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屯田,即直接进行海外农业投资和发展农业种植园区,这不失为有效减缓国内土地供给压力、长期稳定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一条可行的替代性途径。无论是进口粮食,还是直接对别国土地进行投资和耕种,都相当于“使用”别国土地资源满足本国粮食需求,借此解决本国粮食供求紧张和人地矛盾的双重困境。随着粮食危机局势的日益严峻,“海外屯田”话题更引人注目。
产生的原因
从开罗街头的面包店到联合国在瑞士伯尔尼召开的粮食峰会,“粮食话题”正一天比一天热。面对被称为“无声海啸”的这波危机,美国的超市开始限制顾客购买大米的数量,巴基斯坦重新推出了早已废弃的定量供应卡制度,粮食出口大国哈萨克斯坦表示要完全禁止粮食出口。英国《泰晤士报》的文章更是用“世界粮食危机将大米变成了黄金”用这样一个标题概括了粮食危机对全球的冲击。然而,在亚洲,也有一些国家没把目光盯在“限量”上,而是通过海外垦田促进本国粮食安全,日本与韩国就是其中的代表。有消息称,东京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3倍的海外农田,首尔也渴望实现同样的目标。
发展
美国、日本以及部分欧洲国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进行海外种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解决了本国的粮食紧缺等问题。
美国自20世纪以来大规模投资海外农业,现在又在巴西、墨西哥、菲律宾等国购买或租用大面积农田种植玉米,发展生物能源;日本早在1899年就有一家由官方资助的公司向秘鲁派出农场工人,有组织地开始在拉美投资农业。1917年,日本成立了专门协调拉美农业活动的机构,并在东南亚兴建农场。目前,日本在海外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相当于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
韩国粮食依赖进口,30年前就开始海外农业开发,日前有近30万公顷海外农田,相当于国内耕地的1/6。但由于种种原因,韩国海外种地项目经营状况不佳,只在俄罗斯边疆区垦荒取得一些成果,但不足以解决韩国粮食问题。2008年4月,韩国又以无偿援助的方式在蒙古获得了27万公顷的土地,是迄今韩国海外垦田的最大进展。
沙特阿拉伯表示将在近期成立一家大型海外农业投资公司,以确保本国的粮食供应。目前沙特进口大米70%来自印度,但印度宣布暂停大米出口,引发市场对大米供应的严重忧虑。此外,阿联酋的迪拜的一家私营资本公司也表示正与巴基斯坦农业部讨论投资农业的框架问题。
政策障碍
海外“种地”主要受阻于四个方面:
一是海外“种地”需前期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和荒地开垦等工作,而企业出于经营成本和利润不可能负担得起。在资金和政策扶持上没有特殊考虑和安排;
二是农业企业在国内开展农业项目享有的多项优惠政策和支持到海外反而没了。例如农业企业在国内开展高科技农业项目可获科技部门支持,扶助农民项目可获农业部门支持,贷款和融资也有相关银行和金融部门的支持,但去海外反而享受不了这些支持和政策;
三是海外“种地”涉及当地的政策等需要国家层面解决,例如本地用工比例偏高、粮食等农产品进出口受限、返销国内征收高额关税等等。
四是无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如果农业企业能更多地参与到国家援助援建项目,那么农业企业“走出去”就会更有保障,海外“种地”也会更加顺利。
西方关注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008年5月8日登了一篇由记者贾米勒·安代利尼发自北京的报道,很快被多家媒体和网络转载。文章说,在食品压力的推动下,中国正将目光投向全球农场,考虑在海外“屯田”种粮,并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文章说,中国政府正在考虑一项计划,鼓励中国企业在海外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购买农田。为此,中国政府已制定政策推动国有银行、制造企业及石油公司加强投资海外,收购土地,“但迄今为止,海外农业投资仅局限于几个规模较小的项目”。文章还介绍说,中国消费的大豆60%是进口的,这种农作物将成为企业在海外收购农田政策的支持重点,此外还有香蕉、蔬菜和食用油作物。文章援引一位中国农业官员的话说,“农业部已经和巴西就收购土地种植大豆进行商谈”。文章最后分析说,如果中国政府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购买或租用的土地上使用中国劳动力(而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一种普遍做法),这样的话,对一些国家来说,将会造成很大的问题。这篇文章发出几天后,又有西方媒体说“中国官员否认了海外‘屯田’”的说法。
有关世界粮荒的话题正逐渐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正常发展和消费挂上钩。《金融时报》的报道特意强调“中国正逐渐丧失食品自给自足的能力,原因是随着富裕程度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食谱重心正从大米等转向肉类,而生产肉类需要大量的进口饲料”。《
芝加哥论坛报》5月11日刊登了一篇同样发自北京的文章。这篇题为“粮食供应疲劳过度”的文章说,粮食危机的“根系”正在全球蔓延,从卖出天价石油的中东,到使用生物燃料的美国,再到遭遇干旱的澳大利亚,但这场粮食危机还让人们注意到一个“长远趋势”,那就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胃口”越来越大。文章借一位食品商人的话说,“只要中国一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会涨价,看看钢铁和石油就知道了。如果中国开始买玉米,那又会发生什么呢?”。
海外种地
中国人到海外“屯田”的话题,在国内也引起热议。有人说,国家应大力提倡和支持这一做法,并从政策层面上给予大力扶持。有人批评《金融时报》那篇文章的作者是“坐井观天”,又是因“中国威胁论”引发的恐慌症,中国的粮食种植目前还有大量生产力没挖掘出来,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很多田地荒弃,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种两季庄稼但只种了一季等等,因此中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必要跑到外国去“屯田”。也有人说:“为什么看到这些文章后,总是觉得中国好像危机重重?”还有人认为,如果当地生态环境没有因为“屯田”被破坏,外国政府就没什么理由反对,这是双赢的,尤其对于那些贫困国家来说是好事,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当地人的就业。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李国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海外“屯田”并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但有关部门的确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认为,整体上实施海外“屯田”的效果比较差,一般都是企业出面到国外去搞,到非洲去的比较多,因为非洲国家的地相对容易买或租。但土地买或租后,也要应对一些实际困难,如当地安全状况如何,气候条件行不行,还有当地是否存在粮食紧张问题,收获粮食后是不是很难运回来等等。李国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开垦的土地还很多,如美国有很多国家森林公园,但那都不是随便开垦的。很多国家对耕地的保护非常严格,是留做储备用的。即使要开垦出来也有个资金支援问题。”他个人认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可能依赖走海外“屯田”这条路,国外有媒体炒作这个事,可能是有这样的原因,觉得中国有这么大的外汇储备,如果哪个国家的土地允许买卖的话,中国就会去买,而实际上中国对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没有构成威胁。最近也有美国记者问李国祥“中国是不是准备到外面买地”等问题,他回答说,其实中国提出“走出去”的说法已经“很早很早了”,到国外去买地或租地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只是一种思路和尝试,但整体来说,对中国粮食供求的影响不大,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耕地全部用于农业生产能满足85%的农产品需求。
专家呼吁
有关专家呼吁,中国企业海外“种地”已不仅仅是农业企业“走出去”层面的尝试,而是探索建立海外粮食基地、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国家战略问题。鉴于目前全球及我国的粮食问题发展形势,中国亟待建立海外“种地”国家战略,从多层面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采取具体措施突破体制政策障碍。
据了解,美国自20世纪以来成为投资海外农业巨头,其大型食品公司控制着拉美地区的
热带作物生产和出口,近来又在巴西、墨西哥、菲律宾等地种植玉米开展生物能源项目。日本在1917年就成立了专门协调海外农业活动的机构,在海外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相当于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韩国30万公顷海外农田是国内耕地的1/6,沙特等国家也正在进行海外“种地”计划。中国对非农业援助较多,但经济收益不明显,有些项目甚至连年亏损,这不仅有企业自身经营水平的原因,也有中国缺乏海外“种地”国家战略的深层次原因。
专家建议,政府应从粮食安全战略高度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项目,通过提供优惠贷款或买方信贷等方式支持企业;有关部门应制定农业合作具体规划,指导企业到海外投资农业,减少盲目性和投资风险。对已经在从事海外农业的企业,政府应积极为企业服务,协调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农业企业应灵活采取将大片土地分租给当地人种植、尝试种热带经济作物等方式,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等方式创造更多效益。
中国无计划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员就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国的
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并将新增1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但中国不会靠“海外屯田”来保障粮食安全。这是中国首次制定中长期粮食安全计划。
近年来,西方媒体传言中国靠大量进口或 “海外屯田”来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中国的粮食安全立足自身,中国没有“海外屯田”计划。他说,中国还把粮食出口列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明确提出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保持中国的出口有一个稳定的增长。
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外汇储备充分,粮食一旦不足,中国购买国际市场粮食将导致国际粮价飙升,造成发展中国家买不起粮食。
中国农业科学院尹昌斌博士表示,中国粮食供给的弹性很大,一旦粮价上升,国家将采取一整套措施,粮农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产量就会随之提高。他说,目前中国粮食出口主要是调剂粮食余缺,没有大规模出口规划。尹昌斌表示,中国要首先关注自己的粮食安全,中国粮食安全了,国际粮食市场就踏实了,这就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