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河,是北泉河、南泉河、总泉河的总称,因泉水汇流成河,故名泉河。淮河流域南四湖支流梁济运河支流。北泉河较长,以为正源。原源于汶上县东北部丘陵区。1962年,在杨店镇曹营村将其上游东、西两支改道入小汶河。因此,源头改为曹营村。北泉河南至鹅河长31.8公里,南流至南站镇鹅河村,下为总泉河。南流至南旺西之京杭运河——梁济运河长11公里,故泉河长42.8公里(一说42.47公里)。南北泉河流域面积总计451平方公里,全河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泉河,位于小汶河东,纵贯汶上县境南北,为全县主要排涝、回灌河道。分南、北泉河和总泉河三部分。南、北泉河中泉河在鹅河村汇口以上东西两支, 总泉河为两支汇流后的干流。北泉河较长,应以其为正源。
以北泉河为源,泉河原源于汶上县东北部丘陵区龙斗、鸡爪、老源头等泉。南贯汶上县,注鹅河入蜀山湖济运。1962年,在杨店镇曹营村将其上游东、西两支改道入
小汶河。因此,源头改为曹营村。改道后,流经杨店镇、汶上县城、南站镇与南泉河汇合。河长31.8公里,流域面积220平方公里(包括宁阳8平方公里)。承接宁阳客水多年平均94.1万立方米。
北泉河自南站镇鹅河村汇南泉河后,为总泉河,原注入蜀山湖济运。1959年后下游延至南旺镇大店子西南入
梁济运河,长11公里。自曹营村总长42.8公里(一说42.47公里),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本段支流有红沙河、高家河、石村洼沟、大沟洼沟。
水文特征
南泉河,长度26公里,河底宽6~35米,堤高2.6米,防洪安全泄量104~270秒立米;北泉河,长度32公里,河底宽10~30米,堤高3~3.5米,防洪安全泄量152~280秒立米;总泉河,长度11.3公里,河底宽40~78米,堤高4~5米,防洪安全泄量324~598秒立米。
汶上为井灌较早的县,虽地下水砂层厚、分布广,且有大汶河、泉河、梁济运河客水补源,但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匀,拦蓄差,可利用量小,加之近年连续干旱,地下水仍在继续下降,致多数普通机井吊泵已抽不上水。
据环保、防疫、打井办公室资料和40个水样分析鉴定,汶上县地表水基本未受污染。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碳酸盐到硫酸盐型为主,氯化物水在泉河中下游呈片状分布。矿化度一般为0.2~0.6克/升,PH值在6.5~7.5之间,总硬度一般低于25德国度/升,为中性水。适于饮用、灌溉。次邱乡鹿角湾管区、南旺镇小店子约计16平方公里的地下水,含氟量高达9毫克/升(国家规定标准1.0毫克/升),且水质硬度大,长期饮用易患氟斑牙和氟骨症。1982年后政府相继投资8900元,帮助47个行政村除氟改造水井61眼。
自然灾害
1953年8月,连降大雨,汶、运、泉河水位三次陡涨,致坡洼水不能及时入河,全县淹没土地24.6万亩,绝产10万亩。1954年7月大雨,河水猛涨。16日18时,小汶河支流王家河于王口村东决口。全县淹没土地22万亩,绝产8.5万亩。
1956年6~7月,连降大雨,各河道水势浩大。北泉河上游因宁阳客水下泄,漫溢5公里余,并于木郎桥决口,淹地21万亩,重灾6万亩,倒塌房屋2000余间,砸死4人,淹死1人。
1957年7月连降暴雨,小汶河、泉河洪流迅猛下泄,加之老运河及湖水顶托,致小汶河中上游步村、苑村、高庄、草桥等多处决口;泉河多处漫溢。决口20余处。7月19日,济宁专署指令在郭庄、周庄、十里闸、后岗等处进行分洪滞洪。全县计淹没土地80余万亩,水漫村庄300余个,倒塌房屋2万余间。1962年汛期降雨420毫米,南、北泉河因受运河河水顶托,排泄不畅,致城关、义桥、南站、南旺等10余处公社16万亩涝洼地积水,成灾11万亩,绝产5万亩。
1963年汛期降雨641.6毫米(日降雨量100毫米以上者3次)。致河水陡涨。加之麦收后阴雨连绵,坡洼之水不能及时入河,全县积水55万亩,成灾46万余亩,绝产24万亩,181个村庄被困,77个村庄进水,倒塌房屋17568间,砸死砸伤10人,死亡牲畜30头。1964年降水1394.8毫米。入8月后暴雨数日,继而阴雨;连绵40余日。汛期降雨高达956.3毫米。致泉河决口20余处,平地积水深1米许,淹没土地75.4万亩,水围村庄478个,倒塌房屋11.5万间,伤亡人口185名,牲畜47头。
主要支流
径流
北泉河。源于汶上县东北部丘陵区龙斗、鸡爪、老源头等泉。原为明永乐年间开发疏导的济运辅助工程之一。《泉河史·陈侃龙斗泉记略》载:“东宫尚书郎乔君廷仪,奉命督浚东泉,委出灌闸抵汶阳(汶上)之东北。越四十里许澄泺铛山,见怪石特出,坚壤蹲起,有泉一泓,涓涓南泻……又西迤三里至龙斗泉,泉脉鼎沸,若两虬相击……于是顺势于自然,命官集众,操闸称畚,浚源沂流,决排壅塞,使由鲁沟(小汶河)入会通河(运河)”。原河经赵桥、曹营、大屯桥,至波浪桥分为二支。一支西流经路家桥、崔家桥,于草桥东提前入汶济运(此支现已不存),一支南流入蒲湾泊,又南至汶城北与西泺泉、旧泺泉汇流,环城后(护城河)由西南隅出坝口桥,西南注鹅河入蜀山湖济运。1962年,将其上游东、西两支改道入小汶河。改道后,河长31.8公里,流域面积220平方公里(包括宁阳8平方公里)。承接宁阳客水多年平均94.1万立方米。为汶上历史上农业、酿造业主要水源。郭洼沟、八里沟、孙庄户沟、黑泥沟、长桥沟、大寨沟、红心河沟为其支流。
南泉河。据清康熙十三年(1649)续修《汶上县志》载:“新开马庄泉,距城(东南)18里,出马庄流15里,至柳杭头泊而散。前志虽载,犹为废泉。清康熙十三年,知县孟遇时奉行查理,纳举人路光岱议,督浚疏壅挑淤,泉始涌,并旁搜得泉二十有四,浚而西流,入蜀山湖济运”。此为南泉河形成之始。1964年整修,上游延伸至界牌,下延至鹅河注入总泉河,长24.5公里。流域面积231平方公里(包括宁阳县55.7平方公里,兖州县9.3平方公里)。承接宁阳、兖州两县客水年均737.5万立方米。支流有黄洼沟、潘家洼沟、泉家洼沟、朱家洼沟、陈村沟。
湖泊
泉河下游,原主要有南旺、蜀山、马踏三个湖。三湖水岸相接,共处县境西南部,面积约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4%。“湖多鱼鳖菱荻蔬蒲,居人赖焉。夏秋之间,菱荷锦张,灿若晓霞,游者拟睹江南之胜。”(明编《汶上县志》)汶上三湖本为一湖,古属大野泽。五代至金初,因黄河时常泛滥淤垫,迫使泽面北移,环梁山聚成巨浸,称梁山泊。元初梁山泊残部分为两湖,北称安山湖,南为南旺湖。至元二十年(1283),元统治者纳马之贞之策掘济州河(济宁~大安山),将南旺湖纵割为二:河之西沿旧称,河之东曰蜀山湖。明永乐九年(1411),宋礼用白英策,筑戴村坝,改造小汶河,引汶水经蜀山湖至南旺分流济运,复将蜀山湖分割为二:小汶河之东沿旧称,以西称马踏湖。三湖由之形成。旧时三湖为汶上蓄、排总枢和大运河中段咽喉。明、清二代曾相继改造,加固堤防,用为运河水柜。但每遇特大暴雨,仍有泛滥之灾,直至建国后,方得根治。清末罢漕运后,因泉河、小汶河荒于治理,湖内蓄水渐少,部分湖底被垦为学田。1959年小汶河上游截流,加之连年干旱,三湖之水日趋枯竭。至1987年,除蜀山湖内尚有少量蓄水和苇田外,多被垦植。
泉
汶上诸泉多出于东北境丘陵区和东境马庄一带。较著名者有11个。龙斗泉,位于汶上县城东北25公里,出云尾村土中。泉脉鼎沸如两虬相击,故名。薛家沟泉,在龙斗泉东北,流0.5公里汇龙斗泉。老源头泉,在龙斗泉东北,流1公里汇薛家沟泉。鸡爪泉,在龙斗泉东0.5公里,出南陶村土中,东流0.5公里汇泺泉。赵家桥泉,位于泺泉南徐村,西流2公里汇入坡石桥。泺泉,出罗山村坡土中,东距龙斗泉1.5公里,汇坡石桥。西泺泉,在鸡爪泉附近。西龙泉在赵桥附近。白沙泉,在龙斗泉附近。新泺泉,在泺泉附近。马庄泉,在县城东南9公里,出马庄坡地。清代曾疏浚挑淤,除主泉外,旁搜得泉24个。
明代以前,县境东北诸泉因势汇于汶水支流和县城北之蒲湾泊。马庄诸泉多汇入西南湖洼。明清两代,先后导入北、南泉河济运。清代曾设泉官、丁夫看管疏导。20世纪50年代,县府曾组织对龙斗泉、鸡爪泉、马庄泉重点挖掘。时马庄泉每小时尚涌水8公升。20世纪60年代涸竭。现唯龙斗泉尚有泉涌,其余均无迹可寻。1979年10月,于龙斗泉建扬水站一座。涌水量每小时约10~12立方米。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南北泉河系明、清两代先后汇集县境东部、东北部诸泉及地表水,至南旺济运的主要辅助工程。故两代均曾置吏设夫,多次加以疏浚维修。对汶上排涝回灌曾发挥重要作用。清光绪间罢漕运,堤防失修,时常泛滥成灾。1933、1934年汛期泛滥,两岸漫溢决口,总计淹没良田1600余顷。1936年3月,山东省政府批准从县建设特捐项下动支292万元,并允拨灾民3000人之工赈,着县长张鸿钧征工治理泉河。继之成立挑挖泉河事务所,征调民工万余,对南北泉河疏浚治理达45公里。计挖土150万立方米,用工日50余万个。
1950~1952年,县政府先后动员民工1.5万人,对临黄堤、小汶河及南泉河堤防进行复修。挖土69.97万立方米,用工日64万个。1952年,泰安、滕县两专署分别组织疏浚南北泉河及总泉河(时总泉河属滕县专署济宁县所辖)。动土116.67万立方米。同期建涵洞8座50孔,用工日74.2万个,投资小米262.5万公斤。1953年,疏浚南泉河、总泉河和北泉河部分河段,建涵洞8座、50孔。用工40.2万个,投资小米262.5万公斤。
1950~1953年,县政府根据“防止水患,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水利方针和坚持以排为主,高低水分排,就近入河的原则,对泉河排水沟进行开挖疏浚。新开及疏挖了唐河、安流渠、马踏湖排水沟、高家河、八里沟、姜沟、朱家沟、黑泥沟、红庙沟、长桥沟等21条骨干排水沟,长238.8公里,流域面积530.4平方公里,建桥涵47座。做土石方192万立方米。解决了17个大洼的排水问题。1951年,涝灾面积57万亩,成灾只有13万亩。1955年,于县城西南隅坝口利用泉河水源,建小型发电站1座,年发电量42136度。1958年扩建,发电54100度。后因水源不足撤除。由于1953年对泉河治理未达到设计标准,1956年伏汛,涝洼地复积水成灾,致汶、宁两县交界处因排水发生纠纷。经过协议,1957年自刘家黄茂西韩桥排水沟第一个拐湾处,至陆村南三孔桥西,挖排水沟一条,清除韩村以下两座土坝,重修南泉河三孔桥、五孔桥和北泉河曹营桥、沟头桥,并清除南泉河障碍物,另建生产桥2座。计挖土11.6万立方米,用工日5.2万个,投资7.5万元。
1958年,对北泉河赵桥至县城北门(25公里)、南泉河马庄至后岗(20公里),疏挖复堤。挖土1062万立方米,用工日712.5万个。1961年10月,调集5000人疏挖总泉河小店子~梁济运河入口段。使底宽增至18米,平槽泄量28立方米/秒。挖土15万立方米,用工日10万个。1962年为调整水系,将北泉河上游于曹营改道入小汶河,并疏浚小汶河4.5公里,建曹营生产桥1座,于改道入口处建引水涵洞1座。出民工6000人,用土29.09万立方米,用石346立方米,钢筋混凝土103立方米,工日19.98万个。投资30万元,补助粮食12万公斤。1963年春,开挖总泉河蜀山湖段(平槽泄量20立方米/秒),与小店子下游接通。1964年4月,开挖总泉河二道沟以下至梁济运河段,设计防洪(沂、沐、泗综合法)按三年一遇的30%。二道沟以上和南泉河按35%治理,曹营改道处魏阳桥以上至宁阳山后村,按三年一遇的50%标准开挖(由宁阳施工)。共挖土58.5万立方米,用工日33.26万个。同时兴建后岗桥、邱桥、梁桥。完成土方3148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180.32立方米,砌石1222立方米,用工日29730个。国家投资50万元,粮食21.5万公斤。
1965年起,按三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根治南泉河、北泉河。同年11月25日至1966年1月9日,将总泉河及南泉河张桥以下、北泉河贾桥以下(33.5公里)疏挖完竣。计动土201万立方米,用工108万个。1966年3月至5月13日,疏挖南泉河张桥至界牌,北泉河贾桥至毕桥(长47.7公里)。挖土346.8万立方米,用工173.6万个。同时抽调3810人,组成打石建桥专业队,沿河建贾村、高庄、田庄、鹿庄、李岗、北门、北坡、周庄、刘许铺等16处桥、闸(173孔)。挖土5万立方米,用石7300立方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396万立方米。用工日21.5万个。国家合计投资55万元,县自筹17万元,用粮220万公斤。同期还修建了南旺、柳林、十里闸、寺前、蜀山5座排灌站,投资80万元。1968年,兴建北泉河坝口节制闸。闸长36米,10孔,单孔净跨2.5米,高6米,桥面宽8米,最大流量193立方米/秒,最大蓄水深5米,载重量13吨。1970年3~7月,于县城西门外北泉河上建净跨36米双曲拱大桥。桥面宽11.4米,载重量汽—13吨,拱矢高5~4.5米。拱尺度1/8,拱轴系数2.24。1971年,建曹营穿河涵洞2孔,单跨2.5米,长150米。引曹营以上10平方公里地表水入北泉河。做土石7000立方米,用工5万个。同时兴建五孔桥、三孔桥节制闸。1972年,建北泉河大屯节制闸。长26.5米,7孔。每孔净跨2.5米,高3.7米,面宽6米。最大蓄水深3.8米,引水流量100立方米/秒。1974年,建牛村(总泉河)节制闸。10孔,净跨2.8米,动土4万立方米,用石3850立方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1090立方米,用工75万个,投资50万元。
1950~1987年,泉河共建桥、涵、闸88座。其中南泉河建桥12座(桥闸2座),涵洞20座。北泉河桥18座(桥闸4座),涵洞28座。总泉河桥4座(桥闸2座)、涵洞6座。泉河经建国后多次治理,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排水体系。
水力发电
坝口水电站,座落于县城西南隅坝口桥北泉河上,占地2.5亩,建房11间。1956年9月,由县人委与国光农业合作社合办。工程投资5.5万元,济宁专署水建指挥部设计,1957年5月建成发电。装有木制水轮机1台,25千瓦发电机1台,30千伏安变压器1台,15千伏安变压器2台,3.3千伏高压线路2千米。年发电量2.4万千瓦时。1958年2月,因水源不足,改由60马力汽油机托带。1959年11月,增设90马力柴油机和60千瓦发电机各1部,并增添相应设备,年发电量增至3.6万千瓦时。1965年6月,县火力发电厂建成后停用。
沟头水力发电站,1956年1月由上游人民公社(今杨店乡)在沟西村南北泉河上兴建,同年7月竣工运行。装有木制水轮机1台,拖带14千瓦发电机1部,变压器2台、20千伏安。年发电量1万千瓦时。1962年因水源不足停运。
路桥水力发电站,卫星人民公社(今次邱乡)在路桥村南泉河上兴建。县水利局设计,投资8000元,1960年9月投入运行。装有木制水轮机1台,拖带20千瓦发电机1台,20千伏安变压器1台。年发电量1.5万千瓦时。1961年3月因泉河改道,改用90马力柴油机发电,不久停运。
城市供水
1949年前,汶上县城用水以城外泉河水为主,用明矾澄清后饮用。唯少数富商大户备有砖砌水井,深度为3~4米。1950年,县防疫站于西关桥东侧,临河打大口井一眼,至此不再直接提取河水。
引水工程
松山引汶灌渠,原名胜利渠。1977年开掘。纵贯军屯、杨店、郭仓、郭楼4乡。干渠自松山西,南经沟头,由曹营涵洞入北泉河,继由泉河节制闸逼水西行,顺汶军公路折而西南入杨店乡境,至郭仓乡穿汶济公路桥西下,越小汶河入安流渠,尾水注入排渗河。长17.5公里。渠首建5孔引水闸,每孔净跨2米。干渠建桥、涵、闸45座。共做土石33.75万立方米。用工日20.73万个。由于所处地势较高,工程不配套,水源不足,仅郭仓乡沙沟洼及郭楼乡西部小面积自流灌溉。实灌面积1.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