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歌是古老的传统民歌。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浙江的民歌按音乐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调、莲花、仪式歌六大类,并附录生活音调。其中山歌与灯调中的部分民歌,具有较强的江南地方特色。此外,桐庐、建德、淳安、富阳四县部分乡、村,还有畲族民歌。
主要分类
号子
主要是指人们在劳动
生产过程中演唱的劳动号子。其音律、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主要服务于
生产劳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浙江地形、地貌复杂,生产内容多样,因而劳动号子品种也就多种多样,如沿海以及海岛上的
渔民号子,
浙北平原的
车水号子,
浙南山区的采石号子,水网地带的背纤号子,江河溪湖的鱼鹰号子以及
商埠码头的
搬运号子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
舟山群岛一带的《
舟山渔民号子》以及
杭州湾北岸海盐县的《
海盐海塘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
浙江舟山渔场是我国主要渔场之一。旧时捕鱼业没有机械化,渔船上的一切工序,全靠
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长期以来,遂形成了丰富的渔民号子。按工序分有:《起锚号子》(分大号、小号),《拔篷号子》(分小号、吔罗号),《摇橹号子》(分单人摇、双人摇),《打水篙号子》、《起网号子》、《挑舱号子》、《宕勾号子》、《抬网号子》、《拔船号子》等等。曲趣粗犷豪爽。
舟山渔民号子已形成系列曲调,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及地方特色,是浙江省重要的民歌品种之一。由于机械化捕鱼业的发展,劳动方式的改变,渔民号子已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因而逐渐湮灭,几近绝响。
海盐海塘号子
千百年来,海盐
劳动人民在
社会劳动实践中,由于劳动方式不同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修筑海塘工程,从挑土填基到采石搬运,从撬石到打桩,再到
砌石合龙等多道工序,因而产生了“长杠号子”,“短杠号子”,“翻石号子”,“撬石号子”,“
龙门桩号子”,“
打夯号子”,“飞硪号子”等等,人们把它统称为“
塘工号子”。同样,农民在田间地头
车水劳动时也唱出了“车水号子”以及在抬木、伐木、拉纤、放牛、打渔、搬运等劳动中几乎都有劳动号子相伴。
海盐的劳动号子,大多唱词简洁明快,曲调高亢激昂,节奏沉稳有力,旋律变化多样。一般“领句”较长,“合句”稍短。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这样的劳动号子往往体现了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劳动号子的歌唱以吆喝呐喊的特点。如龙门桩号子:“(领)桩头打得牢又牢,(合)嗳嗨啦啊唷。(领)十八级台风吹勿坍,(合)嗳嗨啦啊唷。(领)大家手里加把劲,(合)嗳嗨啦啊唷。(领)造福子孙万万代,(合)嗳啦呀哈哟!”由8个人同时操作打桩,一领众和,唱词主题鲜明,曲调舒展优美,歌唱性极强。撬石号子:“唷嗬——唷嗬喔!来嗨——来嗨嗳……”曲调热烈而流畅。翻石号子:“阿拉要——来格哉!嗳嗨要哩来,阿拉个煞,阿拉要哩来……”一唱众和,节奏比撬石号子较轻松。飞硪号子:“……飞硪号子喊起来,喊起来。喊起来,大家劲头拿起来。”节奏强烈,速度很快。又如短杠号子:“前面要
上坡,脚步稳住。前面要下坡,大家当心。来到平地,脚步加快,吭唷……”气势磅礴,节奏强烈。再如车水号子:“支起水车架扶横,吭唷。社员踏车齐上场,嗨唷。起车好像春雷响,吭唷。沟水好比海潮涨,嗨唷。车水号子唱得响,吭唷。战胜自然决心强,哎嗨唷。”农民边唱边踏水车,气氛活跃。这样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劳动号子,总是让人们追忆昔日那激昂粗犷、高扬动听的“吭——唷,嗨——哟”声。
值得一提的是,海盐
文艺工作者早在1972年就对劳动号子这一
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新配的唱词紧跟时代脉搏,
艺术形式新颖感人,并于1973年编成由男声演唱的音乐舞蹈《围海造田忙》(海塘号子)参加浙江省和
嘉兴地区文艺调演而获得大奖,此后还被拍成影片,其音乐资料被编入中央音乐学院作为教材。1998年再次编演《万众一心》(塘工号子),参加
嘉兴市首届东海明珠乡镇
文艺汇演,场景亲切动人,受到各界广泛赞誉。
山歌
主要指农村人们在山野湖河劳作行舟,或在屋前棚下休憩时为舒心解闷自娱乐时唱的一种民歌,其旋律比较舒展,节奏比较自由。
浙江平原区钱塘江以北的
杭嘉湖平原;后者占全省面积约百分之九十一,指除杭嘉湖平原以外的
两浙南北广大的丘陵山地以及沿海诸小块平原(如
宁绍平原,温台平原等)。其中钱塘江以北杭嘉湖平原的山歌,古今文人学者称之为
吴歌嘉善田歌埭头歌、羊骚头、嗨啰调、急急歌、平调。这些曲调都是各自独立的,并不是联套演唱。
小调
主要指流行于城市和乡村的
俗曲时调江浙苏杭两地为中心的
吴语地区城镇民间时调俗曲。由于小调的曲调流畅动听,易于被群众接受,所以人们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利用它来填词表达情感。浙江现代流行的小调归纳进来约有二十余种基本曲调,如《孟姜女》、《
五更调》、《
无锡景》等。
灯调莲花
灯调、莲花:主要指民间习俗节日表演的歌舞曲。在浙江民间年节灯会中,灯的品种繁多,争奇斗妍。玩灯有的是载歌载舞,有的只有器乐伴奏而不歌。茶灯、花灯、
马灯一类大都是有歌相伴的。浙江的灯调没有全省统一的曲调,大都是各地有各地自己的地方土调。其中流行范围比较广的有茶灯调《采茶灯》和一首
花灯调《腊梅花开》,而
宁波的《
马灯调》最有地方特色。
莲花落五灯会元》中说:“莲花落为丐者所唱曲名,由来已久。”莲花在浙江全省流行,有“大莲花”和“小莲花”等两种表演形式。其题材也可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词格和内容都相对固定。另一类题材是见物咏物的即兴演唱,多数是谐谑生动的吉词彩话。
仪式歌
儿歌
分少儿歌、幼儿歌、
摇儿歌。少儿歌是农村儿童在田野放牧时和相互打趣逗乐时唱的调子,有牧牛呼声、
对山歌等。幼儿歌是
学龄前儿童由大人教学时,信口吟诵的谣曲。摇儿歌是大人为幼儿催眠或与之嬉戏时所唱的歌。如《呼牛调》(
萧山、
建德、
余杭)、《放牛调》、《栀子花开》(杭州市区)、《摇儿歌》、《逗儿歌》(萧山)等。
生活音调
古代称“嘌唱”(叫卖音)。有的仅是语言、语气的强化,有的已形成曲调,在
音乐形式上大多是单乐句式的,虽未构成民歌,但与当地语言音调及民歌风味结合得较密切。包括哭腔、
搳拳、叫卖等。
畲族民歌
分叙事歌、杂歌和仪式歌。杭州流传的主要是杂歌和仪式歌。杂歌一词,是
畲族人民传统的叫法,泛指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之外的各种题材的民歌。
嘉善田歌
“嘉善
田歌”是浙江民歌中的主要品种之一。由七种不同曲调组成,即《滴落声》、《落秧歌》、《棣头歌》、《羊骚歌》、《嗨罗调》、《急急歌》、《平调》。这七种曲调,既可单独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数曲联唱。曲调极富
江南水乡特色。歌词多用“
吴音俚语,
谐音双关”。歌词的这种所谓“吴格”,与明代
冯梦龙编的吴地《
山歌》有直接传承关系,与《
乐府诗集》(宋人
郭茂倩编)中的南朝“
吴声歌曲”也有明显的
血缘关系。因此,嘉善田歌也是江南“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善田歌历来受到重视和传承,20世纪50年代田歌联唱《黄浦太湖结成亲》,在省内获奖后,录制唱片,并由
中央广播电台作为常播曲目。60年代田歌女声独唱《送粮》,全国流行并一直传唱到90年代。其间当地有两名田歌手曾获“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称号。2004年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以嘉善田歌为创作素材的音乐剧《五姑娘》获文华大奖。
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浙江民歌可查考的文献较少,目前仅能从一些零星史料中窥其一斑。
如东汉
赵晔的《
吴越春秋》中记载的《作弹歌》,西汉
刘向《说苑》记载的《
越人拥楫歌》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声歌曲开始兴起于今
苏南浙北地区。宋郭茂倩编《
乐府诗集》中所收今浙北境内的吴声歌曲,有据可查的有《前溪曲》和《阿子哥》等两种。前溪今名余
英溪,在今浙江
德清县武康镇南。南朝时当地有传习歌舞的乐坊以溪名之。据康熙《
德清县志崔颢太平御览》引
裴子野歌妓浙东的
王公贵族们当然也忘不了宴饮声色,行吟山水。晋
左思的《
吴都赋》的北朝
庚信的《
哀江南赋绍兴、宁波、
温州以及余杭等地,曾陆续出土了不少
晋代青瓷谷仓(
明器),上面
堆塑有击鼓、抚琴、吹箎、弹阮、舞踊、杂耍等歌舞伎人物群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音乐生活状况。同时,这些歌舞伎人物,形象大都是高
鼻子凹眼睛,着
胡服带胡冠,反映了北方豪族南迁后,随之带来了
中原的、乃至
西域的音乐文化。
隋唐以后,中国
经济文化逐渐南移,浙江在全国的地位日趋重要。
五代吴越国以及
南宋湖山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音乐文化的发展,唐宋时期城市音乐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形成于唐,
盛于曲子词民间歌曲体裁形式。文人骚客竞相为歌楼
教坊的歌伎们填词度曲,一些著名的唐宋词人,在浙江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如唐代
白居易苏东坡柳永柳词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有隐居
孤山李清照,避难于
婺州(今
金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周邦彦、
张先、
姜夔、
张炎等等,都曾长期生活、活动在两浙,特别是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苏东坡曾先后主事杭州,对杭州乃至两浙的市民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明
田汝成白乐天音乐文学化州 文人们的参与民间歌曲的创作、演唱活动,一方面自身从民歌中吸取了养料,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普及和发展了
民间音乐梦粱录武林旧事支分勾栏、教坊,而是
茶肆酒楼,沿街卖唱;演唱对象不是公卿
士族诸宫调即兴创作明清时期,浙江的时调俗曲发展到了高峰。其俗曲在民间流行的主要有:闹五更、
寄生草、罗江怨、于
荷叶等。这些俗曲名目大都可以在清乾隆六十年
成书的《
霓裳续谱》和嘉庆年间成书的《
白雪遗音》中找到。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的音乐工作者先后搜集民歌3000余首,编印了《浙江民间器歌曲选》、《浙江省三十年创作歌曲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o浙江卷》。众多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6年在全国业余作者歌曲比赛中,浙江作作者创作的《小蓬船》、《请茶歌》获二等奖。《美丽的心灵》获1979年全国群众歌曲优秀奖。《春江雨》、《西湖风光谁不爱》、《龙井茶虎跑水》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o音乐卷》。《五十六根琴弦连北京》、《
唤一声西子踏青去五个一工程奖杭州歌舞团张建一参加
维也纳第三届国际歌剧比赛,以圆浑厚实的音色和潇洒自如、富有感情的正统意大利
美声唱法,在247名各国选手中夺得第一名,并获得《歌剧世界》颁发的特别奖。同时,他还在
布达佩斯演出时,被评为最佳演员,获百花奖。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浙江的歌曲创作,除专业的演出活动外,群众
音乐活动也十分的活跃。五十年代,
杭州市专门建立了歌咏团体联谊会,全省相继举办过第一、二届全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并组队参加全国音乐周演出。六十年代初,浙江省又多次举办过全省性业余歌曲创作比赛、新作品演唱、
演奏会浙江省艺术节胡小娥等一批群众音乐演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