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标识(electronic registration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tor vehicle,简称ERI)也叫汽车电子身份证、汽车数字化标准信源、俗称“电子车牌”,将车牌号码等信息存储在射频标签中,能够自动、非接触、不停车地完成车辆的识别和监控,是基于物联网无源射频识别(RFID)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延伸。汽车电子标识技术突破了原有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瓶颈,实现车辆交通信息的分类采集、精确化采集、海量采集,动态采集,抓住了智能交通应用系统采集源头的关键问题,是构建智慧交通应用系统的基础。汽车电子标识由国家公安部制定并予以推广,用于全国车辆真实身份识别的一套高科技系统的统称,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一标准,统一推行,统一管理,与汽车车辆号牌并存,并且法律效力等同于车辆号牌。
主要功能
汽车电子标识是“电子车牌”,在汽车上安装一个芯片,然后实现高速运动状态下对车辆身份的识别、动态的监测,附带实现流量监测,助推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其主要功能和作用可分为四点。
(1)防伪。每张RFID标签都有全球唯一ID号码,而且是不可修改的,因此RFID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防伪性能。RFID标签中,除了ID号外,还有一部分DATA区,若有需要是可以写入一些数据信息的。可以把
车辆号牌和车证信息加密写入到这个区域,从这一点上说也具有很高的防伪特点。通过读写器对过往车辆的检查,拥有假证或不合法车辆是很容易被识别出来的。
(2)防借用。由于车辆号牌信息可以加密写入到标签中,以及调用系统数据库内的信息资料,可以辨别出某一车辆是否有权使用这张车证(即电子标签),从而可以防止车证借用的现象,做到证、车统一或证、车、驾驶员三统一。
(3)防盗用。如果某车证不慎遗失,不仅仅可以通过上述手段从车证号码和车证的统一性上判别某车辆是否有权使用该车证,还可以通过失主挂失的方法使该车证失效,一旦某车辆使用挂失车证试图出入时,就可以被识别出来。
(4)防拆卸。每个电子标签都附带有防拆卸功能,安装好以后,一旦进行拆卸,电子标签将无法工作,从而避免了电子标签被拆卸后重复使用或它用,确保了电子标签与被识别车辆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起到电子标签真正的标记作用。
标准制定
公安部与工信部正在积极推进汽车电子标识相关工作,预计2014年完成整个新编研发和国家标准编制工作,2015年开展示范应用,2016年完善配套应用和政策保障。国标委网站 2014-11-20 征求《汽车电子标识通用技术条件》等6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电子标识厚度2.5毫米,采用
超高频RFID技术,存储容量不小于2048bits,共分为五个存储区域,为芯片标识符区、编码区、安全区、车辆注册信息区和若干个用户区,其中若干给用户区还没有明确,为电子车牌的应用与运营层面增加了许多可能性。业内实力强大的研究所和企业也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如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本能科技,中电华大等企业。本能科技已经完成汽车电子标识读写器的研发工作。
在标准起草过程中,标准起草单位组织多次前期调研、召开了多次会议,就标准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证,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并赴重庆等地深入调研类似“电子车牌”应用情况和各地应用需求,结合国家《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对电子车牌相关技术进行了论证、分析,结合应用需求对汽车电子标识的功能、性能、环境适应性等内容进行梳理,同时多次召开标准草案专题研讨会征求各方意见。过程中,本能科技作为我国领先的电子车牌技术研发和产品提供商,获邀成为标准编写组核心成员,全程参与并承担了大量技术讨论、方案确定、标准编写、样机研发、应用测试任务,推动我国电子车牌行业的发展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014年11月,该标准的制定工作基本完成,征求意见稿上报国家标准委并向社会公示。2015年开展示范应用并且标准正式推广并实施。
可实现功能
开展汽车电子标识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实现我国在道路交通领域管理模式上的根本改变,同时也能够充分满足公安部针对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的综合管理效能而提出的“实时监视,联网布控,自动报警,快速响应,科学高效,信息共享”的24字要求,使公安部门因得到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的有力支持而真正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从而为“科技强警”注人新的生机和活力。
汽车电子标识作为公安部门对车辆信息电子采集的一个基本信息载体,通过设置在车道上的读写基站可以实现全天候地自动提取过车车辆属性信息、位置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道路交通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盲点”,全面扩大了交通管理的监控时段和监控范围,并且因此产生的大数据就可以充分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力度,也提高了交通参与者遵纪守法的意识。
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识别
在特定情况下,公安部门往往需要对于某些特定车辆在某特定区域内运行状态全过程进行记录及回溯。基于电子车牌技术的
交通管理系统通过前端读写基站对车载电子标签的识读以及后台信息系统对于数据的有效管理,提供即刻一站式查询服务,并支持查看历史过车记录的详细信息,以及查询结果的数据分析功能。
假牌/套牌车辆识别
电子车牌系统与传统的卡口及电子警察系统结合是实现识别假套牌车辆最有效途径。当载有电子车牌标签的任意车辆经过时,读写基站采集分析该电子车牌标签信息,同时具有车牌识别功能的摄像机抓拍该车车牌号码图像并识别,与电子标签内的信息交叉比对,鉴别是否为假牌/套牌车辆。
不合法上路车辆的识别
电子车牌提供了车辆强制性的标准信号源,如同汽车的“
二代身份证”,能够作为清查此类违法车辆的唯一快速有效途径。
车辆行驶轨迹跟踪
车辆通过各个电子车牌读写基站时,系统可以记录下车辆行驶的路径点信息,可以跟踪该车辆行驶轨迹,并且可以将车辆行驶轨迹映射在GIS动态地图上。
动态交通信息采集
基于电子车牌系统的车辆识别准确性高,不易受环境的影响,可准确、全面地获取单车的状态信息以及路网交通状况。
闯红灯记录
可解决现有闯红灯摄像装置图片模糊、识别成功率不高等问题。
对向车道或单行线逆行识别
利用电子车牌系统可以实现对越线在对向车道或单行线逆行的现象进行抓捕。
超速车辆检测(区间测速)
限号/牌管理
电子车牌可使其极易实现对所有的车辆的限号管理,对限号违章车辆进行实时监控。
限行车辆管理
黄标车和无标车虽只占城市机动车总量的10%-15%,但排放的污染物却达机动车排污总量的50%。利用电子车牌技术建立的区域限行系统,可以实现机动车信息系统、环保监管系统和道路通行系统的三者联网,从而实现车辆身份识别判断的唯一性,提高限行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违停识别
利用
手持读写器的拍照功能可以进行本地存证,或由视频联动技术可以实现远程视频图像的取证。
公交专用车道识别与公交优先
基于电子车牌系统的公交优先信号灯管理可以准确判断来车身份,使绿灯在公交到达路口或到达路口后等候不长时间内开启,从而保证公交车的优先通行。又最小程度减轻对其他车辆的影响。。
城市核心区拥堵费自由流收取
电子车牌能够自动准确识别到进入拥堵区域的车辆,并通过与电子车牌关联的银行账户中自动扣除费用,实现车辆的自由流拥堵收费,缓解局部交通状况。
道路交通拥堵分析与预警
根据从电子车牌系统获得的整个路网的交通流参数,可以对整个路网的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前判断出可能出现交通拥堵的区域,然后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或者进行交通诱导,消除可能出现的拥堵情况。
道路交通分布及交通规划预案
车辆安装汽车电子标签后,通过分布在全市的读写基站,就可以收集到全市所有车辆在不同时段的动态行驶信息,可精确掌握全市各道路上的车流量和车辆运行的规律性。
交通诱导
根据电子车牌系统上传的路况数据,分析当前交通流状况,并经优化计算为车辆提供最佳的行驶路线,为驾驶人员安全快速行车提供良好的服务。
动态交通信息发布
在电子标签系统采集交通信息的前提下,结合先进的通信、电子、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为出行者提供道路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及其他与出行有关的重要信息,提高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的目的。
工作原理
安装了电子车牌的车辆在经过卡口、重要路口、或是安装有路侧单元的地方时,读卡器发射的超高频电磁波被电子车牌接收后,将其转换为电能,启动芯片工作,芯片验证读卡器身份等信息之后,将所要求的信息发回给读卡器,最后读卡器将这些信息发回指挥中心。现在的国家标准规定车辆行驶速度在120公里以下能够达到99.95%的准确读取率,而实际测试,车辆在240公里的时速时,读卡器都能准确读取到电子车牌的数据。12米是指读卡器和车辆之间的距离。
主要区别
和ETC相比较,它们各自的标准制定部门不同,ETC是交通部为了实现高速无障碍通知收费为主要目的一种手段。电子车牌是公安部牵头,以城市车辆管理为目的制定的标准。ETC采用的有源芯片,需要车内电力的支持,电子车牌采用的是无源芯片,不需要额外电力。ETC只能在时速低于60公里时,才能识别到,所以在经过ETC道口时,需要减速行驶。
从以上分析来说,电子车
牌是进行交通管理的最佳选择。
试点
按照公安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环保部联合下发《京津冀汽车电子标识试点工作方案》与《京津冀汽车电子标识试点技术方案》有关要求、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关于开展汽车电子标识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河北省道路运输条例》相关规定,沧州市做为河北省试点城市,交通警察支队启动了汽车电子标识试点项目,在兼容现有6C标准汽车电子标识基础上,为危化品运输车、出租车、工程车、校车、渣土车、环卫车、公交车、旅游客运、申领市区通行证的货车等重点车辆安装全国统一标准的国标汽车电子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