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隶属陕西省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东与三原县、高陵区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县、三原县毗邻,总面积60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泾阳县辖1个街道、12个镇。截至2023年末,泾阳县常住人口31.24万人。
历史沿革
泾阳县属雍州。
属畿内。
前770—前750年,为犬戎占据。
前750—前646年,属东周地。
前646—前256年,属秦国,其中前424—前415年为秦国国都。
晚期秦置泾阳县。今县域西北部为云阳县辖地,东南部为弋阳县辖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并六国,行郡县制,京都咸阳所在地关中不称郡,沿用周朝掌管京师的官名,今县域泾阳、云阳、弋阳县属内史辖。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三分关中为雍(都废丘,在今兴平)、塞(都栎阳,在今西安市阎良区)、翟(都高奴,在今延安),史称“三秦”。泾阳县地属塞。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复设内史,今县域泾阳、云阳、弋阳县分属河上郡、内史辖。
汉景帝四年(前153年),改弋阳为阳陵县,池阳、云阳、阳陵县属左内史辖。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加强中央集权,划分全国为14个行政监察区域,在京畿范围的称为司隶校尉部。
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右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史称“三辅”,池阳、云阳、阳陵县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辖。
撤销司隶校尉部,天凤元年(14年)分三辅为六尉郡。
天凤二年(15年)改阳陵为渭阳县,池阳、渭阳、云阳县属烈尉郡。
沿袭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渭阳复名阳陵县。今县域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池阳、云阳县和京兆尹阳陵县。
曹魏划分全国为12个州,池阳县(今县域东南部阳陵县辖地及西北部云阳县辖地并入池阳县)属曹魏雍州冯翊郡。
西晋
泰始二年(266年),今县域属西晋雍州扶风国池阳县。
建兴四年(316年)起,属前赵雍州扶风郡池阳县;后赵因之。
前秦皇始二年(352年),析池阳复置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南部和咸阳市渭城区东部),属前秦司隶校尉部咸阳郡池阳、泾阳县,后秦因之。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泾阳入石安县,属雍州咸阳郡(治所在今县城)池阳、石安县。
太和十一年(487年),分池阳县北部置云阳县,今县域北部属雍州北地郡云阳县辖,东南部属石安县辖,余境属池阳县辖。
景明二年(501年),分石安县复设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部,西部属池阳县辖,北部属云阳县辖。西魏因之。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并池阳县入泾阳县,今县域北部属宜州云阳郡(治所在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县辖,南部属雍州咸阳郡泾阳县辖。
开皇三年(583),实行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撤销咸阳郡及石安县,辖地并入泾阳,直属雍州。同年,撤销云阳郡,今县域北部属宜州云阳县辖。
开皇九年(589年),泾阳县改名咸阳县。
开皇十一年(591年),咸阳县迁治咸阳故城西10.5千米,今县域南部复设泾阳县。
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将咸阳县废入泾阳,属京兆郡泾阳、云阳县。
初依隋开皇旧制,罢郡为州,改京兆郡为雍州。
武德元年(618年),属雍州泾阳、云阳县。
贞观元年(627年),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划全国为十道,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度,今县域南部属关内道雍州泾阳县辖;北部因云阳县易名而改为池阳县辖。
天授二年(691年),设鼎州(治所在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及今县城南部属鼎州辖。
久视元年(700年),鼎州废,复属雍州辖。
开元元年(713年),京都和皇帝幸临的州改设府(相当于州),雍州因之改为京兆府,属关内道京兆府泾阳、云阳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设京畿道,属京畿道京兆府泾阳、云阳县。
道一级建置逐步废除。
后梁,今县域属大安府泾阳、云阳县。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
初袭唐制,分全国为13道,属关西道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
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路下设府、州、军,府、州、军之下设县,府、军非常制,故行政建置仍为路、州、县三级,今县域属陕西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
熙宁五年(1072年),置永兴军路,属永兴军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
金
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属京兆府路京兆府泾阳、云阳县。
除大都周围的县由中书省统辖之外,将全国划分为11个行中书省,形成省、路、州(府)、县四级制。
至元二年(1265年),并泾阳入高陵县。
至元三年(1266年),分出复置泾阳县。
皇庆元年(1312年),直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
初分全国为12个行中书省。
洪武九年(1376年),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直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
清
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属陕西省西安府。
民国三年(1914年),省县之间设道,属陕西省关中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取消道制,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县两级制,直属陕西省。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强化反动统治,镇压革命力量,国民党设置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7日,泾阳县解放,属陕西省
三原分区。
1950年5月起,属陕西省咸阳专区。
1953年1月起,属陕西省渭南专区。
1956年10月起,直属陕西省。
1958年12月,与淳化、三原、高陵一起并入三原大县。
1961年9月,恢复泾阳县建制,属陕西省咸阳专区。
1969年10月,属咸阳地区。
1983年10月,属咸阳市至今。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清以前区划
泾阳县行政区划,唐以前无资可考。
唐
天授二年(697年),辖5乡18里。据宋《长安志》载,全县共分6乡,每乡管1里,即瑞宁乡管神狐里,永顺乡管藕南里,会仙乡管仙洞里,广吉乡管张良里,河池乡管养生里,宜善乡管辅政里。
元时泾阳县政区有所增加,至明
洪武二年(1396年),全县共辖8乡48里。
清代区划
清雍正十年(1732年),撤宜善乡之仁和里、广吉乡之安化里、瑞宁乡之永章里及顺德里,其余未变,全县共辖8乡44里。其后政区稳定。
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泾河南岸设临泾分乡、瑞安分乡,其时全县辖10乡、44里,至宣统年间政区一直未变。
民国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泾阳县行政区划承袭清制。
民国八年(1919年),改10乡为10个乡治局。
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10个乡治局为10个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区为联,联以下实行保甲制,全县划为19联、138保。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9联并为12联,138保并为78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联为乡镇。全县12个联,除自治联改为自治镇(办公地址移至马庙巷)外,其他均改为乡。除大东乡迁至樊家村外,其他乡驻地未变。其时辖1镇11乡78保1731甲。
建国后区划
1949年5月,泾阳县解放,以民国时期12乡为基础,全县划为12区、74乡、8街、7镇。
1950年4月,并12区、74乡为9区、60乡,撤销大东、千云、百谷3个区。
1951年3月,全县仍划分为9个政区,区名改以序数代替,乡减至50个。
1955年6月,政区仍为9个区,名称改为原称;乡增至52个,名称以序数代替。
1956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0个乡。
1958年9月,取消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全县建立9个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泾阳县并入三原大县,原县辖区划为4个人民公社、22个生产管区(简称管区)。
1961年4月,撤销4个人民公社,全县划为12个中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复县制,全县划为20个人民公社,211个生产大队,1590个生产队。
1962年,析瀛洲公社为蒋刘、高庄2个公社。全县辖21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数依旧。
1964年,城关公社分为泾干公社和城关镇,驻地均在北极宫。
1966年,川流公社并入石桥公社。全县辖1个镇、20个公社,4个居委会,209个生产大队,1529个生产大队。
1981年,全县划为1个镇、20个公社,4个居民社区,213个生产大队,1591个生产大队。
1982年9月,石桥镇更名为桥底镇,石桥公社更名为桥底公社。
1984年5月,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实行政社分开,设立乡镇。全县划为泾干、永乐、云阳、桥底、口镇5个镇和王桥、白王、兴隆、太平、中张、扫宋、燕王、蒋路、龙泉、蒋刘、雪河、姚坊、崇文、高庄、三渠15个乡,8个居民社区,538个行政村。
1987年7月,王桥乡改为王桥镇。
1989年,辖6镇14乡,8个居民社区,321个行政村。
2017年4月8日起,
西咸新区正式托管咸阳市15个乡镇街道,其中泾阳县太平镇交由空港新城管理;泾阳县泾干街道、永乐镇、崇文镇、高庄镇交由泾河新城管理。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10月,泾阳县辖1个街道、12个镇。泾阳县人民政府驻
泾干街道中心街19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泾阳县地处
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东与
三原县、
高陵区交界,南与咸阳市
渭城区接壤,西隔
泾河与
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
嵯峨山与
淳化县、
三原县毗邻。介于东经108°29′40″—108°58′23″,北纬34°26′37″—34°44′57″之间,南北宽27千米,东西长37千米,总面积606平方千米。县城位于西安市北偏西54千米,咸阳市北偏东28千米,距首都北京1290千米。
地质构造
地层
泾阳县地层区划属陕甘宁盆地边缘分区和汾渭分区。地层主要为古生代地层和新生代第四系地层。
(一)古生代地层
以寒武、奥陶系石灰岩为主,主要分布于基岩山区。
(二)新生代第四系地层
分布广泛,成因复杂,有洪积相、风积相及河流相等。
区域构造
泾阳县位于关中地堑北缘与鄂尔多斯向斜的接触部位,地质构造受祁吕贺“山”字构造、新华夏构造及秦岭纬向构造的影响,形成出露的构造形迹有东西走向的断裂构造及北东走向的褶皱和断层,隐伏的构造有泾河断裂、扶风—礼泉断裂及永乐—零口断层等。
地形地貌
泾阳县位于
渭河地堑北缘中段,
岐山至
富平断裂带两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海拔最高1614米,最低361米,垂直高差1253米。境内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及黄土台塬。泾阳县南北宽27千米,东西长37千米,总面积780平方千米,有耕地67万亩。山区面积97平方千米,占泾阳县总面积的12.4%。中部为冲洪积平原,自西向东逐渐展宽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势平坦,面积503平方千米,占泾阳县总面积的64.5%。南部为黄土台塬,位于泾河以南,塬面开阔,海拔为430—500米,面积180平方千米,占泾阳县总面积的23.1%。
气候特征
泾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冬季(1月)最冷为—20.8℃,夏季最热(7月)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为349.2毫米。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195.2小时,最多(8月)为241.6小时,最少(2月)为146.2小时。无霜期年均213天。
水系水文
泾阳县地表水资源总量19.2328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0.2518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32.3毫米,过境客水量18.9810亿立方米。境内有泾河、冶峪河、清峪河3条过境河流,均属渭河水系,年入境客水总量19.8亿立方米。
泾河
泾河源自宁夏泾源县,自谢家沟入境,张家山出谷,东南流至桃园村附近出境。县内河长77千米,流域面积634平方千米。
冶峪河
冶峪河系渭河二级支流,全长77.8千米,总流域面积541.3平方千米。三王沟入境,口镇出谷,沿北部黄土台塬北界东南流,水磨村以下横切冲洪积平原北部,东注清河。县内河长27.3千米,流域面积45.7平方千米。
清峪河
清峪河系泾阳县与
三原县的界河,接界段长16千米,县内流域面积100.5平方千米。
土壤类型
泾阳县普查耕地土壤,将土壤划分为黄土、红土、沼泽土、褐土、岩石、砾石、垆土、潮土、淤土9个土类、17个亚类、37个土属、81个土种。
自然灾害
泾阳县主要有干旱、连阴雨、冰雹、干热风、暴雨、霜冻等六种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泾阳县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地表水资源总量19.2328亿立方米,主要由三条过境河流供给。泾河自王桥镇谢家沟入境,张家山出谷,东南流至桃园村附近出境。县内河长77千米,流域面积634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8.67亿立方米。张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泾惠渠引水枢纽,是该县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冶峪河系渭河二级支流,口镇三王沟入境,口镇出谷,东注清河。县内河长27.3千米,流域面积45.7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539万立方米。清峪河为该县与三原县的界河,接界段长16千米,年平均径流量0.63亿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100.5平方千米。地下水资源年均8306万立方米,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25.8%。
植物资源
泾阳县森林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建国后营造了部分人工林,天然林稀少。灌木林主要有黄刺玫、连翘、麻叶绣球、紫丁香、六道木、枸杞子、酸枣等。荒山荒沟的阴坡,多为杂草灌木所覆盖,覆盖度70%—90%;阳坡及梁峁顶部主要为草本植物,有白草、黄菅草、本氏羽茅、茵陈蒿、长茅草等,覆盖度40%—50%,灌木以酸枣居多。
森林
一、林木种类
可分为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林三类,主要树种有刺槐、油松、泡桐、杨树、椿树、榆树等。
二、林木分布
以刺槐、油松、杨树、泡桐为主的用材林,主要分布于北仲山林场,泾河流域亦有一部分。
三、珍稀古树
泾阳县系古老的农业区,历史上生长的古稀树种有:松、柏、槐、楸、桐、柘、柳、竹、
皂角、白杨、
青杨等。
灌木草本植被
天然灌木草本植被主要分布在荒山荒沟的阴坡和梁峁的顶部,覆盖度大约为40%—90%。主要灌木有
酸枣、
黄刺玫、
六道木等,草本植物以
白草、黄菅草、
茵陈蒿为主。
灌木草本植物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已识别的有120余种,其中常用药材50余种。根据药物分类,大体可分为八大类146种,即根茎类、子实类、草类、花叶类、树皮类、藤本树脂类、菌类、动物类等。主要品种有
防风、
黄芩、柴胡、
苍术、板蓝根、
党参、远志、
蒲公英、茵陈、丹参、
香附、黄芪、
南沙参、
麦冬、白勺、
车前子、牵牛子等。木本药材主要有
山芋、
杜仲、
槐米等。
动物资源
泾阳县动物资源较为丰富。两栖爬行动物五种,其中毛皮动物十种,肉用动物十余种,药用动物近十种。
一、兽类
二、禽类
禽类动物数量大,种类多,有绿头鸭、潜鸭、大雁、石鸡、画眉、环颈雉等鸟类。
三、虫类
种类繁多,仅农田害虫及其天敌就有147种,隶属2纲42种。
四、水生类
天然水域生长的有鲤科的
鲤鱼、
鲫鱼、
餐条、
麦穗鱼、
马口鱼;鳅科的
泥鳅、
花鳅;合鳃科的
黄鳝等淡水鱼类及鳖、螃蟹等。
矿产资源
泾阳县境内矿产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有石灰石、粘土、铁矿、大理岩矿、白云岩矿、石英砂岩矿和泾河沿岸的沙砾石矿,其中石灰石、藏量最为丰富,发展前景广阔。现已探明储量599亿立方米,大理石岩矿总储量为52万吨、耐火粘土总储量为242.68万吨。
人口
截至2022年末,泾阳县常住人口31.6559万人(含共管区),城镇人口11.3360万人,城镇化率为35.81%。截至2022年末,泾阳县户籍人口32.8629万人(不含共管区,原8镇人口),比上年末减少674人。按城乡划分,城镇人口64194人,占总人口的19.53%;乡村人口264435人,占80.47%。按性别分,男性172465人,占52.48%;女性156164人,占47.52%;按年龄分,0-17岁人口57354人,占17.46%;18-34岁人口73987人,占22.51%;35-59岁人口127578人,占38.82%;60岁以上69710人,占比21.21%。全年出生人口2208人,死亡人口2067人,迁入人口887人,迁出人口1675人。
截至2023年末,泾阳县常住人口31.2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57万人,城镇化率40.22%。截至2023年末,泾阳县户籍人口391223人,比上年末减少71人。按城乡划分,城镇人口124919人,占总人口的31.93%;乡村人口266304人,占68.07%。按性别分,男性199104人,占50.89%;女性192119人,占49.11%;按年龄分,0-17岁人口71952人,占18.39%;18-34岁人口75640人,占19.33%;35-59岁人口154749人,占39.56%;60岁以上88882人,占比22.72%。2023年,泾阳县出生人口2536人,死亡人口2706人,迁入人口1135人,迁出人口2438人,户籍人口出生率6.47‰,死亡率6.9‰,人口自增率-0.43‰。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泾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4.29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列全市第12位,经济总量居全市第10位,总量较2021年年末提高7.51亿元。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2.87亿元,同比增长4.1%,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5%;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亿元,同比增长4.0%,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7%;第三产业增加值59.77亿元,同比增长1.6%,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8%。三产比为35:17:48。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3.12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0.8%。
2023年,泾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6.57亿元,同比增长5.3%。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44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91亿元,同比下降1.5%;第三产业增加值63.22亿元,同比增长8.2%。三产比为:35.1:14.9:50.0。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3.49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0.2%。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泾阳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28.16亿元,同比增长1.9%。分产业来看,一产完成投资2.46亿元,增长54.7%;二产完成投资9.19亿元,增长41.4%;三产完成投资16.51亿元,下降15.5%。民间投资完成17.28亿元,占投资比重为61.35%。
财税收支
2023年,泾阳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6亿元,同比增长9.4%;财政支出32.83亿元,同比增长18.2%。
人民生活
2023年,泾阳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86元,同比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67元,同比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59元,同比增长8.1%。
第一产业
2023年,泾阳县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46.54亿元,增长4.6%。其中农业37.85元、林业0.31亿元、牧业6.25亿元、渔业0.0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2.0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总产值76.49亿元,增长5.2%。其中:农业61.47亿元,林业0.39亿元,畜牧业11.02亿元,渔业0.0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3.54亿元。
农业
2023年,泾阳县粮食总产量18.69万吨,其中夏粮9.17万吨,秋粮9.52万吨;蔬菜产量135.14万吨,增长5.12%。
畜牧业
2023年,泾阳县肉类总产量1.92万吨,增长12.28%。禽蛋类产量1.42万吨,增长5.77%。牛奶产量8.57万吨,增长15.09%。年末生猪存栏11.03万头,增长12.48%;牛存栏3.36万头,增长9.03%;羊存栏8.67万只,增长12.25%;家禽存栏135万只,增长12.03%。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泾阳县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35户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5.73亿元,同比下降5.51%。
建筑业
2023年,泾阳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62亿元,同比增长3.8%。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11户,完成总产值2.74亿元,同比增长12.61%。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泾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12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分消费形态来看:商品零售总额完成32.58亿元,同比下降30.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营业收入17.54亿元,同比增长18.7%。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26亿元,同比下降31.7%。
房地产业
2023年,泾阳县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8个,完成投资4.5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4.5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27%。
邮电通信
2023年,泾阳县邮政业务收入874.54万元;2023年末电信业务总量8438万元,固定电话用户14820户,电信宽带用户64993户。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216800位客户,移动宽带用户71000户,移动有线电视用户67600户,移动有线电视入户率95.2%。
旅游业
2023年,泾阳县被命名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社树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雅泰羊奶小镇获批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县共接待游客474.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37亿元。
金融业
2023年,泾阳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32.26亿元,较年初增加24.5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6.02亿元,较年初增加19.41亿元。
交通运输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居泾阳县南塬,县城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10千米;
咸铜铁路穿境而过;
包茂高速公路、新
西铜高速、
208省道纵贯南北,
西咸北环线、
关中环线、
211国道沟通东西;
咸旬高速从县境通过;地方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油(水泥)路,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格局。
截至2022年末,泾阳县境内公路总里程1380.43千米,县道97.57千米,乡道91.06千米,高速公路75.83千米,国道20.66千米。
2023年,泾阳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91亿元,同比增长6.7%。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泾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省政府批准同意,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泾阳秦创原创新生态基地。深化与16个高校院所合作,引进与产业匹配的技术成果、科技项目12个,与各科研机构完成技术合作7项;全县新增双创团队25个,创新人才300余人,科技经纪人23人,市县科技特派员38人,高层次人才251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户、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33户,增长率达230%;科技型中小企业82户,增长率达86%;省级瞪羚企业1户,实现“零”的突破;市级瞪羚企业3户。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3%,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27.2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249人;新认定科技研发机构25个,企业孵化载体21个,引进科技服务机构12家。发明专利授权15件,发明专利申请15件,认定“三品一标”34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2项,涉及转化企业11个,完成专利交易32项;技术合同登记额9000余万元,研发投入目前已归集9600余万元;开展科技成果路演、培训活动20余次,中省市媒体报道30余次。获得省市表彰奖励15次;征集秦创原典型成功案例7个。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泾阳县共有各类学校99所,其中普通中学19所,小学80所。在校学生38656人,其中普通中学15957人,小学22699人。专任教师2837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533人,小学专任教师1304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4%。
文体事业
2023年,泾阳县举办“全国武术之乡”传统武术精英赛,“延长石油杯”三人篮球联赛、乒乓球赛、雅泰乳业·2023泾阳郑国渠半程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获7金3银12铜的优异成绩。组队参加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篮球、乒乓球、太极拳等8类项目,获得团体第三名。2023年,泾阳县为15个行政村配备健身器材15套。
卫生事业
截至2023年末,泾阳县共有医院22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民营医院7个,卫生院12个。医院、卫生院病床2262张。全县护士共计1104人,医师978人(有证件)。2023年全科医生242人(医师系统注册),每万人拥有的全科医生数为7.1个。
社会保障
2023年,泾阳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276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4869人,参加城乡居民保险参保人数306710人。2023年,泾阳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征缴费11172万元。企业和机关共缴纳医疗保险费用12021万元,其中企业5509万元,机关6512万元。失业保险参保2151人,工伤保险参保143人。
2023年,泾阳县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126户203人,发放城镇低保资金181.2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3690户9647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381.66万元。
2023年,泾阳县度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个,床位数150个(云阳中心敬老院)。在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685人,退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938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4935人;不满60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1452人,满60岁以上领取待遇72157人。
环境保护
2023年,泾阳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10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100%。
安全生产
2023年,泾阳县安全生产事故死亡0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人。
历史文化
综述
泾阳县文化乃古京畿文化之大系,其民间艺术受宫廷文化、都市文化影响较深。唐贞观五年(632)前,太宗
李世民聘十八学士于瀛洲台赋诗作画。明清时,众多书画名家在境内留下墨迹。
民国时,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一批文学青年先后步入中国文坛,在泾阳县文化艺术史上写下辉煌一页。抗日战争年代,文化活动与安吴青训班的抗日宣传一道融会于中国革命文化的大潮,话剧、歌剧、黑白无声电影等新型文艺形式相继传入。
建国后,文化事业普及较快,品类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
地名由来
泾阳位于泾河之北,古以水之北为阳,故名。其名最早见于《诗·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据《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载,设县于战国晚期,已有2000余年。
非遗
2023年,泾阳县《任氏痔疮膏传统制作技艺》等4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戏曲
流传于泾阳县的剧种有秦腔、眉户、汉调二簧、花鼓戏、关中道情、阿宫、碗碗腔、弦板腔等,以关中方言为主的秦腔属主要剧种。
清时,秦腔小戏班遍及城乡。农闲时,艺人自愿结合,随时随地演出,城乡许多男女老少能随口哼唱秦腔。
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内有戏楼38座,其中县城内12座,其间涌现出刘俊容、李清云、唐德忠等一批造诣较高的秦腔名角。民国三十六至三十九年(1945—1948年),戏曲活动最为活跃,城内秦腔、二簧同时演出,场场爆满。在驰名渭北的二月养疾古会上,设南北两台,同时上演各种古典戏曲。其时,造就了彭易国、王益民等秦腔名角,并有任哲中、大麻子、张健民、张新华、康正绪、汤涤俗等境外秦腔名家来县献艺。
建国后,剧种呈现出以秦腔为主体,其他剧种兼收并蓄的新格局。20世纪50年代,眉户剧《十二把镰刀》《梁秋燕》,歌剧《白毛女》颇为盛行。“文化大革命”中,秦腔受京剧样板戏的冲击,一度曾被冷落。
1978年后,秦腔作为传统剧种,焕发生机。
民间乐舞
鼓乐
鼓乐,即锣鼓打击乐,用于闹新年、重大节日庆典、欢迎欢送仪式和民族民间舞蹈的演奏。常用的打击乐有大鼓、马锣、勾锣、铙钹,甚者加京锣、京钗、马号,以渲染气氛,丰富音色,增强效果。其中大鼓包括狮鼓、竹马鼓、龙鼓(俗称乱咚儿)、旱船鼓、霸王鼓、大头娃戏柳翠鼓及秧歌鼓等。鼓乐人员编制少则三五十人,多则百人以上。全队统一古装,指挥员服装有别于队员。
吹打乐
民间唢呐吹打乐班遍布泾阳县城乡,全县有100余家,唢呐艺人1500余人。80年代,乐班一般由4人组成,2把唢呐,1只云锣,1面带把手鼓。境内民间唢呐流派较多,尤以燕王乡坡西村丰派最为著名。丰派唢呐系世代相传,内容丰富,曲目广泛,质朴地道,音调细腻而富乡韵;南塬唢呐则抒情深沉;北塬唢呐刚柔相济,委婉动人。演奏形式分为独奏、齐奏、合奏、双吹。演技较高者,口吹两只;高超者用口和鼻孔同时吹3—4只。
唢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80年代以前,常奏曲目有《柳生芽》《马道仁》《朝天子》《小开门》《归天堂》《秦雪梅吊孝》《张良归山》《刘海撒金钱》等。双吹则演奏《雁落沙滩》和《风凰展单翅》等曲目。
社火
社火,俗称“社呼”,是泾阳县比较古老的民间文艺活动。建国前,社火均为群众自行组织演出,多以村为单位,也有几村合伙结“社”的,经费自筹。演出前,先以红帖通知富户、商号或其他村寨。演出后由收帖者发给麻花、点心、香烟或钱币。建国后,大多由社、队集体组织演出,费用由集体开支。80年代以来,组织形式多样化,既有集体社火队,也有村民合伙自发组织的表演组。耍社火的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内容包括芯子、高跷、狮子、竹马、火龙、贼打鬼、旱船、大头娃等。
书法美术
泾阳县素有崇尚书画的良好风习,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唐代书法家
韩择木撰写的隶书碑文成为后世研习书法之上品。明代画家徐清萍、梁时元,清代画家许旹、强应祥、刘源、杜俭等开一代画风,对后人影响很大。
民国时,
于右任先生首倡“标准草书”,并以草书《千字文》广传于世,对中国书法影响极大,世人称“于体”。周伯敏研习“于体”,造诣颇精,为“于派”书法名家。工于魏体的茹欲立,广临秦、汉、唐、宋名家碑石,独树一帜。长于王体的王菩僧潜心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笔意,苦心研习《圣教序》和《兰亭集序》,其笔锋秀丽,功力健美,有很高造诣。张守道以“二王”行草作为研习归依,旁收孙过庭、米芾等名家之长,自成流派。精于行草,兼写石鼓、钟鼎、隶、篆各体的何惠玄名扬三秦,其字气势豁达,笔力挺拔大方,大型草书激情奔放。
民间工艺
剪 纸
建国前,泾阳县城乡普遍流行剪窗花的习俗。逢年过节或婚嫁时一般剪贴喜鹊闹梅、石榴结籽、老鼠嫁女、麒麟送子、莲生贵子、凤凰戏牡丹等字画和翎毛花卉及鸡、鱼动物。建国后的剪纸增添了夫妻识字、学文化、勤劳致富等新内容。从事剪纸工艺者多系农村妇女。
纸扎
品种多样,以花灯为主。主要有石榴灯、莲花灯、鱼灯、狮子灯、西瓜灯、转灯、龙灯。一般在正月初四至十五上市,灯市主要在县城二条街。建国前,泾阳县纸扎店较多,主要承接花圈、脚缠、牌楼、筒纸、金银山、斗课、纸人、纸马、纸车等纸扎祭品。工艺名师席志清的纸扎店“成古斋”名扬渭北,店址初在县城北关村,后迁至二条街。其工艺品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笙
流传于清末民初,以桥底镇笙邓村的笙最为著名。遵循遗训,本村笙的制作手艺传子不传女。
民间文学
泾阳县民间文学源远流长,蕴藏量极为丰富。主要有谚语、歇后语、故事、风物、神话传说等。明嘉靖年间《泾阳县志》艺文卷中已载有《白渠歌》《泾水黄》《泾阳八景》《柳毅传》《张真人飞升猫树庵》等民谣和传说。
风景名胜
泾阳县文物景点共660余处,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是陕西省36个文物大县之一。有中国第一点——大地原点,第一渠——郑国渠首遗址,第一塔——崇文砖塔,第一班——安吴青训班,以及汉景帝阳陵、文庙博物馆、李仪祉纪念馆、张家山、文泾水电站等景点。
地方特产
泾阳茯砖茶
泾阳茯砖茶,陕西省泾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13年09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泾阳茯砖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19年3月,泾阳县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10月,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2022年12月,入选陕西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名单。
2022年12月,入选全国第七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