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金刚经》是一个摩崖刻石。南北朝时刻于山东泰安县泰山经石峪花岗岩溪床,
特点介绍
没于水下千年,泉水改道,始见天日。书者何人,无定论。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字迹逾一尺,笔法隶楷参半,多用圆笔,有篆意,结体雄深拓展。是魏体楷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书法行笔要点
《泰山金刚经》以圆笔居多,虽为隶书,但却篆意草情俱备,典型的波画很少,构字中大量运用了笔画增省的俗体字。俗体字是流传于民间的不合规范的习惯性汉字形体。与正体字相比较,俗体字往往改变笔画或更换偏旁,还有的是生编硬造的字。在《泰山金刚经》中,这类字不少,如“量”字多用了三笔,“触”字省了一撇,而“无”字用了简化字“足”字颇有草意,“他”字用了耳刀旁等。
点画书法
(1)直点——直点多居中使用,有时在左侧使用,颇似短竖。其写法是藏锋起笔,蓄锋后顺势向右轻轻按笔,然后调锋下行,够一定的长度即收笔回左上,锋归画中。因直点多与横画相交,故也可自然收笔。如“应”字的上点、“说”字言部的上点。
(2)侧点——侧点多用于上中点、左下点或右上点。其写法是逆锋起笔,顺势向右轻轻一按即调锋右下行,成形后锋回左上收归画中,形如杏仁或半蚁状。如“说”字右上点,“意”、“妄”二字的首点,“心”字的右两点,“得”字的下点。侧点可以根据需要决定其欹侧程度、长短和出锋的方向。
(3)横点——横点用于中上点或左侧、右侧上点。其写法如短横,即逆锋起笔,右下顿笔调锋,右行笔,至收笔处回锋至画中。如“度”字首笔横点。“谓”字左上点的写法是先作横势,再转笔下行,走“S”形轨迹。这一笔在竖笔、撇笔中也偶有使用。
(4)上挑点——上挑点多用于左下点、立刀点。如“别”字。其写法是露锋起笔,右下轻按,成形后蓄势向右上方含蓄出锋,不宜过于锐利。
(5)曾头点——曾头点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上开下合式如“义”字,左点如左侧点写法,逆锋入笔,轻按调锋后右下行,到合适的长度后收笔,顺势写右点,其写法如短撇;另一种是上合下开式,如“尊”字,左上点如上一种之右上点,右上点如上一种之左上点。
(6)其脚点——其脚点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相向式,如“其”字,首点逆锋入笔,左下按,向右上方回锋收笔,顺势写右下点,右下按,向左上方回锋收笔。另一种是相背式,如“愿”字左部下两点,左点逆锋入笔,右下按后左下行,到合适的长度后出锋或右上回锋至画中,呈钝锋;右点写法如侧点,收笔有出锋、回锋之分。在两点与横的关系上,左点高一些,与横似接似不接,右点稍低一些,与横不接。
(1)冰点、火点——冰点也叫两点水,其上点写法如侧点,收笔时顺势写下点,右上行笔,至收笔处自然出锋收笔。冰点的两点延长线一般呈90度夹色,如“次”字。火点也叫烈火点、下四点,其写法有如短撇、侧点和中点三种形态。火点在布局上变化较多,有的中部两点居中且正,左右两点向左右方向两分,还有的三点都在左侧。总之,四点之形态各有面貌。如“然”字,第一点向左侧,其他三点向右侧。还有一种“小”字点,多用于绞丝,写法基本同于火点,只是由于一般在偏旁上使用,因而三点之间比较密集,如“经”字。
(2)三点水——其写法约同两点水,不同之处是中点多呈短横状,上下两点形成的夹角大于两点水。当中点是侧点写法时,应处理得小一些,与上下两点之起笔构成弧形布局,中点收笔在上下两点起笔的连线上。由于三点水作为偏旁要与右部搭配,故常常因右部的参差需要出现穿插,其穿插程度和三点水的弧度大小主要根据左右关系而写。
横画书法
(1)藏锋横——藏锋横有方、圆两种起笔。方起笔时欲右先左,逆锋入笔,略下行后右行,至收笔处提锋收笔,如“三”字。这种起笔方法称“筑锋”,具体写法是,竖锋入纸,跪锋(笔锋折倒)向左上角逆入,继而向左下角运笔,行墨充实两角,然后翻锋右行,注意令笔锋在画中行走,至收笔处拢锋提笔。圆起笔有两种:一种是逆锋入笔,作圆后调锋右行,至收笔处拢锋提笔;另一种逆锋时先左下轻按,再调锋右行,至收笔处拢锋收笔。前者如“五”字的下横,后者如“五”字的上横。
(2)露锋横——露锋横多用于字之主横。
其写法是虚逆露锋下笔后右下轻按,调锋顿笔右行,中间略提笔并呈上弧状,至收笔处作燕尾笔意收笔,即轻按笔锋走上侧出锋,但笔锋不锐利且不上翘。这是一种非典型波画的写法。如“者”字之长横。而“子”字之横起笔有魏碑笔意,收笔有隶书笔意,实不多见。
(3)短横——短横起笔和收笔有方圆、藏露之分,形态有上弧、下弧之别。其起笔方法如藏锋横。如“说”字之“言”部,上横藏起放收,中间两横斜置,“口”部上横上弧,下横下弧。
(4)长横——长横多用于一字之横担者,其起收有方圆、藏露之分,行笔有提按、快慢之别。长横居上明则皆覆其下,如“不”字;居下时皆承载其上,如“五”字;居中时对结体起重要架构作用,如“寿”字。从形态上看,长横有细长横(如“五”字)、曲长横(如“善”字)、燕尾横(如“万”字)等。《泰山金刚经》“燕尾”不多且不上翘,装饰性不强,收笔自然,无夸张之巧。
竖画书法
(1)竖画有垂露、悬针之分,有弧向左、右之别。亦有露锋,藏锋,方笔、圆笔,长、短,粗、细之变。还有与勾同连,或单独而置、贯横而过等。
(2)竖划楷法起笔,行收如隶,行笔宜作迟缓,偶见出锋如千字。
撇画书法
(1)撇画在隶、楷之间,偏重于楷法。
(2)起笔回锋重顿,转锋迟缓行笔,力量均匀。
(3)撇画有直、弯,长、短,轻、重,平、斜的不同。
(4)书写时起笔重些,行笔较快。
捺画书法
(1)三折捺——其写法是逆锋入笔,稍右行即向右下方行笔,同时逐渐下按铺毫,使笔画由细变粗,到适当长度和宽度,稍转向右上,逐渐上提,使笔锋收拢(写大楷时要以捻管配合,写榜书时要配合以腕臂动作),最后在右上部平出收笔。如“入”、“数”及紧接着的“以”字。
(2)大折捺——其写法如楷捺,只是写到一定宽度出捺笔时,向右加重铺毫力度,稍作平出再出捺尾。这一笔比较夸张,能够构筑字的横势。如“故”字。
(3)曲线捺——其写法基本等同三折捺,只是由于缺少提按,其形态犹如曲线,圆劲有力。如“还”字。
(4)反捺——反捺如同长点,其写法是逆锋入笔,边右下行边按笔,然后边提边行,至收笔处回锋收笔。但仔细分析,每一个字的提收位置多有不同,这正是它们变化之处。如“于”字。
(5)燕尾捺——其写法是逆锋入笔,右下边行边按,然后边行边提,至长成反捺,然后回锋至中部再向右上边行边出锋,在捺之底部出现一个燕尾状缺口。如“人”字及后面的“以”字。而“以”字燕捺己开唐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楷书之先河。
折画书法
(1)右下折——此折由一横一竖或一横一撇两笔连写而成。其写法是先作横法,至竖或撇处,用篆法或折法写竖或撇。其弧度、角度因字形而有不同,竖画或撇画短者弧度、角度常大,反之则较小。转折处,其轻重也因字而有区别。如“为”字。
(2)横连折——此折由横撇折撇或横撇弯构成。其写法是先作横,至折处用篆法作弯,成形后顺势按笔再作弯,弧度因字形需要而定。一般左耳旁第二弯弧度较大,独体字“乃”的第二弯,则弯大而弧小。
(3)左下折——此折由一竖一横或一撇一折两笔连写而成。其写法是先作竖法或撇法,至横或折处,用篆法或折法写横笔或折笔。其弧度、角度因字形而有大小之别,竖折中横画短者常作折,横画长都常作转。转折处角度也因字而有区别,由竖提变化而成的竖折多见方势。如“食”、“如”二字。还有一种复折,由连续的右上折和左下折连写构成。“凡”、“第”二字。
(4)竖小折——有的竖弯钩写作竖小折。其写法是先作竖笔,至长,用篆法中锋右转或右下转,收笔时或回锋或出锋,写成隶书燕尾状或自然收笔。如“洗”、“说”二字。
钩画书法
钩的写法与部分转折、竖法有相近之处。它们多作弯形,也有少量作钩形的,但形态与楷书钩有较大区别。在框架型结构的字的左边,竖往往作弯尾状,称弯尾竖;在右侧时,竖钩多蜕化不出或隐约示意,或略成钩势。
(1)横钩——该笔画由横和短竖构成。其写法是,先作上弧横,至钩处用篆法下行作短竖,至长,笔锋左下行,在画之左下出锋收笔。钩因需要可长可短,可轻可重。轻者如“定”字,重者如“当”字,均指向字之中宫。
(2)横弯钩——其写法是先作上弧横,至折时用篆法作竖弯至长后,根据情况或作弯钩或作收笔。作弯钩时亦用篆法至长左转,根据需要可长可短,作钩时上行笔出锋轻收。如“佛”字。钩的弯度也有大小之别。如“佛”字弯钩大,“为”字弯钩小,“尚”字不作钩。
(3)竖钩——《泰山金刚经》隶意犹存,竖钩多作弯形。其写法是,起笔或藏或露,中锋竖下,至长作钩。其形态有两种。其一为显钩,至钩处驻稍蹲,向左下出锋作钩。如“时”字。有的竖笔作竖钩写法。如“闻”字左竖。其二为意钩,竖至钩处不明显作钩,稍驻后在左侧下作意收笔。如“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