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隼

隼科隼属鸟类

矛隼(学名:Falco rusticolus),又名鹘鹰、海东青,是隼科隼属的鸟类。矛隼为中等大小猛禽,体长54~61厘米,雄鸟体重为960~1304克,雌鸟体重为1396~2000克,翼展为1200~1350毫米。矛隼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中间型,虹膜呈褐色或淡褐色,嘴铅灰色或角蓝色,蜡膜黄褐色或黄色,脚淡黄色或黄褐色。

动物学史
进化史
矛隼是从一种猎隼(Falco cherrug)或类似猎隼的祖先分化而来,分化时间在上新世到更新世的第一次大冰期(约200万年前)之后。当时广阔的草原将中亚与北极草原连接在一起,使得猎隼向北扩展其分布范围,随后到来的长达20到30万年的冰期将它们分隔开。随后,原始矛隼种群的重新分布和隔离为在西北格陵兰岛(northwestern Greenland)、埃勒斯米尔岛(Ellesmere Land)以及拉布拉多(Labrador)海岸的白色和暗色鸟类分化提供了机会,而原始的灰色矛隼则留在了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在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约1万年前),具有这些地理分化颜色的矛隼相聚并交配,但尚未达到全基因混合,因此产生了羽毛变异。
发现与命名
最早的矛隼化石发现于1972年,在捷克共和国发现了更新世中期的矛隼化石;1975年,在德国、克罗地亚、斯洛伐克、法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和西班牙发现了更新世晚期的矛隼化石;1985年,在美国怀俄明州也发现了更新世晚期的矛隼化石。
最早为矛隼命名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博士(Linnaeus,1758年),属名来自晚期拉丁语对猎鹰的称呼“Falco”,源自拉丁语“falx”,意为镰刀,指的是鸟的爪子。种名源自拉丁语“rusticolus”,意为乡下居民。英语名字“Gyrfalcon”源自拉丁语中的“hierofalco”,意为“神圣的猎鹰”。
形态特征
矛隼为中等大小猛禽,体长54~61厘米。头白色,具褐色羽干纹。上体灰褐色,具白色横斑和斑点;尾白色,具褐色横斑;下体白色,具暗色横斑;髭纹不显著,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和第3枚等长,跗跖被羽超过2/3。虹膜褐色或淡褐色,嘴铅灰色或角蓝色,蜡膜黄褐色或黄色,脚淡黄色或黄褐色。矛隼嘴锋长约2.3厘米,翅长为36~42厘米,脚长约为6厘米,尾长约为24厘米。
矛隼雄鸟翼长342~406(360.5)毫米,雌鸟翼长370~425(396)毫米;雄鸟尾长190~225毫米,雌鸟尾长235~265毫米。跗跖50~71毫米;雄鸟体重为960~1304克,雌鸟体重为1396~2000克,偶尔可达到2100克,翼展为1200~1350毫米。
白色型
白色型矛隼通体白色,背部和翼带有棕色斑点。头冠部和头侧白色,头冠部有浓密暗棕色条纹,颊部条纹少。上体淡灰棕色到暗石板(蓝灰)棕色,带有白色的条纹和斑点。尾羽有均匀的石板色,或者棕色和白色的条纹,飞羽石板色,或者棕色带有断裂白色条纹,下体暗色和白色的条纹。
暗色型
暗色型矛隼成体雄性,额部白色,有黑色条纹;冠部暗棕蓝灰色,带有黑色矛状纹;在后颈部的眼上羽毛和冠部两边下方羽毛带有白边。翕羽和肩羽暗石板棕色,斑纹淡蓝石板灰色。背,腰和尾上覆羽暗石板蓝色,斑纹淡棕暗石板色。尾下部白色,有暗灰色斑纹;―些覆羽、胁部和腋部羽毛白色有棕色斑纹;眼睛暗棕色,蜡膜、足和腿(跗跖)呈鲜黄色。雌鸟体型较大,有时体色较深。
中间型
中间型介于两种极端色型之间,但―种普通的类型是淡灰色,下体带有淡黑色斑点,以及在翼羽和尾羽羽干有暗黑色斑纹。灰色型雄鸟颜色往往比雌鸟深。
栖息环境
矛隼主要分布在荒芜的苔原带,极地林地,以及海拔至少900米的山地区域。筑巢地点在高大的悬崖之间,而觅食和捕猎的地区则更为多样化,觅食地包括沿海地区和水鸟出没的海滩。在越冬地点,矛隼较为喜爱开阔地带,常停留在农田周围的篱笆上。
矛隼常见于森林线和缓坡上,主要栖息地区包括芬诺斯坎迪亚山脉(Fennoscandia)、北乌拉尔(northern Urals)、普托拉纳高原(Putorana plateau)、阿纳巴尔小丘(Anabar hillocks)到楚科奇半岛(Chukotka)起伏的山地、科利马河(Kolyma)到白令海峡(Bering Strait)和科留克山脉(Koryak Mountains)、从阿拉斯加到加拿大西北地区的理查森山脉(Richardson Mountains)、努纳武特群岛(Nunavut)、魁北克(Quebec)和拉布拉多(Labrador)的岛屿。在加拿大育空地区(Yukon Territory),矛隼的繁殖栖息地与巢穴周围5千米内的植被特征相关,65%的矛隼栖息在无树冻原,其次是针叶林(24%),其余9%为灌丛冻原或森林;冰岛和格陵兰的大多数繁殖地点属于冻原或者缓坡,少部分栖息在沿海悬崖。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世界范围内,矛隼分布于欧洲极地地区,亚洲和北美,格陵兰和冰岛,主要居留在极地地区。但某些个体在冬季迁徙到气候较为温和的地方,如欧亚大陆、日本、美国北部。但种群大多个体在美洲不会到达美国北部,在欧洲不会到达俄罗斯中部。
中国分布
在中国冬季分布于东北地区,沿着阿穆尔河(黑龙江)迁徙到黑龙江省,可能也迁徙到新疆西北部。
生活习性
觅食
矛隼主要以野鸭、鸥、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在繁殖季节,生活在阿拉斯加和挪威的矛隼,食物中有89%及96%是雷鸟。
矛隼捕猎时更喜欢靠近地面快速飞行,依靠一次性飞行直接追击来捕捉猎物。矛隼具有杰出的俯冲能力,由于具有较大的体形和体重,俯冲可以与所有隼类中的速度最快者相媲美,同时,矛隼可以下降到地面去捕捉猎物。
迁徙
分布在高纬度北极的矛隼属于完全迁徙,而在低纬度北极繁殖的个体则不迁徙或部分迁徙。
冰岛的矛隼主要是留鸟种群,大部分成鸟冬季仍停留在繁殖领地内,部分幼鸟在出生地停留长达12周,在8月或9月离开。在冰岛南部海岸,大多数矛隼为候鸟,逗留时间为8月至次年4月;在格陵兰岛,大部分矛隼向南迁徙越冬,它们沿着格陵兰岛的海岸线迁徙,迁徙活动通常从8月下旬开始,9月初达到高峰,并在9月底结束;在俄罗斯科拉半岛(Kola Peninsula),矛隼倾向于不迁徙,通常在位于摩尔曼斯克海岸(Murmansk coast)的繁殖地点卡尔洛夫岛(Kharlov Island)过冬;在德国,矛隼冬季会迁徙至韦斯特赫韦尔砂滩(Westerhever Sand);冬季,矛隼偶尔会到爱尔兰过冬,被记录为爱尔兰奥维岛(Owey Island)和克莱尔岛(Clare Island )的早春来访者;夏季出现在挪威弗朗茨约瑟夫群岛(Franz Josef Land)的矛隼,冬季会迁徙至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在加拿大,矛隼在各地过冬,迁徙时间为九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一月,偶尔会出现在蒙特利尔(Montreal)和魁北克南部(Southern Quebec)、安大略省(Ontario)、贝尔岛海峡(Straits of Belle Isle)和圣劳伦斯河沿岸(St Lawrence)、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的温哥华岛(Vancouver Island)。
北美的矛隼在晚夏至初秋开始从阿拉斯加的西沃德半岛(Seward Peninsula)向南迁徙,可能经过加拿大的北部地区,有时会在美国的西海岸出现,然后逐渐向东南部移动;部分矛隼在冬季停留在阿拉斯加、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等地,也可能在北纬40度以北的地区出现,但较少出现在中部地区;随着气温的回升,矛隼在春季开始从南部地区向北迁徙,沿着与秋季相反的路线返回到北方地区,直至达到繁殖地。
鸣叫
在繁殖季节,矛隼会发出中等音量的叫声,雌鸟的叫声通常比雄鸟的低。在冬季飞行展示期间,矛隼偶尔发出“咯咯”的叫声;矛隼发出“kweck-kweck-kweck”的喉咙沙哑叫声来表达威胁;矛隼在受到惊吓时,会发出沙哑的“kak kak kak”声,每秒重复几次;在觅食或转移食物时,矛隼也会发出尖锐的“chup”声,最多重复20次;矛隼俯冲抓捕猎物或盘旋于巢穴周围时,其翅膀会发出嘶嘶声;当雄鸟带着食物靠近雌鸟时,尤其是在食物传递后雄鸟逗留时,雌鸟会发出哀鸣声来吸引雄性。哀鸣声是由两个音节组成的上升调用,不规则地连续发出三到十次,之间间隔一到十分钟的沉默;乞食的雏鸟会发出类似喵喵的叫声,逐渐演变为哀鸣声。矛隼会在将食物带给雏鸟时发出“咯咯”声以示到达。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矛隼雏鸟的体重增长呈现“S”形曲线,体重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12到23天之间。在这个阶段,雌性幼鸟的平均体重增加为每天59克,雄性幼鸟为每天50克。雏鸟在第四周开始拍打翅膀,雄性幼鸟在45~50天大时离巢(平均46天),雌性幼鸟在45~50天大时离巢(平均48.3天)。矛隼在两三岁时就足够成熟,可以找到配偶并繁殖后代,寿命在25到30岁之间。
繁殖方式
矛隼在繁殖季节会和配偶居住在一起,在非繁殖季节则会独自栖息和觅食。雄性大约在1月底即开始在筑巢地有领域行为,雌性则一般于3月初到达筑巢地。配对时间大约6周,最早4月底开始产卵。
雄性矛隼在求偶时会展示各种姿势和声音,包括低头鞠躬、悬崖展示、食物传递、威胁行为,并发出哀鸣、尖叫和嘟囔等声音。其中食物传递是指矛隼会通过传递食物来展示自己的繁殖能力和对伴侣的关怀,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在悬崖附近进行的展示行为有助于加强配对关系并确认繁殖地点。
矛隼交配时,雌鸟会先发出呜咽声,同时低头鞠躬,也可能直接水平地接近雄性,甚至会威胁雄鸟。威胁行为有两种形式:水平威胁和直立威胁。水平威胁时,尾部、身体和头部处于水平面,喙对准雄性,翅膀微微展开,头部和颈部羽毛竖立;直立威胁时,身体垂直,大部分羽毛竖立,翅膀可能会展开,喙通常是打开的。如果雄性有反应,就会发生交配。交配前,雌鸟采取水平姿势,发出呜咽声音,身体几乎水平,尾部稍微抬起,方向通常与雄鸟垂直。这个阶段可能持续30秒,当雄鸟显示出跃上去的意图时,雌鸟会收拢身体羽毛,蹲下身子并向前倾斜。雄鸟落在雌鸟的背上时,雌鸟把尾巴向上和向一侧移动,为交配做准备。
矛隼不筑巢,通常利用岩石突出部位的一小块平面为巢,也会利用毛脚鵟(Buteo lagopus)或渡鸦(Corvus corax)的旧巢。巢通常位于并不一定很大的悬崖峭壁处,往往在山间峡谷地带,但有时也在林地区域的树上。巢址上方往往有良好的悬挂突出物,可能是为了遮挡雨雪。同一个繁殖点连续占据多年,但相同的巢址并不总是被利用。当矛隼在树上繁殖时,就利用其它鸟类的旧巢,自己从不筑巢。矛隼巢址的一个独特特征是有大量陈旧粪便、食丸等物,往往很远距离就能见到。
矛隼的产卵过程是一个极其耗能的过程,雌性矛隼每天必须产生至少23克的“活蛋白”。产蛋前十天,雄性矛隼开始向雌性输送食物。雄性会在距离巢不远的地方开始呜叫,然后雌性朝着雄性飞去,进行食物传递。极少数情况下,雄性会直接携带食物到达巢。
矛隼通常每窝产卵3~4枚,最少为2枚,最多可达7枚。卵为褐色或赭色、上面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长径为55~63毫米,短径为46~49毫米。
孵化期间,雌鸟会不时地检查卵,确保它们没有受到损害,并可能轻轻敲打或触摸卵壳来与未孵化的雏鸟进行交流。矛隼的孵化期为34~36天,雏鸟从孵化到离巢需要47~49天,并且矛隼有所谓的同步孵化,即雏鸟基本同时孵化。雌鸟在雏鸟约9天大时才会短暂地离巢。此后,雌鸟每天会离巢约两个小时。当雏鸟达到14~25天大时,雌鸟离巢时间会加长。
近种区别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979年,矛隼被列入《迁徙物种保护名录》(CMS)附录II。
1987年,矛隼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名录》(CITES)附录I。
2008年,矛隼被列入《猛禽谅解备忘录》第3类。
2021年,矛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矛隼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种群现状
截至2019年,美国和加拿大的矛隼成熟个体数量约为3720~7450只,而欧洲约有2000~3500只成熟个体。全球范围内,成熟个体的数量估计在12600~55300只之间。全球的矛隼种群数量总体是稳定的,在北美分布 范围内有一些增加的迹象,但在部分欧洲、俄罗斯以及北极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
主要威胁
矛隼受到有机氯化合物污染的伤害,这些化合物会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导致矛隼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升高,对其健康造成影响。此外,化学物质如DDT/DDE的存在会导致矛隼的蛋壳变薄,从而影响繁殖成功率。蛋壳变薄会增加蛋的破损率,影响幼鸟的孵化率和存活率。
矛隼可能因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物的猎物而中毒。部分矛隼死于二甲基托吡酯中毒,这种农药通常用于马厩内的防虫处理,但有时会被非法用于杀死鸥类和乌鸦。
矛隼受到猎鹰市场非法捕猎的威胁。西伯利亚地区每年约有1000~2000只矛隼被捕猎者杀死,在挪威和瑞典等一些地区也发生了非法捕猎事件。同时,狩猎活动也减少了作为矛隼食物的松鸡和雷鸟的数量,造成矛隼的食物短缺。
矛隼种群受到了持续的巢窃行为的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数百枚蛋从芬兰北部被盗走;1946年,一位瑞典收集者在靠近芬兰北部孔卡门诺河(Konkamaeno)附近盗走了70枚矛隼的蛋。
19世纪和20世纪初,矛隼标本的贸易十分繁荣,许多矛隼标本来自格陵兰和冰岛。截至2005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共有超过1800件的矛隼标本,每年至少有100~150只矛隼因为制作标本需求被杀害。
保护措施
2007年5月,河北塞罕坝自然保护区被批准成为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矛隼在内的4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2014年4月13日,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举行爱鸟月活动暨猛禽摄影展启动仪式。猛禽摄影展的推出旨在希望公众关注和了解矛隼在内的猛禽,抵制猛禽走私
截至2020年,在丹麦格陵兰岛,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部分地区已进行了对矛隼的长期监测,同时至少有四个欧洲国家已为矛隼实施了育种计划。
主要价值
矛隼是鹰猎运动的主要品种之一,这项运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因纽特人会捕猎矛隼来获取其羽毛用于装饰。此外,矛隼也是北极地区鸟类观察的主要对象之一,对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相关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化
北欧国家冰岛将矛隼定为国鸟,并将一只银白色矛隼的图案镶在国徽的图案上。许多冰岛人认为这种强壮、耐寒和高贵的鸟类能成为国家的象征。
矛隼在中国古代又称海东青,在各种图画及工艺品上,经常出现其形象。元、明、清三代皇帝都会在南苑举办狩猎活动。皇帝会在高土台上纵放猛禽海东青捕捉天鹅、大雁。
辽代,为了获得天鹅体内的珍珠,用海东青捕捉天鹅。后来,驯养海东青变成辽国贵族的一种风气。辽国强迫女真族上供海东青,这也成为女真族起兵反抗的原因之一,最终女真族推翻了辽国,建立了金国;金、元时,女真、蒙古贵族也有用海东青捕猎的风俗;元代时,因取海东青飞翔速度极快之意,对燕京至济南的交通驿站名海青驿;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在南苑阅兵,当他看见臂架海东青的御林军从身边飒爽走过的时候,龙颜大悦,写了一首赞美海东青的诗,其中有“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的诗句,展现海东青矫健威猛的形象。
矛隼的古称鹘鹰命名了中国歼31隐形战斗机。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