湖水系。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通城县、江西省修水3县交界处的黄龙山梨树埚(修水县境),流经修水县白石桥;由龙门桥进入平江县,向西南流经长寿、嘉义、献冲、三市到大桥,折向西北,流经中县坪、横槎、金窝,再折向西南,流经平江县城关、浯口、青冲、黄旗塅;至新市进入汨罗市,流经长乐街、新市、汨罗、于磊石山北注入南洞庭湖。全长253.2公里,其中平江县境内192.9公里,汨罗市境内61.5公里。
汨水,发源于黄龙山梨树蜗(江西修水县境)。经修水白石桥至龙门进入县境,自东向西贯穿全县,由新市街入汨罗市。境内全长192.9公里,流经金龙,长寿、嘉义、安定、三阳、城关、瓮江、谈岑、栗山等9个区(镇)、22个乡、122个村。流域面积4053.3平方公里,落差107.5米,平均坡降4%‰。境内大小支流141条。一级支流50条,二级支流67条,三级支流21条,四级支流3条。按流域分,集雨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以上的5条,200~300平方公里的1条,100~200平方公里的6条,50~100平方公里的13条;20~50平方公里的29条;5~20平方公里的87条。
汨水进入县境龙门,多年平均流量13.7.立方米/秒,出新市街,多年平均流量为104.9立方米/秒。龙门桥海拔138.0米,三和乡花园河底海拔30.5米,境内落差107.5米。
汨水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落差大。水能理论出力为5.53万千瓦,其中在龙门-温滩长达20.1公里,河段出力3000 千瓦,温滩一嘉义32公里,河段出力6800千瓦;嘉义一白雨河段出力8650千瓦;白雨一县城26.8公里,河段出力6468 千瓦,县城至干段33.9公里,河段出力10150千瓦,干段一黄旗15.6公里,河段出力15050千瓦,黄旗一胡家湾33.7公里,河段出力5140千瓦。汨水支流中流域面积在4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0条,其中理论出力2000千瓦以上的有19条;昌江为11615千瓦,车崔河8482千瓦,清水7623千瓦,钟洞水6651千瓦,石浆河6254 千瓦,黄金水5830千瓦,木瓜河5518千瓦,大水桥河5043千瓦,马嘶坑河4250千瓦,大坪河3678千瓦,丽江3544千瓦,仙江3273千瓦,恩溪河3028千瓦,谢江2633千瓦,大江洞河2630千瓦,浆市河2498千瓦,曲江2174千瓦,周家河2070千瓦。
汨罗江因主河道汨水和支流罗水相汇得名。《水经注》称㵋水。是洞庭湖水系仅次于
湘江、
资江、
沅江、
澧水的重要水系。汨水源于江西修水县黄龙山的犁树竭,流经修水的官田桥、龙门厂,平江县的长寿街、嘉义、三市,沿口,黄琪墩惯和汨罗的长乐、新市﹑汨罗城区与罗水汇合于大洲湾。汨罗江(含罗水)流域面积5543平方公里,流长253.2公里,其中境内分别为·965平方公里和61.5公里,总落差249.83米。全演域有5公里以上支流86条,流域面积10o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6条,昌江河最大v罗水次之。干流多年平均运流总量43.04亿立方米。汛期5~8月,运流量占全年总量的46.2%左右。民国15年(1926)黄琪煅站最高水位48.47米,相应洪峰流量6700立方米/秒。1958年尾闾围星前,汨罗江经翁家港为尾闾主河流,自东向西流经夹塘,孟家湾至青泥湾又分两支:一支自南向北,至麻头折东,汇小神港的汨罗江支流,再折北至磊石山西口人洞庭。一支自东向西,流至古湖,汇湘江北上至磊石山。围垦后,从周家墟经白塘湖﹑新塘湖至磊石山北口流入洞庭湖。至1975年,汨罗江下游两岸共修防洪大堤110.多公里。但因周家拢洪道未按设计完成,汛期卡口阻流,迟滞丁洪峰通过时间,且泥沙含量大,河床淤积严重。
汨罗江因主河道汨水和支流罗水相汇得名。全长253公里,经汨罗市京广线南渡铁路大桥流入区境。1958年围垦前,汨罗江经境内百丈口、马头曹、翁家港、茨塘湖、牛栏湖、小神港自东向西北迂回穿插全境。其中翁家港为汨罗江入境主河流,该河自东向西流经河夹塘、孟家湾至青泥湾,又分两支:一支自南向北,至麻豪头折东,汇小神港入境的汨罗江支流,再折北至磊石山西口入洞庭;一支自东向西,流至古湖,汇湘江北上至磊石山。围垦后,汨罗江入境老河道全部堵死,上游水改从区境东侧周家垄人工洪道下泄,再经白塘湖、新塘湖至磊石山东口流入洞庭湖。境内流域30公里,今垸内仅存汨罗江故道(哑河)4条。汨罗江在境域上段河宽300米,出口段河宽250米,最大洪峰流量每秒6880立方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三星渡观测点)36.25米,汛期初始于5月上旬,迟至8月下旬。洪水属山溪水性,暴涨暴落,洪峰次数多,但持续时间短。沿防洪大堤建有翁家港闸、三星渡排灌闸、小神港排灌闸。
河道变迁
1958年冬,湘阴县组织民工围垦汨罗江尾闾,前后三期工程,1961年春竣工,围挽面积27.40万亩。1962年4月,正式移交国营屈原农场,由湖南省农垦局直管。200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屈原管理区,作为岳阳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全面行使县级人民政府管理职能,辖营田镇、河市镇、凤凰乡、天问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
1966年2月,国务院批准,将湘阴县境东部的弼时、白水、桃林、长乐、汨罗5区33乡新置汨罗县,3月1日正式挂牌。1988年元旦改汨罗市。总面积1561.95平方公里,总人口71.63万。“汨罗”,中国独具人文意义的古邑新城,历经2200多年的风云变幻,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建置。
磊石山南接湘江,北揽洞庭,分青草、洞庭,踞东、南湖界,乃湖湘大地的咽喉要塞。围垦农场堵塞了尾闾故道,从周家垅新开河道,引汨罗江经白塘湖、新塘湖至磊石山北口注入东洞庭湖。这个重大变化,彻底改变了水文地理上的江湖关系,汨罗江因此由
湘江、南洞庭湖支流,改为
东洞庭湖水系的一条独立河流。
主要支流
有流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86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6条。
汨水支流
主要支流有:
木瓜河,源于幕阜山脉南坡天岳关,集天岳,虹桥、木瓜乡的全部径流及长庆、咏生乡的部分径流,在木瓜乡上中村菩提岩与大坪水汇合。于金坪乡后岩村下长岩注入汨水。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308平方公里,落差352.2米,平均坡降4.2%‰。水能理论蕴藏量5518千瓦。
大坪河,源于大坪乡三星村只角楼下。流经大坪,木瓜乡,在木瓜乡菩提岩与木瓜水汇合。全长31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落差380.9米,平均坡降10.10%。水能理论蕴胾量3678千瓦。
曲溪水,源于长寿镇(原南桥乡)水联村仁家岭。流经南桥、大口缎、桂桥三个乡,在桂桥乡阳坪村船埠里与汨水汇合。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落差368.8米,平均坡降5.1%‰。水能理论蕴藏量2608千瓦。
黄金河, 源于长寿镇(原黄金洞乡)启明村吊水尖下芭蕉坳。流经黄金洞乡和长寿乡,在致富村双江口汇入汨水。全长55公里,流域面积270平方公里,天然落差402.6米,平均坡降4.1‰。水能理论蕴藏量5830千瓦。
钟洞河,源于幕阜山脉南坡长庆乡高源村桃树墩。流经三墩,恩溪、三市镇,在三市镇肥田村白湖口汇入汨水。全长62公里,流域面积321平方公里,天然落差655.3米,平均坡降3.5%。水能理论蕴藏量6651千瓦。
丽江,源于嘉义区芦头林场平,浏交界的杉皮坳。流经30公里至义口与坎塘水汇合流入汨水。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308米,平均坡降7.5‰。水能理论蕴藏量3544千瓦。
止马河,源于连云山脉南端福寿林场甑盖山。集芦洞、安定、长田三乡径流,在安定镇水南村汇合后,经上黄、中黄村及官塘农场,在大桥乡大桥村许家大屋侧汇合清水,于止马村双江口流入汨水。河道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355平方公里,天然落差658米,平均坡降9.4%。。是汨罗江落差最大的支流。水能理论蕴藏量7623千瓦。
清水,源于清水乡对坪村龙头尖下。流经清水和大桥乡,在大桥村许家大屋侧入止马河。河道长22公里,流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37米,平均坡降6.2‰。水能理论蕴藏量2070千瓦。
仙江,源于幕阜山西南脉五角山下显高村湘滨洞上蛇形。流经瑚珮、钟洞、团山,浊水等乡,于下石汇入汨水。河长41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天然落差329.7米,平均坡降1.37%e。水能理论蕴藏量3273千瓦。
昌江,源于冬塔乡黄桥村傅家洞墨家山。集石浆河,躁溪水、大洲水,余坪水等15条二级支流,11条三级支流,2条四级支流的全部径流,经冬塔、南江、大洲、柘庄、梅仙、张市、河东等7个乡,在杨梅村青口滩汇入汨水。是汨罗江水系著名的一级支流。因其源头水绕巨石环流,宛如一个昌字,故取名昌江;汉因从南江到杨梅江45里间,水流平缓,故有平江之称。全长84公里,流域面积670.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78.6米,平均坡降为0.52%p。水能理论蕴藏量11615千瓦。
曲江,又称余坪水,源于岑川乡巫峰尖东坡。集谈胥乡的全部径流及梅仙镇部分径流,于石头嘴汇入昌江。河长20.6公里,流域面积125.41平方公里,平均坡降6‰。。水能理论蕴藏量2174千瓦。是县境二级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车碓河,源于长沙县境。流经向家、三和乡,在武冈村花园河口入汨水,河长41公里,流域面积344平方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8482千瓦。是平江与长沙、汨罗三县的界河。
中游支流
罗水,因源出巴陵罗内(又名罗里),故称罗水。《春秋地理考》和《水经注》有记载。罗水流域跨岳阳、平江、汨罗3县市。干流至三江口处,上承三源;北源最长,为主源,自岳阳县罗内之坳上屋,流经关王桥入境。东源为洪源洞水,东南源为蓝向水。蓝向水在女子桥附近汇合后v经三江口汇注罗水。向南流,再纳金河冲水(又名白水塘水八大桥水(又名黄谷市水)等,经油铺滩,绿桐山等地在大洲湾与汨水汇合成汨罗江。罗水干流长88公里,其中境内49.3公里。流域面积595平方公里,其中境内450平方公里,落差316.5米,属汨罗江第二大水系。流域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年均泾流深度674.6毫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8万千瓦。
罗水,全长88公里,流域面积595平方公里,属汨罗江第二大水系。三江镇干流上承三源,跨岳阳、平江、汨罗边界。主源罗水,发源岳阳县步仙乡罗内的坳上屋,山背建有岳坊水库,约40公里流到关王桥入汨罗县境。东源洪源洞水,发源平江县岑川乡九峰山,山背建有九峰水库,流经朱公桥、水口桥、落马桥,三江口汇注罗水,全长32公里,平江、汨罗各分一半,流域面积194平方公里,汨罗占124平方公里。东南源为蓝向水,蓝家洞水发源八景洞的焦家源,流至女子桥附近与向家洞水汇合,向家洞水从平江岑川镇龙盘村发源,蓝家洞、向家洞两座水库连通,经三江口注入罗水,全长29公里。罗水再往南流,纳白水塘水、黄谷市水,经油铺滩、绿桐山等地,在大洲湾与汨水汇合成汨罗江。
湄水,又名车渡河、车对河、鹅笼水。隋书《地理志》称湄水。流域跨平江、长沙,汨罗3县市。干流在铜盆乡界都市附近上承4源:其中西源最长,发源于白鹤洞的黄石滩﹐为主源;西南源较小,发源于铜盆乡的高燕冲﹔东源和南源,分别发源于长沙境内的缪家坳和毛家坳.4源汇合后向北流,沿途接纳苏溪,沙溪,马嘶段水、蓝溪等主要支流经新市的赵公桥注入汨江。湄水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内165平方公里),是汨罗的第三大水系。湄江多年平均泾流深600毫米,多年平均运流量1.0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较丰,溢洪时有龙滩头瀑布,十分壮观。
洪源洞水,发源于平江县岑川九峰山,流经朱公桥、水口桥.花桥.落马桥,于三江口汇注罗水,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94平方公里。境内长16公里,流域面积124平方公里,河流坡降5.5%。
蓝家洞水,又称蓝向水,发源于八景洞的焦家源,流经赵家堰、王家坊、灵官堰,于女·予桥附近与向家洞水汇合,经三江口注入罗水,长29公里,流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坡降3.6%。
蓝溪,发源于长沙县金家坳,流经江家桥.向家市、彭家坳,在双江口汇入湄水,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境内长7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
下游支流
河市河,系汨罗江下游支流,自翁家港入境,至青洲入黄金河,全长7.5公里,因流经河夹塘得名。1958年前,该河是境内上达平江,下通洞庭湖的主航道,上游有自明嘉靖年间开埠的河夹塘码头,每逢春夏水丰季节,湖北客船 、宝庆毛板、宁乡乌杆、平江木船鱼贯入河夹塘抛锚停泊。汨罗江尾闾围垦后,翁家港堵口变为哑河。该河面开阔,水深适中,水质无污染,为汨罗江流域条件最好的天然水上竞技场所。1953年、1956年、1963年、1965年和1985年均在此河举行过较大规模的龙舟竞渡。
黄金河,河市河流至青洲又分两支,一支折北入灰滩河,一支自东向西流入黄金河。黄金河全长12公里,流经黄金、吴家棚、三洲至古湖,下游穿过黄湖与蓑衣湖之间的三角洲,亦有三洲河之称。河道狭窄,弯道较多,淤沙层厚,加之因拦坝和河市河断源,大部分河段干涸,成为境内沙石开采区,其余靠积雨蓄水作为养殖水面。
灰滩河,系河市河干流,南北流向,全长11公里,自龙须流经谢家棚、北洲,再折西至麻豪头,又偏东至鱼咀闸与平江河合流。该河上游已废弃,下游与东西干渠相通,成为垸内蓄水湖场。
平江河,系汨罗江支流,自小神港入境,流经北湖、鱼咀闸与灰滩河合流,再沿凤凰山脚经屈潭、春江咀、烂排沟至磊石西口入洞庭湖,全长14公里,河面宽110~440米,河床高程20.9~26.6米,常年水深1.5~3米。围垦前系汨罗江注入洞庭湖的主支流,常年可通5~7吨木船。上有河泊潭码头,下有磊石山天然避风港。围垦后变成哑河,承纳区内东北部低岗区客水,形成垸内天然调蓄水库。
荞麦湖,相传该湖古为荞麦府,因地陷成湖而名,亦说因湖中水干土裂,渔民在湖底种荞麦度荒故名。湖面呈椭圆形,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4公里,总水面34平方公里。湖底海拔22米,为全区最低处。1958年围垦前,该湖东与汨罗江,南与古湖,西与湘江,北跟洞庭湖四水相连。1965年重点治理该湖,大部分垦为稻田,余存水面580公顷,作为鱼莲基地,湖内堆积河湖冲积物,水草丰茂,富含有机质和无机质,属营养型的中型湖泊。2005年,综合开发成珍珠养殖基地。
水文特征
汨罗江流域年均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4~6月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0%,日最大降雨量一般在200~250毫米。由于河流上、中游和大部分支流穿行山区,带山溪性,洪水多暴涨暴落,历时一般2~3天,变幅6米左右。民国15年最高水位达48.47米(黄旗煅站),相应洪峰流量每秒6700立方米。雨季结束后,常出现夏旱、秋旱或夏、秋连旱。年蒸发量约1200~1400毫米。
汨罗江流域风光秀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运发达。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中日双方曾在此反复进行“拉锯式”的争夺战,日军曾在此大肆进行烧、杀、抢、掠,大面积森林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年淤高,水运锐减。
治理开发
水库工程
1964~1984年底,全县共建中型水库6座,总库容952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97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农田12.22万亩,实灌6.45万亩。
九峰水库,位于
岑川镇九峰村。为年调节水库。集雨面积17.6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128米,正常库容1113万立方米,总库容1240万立方米,q溉面积1.5万亩。1959年勘测、设计、动工,1960年建成10米高的坛工坝,库容136万立方米,为小(一)型水库。1971年经上级批准升为中型,坝型改为土坝,同年动工,1974年初步完成枢纽工程,1984年完成大坝工程,1986年全部囤工。该坝为均匀土质坝,最大坝高61.8米,完成土方55万立方米,石方6.4万立方米,混凝土0.12万立方米,总投工169万个。水库淹没耕地785亩,其中水田765亩;迁移600人;拆迁房屋592间。
秋湖水库,位于
安定镇(原长田乡)高坪村。为年调节水库。集雨面积21.8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144米,正常库容873万立方米,总库容1142万立方米,癌溉面积1.12万亩。1959年勘测动工,原作小(一)型水库,1974年开始加高大坝,1976年竣工。为均匀土质坝,最大坝高34米。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67万立方米,砌石方5.8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0.54万立方米,总投工107万个。水库淹没耕地529亩,其中水田354亩;迁移802人;拆迁房屋1331间。
黄金堰水库,位于
长寿镇(原黄金洞乡)金塘村。集雨面积为149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151米,正常库容504万立力米,总库容87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92万亩。1964年勘测兴工,1969年囤工,大坝为浆砌石空腹重力坝,最大坝高28.2米,完成土石方78万立方米,其中浆酥块石2.38万立方米,混凝土1万立方米,总投工168万个。水库淹没耕地125亩;其中水田83亩。迁移87人;拆迁房房147间。
白水水库,位于
福寿山镇(原思村乡)九安村。为低度多年调节水库。集雨面积30.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303.4米,正常库容1704万立方米,总库容189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17万亩。1970年1月由县组织施工,初期上民工6千余人,高峰期达2万多人,1971年5月竣工,为粘土心墙砂壳坝,最大坝高50米。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266万立方米,砌石方9.26万立方米,混凝土1.9万立方米,总投工466万个。水库淹没耕地789亩,其中水田731亩,迁移520人;拆迁房屋587间。
大江洞水库,位于
南江镇(原昌江乡)中坪村。为多年调节水库。集雨面积32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377米,正常库容3040万立方米,总库容35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1万亩。1970年由县组织施工,1980年全面完工,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最大坝高58米。整个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55.6万立方米,混凝土0.5万立方米,总投工397万个。水库淹没耕地1242亩;其中水田969亩,迁移1058人;拆迁房屋1126间。
徐家洞水库 ,位于
嘉义镇思源村。为多年调节水库。集雨面积27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422米,正常库容704万立方米,总库容8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0万亩。1970年由县组织施工,1984年峻工,大坝为双曲坛工拱坝,最大坝高53.5米,共完成土石方30.31万立方米,其中浆砌块石6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2.43万立方米,总投工303.5万个。水库淹没耕地129亩,迁移71人,拆迁房屋156间。
汨罗水库,位于
古培镇(原大众乡)石牛冲,1959年建,上劳力7000 多人.连续施工70天,完成土石方28.17万立方米,耗资15.05万元,均质坝型,坝高19.8米,拦截集雨面积15.4平方公里,总库容1245万立方米.
向家洞水库,位于
三江镇(原智峰乡)桥头村,1966年建,大坝投入劳力5000 人,工日270万个,完成土石方350万立方米﹐当年投资108万元,均质坝型﹐坝高35米﹐拦截集雨面积27.65平方公里,总库容2600万立方米。
蓝家洞水库(兰家洞水库),位于三江镇(原智峰乡)赵家堰,1976年建﹐投入劳力3.5万人,完成土石方80万立方米,当年投资130万元,均质坝型,坝高43米,拦截集雨面积48.85平方公里,总库容6515万立方米,并开凿1280米群英隧洞与向家洞水库联通。
灌区工程
1960~1989年,县境先后建成秋湖,九峰、青冲、黄金堰、白水等5个中型灌区,主干(支)渠全长355.6公里,灌溉面积9.76万亩。
秋湖灌区,灌区水源为秋湖水库。灌溉面积1.12万亩,其中水田1.0871万亩,旱土300亩。灌溉范围为安定、大桥、长田乡的15个村(场、站),161个村民小组。灌区主干渠一条,长0.5公里;支渠8条,长31公里。灌区内有水利设施236处,其中小(二)型水库2座,山塘220口,堰坝14处,年总蓄引水量164.5万立方米。
九峰灌区,灌区水源为九峰水库。灌溉面积1.45万亩,(其中旱土改水田851亩、荒山改水田1770亩,提灌850亩)。灌区范围为岑川乡14个村、1个茶场。1960年动工,1969年完成左右干渠大部分毛渠的开挖工程,并通水受益。1981年列为湖南省水利基建项目,扩建配套,1986 年验收,1989年工程全部竣工,左干渠从发电涵管流经正北、包湾、农科、新开、新南、尺塘至汨罗市三江乡,全长7.8公里。灌溉面积9160亩。右干渠从发电涵管流经正北、新福、福兴、仁义至水口桥,全长7.9公里。灌溉面积5808亩。支渠5条,全长6.7公里。灌区内有水利设施164处,其中,小(二)型水库2座,堰坝10座,山塘152口。灌区年总蓄引水142.4万立方米。
青冲灌区,灌区水源从青冲水轮泵站提取绀水灌溉。灌溉面积1.05万亩。灌溉范围为时丰乡,国营时丰茶厂的9个村、79个村民组。灌区有干渠3条,长14.9公里,支渠7条,长7.5公里,1965年动工,1966年7月主干渠通水。灌区内有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5座,山塘19口,电灌站22处,装机22台。年总蓄引水量为1208万立方米。
黄金堰灌区,灌区水源为黄金堰水库。灌溉面积为2.92万亩。灌溉范围为黄金乡、长寿乡、桂桥乡的40个村367个村民组,灌区分高低莎区:桂桥高灌区,从大坝右侧上游200米处的坳岭隧洞输水至桂桥主干渠。长寿低灌区,从大坝压力隧洞放水至下游1000米处,经道观堰引水入长寿主干渠。主干渠2条,长27.5公里;干渠11条,长37.3公里;支渠56条,长52.2公里。灌区内有小(二)型水库12座,山塘885口,河坝10座。年总蓄引水量1843.8万立方米。
白水灌区灌区,水源为白水电站发电后尾水。灌溉面积3.17万亩。灌溉范围为思村、安定、大桥、爽口、三市5个乡及官塘农场共39个村,529个村民小组。灌区有主干渠1条,长19公里;干渠12条,长69.6公里;支渠61条,长73.8公里。涨区内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1座、山塘819口、堰坝3座,年总蓄引水量1678.11万立方米。
四、渠道
1959~1964年建成汨罗水库灌区。1966~1989年建成向蓝灌区。1982~1987年完成铁山水库汨罗分灌区工程。1993年全市有干、支渠1200条,约2500公里,其中主干渠540公里,初步形成以塘坝为基础、水库为骨干.渠道为网络的长藤结瓜式的水利体系。
汨罗水库渠,系1959~1964年建成东、西干渠和引水渠等干渠3条,20.11公里,支渠﹖条,11.09公里﹐附属建筑物343处,灌溉大众、城郊、汨罗、古培、新市等5个乡镇农田2.5万亩。
向蓝灌区渠,系1966~1989年,开通东、北、南干渠3条,100公里,支渠23条.125公里,凿通隧洞55处,6524米,架渡槽10处(其中钢筋混凝土排架式大荆渡槽1处),倒虹吸管6处,1400米,其他建筑物620处,灌溉天井、长乐.古仑.智峰、三江,大荆、红花、黄市8个乡镇水田6.78万亩。
水电工程
白水电站,位于福寿山下,距县城30公里。为县内第一个蓄、引结合、梯级开发、发电与灌溉相结合的工程。分5级建站,已建4级,装机10台,总容量为4000千瓦。设计多年均发电量为1591万千瓦小时。1970年1月动工,1971年5月,大坝竣工。同年建成一级电站。二、三级电站于1972年先后投产。一级站为坝后式,位于大坝下游200米处的关门石,安装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二级站为引水式,位于双义村灯倔坡口。承接一级站尾水,建引水坝一座,在一级站尾水处开引水渠全长941.6米,在电站前池,再通过一根长15米的钢筋混凝土压力管衔接9.7米钢质三岔管引水入机房,安装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3台;三级站为引水式。位于思村车头块。在二级站尾水下300米处建引水坝-一座,承接二级站尾水,开引水渠全长2254.7米,至前池,再通过长123米钢筋混凝土压力管衔接15米长钢质三岔管引水入机房,安装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3台。四级站为引水式。在吉星村建引水坝,引水渠全长5173米,衔接全长1065米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管和钢质压力管引水入机房,安装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1976年动工,1978年7月1日投产。白水电站整个工程投工592万个,移动土石方195万立方米,工程总造价1230.2万元(包水库)。
徐家洞电站,位于连云山下,距县城51公里,跨嘉义镇的思源和高墩村。为蓄、引结合发电、灌溉并举,梯级开发,年调节工程。分二级发电,共装机6台,总容量为3400千瓦,设计多年均发电量为1244万千瓦小时。一级站位于双江口,距大坝800米,为坝后式,安装5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两台,1981年10月试车投产。二级站位于高墩村,为梯级引水式,除利用一级站尾水外,还在双江口和南坑筑坝引水补充。装机4台,总容量2400千瓦,1976年5月1号机试车投产,1989年4月全部峻工投产,整个工程投工303万个,工程造价990万元(包水库)。
大江洞电站,位于幕阜山脉海拔1131.8米凤凰山腰,跨昌江乡的中坪、柏树两个村.梯级开发,两级建站,装机4台,总容量4000千瓦小时。设计年均发电量为1438万千瓦小时,一级站位于昌江乡中坪村石嘴头鱼形嘴,为引水式,安装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j二级站位于昌江乡柏树村柏树里,属垮水域水库电站,安装16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整个工程投工567万个,工程总造价551万元。
黄棠电站,位于沿口镇五里村黄棠铺。集雨面积3909平方公里,多年均流量95. 4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501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0.70立方米/秒。有效库容3580万立方米。电站装机4台,总容量7400千瓦,设计多年均发电量3348万千瓦小时,年利用4526小时,保证出力1953千瓦.1975年6月,县委决定将原语口公社所建的黄紫水轮泵站改建为全民所有制电站,1978年枢纽工程竣工,坝体利用原拦河坝加高增厚改为垃工重力溢流坝,坝高9.25米,底宽11米,溢流面全长134米。大坝中段有高25米×2米的城门型冲底孔两处。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为52.7米,相应库容1400万立方米。船闸在原闸墙外坡加厚2.2米,高程为54.7米。闸室长40米,宽8米,平均高7.7米,船闸可同时通过15吨木帆船6艘,每次过坝时间50分钟。安装单机容量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3台,分别于1978年3月、1979年4月和1980年4月投产发电。1984年6月,县委决定对电站进行扩建,扩建规模在原溢流坝上设置活动闸门,闸门启闭自动化,坝顶增高4米,坝轴长增至157.2米,溢流净宽138米。新厂房布置在大坝右岸(建筑面积1077平方米),为挡水河床式,内安装容量为50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一台。50/10吨的电动双梁桥式起重机一台。右岸设主变一台容量为10000千瓦。大坝闸墩上,设置4.1米宽的人行桥一座,两侧安装水泥栏杆。1984年9月动工,1986年底全部囤工发电。整个工程共投工109.3万个,总造价1682.5万元。
青冲水轮泵电站,位于粟山区时丰乡青冲村青冲口.1965年9月破土动工,1966年7月,枢纽工程囤工投产发电。左岸安装水轮泵20台,带动75千瓦发电机四台,总容量300千瓦(今改为水轮机运行).1984年7月,在右岸扩建机房,1985年7月竣工。安装水轮机组2台,每台容量200千瓦。该站共安装水轮泵21台,水轮机3台,发电机6台,容量700千瓦,年均发电量432万千瓦小时。工程初期由栗山区组织民工建勤,建成后属县水电局管辖,1971年下放给栗山区管辖,1972年仍收归县管辖。整个工程投工110万个,工程造价340.9万元。
黄金堰电站,位于长寿乡与黄金洞乡交界处,属长寿区。电站机房建在大坝左侧河岸,属坝后式,为黄金堰水库建成后的配套工程,共建有机房2处,装机5台,总容量555千瓦。一处建在大坝下游一千米处的道观堰原址,系坛工溢流坝,1964年10月动工,次年10月竣工发电,右岸安装60型水轮泵1台,配24千瓦发电机1台,1982年改装成55千瓦水轮机1台;1989年增机一台,125千瓦。另一处建在坝下,1969年12月投产,安装水轮发电机组1台,容量125千瓦,1975年10月和1979年分别增装1号、2号水轮发电机各1台,总容量375千瓦,1982年1月并入县电网。整个工程投工167.9万个,工程总造价429.2万元。
秋湖电站,位于安定区长田乡高坪村艾家桥,属安定区,电站系利用秋湖水库涵洞配套装机。1980年建坝后式电站一处,利用压力放水隧洞作发电涵管,安装12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1981年由官塘变电站并入县电网。整个工程投工106.7万个,工程总造价259.5万元。
嘉义电站,位于嘉义镇丽江村,属嘉义区,由原中共中央监委驻财政部监察组长喻杰直接倡导组织、中央财政部直接拨款,嘉义区组织劳力施工兴建的。1982年9月动工,1984年7月竣工投产。装机3台,总容量525千瓦,设计多年均发电量为143万千瓦小时。该站属无调节性能天然径流引水式,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有来溉、防洪和综合利用的工程,工程总造价179万元,投工18.7万个。
横嵯电站,位于三市镇乡横楼村。1964年10月破土动工,1965年5月峻工投产。当时,属县经营、管理,1978年下放给大桥乡管理。该站坝高1.5米,长206.4米,底宽10米,筏道口长20米,坝顶宽4米,坡降1.5米,大坝左岸安装60--6型水轮泵4台,灌溉10800亩。右岸开挖引水渠一条,长 1400米,宽12.3米,平均深8.7米,流量15立方米/秒。水渠中段设有隧洞式挖洪洞,安装5吨手摇绞车木制启闭机一台,后改为电动。在引水渠末端的横糕﹐建水轮泵发电站,安装60型水轮泵6台,其中4台带动2台125千瓦发电机发电,2台提水。1968年9月,新增一台12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89年又安装一台32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共安装发电机4台,总容量895千瓦。整个工程造价57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
江口电站,位于双江乡晋坪村江口汨水左岸。1966年6月,双江乡组织民工在汨水建拦河大坝,1967年大坝竣工。1970年1月电站试车投产,原属县供电所经营,1978年下放给双江乡管理。该站大坝为垃工重力滚水坝,坝高5.8米,底长160米,溢流面长110米,基宽8米,面宽2米。电站机房建在大坝右岸,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安装 80型水轮机5台,总容量625千瓦,架设10千伏线路11公里至县城入县电网联网运行。船y系块石浆砌结面三合土心墙结构,净空长53米、宽8米,闸门系杉木钢材结构,由两吨手摇绞车启动,大坝中段设有一洪冲砂闸。工程造价69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
大洲滩电站,位于江口电站下游河东乡塔兴村大洲水府庙侧。1966年9月由河东乡组织民工在汨水建筑拦河坝,1971年大坝竣工,1972年10月安装投产。该站系埒工重力拦河坝河床式电站,坝高7米,长 141米。机房系钢筋混凝土密闭式结构,位于大坝右岸,分水机,电机、配电三层,共装水轮发电机组6台,总容量750千瓦。船闸系块石浆砌结构,内净空长48米,宽8米,闸门系木质结构,由5吨手摇绞车和10吨电动绞车启闭。该站原属县管理,1978年10月下放给河东乡管理。整个工程造价73.5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
汨罗江自新市以下,明代前属洞庭湖湖汊,后淤成大片洲土,沿岸人民逐步围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汨罗江尾闾已围挽大小堤垸33处。原有湖泊被小垸瓜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小支流上二建成水库436座。1958年冬,对尾闾地区的河道进行整治,过去迂回曲折的汨罗江尾闾得以流畅。
位于中国湖南东北部。上游汨水有东西两源:东源出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支出湖南平江县境内东北的龙璋山,两支流在平江县城西汇合以后,向西流到汨罗市磊石山注入洞庭湖。汨罗江全长253公里,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长乐以上,河流流经丘陵山区,水系发育,水量丰富。长乐以下,支流汇入较少,河道展宽可通航。
汨罗江,属洞庭湖水系。发源于
湖南省平江县、
湖北省通城县、
江西省修水3县交界处的黄龙山梨树埚(修水县境),流经
修水县白石桥;由龙门桥进入平江县,向西南流经长寿、嘉义、献冲、三市到大桥,折向西北,流经中县坪、横槎、金窝,再折向西南,流经平江县城关、浯口、青冲、黄旗塅;至新市进入
汨罗市,流经长乐街、新市、汨罗、于磊石山北注入
南洞庭湖。全长254.4公里,其中平江县境内流经192.9公里、汨罗市境内61.5公里。汨罗江流域西滨洞庭湖,东、北两面以幕阜山、黄龙山与新墙河流域分界,南面以连云山与捞刀河流域分界,东西长约12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37公里。流域总面积5543平方公里,其中平江县4053平方公里,汨罗市965平方公里。流域地势东、南、北三面高,西面低,由山地至丘陵、到洞庭湖平原,平均坡降0.46%,落差249.8米。长寿街以上为上游,黄旗煅以上为中游,以下为下游。有流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86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6条。
航道码头
流经本区的航道主要有湘江航道和汨罗江航道。其中湘江航道境域流长18.87公里,南接营田闸,北抵琴棋乡琴棋望。属设标航道,有白标14座、红标13座。洪水季节河面宽200米,枯水季节宽100~150米。汨罗江航道境域流长20公里,属湘江内河下游支流的季节性航道,自白丈口至磊石山入洞庭湖。
1978年始,境内水运主要依托湘江航道,沿岸设有营田、汨纺、水泥厂、推山咀、青港、磊石码头,其中推山咀码头是华容、常德、益阳等地货物运往区境、平江、汨罗、湘阴的中转港口,年货物吞吐量20万吨,码头置有120吨位的趸船1艘,机械车辆12台,货场总面积4000平方米,专业装卸工100余人。1990年,港口码头设在境内的有9个。沿湘江一线有营田、汨纺、推山咀3个专建码头,土地港、青港、磊石3个为自然及临时使用码头。沿汨罗江一线有凤凰山、三星渡、翁家港3个码头,均为自然临时码头。专建码头中汨纺码头属企业自用,不承运社会物资,该码头始建于1968年,长100米,宽25米,水泥混凝土结构,2个舶位,最大停舶能力1000吨。营田码头由汨罗市港口航务管理所管理,归汨罗航运公司使用。推山咀码头属本区所建。该码头有深水优势,枯水季节2000吨级的船舶可进港作业,夏秋季节可同时容纳20条船舶作业。推山咀码头始建于1960年,长150米,宽20米,水泥混凝土结构,2个舶位,最大停舶能力500吨。80年代后,经过4次改扩建,建成舶位4个,停舶能力为1000吨级标准。2011年,该码头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规划建成停泊2000吨级船舶,年吞吐货物量300万吨的直立式泊位码头。
一、汨水
汨水纵贯全县,流程192.9公里,河床系砂卵石,礁石遍布,有险滩48处。清末民初,水运繁忙,丰水季节,木帆船可通龙门。枯水季节,5至10吨的货船可通航至长寿街,在正常水位下,载重100吨的货船,可从湘江直达县城。清光绪三十年(1904),县东三市渡头花园船主余景林,一船装运食盐7000担(一担合50公斤),从岳州直抵县城大码头。县内每年从长寿、嘉义、献钟、钟洞等地输出的谷物、茶、麻、油、纸、竹,木排,主要靠船运往湘阴、岳州等地。1950年后,航管部门曾多次组织人力炸礁、导航等综合治理。1962年湖南省交通厅调查记载:汨水上游,木帆船可至龙门厂,加上其他较大支流,共计通航里程为122公里。1958年后,大搞水利水电建设,拦河筑坝,河道淤塞。航运基本停止。
二、昌
江
昌江在县境流程84公里,从南江桥至杨梅港航道长55公里,有大小险滩95处,只宜竹筏,不利舟航。清末民国时期,梅仙姚家洲的石灰,逆江而上运至南江桥,顺流而下运至河东,语口、伍公市。1958年建坝20处,集中水流,改善航道。1959年3月,县运输社曾组织10多只木帆船运石灰至南江桥,次年山洪暴发,坝被水毁。1965年后停航。
渡口码头
二、码头
清末,民国时期,从长寿街至伍公市沿汨水一带,建有10多处码头,供船筏停靠和货物装卸。其中长寿街码头有二,一为河南桥;一为西溪桥。年货物吞吐量约12万担。大码头位县城南街尾,上侧有小码头和石碧潭码头,是县内物资集散中心,系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邑人商绅罗务哉捐资倡建。县城万担版的谷物,各商号进口的食盐,布匹百货和出口的茶、麻,油、纸等
. 332· 第十篇交通·邮电
土特农副产品大都在此装卸起运,年吞吐量约100万担。1961年,县帆运社将码头修建成水泥码头,三面梯级,延伸至河中,年吞吐量约10万吨。杨梅港码头,位河东乡杨梅村,处汨水和昌江汇合处。县内船筏在此中转,为物资集散码头。1956年后,公路运输取代水运,内河停航,码头多废弃。
船闸筏道
一、船闸
从1964年起,在汨水上游县城至长寿街80公里的航道上,建有三阳,碧莲、横〉、花园、爽口,筵口,泊头,嘉义、义口,练埠10座水轮泵站,但都未建帆船通航设施,致使航道中断,1966年,又在汨水中游县城至青冲口50公里的航道上,修建严家滩、江口,大洲滩,张家陂、黄紫、青冲等6座水轮泵电站时,建有通航船闸。今只存江口,大洲滩、黄棠、青冲4座船闸,其中黄棠船闸,位于语口镇五里村黄棠铺。船闸系块石混合浆砌结构,属垃工重力式,最大水深8.5米,坝高10米,闸门系钢质人字门,闸室净长40米,宽8米,闸门宽5米,用手摇绞车和电动绞车启闭,每次可通过15吨木帆船6艘,每次过闸时间约50分钟。青冲船闸,位于时丰乡青冲口。船闸系块石浆砌结构,属坊重力式,最大水深3.5米,坝高6米,闸门系木质人字门,闸室净长68米,宽7米,闸门宽5米,由手摇绞车启闭,每次可通过15吨帆船6艘。
二、筏
道
符道是林业部门为便利竹木水运而修建的。最早修建的筏道是1963年芦头倒洞水坝、黄金洞鲁坪江水坝、天林水坝等3处符道。到1965年在汨水上游建筏道10多处。1970年底,全县共建筏道36处。筏道采用污工重力式结构,型式有三,一为斜坡式、一为斜坡加祖齿式、一为跌堪式。筏道主要分布在县东汨水上游,计有;长寿双降坪、练埠、义口、嘉义,黄花潭、爽口,花园、横楼,破碧滩、金窝、县城西门等11处;支流上有芦头倒洞坝,黄金洞鲁坪江坝、天林水坝、仁寿桥、猫公石、谢江、长滩、焕新、白马洲,鲇鱼潭、石嘴头、晒谷石、老龙潭、大湾里;另外五星以下5座堰各一个、麻湾集材水库共计20处;昌江水系有稻竹、茶匏园、西坊、新田4处;岑川九峰水库1处。其中最长的筱道为黄金堰筏道,全长234.5米,宽3.5米,分级建有13个消力池,级差0.8米,坡降比为每14米下降0.7米,流速3.2米/秒。1980年后,县内木材,楠竹逐渐改用汽车运输,筏道作用日衰。
流域概况
汨罗江流域西滨洞庭湖,东、北两面以幕阜山、黄龙山与新墙河流域分界,南面以连云山与捞刀河流域分界,东西长约12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37公里。流域总面积5543平方公里,其中平江县 4053平方公里,汨罗县965平方公里。流域地势东、南、北三面高,西面低,由山地至丘陵、到洞庭湖平原,平均坡降0.46%,落差249.8米。长寿街以上为上游,黄旗煅以上为中游,以下为下游。
遗址
屈子庙遗址位于凤凰山西坡,屈潭东面,坐落在凤凰乡凤凰村。原屈子庙,北锁磊石之咽,南引汨罗之水,西伏河泊潭,东拥凤凰台,前收洞庭一湖万千之景,后聚古木修竹,映翠摇风,水绕山环,景物幽邃,它是近古洞庭东汊一个颇具特色的庙宇。
屈子庙是平江县官商界人士捐款,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建。当时,平江船商常沿汨罗江上下,来往洞庭、长江之间,便于汨罗江进口处购置屈潭码头,一为纪念屈原,二为中转货物而构筑此庙。建筑材料均由平江县运来,每块砖上刻有“平邑”二字。其建筑规模与构造形式均仿效玉笥山上屈子祠,只不过庙门较屈子祠略高,而其内空较之稍短。庙的正面,分中部和两翼三个门面,中门顶上竖嵌“屈子庙”三个大字,左书“冰清”,右写“玉洁”。两翼庙檐下辟有8幅横排式的堆画,皆雕塑中国古代传统戏剧中的场景,形象精美逼真。
庙分上、中、下3栋。下栋是戏台,其屋面为八角亭,木雕龙凤于其上。戏台前是石铺的晒坪,坪边木栏杆连接戏台和中栋。中栋是平江船商的货物堆楼,名曰“信芳亭”,取屈原《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之意。信芳亭有4根擎天石柱,镌匾对二,一为湘阴郭嵩焘所撰,一为平江李元度所撰。
郭联云: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路;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李联云:上官史,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殓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上栋为神殿。“楚三闾大夫屈夫子之位”居其中,左为木雕的关公神象,旁立有关平、周仓。右为女嬃神象,东西两侧各悬钟鼓。
庙内周围墙壁上留有唐、宋、元、明、清及近代文人的诗赋,大都用毛笔书写,以吊屈原。
玉笥山上有屈子祠,凤凰山坡有屈子庙。虽庙较祠要迟108年所建,而其雄伟、庄严及建筑之精巧,可与之媲美。
1969年,屈子庙被当作“四旧”拆除,庙谱被烧,现仅存遗址。
屈潭又名河泊潭,亦即罗洲,位于凤凰乡河泊潭村。《一统志》载:“汨罗江分二水,至屈潭复合,今名河泊潭,去古罗城三十里。”《水经注》载:“汨水又西,为屈原潭,即罗洲也。”《荆州记》载:“汨水西流注湘,去县(湘阴)三十里,名屈原潭,即原自沉处。”据《湘阴县图志》记述,100多年前,屈潭这里是与河塘市、营田、名山(玉笥山)齐名的小集市。街道虽不宽阔,但也依山傍水,热闹异常,是省内外商旅聚集之地。加之山上筑有屈子庙,蜚誉大江南北,历代不少墨客骚人,来此吟诗作赋,以吊屈原。《史记》载:“适长沙、观屈原自沉渊,未尝不垂涕。”三国吴人宜振诗云:“前王西去后王危,一石沉江万古悲。兰菊不知何处荐,断残数桷隐薋葹。”唐朝诗人张翔曾有“五梦曹兰香易染,一魂湘水渺难招”“风声落日心逾壮,鱼腹终天恨未销”之句。
1981年,屈潭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竖有花岗岩石碑标志:“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此处怀石投江殉国。”2009年,当地百姓自筹资金在此新建“怀仁亭。”
武穆寺位于营田镇西南靠湘江口附近,建于南宋末年。寺前为一字墙,分三门进,中门顶上书有“岳忠武庙”四字,左书“经天”,右书“纬地”。前栋建有戏台,两边台柱悬有匾对一副:“忠萃一门,笙管有声皆热烈;功成七日,湖湘无处不讴歌。”庙中有麻石铺成的戏场,有木质结构的栏杆科楼,后堂神殿有岳飞的神位,钟鼓悬于东西两侧,具古寺庙建筑特色。1939年,寺庙被烧。2002年,当地百姓集资重建。
文化
一、屈原与端午龙舟文化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楚国大夫、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秦军攻破,悲愤交加,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自沉于境内的屈潭,又名河泊潭(今凤凰乡境内)。沿岸百姓得知后悲痛不已,纷纷行舟抢救,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其身体。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当地群众都要在汨罗江上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屈原的无限崇敬怀恋之情。2000多年来,这个驾舟相救场面被沿袭演变,成为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从屈原投江之日起,端午便与屈原紧紧相联。到公元前250年已由境域向楚地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成为南方尤其是楚国民间纪念屈原的节日,并开始向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区传播。至今已成为全球华人及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人民共有的传统佳节。
1958年屈原农场围垦,拓荒者在为这片围垦地命名时,崇尚屈原求索、进取精神,郑重地选择了“屈原”作为域名。
屈原文化遗迹
境域是屈原晚年生活、创作和投江殉国之处。战国时期,七雄纷争。在秦强楚弱情势下,屈原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主张章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力图楚国一统天下。但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遗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打击排斥下,屈原最终因谗言被罢官、放逐。在被放逐汨罗江畔9年多时间内,每日只能披发行吟于江边,有时登上磊石山、凤凰山,北望郢都,思念祖国,愤然写下《离骚》《九歌》《天问》等许多爱国爱民的诗章。现境内还存有屈原写作和消虑时的遗迹笔架山、钓鱼台、南阳寺以及后人为纪念屈原而残留的遗址屈子庙、屈潭、沉沙港、晒尸墩、琴棋望、土星港等。
笔架山位于凤凰山屈子庙左侧,河泊潭岸边。据传屈原被流放到汨罗的玉笥山后,开始写作《离骚》。一日狂风四起,《离骚》书简被滂沱大雨冲到洞庭湖中,随波漂浮20余里。屈原驾舟紧追,幸好这些书简被洞庭湖东边的凤凰山堵住,方得捡回。上岸后,屈原看到凤凰山僻静优雅,于是就把河泊潭这个地方作为写作的基地。据说,《涉江》《哀郢》《抽思》等都是在这里写作和修改的。他写作兴奋时,便面对洞庭高声吟诵;写作疲倦时,就把笔搁在一个泥捏的笔架上。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他放笔的地方堆起一座小山,以防洞庭水浸漫,这座小山不知是风雨浸蚀还是其他缘故,久而久之形成 “山”字形,恰似搁笔的笔架,所以人们给它取名“笔架山”。
钓鱼台位于凤凰乡凤凰村,清光绪《湘阴县志·舆图志》上标有出处。相传屈原放逐江南游于凤凰山后,看到楚国危在旦夕,焦虑万分,或山而樵以消虑,或水而渔以浇愁,在此钓鱼消遣。后人将他钓鱼的地方名为“钓鱼台”。
南阳寺为屈原故宅。《湘阴县图志》载:“屈原故宅,在翁家洲,今为南阳寺”。“大洲一名翁家洲,即故南阳里屈原旧祠地也。”相传屈原流放江南时,曾在寺里居留过。
南阳寺,前、后3栋,成品字形排开。寺前右方一水井,左方一土凼,正中一古樟,樟高三十余米,树干有大洞,人可直立出入其间,相传为屈原亲手所栽,现已被毁。
1958年围垦,东大堤纵贯而过,将大洲辟成两部分,西边大部分围进垸内,南阳寺所在的东面则被围在大堤之外,因此,寺亦被拆,水井被填,现仅存一土凼,乃南阳寺仅存之遗址,今位于河市镇翁家港闸北500米、大堤外300米外的河滩上。
沉沙港位于琴棋乡。《湘阴县图志》载:“湘水又北出白鱼岐十五里,至沉沙港,东会汨水入洞庭。”由此可见,沉沙港当时是东连汨罗、平江,西通洞庭、湘水之要港。
相传屈原放逐江南后,行吟泽畔,颂《离骚》以答渔父,喧《天问》以对江河,慨叹国势之危急,哀怜民生之涂炭,每念及亡国之耻,遂起自尽之意。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便和衣葬身于河泊潭中,但浮于水上溺而未死。屈原爬上岸后,又信步往西,来至沉沙港口。徘徊中,他见岸边一簇枯草浮于水上,便发泄道:“你为什么不沉下去?”边说边用手捧着泥沙砸这簇枯草,枯草即被泥沙压沉了。屈原由此得到启示,决定怀沙沉江。于是将裤脚和上衣扎紧,灌满沙石,再次投江,便沉入水底。后人为纪念屈原,就将此地名为沉沙港。
晒尸墩又名“三尺墩”“摊尸墩”。位于今河市镇三合村。相传屈原在河泊潭投江后,恰逢洞庭湖涨水,湖水倒注汨罗江,托其尸骸逆流而上,经三十里浮至名山河,渔民打捞上岸,陈尸于此地。后人为纪念屈原,遂将此墩名为晒尸墩。
琴棋望又名金鸡望,位于琴棋乡凤凰村对面河洲上。《湘阴县图志》载:“湘水北经磊石山,东北对青草湖,西对县城口。”巴陵吴舍人云:琴棋望当为城基望,刘宋故城在此,因名。
相传,屈原投江后,女媭闻信,沿汨罗江寻找打捞。寻至湘水琴棋望,仍不见屈原,便掷一金钗于河中,以祭河神,求其助打捞屈原尸体,故又名金鸡望。
土星港又名土仙港,位于营田镇青山寺社区缘江花园至推山咀一带。《湘阴县图志》载:“湘水又北,经营田七里,东受土星港水。”“北有磊石山,南有土星港。”《石矶图说》载:“土星港,大水时,下水船渡湖者必泊此,以审度风信,畏鼓湖之险也。冬春则凅。咸丰二年冬,发逆攻长沙北,省设防土星港,两岸多排木椿,以栀湘资二水之冲。国治以后木椿拔洗已尽。”土星港最早叫“读诔港”。“读涞”旧丧中宣读祭文,为吊唁仪式中的一项程序,屈原投江后,当地人们和过往迁客骚人,常在土星港赋诗投书,举行祭江仪式以悼屈原,因此地名为“读诔港”。《湘阴县图志》载“有贾谊舟行之长沙,停帆湘口,为赋以吊屈原”之说。土星港,亦是古战场之一。据《湘阴县图志》记载;咸丰二年(1852)农历十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曾由资水经土星港,遍留足迹。据传,岳飞镇杨幺,也在土星港摆过战场。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亦在此港与日军交过火。
屈子庙 (参见第十四篇第六章第一节“旅游资源”)
屈 潭 (参见第十四篇第六章第一节“旅游资源”)
凭吊三闾大夫
屈原投江100多年后,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被汉文帝外放为长沙王太傅,在赴任途中,从洞庭湖转渡湘水时,路过磊石山,自然想起屈原。他吟《吊屈原赋》,并“投书以吊屈原”“因以自喻”。面对馋谀得志、方正倒植的时世,贾谊在祭诗中表示,“当追随先生,神龙潜渊,凤凰高逝,览德辉而下之,摇增翮而去之。”唐大历三年(768),诗圣杜甫为追随屈原足迹,把汨罗江作为人生最后的驿站。途中,经过磊石山,有幸投诗赠当地,他追思屈原,对着一江春水感叹:“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然后乘一叶孤舟入汨罗江,在船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成就了杜甫一生最后意愿。
此后,历代不少政治家和文人墨客怀着对屈原无限崇敬怀念之情,前往凭吊,留下了诸多不朽诗篇。
罗渊
谗胜祸难防, 沉冤信可伤。
本图安楚国, 不是怨怀王。
古庙碑无字, 洲晴蕙有香。
独醒人尚少, 谁与奠椒浆。
──唐·崔涂
烟痕漾秋色, 高吟似有邻。
一轮湘渚月, 万古独醒人。
岸湿穿花过, 风香祈庙频。
祗应谀佞者, 到此不伤神。
──唐·贯休
前王西去后王危。 一石沉江万古悲。
兰菊不知何处荐, 断残数桷隐□□。
──唐·吴宜振
谠言忠谏阻清霄, 放逐南荒泽国遥。
午梦楚兰香易染, 一魂湘水渺难招。
风声落日心逾壮, 鱼腹终天恨未销。
却借微香荐蘋藻, 海门何处问渔樵?
──唐·张翔
洞庭南畔逼汀洲, 渺矣予怀帝子邱。
清绝长沙鸥得地, 萧条泽国壑容舟。
蜃楼避雪光初敛, 鱼市停云网未收。
记得昔年芳草路, 于今羞涩悔重游。
──明·朱之宣
羽人揖别望江南, 遥漱朝霞正气含。
节弭闻风骐骥驾, 旌回悬圃凤鸾骖。
临渊继月抽思并, 绝笔终篇致意三。
千载史公流涕处, 至今无草怆江潭。
──清·戴文炽
武关旧事已千秋, 云雨巫山尽古邱。
怅望雄风三户邈, 时闻竞渡九歌讴。
揭车露浥芝兰浦, 喜橘霜含杜若洲。
家在汨罗江上住, 每寻芳草每低留。
──清·戴文炽
山齐春半不知春, 结伴寻芳一问津。
怕作百年多病客, 常怀千古独醒人。
夹堤老树双龙吼, 隔岸谗岩众虎蹲。
仙景凭谁夸阆苑, 骚乡风月莫教贫。
──清·徐柱
帆悬直泛洞庭波, 暂驻兰桡访汨罗。
郢曲高低怜楚客, 江云缥缈接湘娥。
兴亡事迹悲三户, 哀怨文章系九歌。
惆怅美人无限憾, 濯缨桥畔几回过。
──清·吴添明
怀王去不返, 屈子怨何穷。
居卜寒江雨, 魂招古庙风。
河山存楚域, 烟火失秦宫。
尚有孤臣泣, 凄然落照红。
──清·楚迪信
古墟凭吊最关心, 江上芙蓉发故林。
秋草路迷詹尹宅, 西风魂断女嬃砧。
娥目见嫉情无奈, 鸠鸟为媒憾转深。
谁读招魂能作赋, 长沙太傅是知音。
──清·李得春
扁舟乘兴入江口, 欲饮村醪趁夕曛。
词客有灵应识我, 万方多难更思君。
荃蘅寂寞山中雨, 鸥鹭栖迟水上云。
夜静《离骚》歌一曲, 凄凉山鬼啸如闻。
──清·郭昌猷
灵均当日憾如何, 孰与题诗寄汨罗?
清影自随湘浦月, 忠魂不返洞庭波。
美人江上思芳草, 渔父丛中听棹歌。
酒熟桑柑空致奠, 独醒还让大夫多。
──清·胡家熊
欲采蘅芜荐屈平, 三闾祠畔夕阳明。
骚经一卷怀孤愤, 鱼腹千秋吊独醒。
江上美人悲缥缈, 灯前山鬼泣纵横。
游人散后波如镜, 不似胥涛挟怒声。
──清·蔡梯
晓风截江起, 吹雨不成丝。
日出云吞吐, 江空石陆离。
才行数十里, 忽动百年思。
屈子祠堂近, 停舟读楚辞。
──清·鹤傭
沉沙港
万古汨罗深, 骚人道不沉。
明明唐日月, 应见楚人心。
──唐·王馥
襄王不用直臣筹, 放逐南来泽国秋。
自向波间葬鱼腹, 楚人徒倚渡川舟。
──唐·胡曾
贾谊投文吊屈原, 瑶琴能写此时情。
秋风一奏《沉湘曲》, 流水千年作恨声。
──唐·雍裕之
猿愁鱼涌水翻波, 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奠处, 空闻渔父扣舷歌。
──唐·韩愈
怀沙一死固堪伤, 千载修名实未亡。
举国无人君不悟, 斯文有幸日争光。
──宋·赵希鄂
怀沙元不为馋嚣, 要与江山作美谣。
千载孤忠动神物, 三湖今向汨罗朝。
──宋·袁说友
往恨湘累远, 他乡楚俗同。
流传存吊祭, 汩没见英雄。
竹叶于人缘, 榴花此日红。
未须嗟旅泊, 吾道岂终穷。
──元·袁易
涵空一碧漾层波, 有客临流吊汨罗。
憾煞怀沙千古事, 倚栏惆怅听渔歌。
──清·唐赞
我亦遭离乱, 沉吟泽畔行。
斯人渺何处? 湘水碧无情。
鱼腹悲今古, 鸿毛孰重轻?
风波如写怨, 长作楚骚声。
──清·刘泽
怀沙千古恨, 弭楫吊灵均。
眇眇思公子, 依依向楚人。
招魂龙贝阙, 遗恨虎狼秦。
愁绝涔阳浦, 年年杜若春。
──清·王士祯
屈子行吟处, 今余跨马过。
晨曦映江渚, 朝气涤胸科。
揽辔忧天下, 投鞭问汨罗。
楚犹有三户, 怀石理则耶。
──郭沫若 1928年春
屈子庙联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清·李元度
万顷重湖悲故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清·张文敏
端午民间习俗
从屈原投江之日起,端午便与屈原紧紧相联。由此丰富了端午习俗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派生了一项龙舟竞渡运动,使境域成为蓝墨水的起源地、龙舟竞渡的发祥地。
境域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止,整个节日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多样性、浓郁的文化性、狂热的参与性和深远的影响。民间端午习俗除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祭屈等都有神秘的仪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还留下了“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雄黄酒更有浓郁的地方含义。而且上述这些习俗和文化场景,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如在南朝宋景平二年(424)颜延之的《祭屈原文》、6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等均有描述。
在这些日子里,从节日期盼、准备、参与、狂欢到回忆的全过程中,人们无不充满一种内在的情感冲动。如一家之主分工摘粽叶、打艾叶和采菖莆以及浸糯米的那份期待,一家几代围着堂屋包粽子时那份团聚的浓浓亲情,女儿女婿背着儿女带上粽子、鸡蛋、包子回娘家时的那份温馨,十里八乡老百姓争相观龙舟竞渡时的那份狂热,无不显示人们在这个喜庆节日里洋溢着的快乐。节日让一代又一代劳作的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富民安的祈求、对屈老夫子的深深怀念。还有青年男女和他们的父母,则把这个节日当成相亲招亲的极好机会。20世纪80年代初,端午习俗更受到世界的关注。每年端午,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和日本的新闻媒体常常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专题报道,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俄罗斯、韩国等多家电视台还以专题形式推介龙舟竞渡。
吃粽子屈原投江后,汨罗江边的人们除驾舟打捞屈原的尸首外,还纷纷将正在祭龙用的竹筒饭、麦面坨丢到河里,祭祀屈原,以示怀念和敬意。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人们又将准备好的竹筒饭和桃、李等鲜果,分发给各竞渡渔船,准备投放河里,忽然,西南方向一阵香风吹来,只见屈大夫神采昂然,面带微笑,头戴切云冠,身穿朝服,脚踏朝靴,锦带上佩着珍珠美玉,腰挎陆离长剑,来到人群当中。众人问:“庶民每年向您祭祀的粗食顺乎? ”屈原曰“其意甚善,可惜祭品多为鱼虾所食。”众人闻知,心生怨恨,说:“捕尽江中鱼,杀尽水中虾。”屈原答曰:“不可也。”众人问:“何以为妙?”“可用竹叶裹饭,呈尖角,鱼虾误视为菱角,再系五色丝线,可镇蚊龙。”屈原答后忽然不见。众人叹为奇事,于是望空朝拜,依其言而为之。所以民间出现以角粽代替了竹筒饭。此后,每年端午节便向河里丢粽子,以祭屈原、慰忠魂、镇蚊龙。这一习俗由此向华夏各民族传播,相沿成为各地吃粽子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汨罗江畔一带人民的伟大发明。相传屈原投江那天,两岸数百条渔船争相打捞尸首,直至十五方将尸首捞上岸。此后,人们每年都用龙舟竞渡的形式为屈原招魂,并慢慢形成了劳动人民一项十分喜爱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独特习俗,包括从造龙舟到竞渡。
偷神木本地人造龙舟,船底那根主木一定要在半夜去偷。因为偷来的木叫神木,通过偷神木过程中你追我赶的情形,寓意所造龙舟会划得更快。
雕龙头雕龙头要选一根优质樟木,然后由龙舟首司请来的雕匠沐浴焚香,对苍天朝拜后开始雕刻。龙头完工后,举行相应的庆祝仪式,首司召集全境人员设香案、摆果品,以茶代酒,大锣大鼓,铳炮喧天,由4名儒生,俗称礼生,举行一堂儒礼,称之为行黄龙礼。庆祝仪式后,由首司负责敬奉龙头,摆设茶酒果品,一天到晚香火不断。
关头龙舟制作成功后,用桐油塗擦,晒干后,画好龙鳞,安上龙头和凤尾(用竹片制成羽毛状后涂有彩色油漆),旌旗、锣鼓、挠子、长招则安放在舟上,一切准备妥当后,举行龙舟制作竣工的关头仪式。
亮舟龙舟关头后,当天晚上就要亮舟,即举行龙舟竣工仪式。亮舟陈设物品有香案、茶盘、大米、菜油(俗称青油)、灯盏等物。
下水龙舟下水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一进行,时间选在辰时之内。背龙头的人一直冲到河中间,抱起龙头五沉五起,参拜五方,称之为龙头洗澡。龙头洗澡后,背龙头的人游回到岸边浅水处,由首司跪拜三叩首,上一块花红,再上岸将龙头安装在龙舟上。
赞龙舟去朝庙途中,沿河各家各户都放鞭炮、系红绸,有的亲戚还送红包或烟酒。上红时,鞭炮一响,在河中间的龙舟,便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河边抢红。赐红之人手捧香盘对着龙舟三作揖后,龙舟上的挠手才能上岸。双方对面作揖,由东转向西、由西转向东、互换位置,互相递交香盘,称之为“把钟”。“把钟”后,赐红者开始赞龙舟。
回赞龙舟上红后,挠手也要回赞:“小小龙舟,游来贵地,承蒙盛情接待,喜听先生金言,龙游贵地,百草皆青……”。回赞后,龙舟起鼓、摧挠,再在河中划一个圆圈,表示回敬。
朝庙每年五月初一各龙舟下水,都要划到屈子祠前敬奉屈大夫英灵,故称“朝庙”。
竞渡龙舟竞渡一直是选在五月初五的上午举行。过去组织人员是地方绅士、大户家主和有名望之人。竞渡前均预先设立起点和终点。参加竞渡龙舟首先抽签,按左东、右西为标准,第一签属东,依次类推。竞渡时辰一到,三声炮响,各龙舟方可起程,各自沿直线逆江奋勇争先。后来,竞渡就只有起点,不要终点,这种竞渡,史料中称之为“飞凫式”竞渡。
插艾叶菖蒲艾叶本是一种多功能的植物药材,在五月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俗有“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的说法,可浸米包粽子、可晒干代香、可煎水洗澡以治皮肤搔痒、可燃烧驱蚊除虫;还可饮用艾叶水,清肝明目、治肠胃病。每年端午,当地各家主人都要清早起来割回许多艾叶,除插在门窗上祛邪除害外,还要晒干以备家用。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用途亦如此。故汨罗江流域一直流传着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
饮雄黄酒至今,境域仍流传几千年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家家都要饮雄黄酒,并将酒洒在房屋四周。小孩不能饮酒,大人们就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划一个王字,或在双眉间点上一点,或在两腮边抹上一片,以避邪镇恶,免生痱子、疥疮。便有端阳“饮了雄黄酒,百魔都远走”之说。
抢龙水五月初五,天刚刚放亮,家住江边的当家人,便争着到河里挑一担水回来,称之为抢龙水。龙水抢回后,一家老小都要用它洗脸梳头或洗澡沐浴,意味着洗尽一身的病痛。
挂香囊香囊是用五色碎布做成粽子、桃子、金锁、猴、青蛙等形状的小袋,内藏大米、香料、大蒜、艾叶等。端午节一早,大人便把头天晚上做好的香囊挂在小孩或孕妇胸前,以示避灾。
插栀子花每年端午,年轻姑娘们不擦雄黄、不挂香袋,而是采摘栀子花插在头上、放在室内。栀子花端午节时特别香,姑娘们插在头上,以示去头屑、防虱子,也使头发青丝柔软,让人感觉清新美丽。传说此俗也源于屈原的女儿女嬃娘娘。
抹露珠端午节,年轻姑娘清早起来,迎着初露晨曦,走到田坎或江边,用事先准备好的手帕放在青草上,吸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蒙在头上擦头发。俗传端午露珠为龙珠,可祛头风、青发丝,也是源于女嬃娘娘。
踏露水端午节,农夫清早起来,都要赤脚去踏露水。据说踏露水可以祛风湿、防疾病、除脚气,下水田不感染病毒,蚂蟥不叮脚。其实这是人们对屈原九年间常常披着晨曦、踩着露水到江畔行吟的一种怀念。
歇端午“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骂”。这是一句在当地流传了两千年且家喻户晓的俗语,足见当地人对端午的重视程度。人逢端午节则不管功夫或工作多忙,都要休息一天,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如果只顾自己手头功夫,不顾大局,便会被人骂为不懂世事的小人。
采百草端午节前后的傍晚时分,各家各户男女齐动手,采集车前草、水灯芯、金银花、葛藤、菖蒲、法夏等各种药材,称之为采百草。人们普遍认为,此季节的百草被屈老夫子点化了,抹了龙水,药性最好,可以治百病,药到病除。
唱老戏端午唱老戏,是当地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初,在端午节要祭龙,而祭龙中载之以歌舞,以娱龙神。随着龙舟竞渡的兴起,江边的人们便弱化了娱龙的成分,取而代之的是下午跳巫舞、唱楚歌。随着历史的变迁,老戏、皮影戏、地花鼓、扇贝舞、踩高跷、样板戏、歌舞会、电影则纷纷登场。这样上午水面上锣鼓喧天,下午江岸边琴瑟和鸣,使观者流连忘返,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回娘家旧时的妇女,地位较低下,不能随意回娘家。端午节,便让那些饱尝思念之痛的出嫁女们找到回娘家团聚的机会。汨罗江一带一般是初四前,妇女们穿上平日垫箱的最舍不得穿的花衣裳,小孩穿上新做的衣服或布鞋,携着丈夫,带上精心准备的粽子、盐蛋、蒲扇等礼物一路欢歌笑语回娘家看望父母姑舅。传说此俗亦源于女嬃娘娘。
汨罗之“罗”,古称罗子国。楚武王灭罗,将罗子国遗民自宣城(今湖北宜城县西的故罗川城)迁至其都城丹阳(今湖北秭归)附近的枝江。公元前689年春,楚文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县北),再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罗成为楚的附庸子爵国,包括今湘阴、汨罗、平江县境均属国子国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改罗子国为罗县,隶长沙郡。
200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屈原管理区,作为岳阳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全面行使县级人民政府管理职能,辖营田镇、河市镇、凤凰乡、天问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
1966年2月,国务院批准,将湘阴县境东部的弼时、白水、桃林、长乐、汨罗5区33乡新置汨罗县,3月1日正式挂牌。1988年元旦改汨罗市。总面积1561.95平方公里,总人口71.63万。“汨罗”,中国独具人文意义的古邑新城,历经2200多年的风云变幻,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建置。
航道航运
四、汨罗江航道
汨罗江从江西省修永县入境平江县龙门厂。流经长寿街、嘉义、平江县城至杨梅,纳昌水,再经长乐街至归义与罗江会合后,在磊石山注入洞庭湖,全长253.2公里。总落差249.8米,系山区河流,季节性强,水位变幅大,洪峰持续时间短,每年枯水期长达7个月。汨罗江境内段长237公里,长寿街以下203公里可以通航,共有险滩87处。平江至磊石山123 公里,清末民初,载重7800担(1担合50公斤)食盐的木船,可由岳州抵平江县城。50年代末,枯水期可通行8~12吨木船,洪水期可通行12~30吨机动木帆船。京广铁路汨罗江铁路桥以上段205公里因水土逐年流失,航道严重淤积。1964年后,平江县大修小水电站、水轮泵站,筑拦河坝12座,却无通航设施,于1968年断航。1999年,仅有磊石至青冲口段70公里季节性航道可以通航。
汨罗江支流众多,5公里以上支流有86条,其中以罗水88公里最长,昌水84公里次之。两水是民间竹木传统运输水道,1961年后因多处修建闸坝而断航。
水文
汨罗江流域年均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4~6月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0%,日最大降雨量一般在200~250毫米。由于河流上、中游和大部分支流穿行山区,带山溪性,洪水多暴涨暴落,历时一般2~3天,变幅6米左右。民国15年最高水位达48.47米(黄旗煅站),相应洪峰流量每秒6700立方米。雨季结束后,常出现夏旱、秋旱或夏、秋连旱。年蒸发量约1200~1400毫米。
汨罗江流域风光秀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运发达。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中日双方曾在此反复进行“拉锯式”的争夺战,日军曾在此大肆进行烧、杀、抢、掠,大面积森林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年淤高,水运锐减。
汨罗江自新市以下,明代前属洞庭湖湖汊,后淤成大片洲土,沿岸人民逐步围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汨罗江
尾闾已围挽大小堤垸33处。原有湖泊被小垸瓜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小支流上二建成水库436座。1958年冬,对尾闾地区的河道进行整治,过去迂回曲折的汨罗江尾闾得以流畅。
支流
汨罗江的主要支流有
昌江河、纸马河、车对河、钟洞河、木瓜河、黄金洞等。
罗水发源于岳阳县芭蕉乡坳背里,西南流至汨罗市大丘湾入汨罗江,长88公里,流域面积595平方公里。昌江河又名梅仙水,源出平江县西北部幕阜山西麓傅家洞,于杨梅港入汨罗江,长84公里,流域面积670平方公里。汨罗江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汨水,为主源;北支称罗水,至汨罗市屈谭(大丘湾)汇合称“汨罗江”。
昌江河
最大支流昌江河,又名梅仙水,源出平江县西北部幕阜山西麓傅家洞,于将军山杨梅港入汨罗江,长84公里,流域面积670平方公里。
罗江
次大支流罗水发源于
岳阳县芭蕉乡坳背里,西南流至
汨罗市大丘湾入汨罗江,长88公里,流域面积595平方公里。
木瓜河 源于幕阜山脉南坡天岳关。集天岳、虹桥、木瓜乡的全部径流及长庆、咏生乡的部分径流,在木瓜乡上中村菩提岩与大坪水汇合。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308平方公里,落差352.2米,平均坡降4.2‰。
汨罗江文化
汨罗江的出名,主要是因
屈原的关系。战国末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罗江畔的
玉笥山上住过。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
荆州市)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投汨罗江而死。
汨罗江在洞庭湖东侧,属洞庭湖水系。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1.5公里处,潭水很深,是
三闾大夫屈原投江殉难处,名曰河泊潭,有石碑记其事。河泊潭为汨罗江的一部分,因为此处不太深,又为汨罗江的弯曲部位,故名河泊潭,相传三闾大夫屈原就在此处投江,为了纪念他,每年
五月初五,沿江的人们都在此处投放
粽子给屈原飨食,另外还举行大型的民间龙舟赛。原来在河边立的碑石已被洪水冲倒,还没有
修葺。
当地传说,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裤装满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称此地为沉沙港。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带后,无日不为他的祖国的命运忧心,想到处于战乱中的同胞的悲惨处境,他更痛心。公元前278年,秦将
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
楚襄王逃陈。屈原惊悉后,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经
汉水北岸,永远告别了故乡
秭归和首都
郢,然后南行长沙。但心中总在眷恋着祖国,于是又折回洞庭。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感到了绝望,自度已无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负都已付诸东流,便在汨罗写完《
离骚》的最后一章后,在此
怀沙自沉。汨罗江边的百姓纷纷划着各自的船只往
屈原投江处,想抢救这位爱国诗人。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在划船前往营救的同时,纷纷把自己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喂鱼虾,由此形成了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但是一代爱国诗人还是无法抢救生还,屈原投江几天后才被渔民打捞上来,头部已被鱼虾噬去一部分,其女儿女婿便给他配上半个金头埋葬,女婿担心有人掘墓盗金头,遂以罗裙兜土筑疑冢,遇神助一夜间竟筑成12座疑冢。
战国末年,因为反对
楚怀王和
楚顷襄王的对外政策,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玉笥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如《
离骚》、《
天问》等),将楚辞这一体裁发扬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被
秦国攻占,屈原感到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作《
怀沙》而自投汨罗江。汨罗江(汨为左水右日)发源于江西省
修水县黄龙山梨树埚,经修水县
白石桥,于龙门流入湖南省
平江县境内,向西流经平江城区,自汨干流长度253公里,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为
东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
遗迹
汨罗江两岸粉墙村舍,桃红柳绿,民风淳朴,水草肥美,具有典型的
江南水乡风貌。今留有
屈子祠、
骚坛、
屈原墓群等古迹和遗迹。屈原墓位于汨罗山上,12个小山式的封土堆散布在1500平方米的山坡上,这些土堆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是屈原12疑冢。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汨罗江畔的百姓总要举行盛大的
龙舟竞赛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龙舟竞赛
据传说,汨罗江渔民划龙舟抢救
屈原未果,又以竹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因此,汨罗江就成为了
龙舟和
粽子两项中国重要民俗的发源地。
赛龙舟,或称
龙舟竞赛、龙舟竞渡、龙舟竞漕、爬龙船(闽粤地区惯称),是中国、
越南、
日本及
琉球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一些东亚地区的地方民俗活动,现时龙舟竞赛已发展为一项水上体育运动,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一些沿海、沿河地方亦有定期举行。它除了是中国
全国运动会的项目之一外,也于广州主办的2010年
亚洲运动会,首次成为亚运会中的正式比赛项目。
龙舟竞渡流传最广的起源是,楚国人为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借龙舟驱散江中之鱼,期望阻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此龙舟竞渡之寓意,被《史记》所肯定。其中在南朝梁吴均的《
续齐谐记》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是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阳重渡,乃遗俗也。”另在《
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迅楫齐驰,棹振水陆,观看如云。”但龙舟竞渡所之起源,
南朝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则曰:“五月初五,是日竞渡,采杂药。”
考古学的发现证实,许多端午节习俗早在楚国前已流传。例如其中一个来自
春秋战国时期的
青铜钺,便刻有龙舟竞渡图案。有学者指龙舟演变自百越的独木舟,百越独木舟是以蛟龙为图腾。对于龙舟和龙舟竞渡的起源,仍在考究。
而在不同的地方,龙舟竞渡则有不同寓意,例如:贵州苗族庆祝插秧和预祝五谷丰登、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
秋瑾或古代英雄岩红窝、越南人纪念
陈朝大将陈庆余抗元等。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楚国人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
清朝
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36年),台湾已开始举行龙舟竞渡。但龙舟竞渡仍只是传统节日活动之一,不是正式体育运动。直至1976年,香港于筲箕湾避风塘首次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从而掀开了龙舟活动现代化、国际化、规范化的序幕。此次比赛除香港九支渔民队外,已有一队来自日本长崎的队伍参加。接着龙舟竞赛更传入西方国家,而且得到积极的参与。1985年,香港首次举行国际女子锦标赛,让此水上运动推广至女性运动员。中国除举行不同赛事外,也于1991年的端午节,在湖南
岳阳市(屈原的第二故乡)举行了首届国际
龙舟节,更进一步推动了龙舟活动。日本长崎也有举行长崎国际龙舟锦标赛。
经
国家体育总局批准,2006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中国汨罗江龙舟节5月29日至6月1日在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举行。
汨罗是世界龙舟竞渡运动和龙舟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流放汨罗,怀沙自沉汨罗江,以死明志,汨罗江从此引起世人瞩目。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当地群众争相
划船汨罗江上,这个习俗世代相传,演变为
龙舟竞渡。
现状
在人们的想象中,汨罗江是诗家的圣地。
余光中的诗句“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再一次被万人传诵。现实生活中的汨罗江是什么模样?执法检查组沿江而行,看到的却是坍塌的江岸,连绵的沙堆,屡禁不止的淘金、挖沙船,肆意往江中倾倒垃圾……汨罗江不再充满诗意。
平江
嘉义镇的献冲村,远山叠翠,汨罗江绕村而过,为幽静的小村带来了灵气。但很可惜,这些都只是残留在村民们记忆中的片段。如今的汨罗江带给献冲村的,除了泥沙,还有挥之不去的恐惧感。魅影一般的淘金、挖沙船,在这段江面留下大量的矿砂、尾堆,挤占河道,造成半边阻水。在献冲村一组的江边,湍急的江流受阻变向,将江岸冲刷得支离破碎。据估算,仅仅这几年时间,一组已被冲刷、崩走田土近10亩,本来远离江岸的3户人家,几乎临江而立,日听江水奔流,夜忧江岸坍塌,3户人家11口人,人人岌岌自危。
据介绍,像献冲这样的状况,无论是在平江境内,还是汨罗市域都不鲜见,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平江处于汨罗江的上段,采矿、淘金排放的污水、尾砂,污染水质,阻碍水流。进入汨罗市,江水流势减缓,然而挖砂船的无序采挖,破坏河道自然形态,极大地影响汛期安全。执法检查组成员、多次参与汨罗江整治行动的市人大农业委主任委员袁荣华说,汨罗江的治理,关键在保持水土,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治理的重点就是打击非法淘金、挖砂,尽管受利益驱使,非法采挖一时难以禁绝,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家的认识已经统一,只要协同作战,常抓不懈,相信用不了多久,一定会还汨罗江以清白。
交通信息
岳阳火车站、岳阳东站每天共有18趟开往汨罗的火车或动车,用时20-50分钟。岳阳汽车站有开往汨罗的汽车,25元左右/人。
汨罗东站为
京广客运专线车站,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长沙站管辖。位于汨罗市东南约10公里、新市镇西南约5公里,靠近107国道,北距岳阳东站70公里,南距长沙南站67.7公里。
汨罗火车站位于汨罗市车站路,建于1918年。离北京西站1509公里,离
广州站785公里,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长沙车务段管辖。现为三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