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滋口镇,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地处华容县南部,东临洞庭湖,南与大通湖区北洲子农场接壤,西抵南县华阁镇,北与插旗镇隔藕池河相望,行政区域面积128.8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注滋口镇户籍人口为68669人。
建置沿革
原注滋口镇
明、清时期,属感化乡。
民国元年(1912年),属十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注市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二区。
1956年,撤区并属隆西乡。
1958年,与幸福乡合为幸福公社。
1961年,析出为隆西公社。
1984年,与注市镇合并为注滋口镇。
原幸福乡
明、清时期,属感化乡,原属插旗、注市。
1957年,分割出来,建立幸福人民公社,后更改为幸福乡。
1995年,原新洲垸并入幸福乡。
撤并后
2015年12月,幸福乡与注滋口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注滋口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辖4个社区、24个行政村:东街、中街、西街、新容街、注西、注东、注南、舒南、东堤、均和、杨桥、均南、全福、农安、永兴、书院、同丰、隆兴、隆桥、麻河、隆庆、八千、桑田、北洲、溜口、挖口、西河、南安村,同丰浃、隆庆河等2个渔场委员会,下设249个村民小组。原幸福乡辖幸福、新乐、民生、东城、白合、团山、同庆、益稼、汀头、昭福、中岭、杨林、巴围、东泱、围垦、新成、新移、东沟、新港、新富、新强、新桥、新北、新洲、新发、水产场、养殖场等27个村(场)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下设23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注滋口镇辖5个社区、21个行政村:新容街社区、东街社区、中街社区、西街社区、坝上社区、注西村、注东村、全福村、八千村、溜口村、舵杆洲芦苇场村、隆西村、同丰浃村、隆安村、新发村、新洲村、新富村、幸福村、团山村、东城村、杨林所村、汀头村、围垦村、东浃村、国营畜牧场村、桥南村,镇人民政府驻集镇国庆路。
地理环境
注滋口镇地处
华容县南部,东临
洞庭湖,南与大通湖区北洲子农场接壤,西抵南县
华阁镇,北与
插旗镇隔藕池河相望,行政区域面积128.89平方千米。
人口
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总人口4139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958人,城镇化率41%。总人口中,男性20690人,占49.97%,女性20709人,占50.02%,14岁以下12499人,占30.19%,15—64岁23002人,占55.56%,65岁以上5964人,占14.40%。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3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9.653‰,人口死亡率9.93‰,自然增长率-0.2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77人。
2011年末,原幸福乡总人口3265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42人,城镇化率8.7%。另有流动人口7576人。总人口中,男性16705人,占51.2%;女性15951人,占48.8%;14岁以下4121人,占12.62%;15—64岁24547人,占75.17%;65岁以上3988人,占12.21%。人口以汉族为主,达32624人,占99.9%;有苗、侗、瑶、壮、土家族5个少数民族,共32人,占总人口的0.1%。2011年,人口出生率9.8‰,人口死亡率5.2‰,人口自然增长率4.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1人。
截至2019年末,注滋口镇户籍人口为6866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原注滋口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0万元,比上年增长9%。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50.5万元,增值税11.2万元,个人所得税5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71元。
2019年,注滋口镇有工业企业2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个。
农业
2011年,原注滋口镇农业总产值达34171万元,比上年增长7.6%。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水稻面积1.3万亩,产量117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4.5万亩,产量11250吨;油菜籽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4000吨。
原注滋口镇畜牧业以食用牛、山羊、湖鸭、土鸡、肉鸡为主。全镇养殖食用牛1240头,山羊700只;湖鸭六棚1.7万羽,土、肉鸡5.6万羽。
原注滋口镇渔业以大湖养殖、精养池养殖和网箱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面300公顷。2011年,人工水产养殖30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万吨,主要品种有淡水鱼类、才鱼、鳝鱼等。渔业总产值2.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2011年,拥有大型农业机械230台(辆)。
截至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全年累计造林2.4万亩,其中防护林1.5万亩,经济林9000亩,农民住宅四旁植树11万株,林木覆盖率26.1%,活立木蓄积量20万立方米。
工业
2011年,原注滋口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实现工业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0万元,比上年增长6%。工业企业实交税金3800万元,比上年增长7%。
商业
2011年,原注滋口镇完成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8亿元。有商业网点660家,从业人员1150人。
金融业
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1亿元,比上年增长8%,各项贷款余额2100万元,同比下降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有幼儿园6所。小学3所,初中(华容四中)一所,在校学生2758人,专任教师28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教育经费2819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有镇文化广播站1处,文体中心1个,剧院1个,座位714个。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8处,各类图书室11个,藏书15万册。有各类文化专业户5户。2011年末,设有广播站,全镇各村场均有广播接收设备和广播室。有华容县有线电视注滋口分站,有线电视用户1700余户。
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建有标准体育场地12个,每年不定期举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集镇建有大型市民健身休闲广场1个,体育活动中心1个。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有乡镇医院1所,村卫生院室26所。乡镇医院有病床5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病床1.25张。有专业卫生人员107人。
社会保障
2011年,原注滋口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3户,人数205人,支出55.1万元,月人均224元,比上年增长48%;城市医疗救助19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7万人次,共支出190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97户,人数965人,支出88.4万元,月人均76元,比上年增长7.9%;农村五保集中供养54人,支出19.4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64人,支出26.5万元;城乡临时救助243人次,支出7.8万元,比上年增长6.9%。自然灾害受灾人口512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0.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4万元,救灾支出19万元,比上年增长4.4%。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97人。新增就业人员36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全年共帮助19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500人,比上年末增加200人,其中参保职工1100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00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00人和100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2500人,比上年末增加300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900人,比上年末增加100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00人,比上年末增加300人。参加失业保险300人,比上年末增加100人。参加工伤保险100人,比上年末增加16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100人,比上年末增加15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有邮政局1个,网点5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40千米,投递点74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6万件,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1.54万件,征订报纸1.21万份。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147个;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5%。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有自来水厂3座,铺设干线水管100千米,生产能力5000吨/日,全镇居民自来水普及率67%;集镇区排水道18千米。
2011年末,原注滋口镇拥有800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6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总长度165千米,年售电量1376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6%,供电可靠率95%。
交通
注滋口镇境内有202省道经过。
历史文化
注滋口镇境内滨临藕池河,据说清咸丰三年(1853年)长江决口以后。当时河道弯曲如锯齿,又系藕池河入洞庭湖口,人据其形呼为“锯齿口”,后演变为注滋口。又传,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岳州知府魏奎游历至华容南山沈家山,观藕池河流“注”于此,“滋”生大片洲土,官方认定其地名为“注滋口”而得名。
荣誉称号
2018年,注滋口镇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