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性人主要指认为自己性别是流动的、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人。
定义
流性人的概念
流性人主要指认为自己性别是流动的、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人。
流性人的
性别认同并不始终限定于某个性别(如男性、女性、间性人、双性人、无性别者、第三性别、多性别者等)。
流性人的性别流动次数没有特定限制,性别流动也不局限于某个时间。也就是说,性别在流性人一生中可以保持着无规律、间歇性动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几天一变、几个月一变、几年一变,也可能是一天内的几个小时就有变化。
相比性别光谱中的其他性别认同,流性人内心对自我性别的认知可以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性别表达范围更广,甚至有的流性人可以经历所有的性别认同。
流性人的认同可能是自发、不可预测的,也就是个人本身无法知道下一次性别流动的发生;也可能是个人主观决定的,这都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体体验。
流性人骄傲旗
流性人骄傲旗,由JJ Poole.创设,代表了流性人在性别认同上的波动和灵活性。
粉色代表女性气质,白色代表无性,紫色代表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结合,黑色代表所有性别包括第三性别,蓝色代表男性气质。
概念区分
跨性别者和性别不符者(Transgender and gendernonconforming,TGNC)是性别研究中的术语,指性别经历与其被指派性别不(完全)一致的人。流性人即为其中一种。
非二元性别者(Nonbinary)是指不接受传统二元性别划分的个体,他们认为自己的性别是多元的、流动的或者不在男性女性这个单一框架中的。流性人即为其中一种。
性别酷儿(Genderqueer)是指性别认同不局限于二元性别认同的人。性别酷儿不愿被归类于任何一种性别认同(二元性别中的男女、非二元性别中的跨性别、间性人等等)。有人自我认同为流性人,同时也认同自己为性别酷儿、跨性别酷儿等。
双性人(Bigender)是自我性别认同是在两种不同性别之间切换的人。与流性人相同的是,双性人的性别认同多具有流动性,但双性人是在两个性别之间切换或者同时拥有两个性别。双性人的性别变化在数量、分界上较为明确,而流性人的性别变化更倾向连续的、没有明确分界线的状态。
两性人(Androgyne/Androgynous)是指拥有男性女性混合特质的人。双灵人(Two-spirit)指北美原住民中具有男性女性混合特质的人,这个人在部落中也有特殊的身份与社会角色。这两类都是拥有男性女性混合特质的人,流性人与他们的区别是流性人性别认同是流动的、不固定的。
浮性人(Genderflux)是从某一个性别完全变成另一个性别。流性人强调的是在不同性别之间流动,流性人可能经历过很多种性别,而浮性人强调的是性别认同的强度,一般只经历过两种性别之间的流动。
变量流性者(Fluidflux)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性别之间保持流动性并同时呈现认同强度的流动性。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同时是男性和女性,但随时间变化这两个性别认同此消彼长,或者同消同长,或者仅其中一种性别强度在变化。流性人主要强调种类的流动性,而变量流性者不仅有种类流动性,也有认同强度的流动性,可以理解为流性人与浮性人的结合。
间性人(Intersex)指那些出生时的性特征(包括生殖器官、性腺和染色体模式)不符合生理性别的男性或女性身体典型特征的人,强调的是生理的特质。相比之下,流性人更强调内在的性别认同。此外,间性人是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体的典型二元特征的,但流性人是可能符合二元特征的。
相较于其他性别认同,流性人最显著的是,这种性别认同的变化是动态的、可维持一生的、不定期发生的。流性人与流性人之间的变化频率和特点也不一样,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生命体验。
流性人与其他性别认同不是完全独立的,也有人认为自己是流性人,同时也认为自己是性别酷儿,跨性别酷儿等。
流性人的现状
大众对于跨性别和性别不符者的偏见导致流性人可见度低,暂无明确统一的流性人相关人口数据统计报告支持。2015年,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发布的报告《跨性别者和性别不符合者的心理指南(Guidelines for Psychological Practice With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表明,跨性别和性别不符者的人口占比从1.3%到5%不等。流性人并非是现代才出现,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性别运动的发展,成长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千禧一代有更多空间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并认识彼此的性别认同,流性人的可见度有所提高。
历史沿革
流性人(Genderfluid)这个词的出现时间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流性人更倾向于自称为两性人或性别酷儿或异装者。在互联网中,流性人词条最早于2007年出现于城市词典。2014年,Facebook将流性人列入其56种性别选项中。
流性人的性倾向
性倾向是指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个体(可能是任何性别)所产生的强烈情感、性吸引的倾向,性别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在的认识。
流性人是对自己
性别认同处于流动状态的群体的统称,不是一种性倾向。
性倾向与性别认同都属于一个人的特质,它们相互独立,所以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性别是流动的并不意味着这个人随着时间变化会爱上不同性别的人。
流性人的性倾向可能是
异性恋、
同性恋、
双性恋、
泛性恋、
无性恋等性倾向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流性人的性倾向可能随着自己性别的变化而变化,也可能不变。
流性人的性别表达
性别表达
性别表达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方式来向外展现性别的行为。个体的性别表达是其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国家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以享有发展个人个性、追寻个人志向及决定个人身份的权利。
流性人的性别表达(衣着、谈吐方式等)、个人情绪可能会随着其性别认同的变化而变化,也有可能不会变化。流性人也不等同于多重人格,其性别转换并不意味着个人性格一定会转换。但是由于公众对于流性人存在有限的认知,这可能会带来潜在的歧视(如职场歧视),因此一些流性人出席公共场合时,会选择尽量保持
性别刻板印象中与自己生理性别“相符”的性别表达,来避免自己受到歧视和压力。
对流性人的称呼
英语环境中比较常见的非二元性别的性别代词为they/their/them/ze等。中文环境中较缺乏没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流性人可能会更倾向于偏中性化的性别代词。由于流性人的性别认同是持续变化的,因此如果不知道对方当下的性别认同,与流性人相处时最好直接询问如何称呼对方。
流性人群体面临的困境
心理健康受到威胁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性别友好的心理咨询支持较少,这样的环境使得流性人群体面临着精神健康方面的困扰,例如较高比率的抑郁、自残和自杀。社会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家人、学校、同伴的支持和理解能有效缓解流性人群体患心理疾病的机率,并有效降低其成人后的暴力行为及其他后遗症的产生机率。
不友善的校园环境
由于大众缺乏对流性人的了解和认识,流性人常常遭受着污名化和歧视,例如经历青少年时期的校园欺凌、家人的不友好对待。不安全的同性恋恐惧与跨性别恐惧环境也让流性人群体经历抑郁、自残、自杀,对其个人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流性人在公众中的可见度仍然有限。
更高遭受性暴力的风险
美国心理学会发布的报告《跨性别者和性别不符合者的心理指南(Guidelines for Psychological PracticeWith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表明,比起
顺性别(即性别认同与被指派性别一致的人),流性人在青少年时期遭受性暴力、非自愿性行为、约会中的性暴力和肢体暴力的风险更高。
缺乏针对流性人群体的研究
针对性少数群体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上,但系统性针对流性人群体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谷歌学术、百度学术中搜索“流性人”所获得的有效文献多为研究者针对跨性别群体的访谈,缺乏对流性人群体系统的综述。百度学术中搜索词“流性人”结果仅有2个,分别为流性人的新闻和性医学概述(其中提到流性人);谷歌学术、中国知网中搜索主题词“流性人”,并无有效以流性人为主题的相关文献。
尽管流性人群体被和其他性少数群体放在一起研究,但流性人群体面临的困境有独特性,有些与其他确定自己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群体并不相同。
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估流性人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应当增加更多针对该群体的研究。
我国性别平等相关法律政策
我国的法律与政策中,有多个条款提到不同性别应享有同等权利、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但并未直接提及“流性人”、“性别认同”等文字。学术界基于法理推论,禁止性别歧视适用于性少数群体,因为“性别”理论上应当涵盖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少数群。
流性人指的是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处于流动状态的人。我国在劳动就业、教育等多个领域推动与保障性别平等,并做出相应的国际承诺。因此,性别平等相关的法律,也适用于保障流性人的权利。不过,在性少数平等方面,我国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进步的空间。
国际承诺
在2018年6月1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8届常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国际组的负责人蒋端公使表示:“中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暴力,包括基于性取向的歧视、暴力和不容允现象。”
我国代表团在日后再次重申了这一发言内容。在2020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上,在与防止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暴力和歧视问题独立专家互动对话时,我国代表团发言道:“中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暴力,包括基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暴力和不容忍现象。”
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确立了宪法是我国根本法的地位,指出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并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因此,宪法关于公民(包括性少数公民)享有平等权益的规定也应当在各地方、各领域贯彻。在宪法中与性少数相关的内容有: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劳动与就业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第十二条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三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教育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三十七条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典型案例
案例一
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6岁的小男孩泽亚(Ziya),是一个流性人,他的内心有男孩和女孩两种性别特征和表现,这给他和家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烦恼。
《每日邮报》2015年5月6日的报道中称,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菲斯·耶德尔(Faith Yewdall)不得不深呼一口气。她6岁的儿子泽亚(Ziya)在最后一分钟,终于决定换下蜘蛛人的服装,穿上“摇滚巨星”的裙子,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菲斯(Faith)感慨说“我看到他如此的激动,我也很兴奋。”
泽亚(Ziya)喜欢粉色,小马宝莉的玩具和衣服,芭比娃娃还有亮闪闪的头带和裙子。年幼的泽亚(Ziya)深受流性人身份的困扰,在他待在幼儿园的前两周,他受到学校同学的欺凌,痛苦和不安一直烦恼着他,他变得敏感,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他的个性的一大部分也被磨灭了。“在那两周,大部分的他已经消失不见。我看着他眼中的光慢慢的熄灭。”母亲菲斯(Faith)说,“但当他穿上那条裙子,开始蹦蹦跳跳的时候,那种我担心已经消失了的快乐又回来了”她说,“他眼中的热情又重新被点燃了。”
案例二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澳大利亚12岁女孩安妮(Annie)是一名流性人,她的性别认同时常发生改变,忽男忽女,这让她十分困惑。
安妮(Annie)从10岁起就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困惑,因为自己的性别认同会在一天之内发生变化,“如果别人总是给我灌输‘你是女孩子’的观念,我会感到很痛苦;但有时我又觉得自己是个男孩子。”因为性别认同时常改变,安妮的着装也随之发生变化;妈妈玛丽塔(Marita)还特地为安妮准备了男女各一套毕业服装,以备不时之需。
流性人在不同时间会经历性别认同的改变,其内心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和表现会相互交织。
流性人公众人物
2019年,《星球大战》中的著名影星
比利·迪·威廉姆斯(Billy Dee Williams)以流性人自我认同出柜,并表示“我从未尝试做任何时期,除了保持自我”。推特上许多网友看到82岁的比利依然保持真我,纷纷表示深受鼓舞和触动。
2015年,就职于无线电一号(RTÉ Radio One)的爱尔兰籍记者乔纳森·克莱奇(Jonathan Clynch),在社交网站上更名为“乔纳森·瑞秋·克莱奇(Jonathan Rachel Clynch)”,以流性人自我认同出柜,收到了推特(Twitter)上网友的力挺和祝贺。
同年著名澳大利亚演员
鲁比·洛斯(RubyRose)发布了个人短片《Break Free》,片中鲁比演绎了自己从一名丰满的金发“女子”变成了短发身体布满纹身的“男子”的过程。鲁比个人表示,自己并非男性也非女性,而是一名流性人,TA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该视频激起了网友的共鸣,发布一周后在脸书(Facebook)上获得了200万次的观看。
在2016年的《
奇葩来了》节目中,中国籍嘉宾
超小米表示自己为流性人。超小米是中国第一个以流性人身份
出柜的公众人物,其现身促进了流性人、性别流动等概念进一步进入中国大众视野。
相关节日:国际不再恐同日
每年的5月17日是“
国际不再恐同日”(The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该节日于2004年开始设立,旨在引起政策制定者、舆论领袖者、社会运动家、公众和媒体对恐同、恐跨性别者问题的关注。选择5月17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决定将同性恋不再列为精神疾病。
“国际不再恐同日”已得到若干国家与国际组织(如欧盟议会、联合国等)的承认。大多数联合国机构也会以具体的活动来纪念该节日。
性少数组织、政府、地区城市、企业和名人会在5月17日采取了以下行动:
相关影片
《另类,爱人:哥迪和马素的故事》
上映:2006年 美国/法国
语言:英语、法语、德语
片长:55分钟
类型:纪录片
导演:芭芭拉·汉默
主演:凯思琳·查尔方特 / Marty Pottenger
《另类,爱人:哥迪和马素的故事 Lover Other: The Story of Claude Cahun and Marcel Moore》本片为导演芭芭拉·汉默的实验纪录片,通过图片、影像、手稿、戏剧、访谈记述了两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反纳粹战士哥迪·卡恩(Claude Cahun,原名LucySchwob,1894–1954)与其恋人马素·摩尔(Suzanne Malherbe,原名Suzanne Malherbe,1892-1972)的事迹。
哥迪和摩尔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他们在1910年相爱,并一起度过余生。TA们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对现身的女同艺术家夫妇。大学毕业后,哥迪成为闻名巴黎的作家和摄影师,而摩尔开始以插画家闻名业界。1932年,他们加入了反法西斯艺术家协会AEAR。在1904年德国人占领他们当时居住的泽西岛时,两人组织了一场艺术抵抗运动。于1944年被逮捕并判处死刑;他们的大部分艺术作品被摧毁。1945年5月岛上解放后,他们被释放出狱。哥迪从未从经历中恢复过来。
本片通过超现实主义的镜头,展现出一战二战欧洲性别和身份政治,以及其中被人所忽略的不公的性别政策、性别刑罚,探讨了性别流动性、流性人主体的内在性,揭示出性别流动在当代视觉文化中所处的分水岭阶段。
《有性无别》
上映:2016年 中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片长:34分钟
又名:灵魂装错躯壳 / Gender in Bias Out
类型:纪录片/短片
导演:吴叶润
主演:汪欣蕾/赵博
本片记录了中国国内8名跨性别者(或其亲属),如《爱上超模》中模特汪欣蕾、女权主义话剧《阴道说》演员丝丝,制香师雪小霖,公益负责人等。通过访谈的形式展现出他们所面临的暴力问题、工作歧视问题以及医疗等问题。
该影片如同一个小小的展示窗口,向人们揭示了性别认同流动的人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境况,以及在自我探索过程中人们会遭遇的困境和拥有的力量。给观影者一个视角,进一步思考性别流动性及相关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