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花儿”别具风格,独树一帜,是流传于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临潭县和卓尼县(部分地区),还有同临、卓两县交界处的岷县、康乐和临洮县的小块地区的一种民间山歌。她源远流长,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西北“花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对“花儿”研究的深入,一向很少有人研究的洮州“花儿”也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可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历史渊源
“
花儿”是我国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曲调繁多,且已形成流派,她以故乡临夏为中心,向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及甘肃的广大地区延展,在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以及部分裕固、藏族群众中流行,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过去,我们对“
花儿”的认识是有偏颇的,一直就“花儿”论“花儿”,侧重点主要放在文学或者音乐方面,而没有认识“花儿”的多学科价值,例如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民俗学、
宗教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方志学等价值。其实许多学科都可以从中得到佐证。我们要认真重视“
花儿”的理论研究工作,开拓“
花儿”的研究领域。 “
花儿”学是中国民间文学中歌谣学的一个分支,是我们整个文学艺术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从学科理论体系方面,包括本质论、创作论、歌手论、鉴赏论、文艺史等领域,展开研究,使之日趋完善。
洮州花儿是大西北花儿园里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它以别具特色的唱腔、丰富多彩的曲令、内容精练的唱词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它深刻的反映着这一地区的社会生活,流行于民间,扎根于人民生活的肥沃土壤中,紧紧地伴随着历史,犹如璀璨夺目的明珠,在民间音乐的长河里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临潭古称
洮州,从新石器时代,就有古先民从事生产活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开拓,繁衍生息的汉、回、藏等各民族人民创造培育了高亢、奔放、山野味浓郁、地方特点鲜明的民间山歌--
洮州花儿。
洮州简介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是藏在历史深处的一块宝地。它古称
洮州,汉、回、藏多民族杂居;汉代有中原移民,唐代起边将李晟、李塑“雄于西土”,宋代设“茶马互市”,明代来西征将军沐英并屯边军民,一时兴江淮之风;史称临潭为“入藏门户”,常为“词人侍望,剑客高歌”之地;藏传佛教之江可寺,元世祖忽必烈南征之行宫,红色苏维埃之旧址,力挽红军北上之会议旧所,朱德元帅当年“抗日反蒋星夜渡,为国跋涉到临潭”之诗句,在在件件,临潭的历史之重可鉴……
洮州变迁
临潭历史悠久,废置多变。从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为雍州之域,商、周为羌人所据,秦为陇西郡临洮县地。汉乃称临洮县,属
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所辖,始置洮阳、候和二城。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置洮阳县。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二月首置
洮州,继置洮阳郡和泛潭县。两晋、南北朝吐谷浑入居。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泛潭县为临潭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仍称临洮,后陷入吐蕃,战乱频仍。宋为唃厮罗政权占据,称
洮州为临洮城。绍兴四年(1134年)为金仍称
洮州,属临洮路。元、明仍称
洮州。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升
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
洮州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临潭县至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专员公署从临洮移至岷县,临潭县属第一区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脱离临潭历代之属。1949年9月11日临潭解放,录属
岷县专区。1950年5月,又归临夏专区。1953年6月11日,县驻地由新城迁至旧城。同年11月21日,临潭县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区隶属至今。
洮州花儿简介
甘南临潭县境内的莲花山,古称西崆峒,因山形重峦叠嶂,远望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山。顶峰海拔3578米,由裸露的石灰岩构成。洮河、冶木河像两条彩带左右飘逸。“莲开山五瓣,珠溅水三叉。”莲花山闻名省内外,不仅由于其风光秀丽,更在于它每年有一个长达一周之久的民间山歌大会唱即
洮州花儿会。“
洮州花儿”,一年一度的“
花儿会”,是歌的海洋、“
花儿”的盛典,尽显冶力关山美、水美、人更美。
每年农历六月初是莲花山
洮州花儿会的特定日子,特别是以洮州花儿、
岷州花儿、河州花儿为主的赛歌会都在这里举行。届时,临潭、卓尼、康乐、临夏、临洮、和政、渭源、
岷县、兰州等地的数万游客到此游山赏景,这期间歌手云集,整个莲花山歌声如潮,
花儿此起彼伏,昼夜不休。
高原的夏天是最美的季节,这时天高气爽。各民族群众如过节一样,身穿鲜艳的服装,欢天喜地到莲花山“
花儿会”上唱歌野游。一时间,漫山遍野,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震撼山川。歌声、掌声、笑声、喝彩声,古老的莲花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歌手们打着凉伞,摇着彩扇,由善于编词的“串班长”牵头,组成三人以上的演唱班子,用领唱、独唱、齐唱等形式相互赛唱。初一、初二先在临夏州
康乐县的足古川拉开序幕,当地群众多用马莲绳拦路求歌,歌手们则以响亮的声音和美好的
语言获得通行。初三、初四游山对歌,使
花儿会达到高潮,歌声在莲花山上此起彼伏,昼夜不息。就像歌手们齐唱的“莲花山,
九眼泉,花儿常开水不干,口漫花儿透心甜。”初五下山向30里外的王家沟门移动,在河滩里围篝火夜歌后,初六黎明又向20多里的紫松山攀登,新朋老友以歌互颂,敬酒道别,这才落下
花儿会的帷幕,演唱形式的别致,赛歌场面的宏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由于莲花山“
花儿会”是在一系列风景优美的不同山场上进行的,因此也叫“一转山的莲花山”。
由来
莲花山“
花儿会”源于何时,目前研究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然而在一首传统“
花儿”中就有“明朝年间洪武年,莲花山上就朝山”的记载。研究者在莲花山旧庙残存的21片铁瓦中,发现里面铸有进贡者姓名、住址和年号。其中最早的一片为“嘉靖四年”(1525年),可见
莲花山花儿会由来已久。研究者认为,古往今来,一般是庙会伴随
花儿会,据此,一些研究者认为
莲花山花儿会至少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莲花山花儿会是莲花山地区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地)六县78个会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花儿传唱遭到封禁,改革开放以后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
当地民间传说,古时广成子云游到此,莲花仙女跟随而来。仙女看到这里景色绝美,有一位少年在田间劳作,仙女遂动
凡心,爱上了这个劳动少年,遂被广成子打落凡间,化为莲花山一座。当地各族群众怀着敬慕之心,为莲花仙女修庙纪念,当庙宇刚刚建成,人们商议怎样进行庆贺时,忽闻天上传来歌声,莲花山后的姐妹峰上出现一对情人,小伙子手摇彩扇,姑娘手拿莲花,在青山白云间歌舞。因为山风吹落了莲花叶儿,所以他们的唱曲中都拖着“花呀,莲叶儿”的尾声。这天正是农历六月初一,于是人们就决定:每年六月初一到初六为会期,届时,当地的回、藏、
东乡、保安、汉等各族人民陆续前来莲花山唱歌庆贺。人们把所唱的歌儿亲切地称为“
花儿”或“少年”。迄今歌手们登山对歌,还保留着执伞摇扇,以及每曲终了总要唱“花呀,莲叶儿”的传统。
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从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会场会期达6天,历经
唐坊滩、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沟门、紫松山等处,参加民众达十万人次以上。
研究者认为,莲花山
花儿主要是以
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代表歌手主要有景满堂、丁如兰、张生彩、朱淑秀、米兆仁、汪莲莲等。
莲花山
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莲花山令》等。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享誉陇原的
莲花山花儿会,与酒文化关系十分密切。
花儿会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酒文化的陪伴。
花儿歌手和
花儿好家们一见面,首先敬酒问候,以酒传情:“钢二两米心钢,曲子不好酒不香,水酒一杯表心肠”;对方双手接住一饮而尽,“香香香实在香,亲手敬来味更长,渗在心上永不忘。”在众多的朝山者当中,来莲花山的唱家好家将这种敬酒仪式看成一个十分重要而有着特殊意义的程序。据当地地方志记载,过去提供酒的人很多,有唱家和好家,也有地方人士,这些地方人士包括一些军政要员、地方绅士和一些有名望的老人。
酒是五谷的精华,串把式喝了酒,才思敏捷、
妙语如珠;歌手喝了酒,嗓音嘹亮、技压群芳。
2006年5月20日,
洮州花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元化
莲花山花儿会因为有莲花山附近的三州六县的汉、回、藏、土各民族群众参加。因此,这里的
花儿会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交替性、多变性,充分体现各民族的不同风格。
花儿会上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群体赛唱,即唱家们事先约好的“联手”,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演唱时两军对阵,即兴编词,高潮迭起,赛智赛敏,妙不可言;有独唱,即优秀而自信的
花儿把式,主动地为大家一展歌喉,尽情抒怀;还有两位或几位歌手互不服气,在众多听众面前对唱,一决胜负。还有合唱,这是一种规模更大,人数众多的演唱形式,很多人同唱一首
花儿,群情激昂,花海歌潮,或一唱百和,山回谷应,场面十分壮观。最有趣的是马莲绳拦路,当地人用生长在山野的马莲草编成绳,拦住游人去路,要你对唱
花儿。遇上会唱
花儿的,
此唱彼和,且对答风趣、幽默,更会引来不少围观的人,在阵阵喝彩声中放你通行;还会为你端出自酿的青稞美酒让你品尝,与你交友,若是不会唱的或对答不上的,过路就得拿出事先准备的瓜子、糖果之类,送给拦路者以求让路通行,走一处,拦一处,既是歌声,又是考场,问得妙,答得巧,内容广泛,别开生面。
“源流”论争
莲花山花儿会期间,也是附近各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时机。早在解放前,在封建传统
媒妁之言、家族包办婚姻的严酷禁锢中,只有
花儿会期间男女青年上山以花传情,以歌寻爱,寻找自己的心上人,这样达成婚约,则不为父老乡亲所斥责。
改革开放以来
莲花山花儿会更是声名远扬,吸引全国各地的采风观光者,歌会也越来越红火。
关于
花儿产生的源流考证及学术讨论,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
花儿是
西北地区原始文化中的土特产,地域性非常强。”岷县博物馆馆长、洮岷
花儿研究者张润平先生认为,花儿最早是由原本在这里代代生息繁衍的古羌人创造的。这一形式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只是称谓不叫
花儿罢了。张润平先生认为“它是飘荡在我国西北大片土地上亘古的天籁之音,作为一种民歌形式,其产生的确切时间只能比《诗经》早,不会比《诗经》晚的,正式被称为
花儿最迟也不会迟于魏晋时期。”
洮州花儿唱十二牡丹
正月里来正月正,牡丹芽子才动身,土里扎根土里生。
二月里来搬粪厢,(厢、即车厢)牡丹芽子一寸长,先给牡丹把粪上。
三月种田撒籽儿呢,牡丹才打骨朵儿呢,多会开花结籽儿呢!
四月里来四月八,牡丹长在刺底下;早夕摘去露水大;晚夕摘去刺玫扎!
六月里来割青稞,想摘牡丹只一朵,光秆秆儿上留一个。
七月里来拔麻呢,牡丹长在石峡里,摘下牡丹咋拿呢?
八月十五两场霜,牡丹叶叶儿已变黄,丢下秆秆儿也
孽障!
九月里来九重阳,牡丹长在半城墙,越瞭牡丹越难肠!
十月里来立冬呢,牡丹长在场心里,缠住牡丹心疼呢!
十一月冬至数九呢。牡丹长在路口呢,冻得牡丹打抖呢,谁给牡丹捂手呢!(捂手:暖手)
腊月里来腊月八,手把地皮儿抓一把,看牡丹芽子发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