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钟山》1988年第1期。
内容简介
河边的杀人惨案接二连三地发生,被害者一是孤寡老人么四婆婆,二是一个男人,三是发现么四婆婆人头的那个男孩。工程师许亮第一次无意、第二次有意(为了避嫌疑)到河边散步,偏偏两次都是他首先看到被害者人头,于是,他成了两起谋杀案的重要嫌疑人。他心中恐惧,自杀未死。精神崩溃的他在迷幻中又看到河边一个被害者人头,偏偏现实鬼使神差地证实了他的幻觉,他脆弱的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宿命般的戏弄,糊里糊涂地自杀了。然而,当自以为是的办案人员和颠三倒四的证人们与案件松松垮垮地走到这里时,一个实际上早已明确的事实在戏弄着他们:河边的杀人者原来是疯子,他的杀人毫无动机可言。于是,公安人员那些严肃的侦破活动,那种自以为是的推理判断,以及证人们的颠三倒四、预设的犯罪嫌疑人自作聪明的设想与莫名其妙的想象,都显得离奇荒谬,是他们与疯子联手,共同导致了河边的错误连连发生。
离奇荒谬的侦破毕竟还是侦破,它可以结案了。可被疯子愚弄了两年多的警官——公安局刑警队长马哲恼怒至极,亲手枪杀了疯子。疯子杀人无罪,执法者故意杀人有罪。法不治疯子,要使马哲不负法律责任以至逃避惩罚,唯一的办法就是证明马哲也是精神病患者。而精神病患者怎么能办案,那是不能去追问的。于是,在公安局局长的策划下,一场愚弄法律的闹剧一本正经地上演了。马哲极不情愿充当精神病患者,不理睬公安局局长和自己的妻子的良苦用心,当他有意戏弄医生时,却天衣无缝地与这场闹剧的导演达成了共谋。而这,又是他万万没料到的。
人物介绍
疯子
疯子住在老邮政弄里,和么四婆婆一样。从前年开始,一向独来独往的孤老婆子么四婆婆把疯子接到了自己家中,对其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年老的么四婆婆有时将三十五岁的“疯子”当成自己的儿子,有时又将他视作自己已故的丈夫;而“疯子”对于么四婆婆却是恩将仇报,他的虐待行为也是变本加厉、逐步升级的。一开始,“疯子’’只是在上街买菜时,将篮子扔到远处,等么四婆婆捡回来,他却将它扔得更远并以此为乐。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却还要吃奶,而么四婆婆不得已只有让他吮吸自己的乳头。之后,他竟然咬了么四婆婆的乳头。由此可见,“疯子”并非真的想吃奶,只是在吮吸和撕咬的动作、过程中体验到快感。发展到后来,“疯子”竟然对悉心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的么四婆婆大打出手并且出手越来越狠。正常人是会顾及到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的,本我的欲望会服从于自我的要求和规范,但是,“疯子”则意识不到自己对么四婆婆的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所以“疯子’’犯下了连环杀人案,先后杀死了么四婆婆、三十五岁的工人、孩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么四婆婆
么四婆婆十六岁时嫁到了老邮政弄,但在十八岁时,丈夫就死去了,没有给么四婆婆留下子嗣,也没有留下什么可观的财产。么四婆婆可能是为了每个月能够从镇政府领到一笔生活费,所以四十七年以来,一直都没有再婚,孤零零一个人熬过了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多年来,么四婆婆给街坊邻居留下的印象是讨厌和别人来往,甚至连说句话都很不愿意,由此可见,么四婆婆长年过着的是一种多么孤寂、落寞的生活。
然而,前年开始,么四婆婆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事情,那就是她开始照顾起了一个一直也住在老邮政弄的三十五岁的疯子。有一次,么四婆婆牵着疯子的手去菜市场买菜,脸上不断洋溢出无法克制的幸福神色。而疯子呢,却格外顽劣,他总把篮子往人群里扔去,么四婆婆一次一次地去将篮子捡回来,疯子却一次比一次扔得更远。人们看到六十多的么四婆婆被折腾得够呛,还以为她会生气,没想到,么四婆婆却像众人一样嘻嘻乱笑。
么四婆婆是把疯子当成自己的儿子来养的。“在每一个夏天的傍晚,疯子总像死人似的躺在竹榻里”,么四婆婆则坐在一旁心甘情地帮他扇扇子、驱打蚊子。而且,么四婆婆渐渐地话多了起来,她开始跟别人聊天了,内容都离不开疯子。她像每一个做母亲的一样,幸福地向别人抱怨着自己的“孩子”,她抱怨疯子不体谅她,每天都把穿出去的新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她数落疯子在吃饭的时候乱跑,不听话,不好好吃饭;她埋怨疯子不讲卫生,吃饭时用手抓,被她说了就生气地用碗砸她;更严重的是,疯子还要吃么四婆婆的奶,她不愿意他就打她,等她没办法了让他吸了几下以后,他居然又把她的奶头咬了下来。而在诉说这些的时候,么四婆婆脸上一开始还有难受的表情,到后面时竟连一丝的痛苦都看不出来了。么四婆婆的这些絮絮叨叨的话语,仿佛一个极其疼爱她的孩子的母亲在甜蜜地回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而到了后期,么四婆婆把疯子视为自己丈夫的替身,疯子也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起来,他开始频繁地揍起么四婆婆来了,然而这一切居然使么四婆婆感到满足和幸福,甚至这就是她自己安排和导演的。首先,读者可以知道,每次都是么四婆婆把疯子领进屋去然后关严屋门;当人们听到她呻吟或哭泣求饶的声音要她开门去帮助她时,她却紧紧地把住房门;而且,事后么四婆婆总是幸福地告诉他们:“他打我时,与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样,真狠毒啊。”
么四婆婆以前经常被前夫毒打,而她也已经习惯了被打,在她寡居的四十七年当中,没有人打她、骂她、折磨她,于是她感到很不舒服,所以才重新找了一个疯子,来折腾和折磨自己,以享受这种受虐的快乐。所以,可以说,最后疯子用柴刀劈了么四婆婆三十来下并将她首体分离的虐杀也是么四婆婆自己造成的恶果。
马哲
马哲的形象是正面的,但他的立场和身份是复杂的。马哲拥有一个优秀的警员所需的出色职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尚品德。在三次办案的过程中,马哲对案件的处理可圈可点。第一次办案,马哲根据现场的线索和小孩的口供顺藤摸瓜找出了所有的嫌疑人。尽管最后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将疯子绳之于法,但其办事效率之高和推理能力之强可见一斑。在处理掉发夹的女孩和不敢贸然透露许亮资料的看门老头的事情上,马哲表现得进退有度、理性明智,同时也展露出一个理性的公仆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尊重民众的基本权利,尽可能地保障他们的利益。
但马哲的身份在河边的世界里是双重的,他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准确地说马哲应该是一个立足于施暴阶层的自我觉醒的受害者。案发后,整个小镇人心惶惶,陷入一种无法挣脱的精神暴力中,施暴者便是代表统治阶级的警察,掉发卡女孩和许亮都因为害怕被怀疑和被定罪而惶惶不安,甚至精神错乱。尽管马哲一直围绕着案件进行各种活动,无意迫害任何人,但是警察身份——这一具有政治威胁性的身份——是显性施暴因素这点是不可否认的。第二次案发,许亮由于经受不住精神的折磨服药自杀,警员小李就此对案件进行了分析和推理认为许亮不仅参与了作案而且还把自杀作为一种洗脱嫌疑的伎俩。小李的推理看似毫无破绽,但却被马哲的一句话给全盘否定了“这时马哲开口了,他说‘但是许亮在第二起案发时不在河边,而在自己家中。’小李惊愕地看着马哲,许久他才喃喃地问‘你去调查过了’马哲点点头……”小李在毫无事实的根据的基础上给许亮套上了“合情合理”的犯罪脚镣,这是赤裸裸的迫害。在河边的世界里,施暴者都是河边小镇社会荒谬秩序的不自觉的维护者,马哲显然是一个例外。
作为一个理性的拥有强烈的社会主体意识的人,马哲由最初的不自觉的主动维护者变为企图挣脱荒诞世界莫名力量探索者,他的立场是渐变的。第一次案发,么四婆婆被杀死在河边,那天傍晚去过河边的人全部卷入进来,成了调查的对象。随着调查的深入,从小孩到掉发卡的女孩到王宏到许亮最后到疯子,案情不是越来越清晰,而是更加难以把握。这是马哲在河边的世界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前奏,而马哲对于这种处境是不自知的,他内心对此的产生的不安通过为数不多的情绪描写表露出来了“马哲将目光投向窗外,他觉得累了”“马哲不禁有些急躁,同时他也觉得难以找到了。”马哲历经重重难关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了案件的关键证物——一把布满了么四婆婆血迹的柴刀,由此,马哲确认杀死么四婆婆的凶手是疯子,但也正是这个发现使得案件无法完美结束——凶手是一个不为法律所制约的疯子“马哲仿佛一下子没有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小李说‘那是个疯子’。”“马哲没有说话,慢慢走到窗前……中间那疯子正舒舒服服躺在马路上。因为交通被阻塞,两边的行人都怒气冲冲,可他们无可奈何”第一章的结尾,余华暗示了行人和疯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最无奈的人是马哲,因为他对河边的世界有了一种隐约的认识——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他模糊地意识到主体和理性都是虚假的。
第二次案发,是马哲由不自觉的施暴者变为受害者的转折点。在此之前,马哲追求的是案件的真相,而第二次案发他对世界产生了新的颠覆性的认识,致使他从破案者变成了探索者。马哲对于世界本质的发现是瞬间的觉悟突如其来的世界真相让他又惊又怒“在一间屋子的窗口马哲又看到了那个疯子。疯子当时正自言自语地坐在地上,裤子解开着……这时他看到了窗外的马哲,就乐呵呵地傻笑起来。”“马哲看了一会,然后转过脸去。他突然吼道‘为什么不把他捆起来’”为什么马哲不在看到疯子的第一时间发怒,为什么在疯子已经被限制自由的情况下马哲还要求把疯子捆起来,因为马哲在“看了一会”的那段时间觉悟出一个恐怖的令人战栗的事实——疯子的作案并不是一个人的恶作剧,而是一种强大的异化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存在是荒诞的,它不仅不为人所控制,而且还随意摆布和错乱人的世界。瞬间的觉悟和发自灵魂深处的恐慌使得马哲暴怒了,他迫不及待地想制约这股力量,想破除这股力量对世界的控制,所以他惊慌失措地要求把疯子捆起来。随着案情的发展,许亮进入了极度的自我精神迫害境地,最后自杀身亡。第二章在马哲的惊愕中戛然结束,没有结果,只从马哲的疑问——“可是那孩子为什么要去河边”“许亮死了”中暗示马哲由发现这个世界的荒诞以及不可控制的异化力量的惊惧将转变为沉默的思考。这种思考在余华笔下是静默的不动声色的。
第三章关于马哲对于世界探索性的思考、内心的挣扎,余华只写了一句话“马哲是在第二天知道这个消息的,当时他呆呆地坐了半天,随后走到隔壁房间去给妻子挂了个电话……”对于马哲而言,疯子的归来及法律对疯子的无可奈何让他彻底地意识到荒诞世界里非理性的不可扼杀。他拒绝了一切人对他的计划的介入,此中包括他的妻子、同僚,因为他知道在非理性的世界里坚持理性的他早已孤立无援。至此,马哲从施暴者彻底转变成受害者或者说,他意识到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尽管人是社会的主体,却无法挣脱异化世界莫名力量的摆布。马哲的每一步都是尝试性的探索,也是穷途末路“亡命之徒”的探索。“马哲在离他五米远的地方站住。然后扭过头去看看那条河……当他回过头来时,那疯子已经停止说话,正朝着马哲痴呆地笑着。马哲便报以亲切的一笑,然后掏出手枪对准疯子的脑袋,他扣动了扳机。”马哲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却又站在这个世界之外,他企图给这个世界一个了结。但局长勃然大怒的反应狠狠地给了马哲一个耳光“‘可是法律对你是有力的。’局长几乎是喊起来了……‘但你总该为自己想一想。’”“局长此刻已经坐不住了,他烦躁地在屋内走来走去。”而马哲此刻像是看着“陌生人”似的看着局长,因为此刻他真真正正地感受到在现代社会。马哲本以为这是一个结束,却未料这是另一场荒诞的开始,或者说他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荒诞的世界。
最后,马哲在施暴者——局长和精神科医生的压迫下变成了另一个疯子,局长和马哲的妻子原以为马哲承认自己精神失常便会得到法律上的解脱,却没想到结局竟是把马哲送进精神病院。马哲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是一个孤独的理性者,他无法拯救别人也无法在人人都荒诞的秩序里坚守自我,最终他放弃了抗争,这是一次注定要失败的探索。对于马哲来说世界的秘密便是“你无法了解世界,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于荒谬的存在你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有彻底的绝望,因为你发现主体和理性都是虚假的,你什么都不是……”听到要住院的消息,马哲笑了,在这场探索之旅中,马哲失败了。
许亮
许亮因为凑巧在案发时在河边行走而陷入被人怀疑与自我怀疑的怪圈中,不是凶手,又恰似凶手。第一次虽显镇静,但不免慌乱。他说:“我每时每刻都坐在这里想象着你们进来时的情景,这两天就是做梦也梦见你们来找我了。可你们却让我等了半个月。”“我每时每刻都在盼着你们来,我真有点受不了。”像这样的谶语都是他心理反反复复活动的结果。再到后来,他的精神终于不正常,开始谋划自杀以及出现一些胡言乱语(不在河边,却执意说自己看见了人头),直到最后,他终于无法抵制来自外界以及他内心的双重攻击,自杀成功,撒手人寰。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荒诞人性
《河边的错误》尽管在形式上是对侦探叙事的戏仿和拆解——由而决定其时间地点人物的架空性,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其指向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是特定的,即文革时代和文革社会。在历史意蕴层面《河边的错误》主要是通过小孩和主人公马哲对于河边世界的探索来建构文学世界中的文革社会以及探索文革历史文革社会的荒谬性。从哲学意识层面而言,河边世界中的疯子被赋予了超越特定时代超越个别的具有历史普遍性的深刻意义。疯子作为河边世界的典型文学形象,不断地被强化、被突出和被丰富,使其成为文学形象的独特“个别”。他的个别意义在于他是文革社会荒谬的集中代表,在一般意义上,他暗示着人类亘古的原始生命力和性冲动,他反映了人类本性中亘古的“恶魔性”因素。《河边的错误》这部作品从“探索者”的行为和具有历史普遍意义的疯子行为中去探索世界的荒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
知识暴力
《河边的错误》深入地展示了在知识系谱中法律的荒诞与错误。刑警队长在侦察河边的一起凶杀案中,发现凶手是一名疯子。在知识谱系中,疯子不是理性的主体,他并不能受到法律规定的惩戒。但是,在法律谱系中逃避责任的疯子,并不能逃脱科学神话的裁决,他被送往精神病院,由相信科学的医术能手拯救疯子,使之成为正常人。为此,他接受电疗的次数远远超出了他的生理负荷的限度,承受着巨大暴力的疯子,差一点为此送命。两年后,疯子出院了。但他仍然疯癫,接受过科学整治的他,仍然举起柴刀犯下命案。疯子的遭际,让人们明白,科学并不能拯救人,相反,它是伤害人的暴力。小说的这一主题随着情节的展开逐渐清晰。
围绕么四婆婆被杀的原因,刑侦队开展了一系列的侦察。根据调查,么四婆婆有些积蓄,而她身上和住处却没有发现钱。依照刑侦技术知识,窃财成为凶杀案的最大可能。但是,后来的事实却证明,么四婆婆的钱搓成绳子悬在梁上。看来凶手的动因并不是为了钱。于是,么四婆婆的死因,就成为这起凶杀案的最初嘲弄者。知识的窘境开始暴露。知识的局限性并没有就此打住。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的窘迫状况逐渐呈现。当查明疯子是这起凶杀案的凶手时,许亮也卷入这场案子。因为许亮在疯子作案时,均离现场不远,而且两次都是如此。在刑侦知识的推绎下,许亮当然被认定为疯子杀人案的帮凶,或是主谋,因为他们相信,疯子不会无缘无故杀人。而最重要的是,依据因果关系,许亮的许多作为、迹象都符合案情的推理分析。事实上,许亮的行为、行迹与凶杀案之间,却只是偶然性关系。刑侦赖以建立的必然性因果知识基础动摇了。案件的侦察并没有遏制暴力,相反,却催生了暴力。许亮无法忍受嫌疑犯的压力,以死相抗争,给依赖必然性知识基础的刑侦以莫大的讽刺。这是作为知识的又一尴尬境况。
虽然最后终于查清杀害么四婆婆的是疯子,但是,人们却无法阻止疯子继续犯下命案。疯子继续杀人。疯子一再杀人,理性精神体现的法律,却对无理性主体的疯子束手无策。在河边,马哲对疯子举起了枪。疯子的暴力行为,最终以暴力结束。马哲枪杀疯子,无疑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法律知识告诉马哲,只要他承认自己是疯子,他就会逃脱法律的制裁,马哲后来也正是这样做的。看来,法律无法阻遏暴力,在一定意义上却为暴力提供了合法性的温床。如果说疯子杀人是非理性的行为,这一行为是体现理性精神的法律所要防范的,而马哲杀人,确实是理性的行为,他最终却又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无疑给现代法律知识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暴力的防范者与暴力的主体竟然可以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知识的局限由面对问题无法解决的困境,升级为暴力。这无疑是对启蒙语境中的知识最大的打击。
艺术特色
视角转化
《河边的错误》中视角的切换是非常巧妙而自然的,虽然全篇都运用了第三人称叙事,但是有的是全知视角,有的是限知视角。前者是站在了作者的角度出发,是一种上帝视角,是一种全景式的描摹;而后者是站在了旁观者或是小说中人物的角度出发,是一种特写。由全知视角到限知视角的切换,意味着叙事镜头的聚焦,也意味着聚焦之外的“空缺”。小说的最开头写到么四婆婆赶鹅的情景,这个是全知视角,比如“于是她开始‘嘘嘘’地叫了起来,同时手里的竹竿也挥动了,聚集在她身旁的那些鹅立刻散了开去”。而到后来,么四婆婆遇袭时,用的是限知视角,是从么四婆婆的视角出发的,“这时么四婆婆感到身后有脚步走来的声音。当她感觉到声音时,那人其实已经在身后了,于是她回过头来张望……”这句话的限知视角是为了给“凶手是谁”造成空缺,为了埋下这个悬疑。再比如“马哲听着自己脚步的声音走到一座木桥上”,“他看到那疯子这时已经站了起来,提着水淋淋的衣服往回走了”,“那一群鹅没有消失,但大多爬到了岸上,在柳树间走来走去。在马哲的视线里时隐时现”。这些运用的都是限知视角,站在了马哲的角度来观察或感觉,增加了一种神秘而悬疑的气氛,使读者更容易带入到角色中。这些视角的切换显然是符合侦探小说创作手法的,镜头之外东西的空缺创造了故事的悬疑性,使这篇小说成功地套上了侦探小说的这个空架子。
人物模糊化
模糊化处理是《河边的错误》的一大特色。有些人物甚至都没有名字,仅用了“疯子”“朋友”“妻子”“孩子”“他”之类的代词。作者有意地隐去了人物的特征,增加了一种偶然性和普遍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偶然性和普遍性不是对立的,正是因为人物的普遍性,所以“换做谁都一样”,尤其是对于目击者而言,任意一个人都可以充当目击者,只不过某些人“偶然地”走到了河边,目击到了这场凶杀案。这种人物模糊化处理就造成了因果的空缺,他们走到河边是没有原因的,只是碰巧罢了,这也就增加了小说的荒诞性。符号化的人物更加具有象征意义:没有姓名的“疯子”说明了疯子杀人源自暴力的本性;“局长”象征着权力,因为是他的下属马哲犯罪了,才会滥用权力想方设法来给马哲脱罪;“孩子”象征着一种天真、一种善良、一种“无知者无畏”,正因如此,他才是唯一主动接受警察询问的人。
作品影响
2023年10月21日,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影《
河边的错误》在中国大陆上映,由
魏书钧执导,
朱一龙领衔主演,
曾美慧孜、
侯天来、
佟林楷、
康春雷主演。
作品评价
读完《河边的错误》将会深深地感到,这样的小说决不是一般的侦探小说。它不是要解开某一个谜,它只是要将侦破的过程呈现于我们面前,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那不可解而又永远在解的终极之谜。作家深通这其中的奥秘,因而才会有这样不动声色的严谨的描述,冷峻到近乎冷酷的抒情,以及那种纯美的诗的意境。(中国当代作家
残雪评)
《河边的错误》是余华先锋写作的典型作品之一,闪烁着余华崛起之际峻厉而强劲的先锋色彩,是余华跻身文坛的力作。(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学谦评)
作者简介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
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第七天》《
文城》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