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戏(沾化渔鼓戏)山东省沾化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渔鼓,亦称道情,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处世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故又称为“道情渔鼓”。元代杂剧《岳阳楼》《竹叶楼》等剧中就有穿插演奏。
从明代到清前期,道情渔鼓由宗教性的曲调演化为一种曲艺形式,其题材有所扩大,不再是单纯的道家说教,有神话故事,也有反映民间现实生活的内容。
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请来道士进行说唱。村民学习其腔调后逐渐加以变化,融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体,又吸收了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将原来的渔鼓说唱形式发展为在舞台上化装演出的渔鼓戏。
据胡家营村老艺人介绍,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860年前后),渔民刘元亨等人在捕鱼期间又把渔鼓戏传授给河北黄骅沿海冯家堡、赵家堡、岐口等地的渔民,沾化渔鼓戏遂流传于河北黄骅一带。
晚清民国时期为沾化渔鼓戏兴盛期,每逢庙会、集市、节庆日,都上演渔鼓戏,流行此戏的中心地带为沾化县的富国、永丰、齐郿、下河等乡镇。演出过程也是传艺过程,演出中培养了一批民间艺人,当时较为出名的有边希田、边廷荣、边昌、刘汉儒、刘绊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沾化渔鼓戏有了更大发展,曾一度成为沾化境内和流布地区城乡赶会、逢年闹市的主要艺术形式,胡家营刘汉三剧团也陆续发展到了60人。
1957年以后,因受历史原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沾化渔鼓戏业余戏班相继撤销,大规模的演出活动由此中断,仅散见于民间小型娱乐活动。
2006年3月,沾化县文体局会同滨州市有关专家开始对沾化渔鼓戏进行抢救、挖掘、保护、整理,他们深人流布区域,走访老艺人,发掘沾化渔鼓戏传统曲谱、剧目、文物,并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5月正式成立了专业渔鼓戏剧团,使中断了半个世纪的沾化渔鼓戏获得生机。
文化特征
表演特点
沾化渔鼓戏除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形式以外,还有它自己的表演动作及场面,特别是武戏。因为胡营村从历史上就有习武的习惯,村里设有拳房,习武者甚多。艺人们便把武术动作糅合进戏曲表演里,形成了粗犷、豪放等独特的风格。
沾化渔鼓戏的表现程式,具有乡土气息,相对比较固定,行当讲究,生、旦净、末、丑各有导规,互不相同。且行讲究“青衣移步稳,小旦荡漂裙”“老旦要稳重,花旦酸破瓮”。古时候,旦行均由男人扮演,难度较大,随着渔鼓独特的锣鼓打击,生化出独有的表演模式,如《西游戏》中八戒表演拱地时的“四搓步”,把猪八戒好吃懒做,笨头笨脑的性格、形象较好地刻画出来。
沾化渔鼓戏练功受其“拳房”(相当于武术学校)之影响,故延伸出“硬功为实,花架为辅”亦功亦舞的套路,其常用的套路有:腿功(弹腿、搬腿、踢腿)、劈叉(飞叉、转叉、单叉、双叉)、圆场(反圆场、正圆场、走八字)、虎跳(单虎跳、连虎跳、波浪子)、云手(正云手、反云手、云手花)。
唱腔特点
沾化渔鼓戏是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体制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其唱腔质朴明快又活泼、跳荡。
沾化渔鼓戏常用的板式有“三句一扣”““二打一扣”“小搓板”“连句”“哭迷子”等,其中,“三句一扣”板式为沾化渔鼓戏的基本调,它是“五声”徵调式,它以头、腹、尾三截组成一段式结构。头,即引腔(通称开板),尾音落“1”,它以散唱搭调,在七字句唱词的第六字上转入正板,并同时加入伴唱和渔鼓击奏。腹,即腹腔,它是由三句为一番组成的一个无限反复的小段(其主要唱词内容就集中在这里)。句尾落音,上句落音为“1”,下句落音为“5”,第三句尾仍落“1”音,它实际上是前面第一句(上句)唱腔的变化重复。腹腔段在反复进行中,每到第三句尾部即有一个较长乐句的帮唱和渔鼓击奏一齐插入,呈现出腹腔段的音乐高潮,“三句一扣”即由此得名。当腹腔段完成后,再由一个上下句组成的锁腔作整段的结束。
沾化渔鼓戏常用的唱腔曲牌有“耍孩儿”“桂枝香”“醉花阴”“赞篇子”“莲花落”“吹腔”“娃娃”等,还有一些无名小调。
唱词特点
沾化渔鼓戏的句式结构以主要板腔“三句一扣”为标志,在由“头、腹、尾”组成的整段中,腹部以三句为一小段的无限反复表述其主要内容。这种俗称“三条腿”的句式结构,打破了一般唱词音乐的对称规律,明显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上下句式及起承转合式的规整结构。由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唱词风格,决定了沾化渔鼓戏音乐旋律的跳进旋法和迂回、曲折又流畅的唱腔,以主要塑造众“八仙”人物形象,并表现其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侧面。
伴奏乐器
沾化渔鼓戏文场主奏乐器有渔鼓、简板、唢呐;武场主奏乐器有板鼓(亦称皮锣)、木柳配合鼓板个别使用的响木制成的梆子。大锣、铙钹、小锣、云锣、小镲、中镲、堂鼓、碰铃、木鱼等。
脚色分工
主要行当
沾化渔鼓戏班通常由三四十人组成,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且旦脚均由男人扮演,通常能演行当齐全的大戏,如八仙戏、西游戏及连台本戏。
沾化渔鼓戏的生行包含文生、武生、胡生、贫生;旦行包含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刀马旦;净行包含大花脸、二花脸;末行包含花白、抹白、奸末;丑行包含小花脸、文丑、武丑。
脸谱特点
沾化渔鼓戏的主要脸谱有红脸、黑脸、紫脸、黄脸、白脸、蓝脸、绿脸、破脸等。其脸谱与其他戏剧有所不同,如《高老庄》中高员外在其他戏剧中属老生,员外扮相,而在沾化渔鼓戏中扮演小花脸,白面细胡,穿黄道袍、戴鸭尾巾。再如《唐王游阴》中秦琼在其他戏剧中扮演老生,而在沾化渔鼓戏中为勾红脸。
代表剧目
沾化渔鼓戏剧目多以原渔鼓说唱的故事改编而成,以八仙戏为主,兼有公案戏、杨家将等历史故事剧和民间传奇戏。因相传姜尚曾涉足境内(现沾化仍有姜尚后裔村落),沾化当地百姓自古便将《封神榜》归于上八仙,将《西游记》归于下八仙,而将八仙故事归于中八仙,约定俗成,故继续沿用此说法。上八仙剧目有:《西岐》《哪吒闹海》《渭水河》《反五关》《比干挖心》《二冀州》等;中八仙剧目有:《东游记》《湘子出家》《湘子还家》《一度林英》《二度林英》《三度林英》《八仙庆寿》《盘道》《贬潮》《蓝关》《过海》《骂海》《烧海》《洞宾戏牡丹》《画茅安》等;下八仙剧目有:《西游》《高老庄》《收悟空》《收沙僧》《三盗芭蕉扇》《盘丝洞》《无底洞》《火云洞》《唐王游阴》《小白龙下雨》《魏征斩小白龙》等。其他剧目主要有:《刀劈三关》《反徐州》《打殿》《串龙珠》《二进宫》《三进宫》《铡美案》《打銮驾》《高平关》《辕门斩子》《两狼山》《破洪州》《杨宗保搬兵》《小上坟》《李翠莲上吊》《审衙役》《追龙缸》等,共八十余种。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沾化渔鼓戏“三句一扣”及其“一人唱众人合,领合呼应,击鼓以节”“帮、打、唱”三位一体的演唱形式,在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为其他剧种所罕见,其演变方式和过程对认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的嬗变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沾化渔鼓戏唱词“三句一番”与沾化当地民歌《小白蛾》等如出一辙,其“引腔、腹腔、锁腔”的句式结构又与沾化当地民间歌舞《鸳鸯嫁老雕》异曲同工,加之平起仄落,韵脚别具一格,其演变和传承是探索渔鼓戏古老文化内涵的向导,对研究戏剧文学民间文学及其历史价值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沾化渔鼓戏的唱腔、表演、伴唱、锣鼓经都非常独特,不仅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也为其他戏曲剧种丰富演唱和表演形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沾化渔鼓戏从其发展轨迹、剧本内容和唱腔特点上看,是道教文化的承继,遗存着道教文化、异地文化与沾化当地乡土文化的历史血脉,这对研究道教文化、异地文化和当地民间文化的融合具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历史价值。
沾化渔鼓戏的剧目始终高扬着惩恶扬善、忠报国仁孝和睦等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多元化传媒技术的普及,沾化渔鼓戏的保护、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1、由于渔鼓戏民间戏班停办,传承人相继谢世,幸存者大多已年逾古稀,不能或者很难再以口传心授方式继续传承。
2、现存的沾化渔鼓戏音像资料,由于当时条件差,护措施不当,且大多散存于个人手中,胶带已变质,亟待搜集、补救。况且沾化渔鼓戏尚有一大部分传承剧目尚未整理,甚至有的已经失传,亟须进一步抢救、挖掘和整理。
3、为抢救该剧种,沾化县尽管成立了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并排演了部分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但因剧团骨干力量年龄偏大,青年演员又屈指可数,造成传承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局面。加之剧团成立时间短,传统技艺尚未完全掌握,排演新戏还有一定困难。
4、沾化渔鼓戏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一无财力支持,二无研究人员,三无专业学校,这成为沾化渔鼓戏发扬光大的一大“瓶颈”。
保护措施
2006年3月,沾化县文体局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滨州市有关专家深入胡营村,将仅存的四位老艺人所能记忆的《二度》《高老庄》《出家》等多个剧目整理完毕,并发现了当年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乐器和道观旧址。
沾化县委、县政府把沾化渔鼓戏定为五张县域名片之一,并于2006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复排了部分传统戏,创作排演了新戏《审衙役》《追龙缸》等。
沾化区积极推进“渔鼓戏进课堂”与“进剧团学渔鼓戏”活动,渔鼓戏进入了中小学课余选学课程。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滨州市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获得“道情戏(沾化渔鼓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道情戏(沾化渔鼓戏)项目保护单位滨州市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沾化渔鼓戏剧团)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06年5月,沾化渔鼓戏剧目《审衙役》在第四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获得最佳推荐剧中目奖和最佳演出奖。
2010年11月,沾化渔鼓戏剧目《打板桥》在中国·余杭“良渚文化杯”小戏小品大赛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复赛中获得小戏类一等奖。
2019年5月,沾化渔鼓戏剧目《老邪上任》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中获得第十八届群星奖;同年11月,沾化渔鼓戏新编剧目《闹婚》在第八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中获得优秀参演剧目、演员、作曲、编剧、导演、组织单位等6个奖项。
重要活动
2006年10月28日,沾化渔鼓戏剧目《审衙役》在北京进行了汇报演出。
2018年6月29日,沾化区举办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建党97周年渔鼓戏专场演出,上演了《喜上喜》《老邪上任》《审舅舅》《村里有个烂筐子》等沾化渔鼓戏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