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

山西省晋城市辖县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县境四周环山,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总面积2676.6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1月,沁水县辖7个镇、5个乡。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常住总人口为191513人。

历史沿革
上古
沁水历史悠久,下川遗址、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
沁水古称端氏。夏,为帝都畿内,属冀州。
为郤国,属畿内地。
春秋
属晋。
春秋
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
战国
属韩。
西汉
为河东郡端氏邑。
东汉
置端氏侯国,属司隶校尉部。
三国
复为端氏县,隶司州平阳郡。
东晋
隶建兴郡。
南北朝
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隶建州安平郡。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
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
开皇三年(583年),属泽州。
大业三年(607年),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
隋末,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
因之。
因之。
端氏、沁水属南泽州、忠昌军节度。
至元三年(1266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
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
属泽州府。
中华民国
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冀宁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3日,沁水县城第一次沦陷于侵华日军。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中条战役后,中共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挺进中条地区,先后在境内开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分别隶属太岳第四、第二专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制。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地区。
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
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沁水县直隶于晋城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21年5月,撤销樊村河乡,并入龙港镇。撤销苏庄乡,并入郑庄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5年1月,沁水县辖7个镇、5个乡,共182个建制村,10个居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龙港镇新建西街9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介于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之间,版图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2676.6平方千米。县城距省会太原380千米,距晋城市80千米。
地形地貌
沁水县地处燕山运动沁水斜向地带,作为内引力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格架,形成地势东南低而西北高,由东南——东北——西南呈扇形展开逐步增高的地貌景观。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海拔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1838米。全县地貌分中山区、低山丘陵区、河谷平川区三种类型。中山区多为林地和林间草地,植被条件较好,多为沁水境内各主要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土壤多为淋溶褐土和山地褐土。低山丘陵区为主要粮油产地和牧坡草场。自然土壤多为山地褐土,自然植被多为耕地所代替。河谷平川区是粮棉油料作物高产区,土壤多为冲积土
气候
沁水县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夏季雨量多集中在7—9月份,易造成洪涝,全年平均气温10.3℃,无霜期173天,日照为2610.6小时。
水文
沁水县河流众多,境内主要有黄河、沁河两个水系,沁河、县河、端氏河、龙渠河、土沃河、张村河、中村河、必底河、郑村河和苏庄河十条较大河流。河流总长314千米,流域面积2933平方千米。河网密度为0.11千米/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沁水县水资源总量7.5866亿立方米,其中外来客水4.4322亿立方米,本地资源3.1544亿立方米。本地水资源中,河川径流量2.930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982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1.4743亿立方米。沁水县可利用量1.20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1.5088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4900万立方米,重复可利用量7980万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系数为380。按本地资源计算:全县人均水资源量1500立方米,占全国人均水量2200立方米的68%,是全省人均381立方米的3.9倍,是晋城人均572立方米的2.6倍。属山西省相对富水区。
生物资源
沁水县共有野生植物400余种,隶属45科,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品种有红豆杉连香树领春木等11种。全县共有野生动物22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虎、金钱豹金雕猕猴大鲵(娃娃鱼)等26种。
矿产资源
沁水县是矿产资源大县,初步查明的有煤、铁、煤层气、石灰岩、重晶石、耐火粘土、矿泉水等18种,其中煤炭储量最大。全县含煤面积2421.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0.5%,地质储量265.25亿吨,占晋城市地质储量的32.8%,探明储量109.94亿吨,占晋城市探明储量的40.2%。煤层气资源全县地质储量4372.07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城东。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常住人口为191513人,与2022年末常住人口193881相比减少2368人。城镇人口98620人,乡村人口92893人,城镇化率为51.5%。男性人口为101971人,占53.24%;女性人口为89542人,占46.76%;性别比为113.88(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出生人口为973人,出生率为5.05‰;死亡人口为1822人,死亡率为9.46‰;自然增长率为-4.41‰。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沁水县生产总值42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50.0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63.4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3.4﹕81.8﹕14.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73.8%和23.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5.3和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14.6亿元,增长1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1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3%;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2147元,按2023年平均汇率计算为31365美元。
2023年,沁水县财政总收入95.2亿元,下降14.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4亿元,下降6.6%;税收收入24.0亿元,下降16.9%;增值税9.4亿元,下降16.0%;企业所得税4.8亿元,下降28.1%;个人所得税0.3亿元,增长47.6%;资源税4.6亿元,下降11.7%;城市维护建设税1.6亿元,下降1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8亿元,增长16.5%。其中,公共安全支出1.2亿元,增长7.0%;教育支出5.0亿元,增长0.5%,城乡社区支出8.5亿元,增长1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亿元,增长41.9%,节能环保支出6.8亿元,下降24.5%。
2023年,沁水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5亿元,增长20.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75.1亿元,增长20.9%;民间投资29.4亿元,增长31.7%。产业类投资完成101.5亿元,增长19.2%。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2亿元,增长21.6%;第二产业投资95.8亿元,增长19.4%,全部为工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22.5亿元,增长22.4%。
第一产业
2023年,沁水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0.0万亩,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5万亩,增长0.3%。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2.0万亩,增长0.4%;玉米播种面积26.3万亩,增长0.2%。粮食总产量11.4万吨,增长0.8%。其中,小麦产量0.5万吨,增长3.9%;玉米产量9.4万吨,增长1.8%。粮食亩产量332公斤,增长0.6%。年末全县设施农业大棚2012个,同比减少60个,下降2.9%。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861.2亩,下降4.4%,产量10115.3吨,下降4.6%;食用菌产量5366.4吨,增长3.2%。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大牲畜存栏281头,增长41.9%。猪存栏94559头,增长0.1%;牛存栏4148头,增长11.7%;羊存栏148683只,增长7.1%;家禽存栏2916457只,下降3.6%;羊群饲养量247029只,增长4.8%;肉类总产量31993吨,增长7.9%;禽蛋产量5007.4吨,增长11.7%;蚕茧产量161.9吨,下降16.8%。
第二产业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家,规模工业增加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煤炭行业增长4.7%,煤层气行业增长12.7%;完成总产值630.0亿元,下降11.5%;实现利税181.8亿元,下降28.5%,其中,煤炭行业总产值446.4亿元,下降14.5%;实现利税123.0亿元,下降38.0%;煤层气行业总产值143.8亿元,下降3.4%;实现利税58.2亿元,增长5.6%;完成销售产值570.8亿元,下降14.6%;实现营业收入800.9亿元,增长4.5%;利润总额121.6亿元,下降32.3%;税金总额60.3亿元,下降1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家,规模工业增加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煤炭行业增长4.7%,煤层气行业增长12.7%;完成总产值630.0亿元,下降11.5%;实现利税181.8亿元,下降28.5%,其中,煤炭行业总产值446.4亿元,下降14.5%;实现利税123.0亿元,下降38.0%;煤层气行业总产值143.8亿元,下降3.4%;实现利税58.2亿元,增长5.6%;完成销售产值570.8亿元,下降14.6%;实现营业收入800.9亿元,增长4.5%;利润总额121.6亿元,下降32.3%;税金总额60.3亿元,下降19.3%。
2023年,沁水县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1%;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6.0万吨标准煤,下降5.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7%;规上工业企业工业用电量287248.5万千瓦时,增长5.6%。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2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亿元,增长7.4%。其中,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其他工程分别完成3.3亿元、0.03亿元和0.2亿元。签订合同额5.5亿元,增长2.4%,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2.8亿元,增长2.8%。建筑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19.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下降10.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完成4.6万平方米,增长272.0%,房屋竣工价值完成1.3亿元,增长621.1%。
第三产业
2023年,沁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总额33.9亿元,增长7.9%。其中,城镇消费26.5亿元,增长8.1%;乡村消费7.4亿元,增长6.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5.4亿元,增长4.8%;零售业零售额22.0亿元,增长6.1%;住宿业零售额0.8亿元,增长20.5%;餐饮业零售额5.7亿元,增长17.0%。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和烟酒类、服装鞋帽和纺织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分别实现零售额15973.5万元、8107.3万元、864.8万元、136.7万元、7538.0万元和4146.1万元,分别增长20.0%、20.9%、40.7%、358.7%、27.3%和41.7%;日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实现零售额1213.9万元、38.5万元和5632.4万元,分别下降20.1%、18.9%和18.8%。
2023年,沁水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营业收入2.6亿元,下降0.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0.8亿元,增长7.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营业收入1.0亿元,增长3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营业收入1419.0万元,增长29.5%;房地产业完成营业收入857.8万元,下降12.1%。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18.4亿元,较年初增加20.3亿元,增长10.2%;其中,年末住户存款余额达153.4亿元,较年初增加18.0亿元,增长13.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02.2亿元,较年初增长26.4亿元,增长35.0%。
2023年,沁水县保险行业实现业务总收入10835.7万元,下降0.3%。其中,财产保险业务收入3552.5万元,增长13.8%;人身保险业务收入7283.2万元,下降5.9%。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687万元,增长17.3%。其中,财产险赔款1350万元,增长4.7%;人身险赔款及给付1337万元,增长33.6%。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8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已有16家企业入库;建立煤炭领域科技服务平台1家;加强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新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0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户;先后与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优质生源基地,与2所高校建立1个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13个;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1个。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6所,其中:幼儿园20所,小学22所,初中9所,高中3所,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8433人,其中幼儿园4306人,小学7211人,初中3653人,高中2771人,职中425人和特殊教育67人。毕业生数5660人、招生数4915人、教职工总数2443人。随着全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布局更加优化、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育保障更加有力,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年高考参加人数1087人,一本达线314人,超出去年28人,达线率28.9%;二本B类以上达线726人,达线率66.8%。600分以上22人(文科2人、理科20人),超出去年16人。中考参加人数1371人,总均分481.5分(含体育、信息技术、实验),比去年增长56.4分,及格率提高3.4个百分点,低分率降低0.7个百分点,600分以上226人,占比16.5%,比去年增长16.2个百分点,是近几年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共有群众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史博物馆1个,宣传文化中心1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梅杏剧院1个,县级剧团1个,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个;全县共有农村电影放映队12支,业余文艺演出团体4家;精心编创了一批反映沁水精神的力作,比如有:沁水鼓儿词《再唱谷子好》、《人民作家赵树理》、快板《百年征程又启航》、《赞白衣天使》、沁水秧歌《敬酒》、情景剧《就恋这把土》《西峪西峪》《我们都是追梦人》《乔迁之喜》、群口快板《快进张村》等。成功举办传统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吹打乐擂台赛、彩车巡游、追光沁水这十年摄影展、优秀经典戏曲展演、灯展等12项社会文化活动,开展了2023年“书墨飘香悦享新年”春节主题系列等10余项活动;编制了《沁水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年)》,成功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制定了《沁水县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监管,“两节”期间小文小旅抖音号共发出视频30条,浏览量达到145万,点赞量达到11975个,电视直播收视率达到90%,沁水融媒视频号累计38万播放量,获赞2170万。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共有广播电视台1个,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调频发射功率1千瓦,广播覆盖率为97.3%;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发射功率0.6千瓦,电视覆盖率达98.8%;全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等发稿4条,山西省广播电视台发稿11条,晋城电视台《晋城新闻联播》发稿259.5条,广播在晋城广播电台播发299.5条,报纸在太行日报发稿289条,在“学习强国”晋城平台发布稿件共106条;“沁水融媒”和“今日沁水”两个微信公众号新开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沁水融媒”关注人数突破5.6万+、其中发布的《2023年沁水县数字消费券来了!》阅读量破2.6万+;抖音平台,作品获点赞364.3万+,播放量总计2.1亿+,单条视频最高阅读量4238.4万+,作品点赞33.5万+,作品分享8.8万+,作品评论3.5万+。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48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6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67人,每千人拥有病床5.1张,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100%。全县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91399份,建档率98.27%,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91399人,电子档案建档率98.27%,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档案覆盖人数174252人,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档案覆盖率89.47%,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104899份,健康档案使用率54.81%,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94138份;全县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8112人,建证率100%;全县管理高血压患者22841人,规范管理率74.85%;全县登记在册的确诊患者888人,规范管理率95.72%;已有11个乡镇被省爱卫办命名为省卫生乡镇、127个村被命名为省卫生村;在县城建成区及所辖乡镇内展开消杀工作,消杀总面积达35000余平米,举办全国第八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县医院、二院、19家乡镇卫生院的局域网实现互联互通,开展了远程会诊系统,对接晋城市远程会诊平台。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共有游泳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
社会保障
2023年,沁水县城市低保标准由680元/月提高至71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6120元/年提高至6720元/年,将散居孤儿从1145元/月提高到1170元/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高到每人105元/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提高到每人80元/月,全年共为城乡低保对象2191户2668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281.5万元;特困供养对象816户833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944.4万元;优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共办理结婚登记824对,补领结婚登记143对,受理离婚申请347对,办理离婚登记204对,登记合格率100%。
2023年,沁水县脱贫人口规模为3963户8856人,脱贫户人均纯收入为14943元,增长17.1%。全县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4107人,其中:省外务工517人,省内县外务工779人,县内务工2811人。投资2000余万元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项目47个,完成问题厕所整改1576座,新改户厕2000座,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3%;郑村镇、侯村村、南阳村、尉迟村、樊村村分别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
2023年,沁水县150名退役军人村(社区)“两委”成员扎根基层,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42人,举行了退役军人暨军属专场招聘会,接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和退出消防员14人,事业单位安置率达到71.4%,为1716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定期抚恤补助资金1421.6万元;再次被表彰为山西省双拥模范县,实现了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2023年,沁水县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67834人,共征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47439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分别参保11239人、35212人和121383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征缴13206万元、32870万元和1363万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80625人,其中城镇职工33796人,城乡居民146829人;征缴保险基金21739万元,其中城镇职工16601万元,城乡居民5139万元;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分别参保23308人和34147人,保险金分别征缴1295万元和2607万元。
2023年,沁水县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落实市委“人才新政20条”和“引凤兴晋”人才计划,兑现各项人才政策补贴203.61万元,全年开展各类培训3792人,新增技能人才698人,高技能人才1321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达37.49%,积极开展“党政正职访名校”“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签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10个、“技能服务人才培养基地”10个,向高等院校输送我县技能服务人才303人,全年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86起,调解结案323起、裁决结案63起,调解结案率为84%,仲裁结案率为100%。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水经·沁水注》:“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是沁水县以沁水而得名。
文物古迹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沁水县名列其中。
沁水县有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宋代窦将军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庙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阁古民居、窦庄夫人城等文物古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共有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省级项目6项,市级12项,县级34项。
交通运输
沁水县境内有陵侯高速342国道、331省道等经过。
截至2023年末,沁水县公路通车里程1564.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79.5千米;共有载货汽车215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载重量2235.2吨,共有公路干线3条120.8千米,公路支线345条1364.7千米,桥梁167座6441.2米,全年公路养护里程1564.9千米。
风景名胜
著名人物
刘东星,明隆庆进士,累升湖广左布政使,与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私交甚厚。
孙居相(?—1634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累升兵部右侍郎。
孙鼎相,历官吏部郎中、副都御史、湖广巡抚,亦有名于东林中。
张铨(?—1621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历御史、江西巡按。死后被赠大理卿,再赠兵部尚书,谥忠烈。
张凤仪,明末著名抗清女英雄。
张五典,历官南京大理卿。卒,赠太子太保
贾景德(1880—1960年),清朝进士。曾任山西都督府秘书监、山西省政务厅厅长、正太铁路局局长、山西绥靖公署秘书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任国民党政府铨叙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秘书长。到台湾后,任台湾“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
赵树理(1906—1970年),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赵树理创立中国著名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沁水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9年11月14日,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020年4月14日,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
2020年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市、区)名单。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沁水县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1月,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市、区)。
2021年2月18日,入选“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