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男,1938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义乌,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1955年全国高考状元,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一打三反”,年仅32岁的他被以所谓的投敌叛国“反革命罪”错误枪决,文革后才平反。作品有《<急就篇>研究》《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汉书补注》批注》等。
人物简介
沈元,男,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1955年,沈元以当年高考文史类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有志于中国古代史,专攻秦汉史。1970年,沈元以“叛国投敌”的
反革命罪被夺去32岁的年轻生命。
沈元有志于探索史学之谜,他称从初中开始就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那么长?也对秦汉史兴味甚浓。大学二年级时,写学年论文,沈元的选题是《论汉武帝》。
1956年,沈元在北大历史系求学,满脑子的雄心壮志,要成为“未来的
范文澜、
郭沫若、
翦伯赞”,他也确实有“狂妄”的理由,在史学上有过人的天分,也坐得住冷板凳,他生前不仅深得
黎澍、
丁守和等学者的赏识,凭一篇《急就篇研究》就得到了郭沫若、范文澜的好评。
1956年2月,沈元在阅览室里看到一份美国的《Daily Worker》(《工人日报》),上面全文刊载了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读后大为吃惊。据郭罗基回忆,当时大学生的外语都是选择地学习俄语,不能阅读英语报纸。沈元在中学学过英语,借助字典摘译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私下供同学们传阅。其中特别惊人的是斯大林在肃反中大开杀戒,受害者达七十万人之多。
1957到1960年,沈元到农村改造,期间得了肝炎。因未受适当治疗,始终未曾痊愈,此病跟了他短暂的一生。
1961年沈元返回北京,开始在街道上劳动,后因他写的一些文章,其才华见识为史学界前辈激赏,被破格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职,主管近代史所的刘导生推荐给历史学者
黎澍,成为他的助手。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为沈元问题不少人遭受折磨。
刘志琴回忆,社科院
周予同被打得跪在地上认罪,而接纳沈元的
刘导生、
黎澍不知挨了多少批斗。沈元文革中曾结婚,寄居在亲戚家,红卫兵运动一来,将他们一家扫地出门,迫使他们到处躲藏。夫妻两人走到哪里,红卫兵就追到哪里。曾经接纳他的研究所,也根本不可能再度接纳他,两个年青人连栖身之地也找不到。期间,沈元曾向住在杭州的姐姐求救,但姐姐早已自顾不暇,不可能再接受一个“反革命”。
据学者王锐的考证,沈元是1970年北京市“
一打三反”运动中第三批遇难者。1月27日处决的“文革思想者”有王佩英、马正秀等19人,是第一批遇难者。第二批是3月5日被处决的
遇罗克、顾文选等19人。第三批就是沈元等10余至20余人。北京市当局在不到三个月时间,连续三次公开成批处决“反革命”犯,其密度甚至超过1950年初的“大镇反”(处决人数不及当年)。
“
文化大革命“后,许多人获得平反。沈元的姐姐沈蓓和八十岁的老母上访北京,追究事件始末。1980年春天她们终于拿到一张正式平反的通知,内容为:被告沈元……因现行反革命叛国罪……于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被逮捕……一九七O年四月十八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经本院再审查明:……原判以反革命罪处其死刑是
错误的,应予以纠正。据此判决如下:一,撤销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判决书。二,对沈元同志宣告无罪。”
人物经历
译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1956年,沈元从美国的《Daily Worker》(《工人日报》)读到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斯大林在他心目中的光环瞬间滑落,震惊之余,他摘译了部分内容与同学分享,这是课堂上学的《联共(布)党史教程》看不到的,在同学间的议论中,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多年后,
郭罗基仍记得他当时的疑问,“封建王朝的史官还能
秉笔直书,社会主义时代为什么不能写信史?
斯大林凭什么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而且干了坏事可以长期隐瞒?”
赫鲁晓夫仅仅归结为
个人崇拜,他却直言根本上还是制度问题。
划为“右派”
1956年“
双百方针”出笼,正是难得的思想宽松的年头,何况又是私下的议论,他自然没有什么顾虑。
1957年春天,毛泽东和中共各级党委千呼万唤鼓励“鸣放”,要求党外提意见,得风气之先的北大学子,用不着等待邀请,自己就鸣放起来。历史系宿舍外的鸣放标语以及墙报《准风月谈》,批评某些党员和党支部压制鸣放,就是沈元与423号宿舍的同学搞的。“五一九”以后,他虽然也同意
林希翎、谭天荣的观点,却不同意他们“煽动情绪,搞得燕园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还与他们多次辩论,在老同学眼里他是标准的左派。说到底,他只想做学问,钻他的故纸堆。然而,在北大按百分比划右派时,他还是在劫难逃。
“文革”劫难
成为“右派”,而且是“极右”,这是沈元短暂一生的转折点,1957年是他通向1970年之路的起点。事实上,死亡之门1957年即为他打开了。数年之后,沈元以“摘帽右派”之身成为识才、爱才的
黎澍助手,并在《
历史研究》发表多篇文章,
范文澜说他的文章比自己写得好。揭发“沈元事件”的油印材料竟然寄到
毛泽东那里,虽被秘书
田家英暂时压下,接着又有人到中宣部告发“黎澍重用右派”。中宣部调查后下了结论,“没有违反原则的地方”。老实说,有史学才华的沈元与那个时代并不构成冲突,他既没有
林昭那样洞穿极权奥秘的思想,成为右派之后也没有对现实提出批评和质疑,他只想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围内做学术研究,而不是挑战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现存权力。
然而,到“
文化大革命”,就连
黎澍也被揪出来了,这片土地几无沈元容身之处。1968年夏天,他化装成
黑人进入苏联驻华大使馆,表示去苏的意愿,被拒绝收留,过几天再去,即遭逮捕。随身所带的所谓“机密材料”不过是当时的
红卫兵小报(这是
郭罗基的说法,与
王友琴《文革受难者》所说他进入马里驻华使馆不同。)。
迟到的平反
1981年,在沈元被杀11年后,迟到的平反通知交到了沈元老母的手中,她嚎啕大哭:“我不要纸,我要人!我要活生生的人!”这一呼天抢地、撕心裂肺的恸哭,应该永留在历史当中,时时唤醒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
遗稿出版
郭罗基回忆称,
黎澍逝世前曾与其商量如何纪念沈元。他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出版他的
遗稿。
沈元的一包文稿,“
文化大革命”中被研究所的行政人员拿走,不肯归还。
黎澍说,幸亏还有沈元读过的一部《
汉书》,上下左右都用蝇头小字写满了批注很有价值,可以用以补校前人的注。因无人识宝,故幸存下来。之后沈元的兄长沈荃、姐姐沈蓓,怀有对偏怜小弟的深情,奔走数年出资数十万,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影印出版了《
《汉书补注》批注》,以慰沈元的在天之灵。
个人生活
父亲:沈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曾任镇江县县长,抗战时期主持修建
滇缅公路。姑妈是美籍科学家。
兄长:沈荃;
姐姐:沈蓓;
人物成就
沈元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极右派。摘帽归来24岁的他,在《
历史研究》发表《急就篇研究》,同题研究的论文质量被指高过
王国维。25岁,他又在该杂志发表《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后被《
人民日报》整版摘录,在《人民日报》的出版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个人作品
2009年5月浙江杭州
西泠出版社出版了沈元遗著《
《汉书补注》批注》,前面有台湾
沈君山(前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序。
1962年第3 期《
历史研究》发表了《<
急就篇>研究》一文;
1963年第1期《历史研究》发表《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同年2 月12日《人民日报》用一整版刊载他《论洪秀全》一文(改了标题)。
《
历史研究》发表《马克思主义与阶级分析方法》(用笔名“张玉楼”)
作品评价
来自耿法的撰述称,当时沈元对《
急就篇》的考订研究超越了同样关注此问题的大学问家
王国维,而从《急就篇》研究汉代社会的性质,更是前无古人,在史学界引起极大轰动。
郭沫若读后称赞:“这篇文章写得好。”另一位史学大家
范文澜读后也说:“至少比我写得好。”而
刘志琴称,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她老师
周予同先生,他一说起沈元就眉飞色舞,兴奋不已。
纪念文集
《难以纪念的纪念—一个北大高才生之死》,
宋诒瑞 编;
何与怀也写过一篇《一个天才青年的悲剧》
人物评价
傅国涌:沈元最终想逃离这样变态的时代,并因此而丧命。可以说,是这个密不透风的极权年代杀害了他,更是他身边的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与他有关联的人合谋杀害了他。如果不能从人性深处得到反省,仅仅在年代上寻找沈元之死的根源,还是不够的。记住沈元他们,记得许多被黑暗无情吞噬的人,无论是天才洋溢的生命,还是普普通通的受难者,不只是要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更是为了建立一种人人可以免于恐惧、免于被异化、免于被虐杀的安全正常的生活。这比简单地追诉谁是凶手来得重要,也远比感叹天才的消亡来得沉重。
北大同学回忆,沈元平时腼腆少语,循规蹈矩,他是那种天才加上勤奋的学生。
黎澍:“ 近代史研究要有十个沈元,面貌就能根本改观。”
自我评价
在北大学习期间,沈元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几无片刻休息,大批的参考书要看,要做摘录。每次课一完就跑到图书馆去,每餐之后也尽速赶去等馆门之开,否则抢不到座位,“我们进了图书馆,正像饿牛进入水草地。”
军管会布告
1970年4月18日,沈元在北京被枪决。北京市“公检法”(公安、检察院、法院简称,“
文化大革命”时合并为一,由军队管制)军事管制委员会签发了一份布告,行文如下:
现行反革命叛国犯沈元,男,三十二岁,浙江省人。伪官吏出身,系
右派分子,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其母系
右派分子,其兄因
反革命罪被判过刑(备注:关于其兄的内容后来在第二次布告中被删除)。
沈犯顽固坚持反动立场,书写大量反动文章,大造反革命舆论,并企图叛国投敌,于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化妆成黑人,闯入了外国驻华使馆,散布大量反动言论,恶毒攻击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诬蔑攻击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