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甘埔村位于东莞市凤岗镇东南部,东与凤岗镇官井头村毗邻,东南与深圳市龙岗区交界,南与凤岗镇雁田村相邻,西南与凤岗镇塘沥村相接,北与凤岗镇凤德岭村接壤。村委会下辖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民小组,面积7.2平方公里。
建制沿革
清朝初期,油甘埔隶属东莞县归城乡第六都。
民国期间,凤岗境内先后划分塘沥、雁联、凤岗乡。油甘埔、虾公潭属塘沥乡,南岸村属雁联乡。民国34年(1945年),塘沥乡并入凤岗乡。油甘埔、虾公潭属凤岗乡,南岸村仍属雁联乡。
1951年2月,凤岗境内划分雁田、塘埔、岭山、五堂、竹排5个小乡,油甘埔、虾公潭属小乡,南岸属雁田小乡。
1958年春,南岸村从雁田划归油甘埔大社。
1958年9月,油甘埔、虾公潭、南岸属塘厦公社。
1959年,油甘埔改为生产大队。
1961年,凤岗从塘厦公社划分出来,单独成立凤岗人民公社。油甘埔自然村成为一个大队,称油甘埔生产大队;南岸村与虾公潭合并一个大队,称虾公潭生产大队。
1964年初,油甘埔和虾公潭两个大队合并成一个大队,统称为油甘埔大队。下辖14个生产小队,其中油甘埔自然村8个生产小队,虾公潭自然村4个生产小队,南岸自然村2个生产小队。
1965年,油甘埔二小队搬到沙岭新村,称沙岭生产队。
1983年9月,撤社改区,公社改为区公所。
1984年3月,油甘埔大队改为油甘埔乡政府。
1987年10月,凤岗撒区改镇后,油甘埔乡改为油甘埔管理区,下辖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
1999年10月,油甘埔管理区改为油甘埔村委会,下辖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民小组。
行政区划
油甘埔行政村下辖油甘埔村、虾公潭村、南岸村、沙岭村4个自然村。
油甘埔自然村位于村的西北面,清朝顺治年间张姓村民从五华县迁此。当时荒埔一片,长满油柑子树,故得名油甘埔。
虾公潭村位于村的东南,清初江姓村民从广东五华长乐迁入。村周围有河环绕,相传村后有石似鹅,常下潭游弋,河虾跳跃而得村名。
南岸村位于村的东南面,相传宋末元初刘氏从南雄珠玑巷迁雁田长表,再迁至此,立村河南岸,故得名。
沙岭村(旧称沙岭背),位于村的南面。相传在清朝期间,有、伍两姓族人定居。后因族氏之间矛盾,又受外村强势族人骚扰欺侮,加之自然资源较差,周边都是缺水梯田,土地贫瘠。邝、伍两姓族人逐渐外迁到宝安县平湖和布吉等地发展,沙岭村变成废地荒村。
1958年,凤岗公社决定修建官井头水库,为解决水库区移民居住需要,在沙岭建设新村。1965年,官井头水库区内的珊珠坑村民入住沙岭新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油甘埔,位于东莞市凤岗镇东南部。地处东经114°9.22'-114°31.26’,北纬22°42.2’-22°441.54‘,东与凤岗镇官井头村毗邻,东南与深圳市龙岗区交界,南与凤岗镇雁田村,西南与凤岗镇塘沥村,北与凤岗镇风德岭村相邻接壤。
地形地貌
油甘埔总的地貌呈南北高,中间低的趋势,南部和北部基本为山地和林地,比较平坦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地区,易于开发建设,是油甘埔建设用地较集中的地方,而山林绿化为全村建设营造了优美的环境。
油甘埔村四周环山,东有鹰山、南有老虎山、西为对面山、北是狮岭,中7间属平坦地带,呈小盆地之状。这4座小山中,较有名气的是老虎山,海拔132米,因山形酷似卧虎而得此名。村境内最高的山为“鹰嘴山”,海拔187米。其余山岭都在海拔100米左右。
古时村人把流经油甘埔这节河段叫作“金钩河”。它起源于旧长表,横穿油甘埔,流经塘沥、竹塘、塘厦、桥头汇入东江,从珠江口出海。据陈伯陶《东莞县志》记载,从凤岗雁田到桥头这条水系称为九江水,后称石马河。油甘埔村辖区内,还有2条小溪流,一条叫猪仔沥,一条叫横沥,在格沥口汇集,流入金钩河。
1964年,因修建东江至深圳的引水工程,河水倒流。原为东江河支流金钩河水系改称为东深河,向香港、深圳市供水。改革开放后,工厂污水排放严重,为了防止水质污染,东深供水系统改为管道供水,原东深河道变成排污水道。2005年,凤岗镇政府开始在河道两旁建排污渠,截拦污水到竹塘污水处理厂。
气候
油甘埔,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夏热秋凉,夏秋两季多雨有台风,冬春两季较寒冷。
油甘埔年平均温度约为22℃,农历六月,天气较热,最高35℃左右,平均温度28℃左右;农历十二月天气较冷,最低温度0℃左右,有时出现霜冻现象平均温度12℃左右。
全年日照量约为2005小时,日照最长是“大暑”,约为14时44分;最短日照是“小雪”,约为11时01分。
据记载,1983年降雨量较多,年降雨量达2319.5毫米,降雨量较少是1963年,仅有706.3毫米。一般年份降雨量在1800毫米左右。但雨量的分布不均匀,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5-6月,称“龙舟水”;次峰在8-9月称“白露水”夏秋雨季常受台风侵袭,带来暴雨。
本区域季节风向较明显,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吹北风,夏秋雨季有台风-般风力不大,九级以上台风少见。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民国35年(1946),油甘埔村有水田面积360.61亩,虾公村有水田面积95.48亩,南岸村有水田面积127.44亩。
据1950年土地调查,自然村土地改革前的农田有:油甘埔村1498亩、虾公潭村828亩、南岸村708亩,合计3044亩(当时沙岭村未划入)。土地改革后期,乡政府作了调整,划出410亩水田给邻边缺少耕地的村庄。这时,油甘埔有水田面积1474亩、虾公潭696亩、南岸村464亩,合计2634亩。油甘埔村水田土壤,以泥质田和泥沙田为主:旱地多为红壤,而山岭则为沙质岩和红壤。
到2005年底,油甘埔村还存耕地864亩,山林4157亩。
矿产资源
油甘埔辖区内,除有可开采的石灰石和花岗石外,未发现有其他矿藏资源。
植物资源
树木类 乡土树木有100多种,主要品种有苦楝、木兰桑、大叶榕、细叶榕、黄牛木、木棉、红花荷、大叶芙蓉、台湾相思、凤凰木、紫荆、木麻黄、水扬梅、山乌柏、大叶桉、柠檬桉、马尾松、水松、湿地松、杉、荷木、鸭脚木等。
竹类 共有20多种,主要有青竹、黄竹、勒竹、大头竹等。
水果类 共有40多种,主要有荔枝、龙眼、蕉、橙、柑、桔、沙梨、杨桃、黄皮、柿、芒果、柚、桃、李、梅、葡萄、菠萝、番石榴、木瓜、乌榄、白榄、番荔枝等。
中草药类 油甘埔山头面积广,中草药源丰富,但随着开发建设和造林种果,野生中草药资源逐步减少。2005年,据不完全统计有近200种。主要品种有九里香、一枝黄花、了哥王、土半厦、土茯苓、土茵陈、土黄莲、飞来参、大飞杨、小飞杨、凤尾草、大艾、马齿苋、千斤拔、火炭母、水杨梅、毛冬青、车前草、布狗尾、石黄皮、石仙桃、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半边莲、半边旗、田基王、地胆头、过岗龙、羊蹄草、血见愁、鸡血藤、豆豉羌、苦子、金银花、金樱子、金钱草、狗肝菜、独脚思茅、穿心莲、益母草、崩大碗、救必应、蓖麻、鹅不食草、塘边藕、熊胆草、榕树吊根、土红花、驳骨草、大样五爪龙、造药、过路黄、两面针、白茫叶、雷公头、天打锤等。
动物资源
油甘埔村属山区丘陵地带四面环山,改革开放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改革开放后,随着开发建设,造林种果,野生动物逐步少见。2005年主要野生动物分类如下
哺乳类 水獭、野猪、猫狸、豹狸、山羊、黄猄、豺狗、果子狸、穿山甲、獾、蝙蝠、鼠等。
鸟类 雉(通称“野鸡”)、凫(俗叫“野鸭”)、鹧鸪、黄莺、斑鸠、水潭鹅、田氹鸡、百灵鸟、画眉、白头翁、白眼圈、相思鸟、啄木鸟、猫头鹰、布谷鸟、紫燕、翠鸟、杜鹃、山雀、喜鹊、麻雀、麻鹰、黄雀、鹤、雁、鹌鹑、瓦鹩、禾谷、禾花雀、燕子、鹁鸪、鸬鹚、白面鸡等。鱼类 黑鲩、草鲩、鳙、鲢、鲤、鲮、鲫鱼、鳊、黄鳝、白鳝、泥鳅、塘虱、福寿鱼、泰国鲮、泰国塘虱、非洲鲫、斑鱼(生鱼)等。此外,还有各种金鱼、日本锦鱼和各种热带观赏鱼。
两栖、爬行类 青蛙、蟾蜍、鳖、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青竹蛇、禾花蛇、泥蛇、红头蛇、黄水赢蛇、过山峰蛇、草芽蛇、壁虎、蚯蚓、蚂蟥等。
昆虫类 蜻蜓、蝴蝶、蜘蛛、蜈蚣、蚂蚁、苍蝇、蚊子、蟑螂、草蜢、象鼻虫、臭屁虫(蝽象)、禾虫、冻毛虫(蛀虫)、松毛虫等。
人口民族
截至2022年,油甘埔村常住人口约4.4万人,全村旅居海外华人华侨5000多人、归侨侨眷约300人。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油甘埔村碉堡式的碉楼,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油甘埔原有22座碉楼,数量居风岗地区各村碉楼之冠。后因年久失修等原因,有两座被毁坏或拆毁。到2005年尚存的20座,其建筑风格和形式,在全国较为少见。其中永升楼(即毛秀楼)为最高,共九层,是凤岗第一高楼。建筑风格和质量非常讲究。20座碉楼中,七层有1座,六层有1座,五层有5座,其他为三至四层。
江屋的建筑群始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多平方米,建筑群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既具有客家人传统的建筑风格,又有所发展,并赋予客家文化新的内涵。
江屋的民居建筑群形状像一个“非”字形。村屋坐北向南,中间直线主巷道3米宽,长约100米,分隔东西两边村屋,前后屋有条约1.8米左右的小巷分隔。全村屋前后共建了8、9幢的房屋,即东边64间和3座楼,西边94间,其中有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华庆书室。每间占地面积为4米x8米,每户少则2间,多的四五间,占地面积相等,共计158间。整个屋村,除3条南北走向直线主巷道,东西走向有15条直线小巷分隔前后屋。整个村庄背靠狮岭,南望山,早晨太阳东升,每条巷同享阳光普照。古人笃信“风水”,在左边坐西向东又建了一幢楼房(10间)称横巷,以迎接“紫气东来”、这样整齐、划一,独具文化特色的客家村庄,在凤岗及其他地方实属罕见。
方言
油甘埔村委下辖四个自然村,其中,油甘埔、虾公潭村、沙岭村讲
客家话,而南岸村讲本地话(
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