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骀

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

台骀,少昊后裔,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治水时间早于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创始人。

简介
台骀:少昊后裔,为帝喾的治水官。
他所属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晋人,事迹散见于《左传》《史记》《水经注》等古典籍。传说台骀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师,远在荒蛮上古时,洪水滔天,泛滥成灾,被授为玄冥师(负责治水的官吏)的台骀为平水患,辗转于甘肃、陕西、山西、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魔,造福人民。对于台骀的功绩,许多历史文献中均有“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帝用嘉之”的记载。台骀子承父志,经过长期艰苦的与洪水作斗争,九州涤陂,四海会同,终于以告成功于天下。从此,水归河道,众民乃生,万国为治。因为治水有功,台骀受到帝颛顼的嘉奖,被封为掌管汾州一带的地方官员,并受到当地沈、黄、蓐、姒等国家的祭祀。台骀死后,被尊为汾河之神,又称台神
治水
相传,台骀治理汾河水,从地处宁武汾河源头治起。台骀治汾水的遗迹在宁武有三处: 其一,在象顶一品石附近。相传,台骀治水时从天上摘来三颗星宿,垒成“品”字状,置于象顶之上作为镇压汾魔的镇魔石,并以此处为点将台,布置人力、物力。
其二,在汾源雷鸣寺的上方有台骀祠。起先,当地人供祭台骀于山洞中,后建祠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
其三,是定河村的昌宁公冢庙,祠内供台骀夫妇塑像,为宋代国公佩饰。相传,台骀治水时,娶当地民女为妻;逝后,合葬于定河村旁小丘上,左汾滨、右谷口,占地亩余。墓地环境幽雅古朴,原墓葬中为石棺,并有泉水自石棺下流出,当地人谓之神水。定河村也因为台骀平定了汾河水而命名,并沿用至今。在山西省境内,台骀祠有多处,首推宁武定河村的昌宁公冢庙。五帝之后,台骀为沈、姒、蓐、黄四国后代所祭祀。春秋时,郑国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子产在探晋平公疾病时,封台骀为汾神。之后,历代谥号有加,宋代封为灵感元应公。“昌宁公”的称号则被赐封于后期,一直祭祀至今。
评价
自春秋郑国子产封台骀为汾神后,不但历代皇帝给台骀加封谥号,朝中达官贵人也常题辞朝拜。唐代宰相令狐楚有《谢雨碑文》,金代宰丞贾益谦有《祈雨获应诗》,清代驰名海内外的清官、大学者徐松龛先生有《修建雷鸣寺记》碑文,均对台骀大加赞颂。
文献和传说或许言过其实,无非为了彰显台骀的不凡功绩。上古时,烟波浩淼的汾河本来是由北往南,至三门峡方向浩浩注入黄河的。但通过研究考证,却验证了当时晋南一带由于地壳频繁运动,中条山不断隆起,致使汾河下游河道中断,河水四溢,发生汾水与洮河(今涑水)争道的现象,洮河排泄不畅,造成晋南大面积洪灾。便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台骀登场了。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对很薄弱,所以对于风雨雷电、洪水旱涝等自然现象认为是上天作祟,向人类施以惩诫,所以一旦灾害来临,往往以为是神灵震怒,并不会主动参与到与自然斗争中去。因而当汾河泛滥,洮水汹涌,多数人只会虔诚地祈祷神灵禳灾灭祸,消极抵御洪水,做不到认真对自然现象加以分析而有所反应。台骀的适时出现,其面目已不仅仅是晋南地域百姓的拯救者,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通过智慧认识和改造自然迈出坚实一大步的践行者。面对滔滔洪浪,经过艰苦细致的勘察测量,台骀在今侯马台神村一带汾河大拐弯处开凿出了新的汾河河道,使南北流向的汾水开始有目的地滚滚向西,与洮水分开水道,形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而附近的东台神和西台神二村,也成为汾河流域唯一一处以台神命名的村落。台骀死后,其历史功德久久流传,人们立庙造碑,把他推崇为“雨神”和“雨师”。每逢农历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的许多地方都要举行传统庙会,百姓齐聚台骀庙,盛况空前,以此纪念这位“能御大灾,能抵大患,有功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师。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年)台骀被追封为昌宁公,宋代又被追谥灵感元应公。
台骀一生活动在汾河流域,对山西有拓荒之勋,启蒙之恩,开化之惠,是名符其实的“开发山西第一人”。台骀先于共工孔壬、鲧禹父子之前治水并取得巨大成功,亦无愧“华夏治水第一人”的赞誉。在他的治理下,汾河流域根治水患,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繁衍后代,使晋南成为一片适宜人类生息的沃土,并加速了当地社会、生产、文化等方面优于其它地域的发展,更为其后的尧、舜、禹相继在晋南建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奠定了地理与物质上的先决条件,使华夏文明在晋南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后人致以台骀极高的敬意,台神庙神龛的一副对联对台骀的事迹作了很好的概括:“统系出金天,障泽惟勤,三晋人民歌圣德;谨猷在汾地,安澜普庆,一方保障赖神功。”台神庙楹联又曰牶“能业其官障泽宣汾昭亘古,永垂厥德平汾静浪到于今。”5000年悠悠岁月,台骀的功绩与影响犹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整个三晋大地。
纪念
侯马台神庙
台骀死后被汾河沿岸百姓广为供奉,太原、宁武汾阳侯马等地至今仍存有多处台神庙,其中历史上始建最早、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位于侯马市西台神村北的古翠岭上,傍汾而立,地望极佳。《左传》上这样记载侯马台神庙的来历:公元前542年晋平公患病,巫师称为实沈和台骀作祟所致。不想满朝大夫,竟对实沈与台骀一无所知。恰逢郑国子产聘问晋国,探望平公病情,遂向其请教实沈、台骀来历。子产为法家祖师,知识渊博,口才极好,他即席将实沈和台骀做了演述:实沈是上古高辛氏之子,与同住旷林的兄长伯阏交恶,被帝尧迁至大夏,以参星定时节,参星是晋国的星宿,实沈为参星之神;台骀是金天氏的后代,善于治水,疏通了汾、洮(今绛县、闻喜的涑水河)水患,封堵大泽,保证了百姓的生息繁衍,被颛顼封予汾川,为汾河、涑水之神。台骀和实沈是晋国的山川和星宿之神,怎会伤害晋国的君主?平公的病症,应是劳逸、饮食、享乐、女色等生活上的不合理所致。子产所述,使晋国君臣深感佩服。后来,晋平公为颂扬台骀治水的功绩,在国都新田古翠岭修建了中间大两侧小的三座宫殿,祭祀台神,祈祷其庇佑晋国社稷繁荣昌盛。上世纪60年代,经考古勘测,侯马台神古城外西北角距古翠岭500米处,确认为古台神庙的夯土台基。以当时“左祖右社”建设格局来看,台神庙位于当时晋景公宫殿的正右侧。以神庙为中心,在侯马市西台神村、铜厂、东台神村一线发掘出了呈半圆形的祭祀带,可见其当时是被作为晋国的社神来看待。仅面积来看,当时台神庙的规模之大,祭祀之盛,可窥一斑。祭祀带出土的实物经考证均为东周时期,而其中一玉片竟书写“少昊”二字,更证明古庙为祭祀作为少昊后人的台骀无疑。事实证明,现存台神庙与原古台神庙近在咫尺,有一脉相承的正宗地位。台神庙周围,还出土许多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琉璃瓦碎片,证明该庙宇历代均曾修复。
几千年来,烽火不断。规模宏大的侯马台神庙虽始建于东周,但历经数次被毁重建,现存仅为明崇祯和清乾隆年间的建筑。清康熙时,考据学家朱彝尊自北京南下山西,驻足侯马时游览此庙,感念物是人非,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诗书“双绝”的五言长诗《台骀庙怀古十韵》:“分野扪参差,山川奠禹先……唐风谁始祀?鲁史(《左传》)至今传。”诗中以考据学家的眼光、文学家的笔调道出了台骀先于夏禹治水的首创之功和对山西开发的特殊贡献。
侯马台神庙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全部坐落在高约10米的古翠岭上,建筑9处40余间,主要有台王宝殿、娘娘殿及其献殿春秋楼。台王宝殿坐落在神庙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娘娘殿位于台王宝殿及其献殿的东侧;两座献殿房顶部分相连,下留一通道,殿檐下为门楼形式;春秋楼即以门楼下的通道为中轴线而建,乃祭祀关帝之场所。整个建筑格局体现了我国古代庙宇建筑中“三教合一”的独特风格。将释、儒、道三教的崇拜有机而互不冲突地融为一体,是体现台神的包容?抑或是预示他能够兼济这三教的追求?尤为值得让人称道的是,献殿横梁上悬挂一面金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能三不能”,这是什么寓意呢?其实这是在借台骀的功绩晓喻世人,其“能三”的寓意指:能像台骀那样开山通河不能?能像台骀那样为天下造福不能?能像台骀那样廉洁奉公不能?至今看来,对今人仍不失为一道难得的训勉碑。现存庙宇外围通体被砖砌石垒,顶部包以女墙垛口,根据走势自然形成一处船形城堡式大基座。远远望去,仿佛洪荒中和灾民们风雨同心的台骀乘着一叶孤舟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刚刚停泊在潺潺奔流着的汾河边。
而今,晋国古都侯马发扬台骀“能三不能”的精神,倾力开发了以台神庙为中心的千亩莲池等生态旅游工程。夏日里,漫步修葺一新的台神庙前,一望无际的莲花池畔,荷荫如云,蛙声阵阵,丝丝藕香袭来,沁人心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幽香里传颂着汾神台骀对三晋的开化之恩,蛙声轻重缓急的弹唱节奏中依稀可以感觉到这位传奇的古人曾经倾注于眼前这片沃土的无限热爱。
宁武台神庙
又称昌宁公家庙,在宁武县城西南60公里石家庄镇定河村北500米处。据碑文记载,庙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明永乐和正德年间均有重修,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明代建筑。
台骀(昌宁公),为金天氏少昊的后代,为上古时代五帝的水官。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年)被追封为昌宁公。宋代追谥灵感元应公。传说台骀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师,他辗转于甘肃、陕西、山西、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患,造福人民。对于台骀的功绩,《山西通志》、《宁武府志》等历史文献均有“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的记载。因台骀治水有功,被封为掌管汾州一带的地方官员。
支锅奇石位于楼子山西麓,传为台骀的指挥台。此石立于约40度的山坡上,周环绿草野花古柏,背倚苍苍管涔,面临汾水深涧,煞是壮观。那灰褐色的砂岩,历经风雪雷雨冲刷,历数千百年而一直巍然屹立。这块巨石高约3米,阔约2米,竟以两块不足一尺见方的小石为柱脚,立于倾斜峭崖边沿的平滑石面上,那柱脚之间的空隙竟能钻进三个人。若以一人去推,奇石微动,三人去推,依然如故。倘用一二十个力士合力去推,巨石轻轻晃动,分寸不移。
奇石,状似加盖的锅,山石如同大锅的支脚。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支锅奇石”。尽管奇石的奥妙令人困惑,然而关于它的传说却很动人。上古,这里有一片沼泽地带,江河横溢,汾水为患,烂泥遍地。为拯救苦难的人民,五帝便派遣水官治理。水官昧的儿子台骀经多方勘察,劈山引水,疏通河道,终于使河水归道,泽地干燥。现今的汾河河道,便是经他治理而成的,支锅奇石正是他镇压汾河之魔的地方,也是台骀指挥治水的“将台”。因而,人们把支锅奇石叫做“镇魔石”。人们不忘台骀的功绩,便在定河村修庙祭祀,庙名“昌宁公家庙”,至今犹存。据《宁武县志》记载,明代曾设“支锅石屯”,驻扎有军队,清代废之。支锅奇石所座落的峭岩,是一块整体页岩。在它那高约二丈余的岩壁上凿有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紫塞长城”,字体呈长方形,每字长1.3米,为明正德七年(1512年)宁武关兵备张凤翊所题,被称为“摩崖题刻”。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