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湾》是张炜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22年6月。
内容简介
该小说以家庭这一“社会的最小单位”为核心展开故事,呈现网络时代的步步惊心与诡谲神奇。对主人公傅亦衔而言,体面的表层之下是一份隐秘的生活,是漂移无定的精神与现实。他倾心于画家朋友的“访高图”,注目和寻觅古往今来那些超越者:“奇人”和“异人”。他心中藏匿了一个的“异人”,就是自己隐秘的爱人洛珈。他与她的家族都曾置身于半岛的历史迷局中,这或许造就了他们奇特的两性关系,以及在生活中既疏离又拼挣的矛盾抉择。余之锷与妻子苏步慧同为傅亦衔的挚友,他们远离闹市,寻得一处至美的河湾,却又希望自己“一辈子都不跟‘田园’‘回归’这些陈词滥调沾边”。即便是这样警醒敏捷、清澈通透的“大成功者”,在时代洪流的裹卷与袭扰中,终仍然落败。傅亦衔见证了余苏夫妇从激越到颓丧、从顶峰到谷底的全过程,怜愤痛悟该怎样走向忍韧坚卓的人生,冲破浓霾重重的命运的迷局。
人物介绍
傅亦衔
傅亦衔是都市机关里的一名职员,长相俊美,有高学历,并且正走在“仕途”的路上,他受到女上司的青睐,并且成为副局级干部的培养对象。傅亦衔是女人眼里难得的绩优股,但奇怪的是他大龄未婚,因而又被视为“异人”。其实傅亦衔和一个名叫洛珈的绝色女子已经有了十几年的“隐婚”历史。他们平时各住各的单身房间,只有在约定的时间住进二人的婚房。婚房里,也是各自拥有各自的房间,互不侵犯。这一切都是由洛珈约法三章的,傅亦衔被动从之。而他们两个人都有复杂的人生经历,少小时,心灵被打上了苦难的印记。但后来,傅亦衔发现爱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洛珈手中。她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王,而自己成了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奴仆。十几年如一日地恪守盟誓,于他,是一种被迫忍受。中年将逝,他鬓现白丝,而洛珈却不曾衰老。在世俗面前,傅亦衔活得很憋屈,很无奈,既改变不了洛珈,也委屈不了自己,只能频频地去造访余之锷、苏步慧夫妇所在的河湾。在苏步慧离世,余之锷远走美国和女儿团聚后,傅亦衔毅然决然地回归河湾,接手河湾的一应事务,当起了河湾的主人。
作品鉴赏
在小说《河湾》中,作家依然坚持对语言洁净雅正、诗意的追求,用自身的创作实践抵抗网络时代语言的危机。以小说中作家对景物的描写为例,作家在意象的搭配、语词的选择和句式的错落方面具有鲜明的诗意特征。“弯月形的一片沙原,水浪轻拍,由浅入深;啊,湾的一侧,靠南边一点有一丛蒲草,再远一点还有梢头发红的柽柳。几只水鸟飞起又落下。他们有鱼吃了,我们也有鱼吃了。”经过作家简练诗性的语言描述,河湾的生命力和魅力缓缓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小说语言的诗意之外,《河湾》中对于语言的书写与探索更进一步,直指语言蕴含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作家在小说中将语言作为描写的对象,从语言词汇的细微变化与差异入手,呈现出个体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远近和时代的变迁。小说中涉及傅亦衔与洛珈对话的叙述,“书面语”一词出现了十多次,对洛珈话语中“书面语”成分的强调,不仅突出洛珈在傅亦衔心中“异人”的印象,同时,日常口语中突然使用的书面语,让傅亦衔感到和洛珈关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隔膜。和口语是诉诸“听说”的语言形态不同,书面语主要呈现在书面材料中,是诉诸“看”的语言形态。就词汇方面来看,书面语“庄重、典雅,带有文采,根据体裁不同会选择专门术语、虚词、文言词和成语”,而在日常口语交流中,洛珈语言中“书面语”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这种语言与其他言说方式的界限”,而“书面语”的每次出现都能够引起“我”的注意以及情感上的波动,“语汇的身上负载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风土人情,以至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在“书面语”频繁出现在二人对话的描述中,二人性格、成长经历等差异性得以显现,而上述洛珈对傅亦衔言说的拒绝和闪躲似乎在意料之中。
除了对书面语的讨论,方言仍是张炜小说语言的关注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方言才是真正的语言……文学写作从根本上来说还不能依仗普通话,因为它是一种折中过的语言”,尽管对方言如此重视,张炜的创作中对方言的使用仍然保持克制。《河湾》中作家也运用了一些方言词汇和民间的俗语俚语,但是更重要的是作家从方言这一角度,论及人物的成长经历和方言所代表的民间文化。小说中傅亦衔给余之锷夫妻传授“吃经”的顺口溜,和他少年时期的流浪经历和集体饥饿记忆相关;傅亦衔和女上司、生生一起出差,对半岛东部当地人的方言,三个人听懂的程度不一,反映出人物生活经历的不同。“杂语中一切语言,不论是根据什么原则区分出来的,都是观察世界的独特的视点,是通过语言理解世界的不同形式,是反映事物涵义和价值的特殊视野。”无论是“书面语”还是“方言俚语”,“在思想的层面上,语言即思维思想,即世界观”,从这一层面来看,张炜在《河湾》从语言的思想文化价值层面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的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作家将语言词汇的变化与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影响相联系,从语言这一日常、细微的变化,揭示现代化对人的思维潜移默化的影响。小说借助傅亦衔这一具有城乡双重语言经验的人物视角,深切入微地描写了个体日常言说的语言之变。“我发现自从进入这座城市之后,她的书面语就变得多起来;越是说到郑重的重要的事情越是如此”,“现在到处时兴书面语。我有过流浪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满肚子蓄满了俗语和俚语。我在这座城市里,不,我从上大学以后就觉得自己在说话方面跟不上时势了,有点生不逢时”。一方面“我”感觉到自己以往乡村生活的语言经验在进入城市后使用场景的受限,另一方面,在充满“书面语”的环境中,“我”也在学习并适应,当“我”回忆干草垛事件时也自觉使用起“书面语”来,因为“只有用某种书面语才能确切地表达那种时刻”。从离开林子后的不爱说话,到进入城市后对“书面语”的敏感、对自身方言俚语在城市中的特异性感知,再到对书面语使用、公文写作的熟练乃至厌倦,傅亦衔有关语言感受理解的变化历程,为人们研究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洪流,提供了一份微观而又生动的现实心象。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2022年9月,该小说入选辽宁文学馆2022年度“秋天好书”。
2023年3月,该小说入选首届“花城文学榜”。
作品评价
南京大学教授
丁帆:“小说中的人物沿着未知前途的河湾走上返璞归真的道路,在变化了的时代背景下显示出全新的精神高度。同时,与人物爱情形成对位关系的风景描写,既是浪漫主义情绪的宣泄,又充满着浸透人文精神的土地伦理。”
北京大学教授
陈晓明:“《河湾》是张炜大半生创作的一次美学上的总结,叙事技巧炉火纯青,显示出内敛中从心所欲的‘晚郁’风格,背后是自然哲学的支撑。《河湾》又是一部在欲望膨胀的年代保持精神洁净的心灵之书,是为同代人的历史和命运而写。”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清华:“《河湾》的语言和叙事风格特别地具有‘纯诗’气质,而在感性的弥漫以外,俄罗斯文学式的灵魂解剖和自我审视,抵消了强硬的个性舒张,减弱了对读者的压迫感。张炜文学的精神性品质,体现着当代文学摆脱故事与噱头,寻找内在主体性的努力。另外,《河湾》顽强地追索历史正义和人性尊严,要求还原被宏大叙事磨平和归零的历史沟壑,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与文化性格糅合了上世纪50年代到新世纪的多重印记,留下了巴尔扎克式丰富而细致的文学证言。”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赵月斌:“《河湾》是张炜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连接了既往创作中的许多互文性元素,同时也有所超越,对当下现实的锐利呈现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打底。”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张炜,山东省栖霞市人,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21部,诗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读〈诗经〉》等多部。2020年出版《张炜文集》50卷。作品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获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特等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等。作品被译为英语、日语、法语、韩语、德语、塞尔维亚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俄罗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罗马尼亚语、意大利语、越南语、波兰语等数十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