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1763年12月26日—?),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简介
沈复 (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长洲(今江苏
苏州)。清代作家、文学家。著有《
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至今
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
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
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
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
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
沧浪亭畔一士族文人之家。未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
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
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
四川充当幕僚。46岁随清使节出使琉球,47岁到48岁退居故里,49至60岁馆于
如皋,61岁后返回故乡并终老于乡。
嘉庆年间,沈复作为“司笔砚”出使
琉球。回国后,他又长期在江苏
如皋任职幕僚。
《浮生六记》
简介
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系沈复所写的一部
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意,源自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慨。
《
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
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后两记《
中山记历》、《
养生记道》已失传.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中国现代
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
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
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道光二十九年(1849)
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作品特点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五月至十月著《
浮生六记》
自传体小说。
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
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
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及明代
归有光《
项脊轩志》之后,在《
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
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
活字版排印,距
成书已70年。1935年
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
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作品介绍
《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今江苏苏州)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
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
活字版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
李白诗《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内容概要
《
浮生六记》以作者
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
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
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
冒襄悼念
秦淮名妓
董小宛的佳作《
影梅庵忆语》。
版本
闻尊阁版《
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版,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
王韬曾说少时(公元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49年为尊闻阁版作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
林语堂将《
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
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
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出现了“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
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附注:2005年秋,
平遥人
彭令在南京
朝天宫“鬼市”上淘到一本名为《记事珠》的
手抄本。经专家鉴定,确认是 清代文学家沈复失传已久的《
浮生六记》中的第五卷初稿《海国志》。
沈复在《
浮生六记》第五记《海国志》中记述了
大清使团途经
钓鱼岛的见闻。
1808年(嘉庆十三年),朝廷下旨册封琉球国王,派遣太史
齐鲲为正使、
侍御费锡章为副使,沈复作为太史的“司
笔砚”也一同前往。
佚文中有如下记载:“嘉庆十三年,有旨册封琉球国王……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岛,形如笔架。遥祭
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沈复的《
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中的一段被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材所收录,名为《童趣》。
沈复的《
浮生六记》的部分篇章也同时被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材所收录,名为《
幼时记趣》。
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一段也被河大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材所收录,名为《童稚记趣》。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国、法国、
丹麦、
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
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
牛津大学出版社 在1960年出版《
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
企鹅出版社的
白伦和
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
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林语堂译。
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 tr. Black, Shirle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Shen Fu; Pratt, Leonard; Su-Hui, Chiang。
New York: Viking Pr, 1983;
ISBN 0140444297
德译本
Shen Fu:Sechs Aufzeichnungen über ein unstetes Leben.Müller & Kiepenheuer, 1989
ISBN 3783380464
法译本
Shen Fu: Six secrets au fil inconstant des jours;Bruxelles,Éditions F.Larcier,Traduit du chinois par P. Ryckmans. 1966
丹麦译本
Kapitler af et flygtigt liv. SHEN FU. Omstag, 1986
瑞典译本
Pilblad i strömmen.En kinesisk konstnärs självbiografi,Shen Fu,1961。
日译本
《
浮生六记:うき世のさが》沈复作,
佐藤春夫·
松枝茂夫译,东京:
岩波书店,1938年9月
Hidup Bagaikan Mimpi. (Fou Sheng Liu Chi). Riwayat Hidup Sa-orang Pelukis Dan Sasterawan Tionghoa. SHEN FU; DRS LI CHUAN SIU.
评论
《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一本名作。沈复,字三白,是乾嘉之际一个苏州无名文人,《
浮生六记》为其仅3万余字的自传
小文,写成后手稿零落,几被湮没。1924年被
俞平伯整理标点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不少出版社纷纷出版,一印再印,新世纪以来,版本尤多,可见该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及流传之广。
我手头上有一本2000年8月出版的《
浮生六记》,
江苏古籍出版社版。其中有一个叫管贻萼的清代阳湖人引起了我的兴趣。查阅资料,却发现这个名字有误,应为管贻葄,这个葄字比较生僻,当为当年家族中排辈份得来。
管贻葄分题沈三白处士《
浮生六记》,每记各一,这是前两首:
刘樊仙侣世原稀,
赢得红闺传好句,
秋深人瘦菊花肥。
转觉闲来事事忙。
不以红尘易清福,
未妨泉石竟膏肓。
可见,这位管贻葄是个挺风雅的人物。根据
黄健民先生搜集到的资料,管贻葄为
管干贞孙,嘉庆十八年举人,河南
固始县知县,工诗词,著有《湘面斋词草》、《裁物象斋诗钞》等。
其实,早在1980年代,
俞平伯老先生,就是当年把这本书标点出版的著名学者,已经在报刊上载文指出过这个错误了。但是“管贻萼”这个错误的名字,却随着许多出版社不求甚解式的出版态度,一直流传至今,世面上只见到《
浮生六记》中总是“管贻萼”的名字,而管贻葄的名字,反而不见于书载,很是可惜。比如我手上的这本江苏古籍版的《
浮生六记》,明明已经是新世纪的版本了,却还是“管贻萼”,可谓“积习难改”。
著名作家、藏书家
黄裳先生与俞平伯交往甚多,1981年,俞曾给黄书信一封,谈到管贻萼这个名字的确是问题。信中这样写道:“书未发,展诵尊藏《裁物象斋诗钞》,有题《
浮生六记》诗,集岗署名‘阳湖管贻蕤树变’。按《六记》旧本、今刊俱作‘贻萼’,或字误,或更名未可知,而‘蕤’字决不误。得校正此一字,不啻百朋,亦快事也。以闻,平又及。”
由于出版旧籍并不涉及
稿费、版权等等,所以出版社翻印古籍获利颇多。笔者所见,近三十年来,
人民文学,湖南文艺,
广陵书社,
北京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岳麓书社等等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
浮生六记》中,把“管贻萼”改成“管贻葄”的很少很少,似乎也正说明了当下的治学和出版态度。
沈复与妻子
陈芸是沈复的表姐,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眷其才思隽秀,缔姻。及长,
花烛之夕,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图章二方,沈复执
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
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无怨尤,患难之间感情益深,然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芸虽亡,而沈复对她的深情却无止境。沈复与陈芸的事迹在沈复的自传《
浮生六记》中有详细的记述。
沈复夫妇为家庭所不容,固然还有家族内部财产争夺以及小人拨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相冲突。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沈复就是一个“不思习上”的败家子,而陈芸则是助纣为虐的坏媳妇。尽管因此遭遇种种变故,但沈复始终不曾因自己的品行而忏悔,他自信与
陈芸相亲相爱是夫妻应有之义,自信个人才性无可指责,所以他敢于敞开胸怀,坦然相陈。他或许算不上伟男子,却绝对是一位奇男子。
幼时记趣
沈复的文章《童稚记趣》(又名童趣或
幼时记趣)被列入人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第5课(
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第7课)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
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jiang通“僵”,僵硬)。又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读li(四声)鸟鸣)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
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hè山沟或大水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
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回忆童年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看见最细微的事物,只要见到微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查看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傍晚,
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私自把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那有时成千上百的
蚊子果然变成鹤了;我抬头看,脖子因此而变得僵硬。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的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鸣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白鹤飞舞在青云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得拍手称快。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边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的仔细观察,把小草看作树林,把虫蚁想象为野兽,把凸起的土块比作山丘,把凹下去的地方比作沟壑,我便在其中安闲自在的神游,喜悦的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就仔细观察他们,看得正兴致勃勃时,突然有一个极大的家伙,声势浩大地跳来,原来是一只癞虾(há)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的出神,不禁哎呀的一声惊叫。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这只虾蟆,鞭打几十下,赶到别的院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