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权意识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产生的,是企图通过控制海洋而达到控制世界的一种政治心态。海权意识的产生经过了三个阶段:形成阶段(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过度阶段(18世纪下半期至“二战”结束),完成阶段(二战开始-)。
形成与发展
形成阶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这些早期殖民国家在其狂热的“寻金梦”指导下疯狂的进行探险活动。15-16世纪以葡萄牙西班牙为中心,在亚非拉建立早期殖民统治,海洋为两国封建君主带来丰厚的回报。由于“海权”带有封建性,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荷兰英国法国也参与了殖民扩张,这样西欧各国在围绕海洋利益上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17世纪早期,荷兰凭其发达的商品经济成为世界上强大的海上贸易国家,拥有世界上庞大的商船队,有“海上车马夫”之称。
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中期,西欧各国争夺海上霸权愈加激烈,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这时期英国为主角,英国的战舰在全球穿梭,英国的商船队在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来回奔走,一片忙碌的景象为“
日不落帝国”的兴起打下坚实基础。海洋为大英帝国带来巨额财富,通过海洋英国得到
工业革命所须的原料,同时提供了广阔市场。
过度阶段
这一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扩张,英国拥有“世界工厂”称号,为维护这一神圣称号,英国不断增强海军的战斗力,不断扩大海外殖民地,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海洋成为英国的生命基石,海洋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辉煌。
不过
工业革命在给英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为英国带来灾难。除英国外新崛起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美国,这些国家也陆续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样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遭到巨大挑战,并在“二战”后彻底被新兴的美国取代。
各国在争夺世界霸权过程中,矛盾愈发尖锐,引发两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的海洋争霸战争愈加激烈。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英国的海洋霸权在“一战”前是不可挑战的,但是“一战”后的《
五国海军条约》中遭到动摇——美国与他拥有相同的制海权。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凭借其优势地位彻底摧毁了英国的海洋霸权,这是英国走向衰落的标志,预示着“
日不落帝国”黄昏的来临。这以后美国实现全球霸主梦想,这是美国人奋斗近一个多世纪的成果。在这一时期,英国由盛到衰,美国由弱到强,都是伴随着他们的海洋控制权的变化而变化。
完成阶段
二战以后,美国人清楚的看到了海洋所蕴藏的价值,一批有远大战略眼光的地缘战略专家们不断完善海权理论,为美国政府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些人的理论在美国的以后近半个世纪扩张中得到证实。
在众多的地缘战略专家中有一个人特别需要提出,这个人就是马汉。马汉这人总结近5个世纪的历史经验,提出大国兴起的关键在于制海权——凭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让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海权论是继陆权论,空权论的又一伟大战略理论。而他的潜台词并不是说一个国家的舰队能在茫茫大海自由游弋就足够了,通过控制主要航道,获取海外资源才是制海权的真正目的。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他靠着举世无双的12支航母舰队和星罗棋布的军事基地,控制了全世界海洋的16条战略航道。美国信奉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信条,在这个信条下通过一系列战争商业及其他手段,发展成为今天的超级大国——一个控制世界霸权与世界资源的大国。
近期美国提出“千舰海军”计划,并在世界范围内邀请各有“诚意”的国家加入其计划。明看是更好的进行反恐合作,其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这个计划去窥视各国海军力量,控制各国海军,以维护其世界霸权。“千舰海军”的游戏规则是由美国制定,鬼才知道他在计划中耍什么花招。有一点很明确:美国把世界的海洋当作自己私有财产,他不会让任何一个国家去染指。
必备条件
文化底蕴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让中国人在心中对土地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心理。 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形成时间早且延续时间长,我们知道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顶峰是西汉时期,也就是说在以后长达两千年中,中国农业生产力是在原地打转,这样,在中华民族意识层面上就形成了一种自闭狭隘的小农生产意识。这种小农生产意识经过长期的积淀,再经济上产生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上层建筑上产生的是高度集中专制的封建制度。
人们对外界的好奇心被遏杀,国人缺少一种创新精神,致使中国在几千年中生产力发展缓慢。在缺少好奇心这种情况下,国人心中就没有欧洲人那种探险欲望,滋生一种夜郎自大的虚荣心。我一直在迷惑:大明水师的规模远远大于当世界上任何一支海军规模,若是明朝皇帝下令向外探险殖民的话,今天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还有一个问题,有人说发现美洲的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我就在想:他既然发现了美洲为什么明朝不在那里建立统治,或者说是宣布那里为中国国土?原因是什么?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另一方面严重的阻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经济体制的落后相应的政治体制落后,致使综合国力的落后。在整个世界向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中,中国与世界不同步,走不同的道路,形成不同的结果。美国的一名知名学者在
《大国兴衰》中指出“十八世纪中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的32%,全欧洲仅在23%。”我们想一下这个奇怪现象:康乾盛世(最后是1795年)与1840年的鸦片战争相差仅有45年的历史,而在45年中,中国经济由世界第一却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局面。
当西方各国拼命革新生产力,不断完善自然科学理论的同时,中国却在“天朝圣国”的迷梦中遨游,这虚伪的光环遮挡了国人的眼睛。在人类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当西方的炮舰打开中国国门时,我们才猛的惊醒过来,悲哀的是惊醒过来的也是一些少数人。西方侵略愈来愈烈,而普通民众愈来愈麻木,当鬼子的钢刀架在脖子上是,还企求上苍的救助。
生产力水平
众所周知,近代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榨。这些侵略者凭借起发达的军事工业,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横行霸道。他们掠夺中国的财富,本来落后的中国被这些侵略者蹂躏之后变成一副烂摊子。
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落后。面对这样一个帝国主义留下的烂摊子,发展是何等的艰难。但是让人自豪的是:在近半个多世纪发展过程中,中国在共产党的指引和人民的奋斗下,各项产业飞速发展,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善。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中国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例如海底资源的开发落后等。另外,中国的商品生产大多数为内销国内市场,外销产品有限且品种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航运业不够发达,海洋为我国人民带来利润不是很大,所以国人忽视海权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所以传统农耕文化的沉淀及现实海洋利益的微小是中国人海权意识薄弱的关键原因。
必要性
国际形势
海权,这个几年前仅限于国内学术界的词汇,如今正在走向时髦。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曾经表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19世纪美国海军战略学家马汉甚至声称“海军即海权”。国防大学海军少将杨毅对《
国际先驱导报》指出,“中西方对海权概念理解上的差异表现出双方战略文化的差异。”海权观影响海洋战略,西方扩张性的海洋文化注定了其对外侵略殖民的海洋政策,中国农耕文明相对内敛带有更多和平的色彩。
有国内学者指出,以强调海军力量和海上控制为主的观念是传统的海权观,而认为海军力量、海上安全同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科技并重的观念则是新的综合海权观。无疑,此次中国受调查者的海权观走在了世界潮流的前沿。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
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中国自始至终都面临“海陆分裂的二重国家性格”,这在明清之际表现的尤为明显。
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为拓展海外市场,更没有侵略的目的,不惜耗费财力却只是为了施展“天国的恩惠”。
对此,一名来自福建三明的网友结合近代中国遭遇的海上侵略评论称,“一个开放性的海权观,要比十支航母编队更有价值。”而在本次调查中,只有不到1%的受调查者接受“中国传统上一直是陆权国家,所以没有必要提倡海权观念”的看法,而99%的受调查者都认为海洋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中国有必要提倡海权观念。
维权意识并不差
在2001年4月,网络上一篇题为“这就是中国的海权意识?”的贴文认为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和满清时代一样无知,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今,形势正在发生好转。本次调查显示,64%的受调查者承认中国人有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而持有“最近发生的与中国有关的海洋争端和侵犯事件与我无关或不足为患”观点者只有4.2%。
一位在凤凰网上参与调查的网友APNIC评价称,“近代中国的敌人都是从海上打进来的,建设强大的海上长城,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的心声。”从其他一些受调查者在评价中也表达类似观点来看,近代史上的耻辱其实已经为中国公民海权意识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海权受侵害的事件则进一步唤醒了这种意识。
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该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中国外交部提出严正抗议,指出中国对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从本次调查来看,这起争议经媒体的大量报道,引起的绝不仅仅是对这起侵权事件本身的关注:57.3%的受调查者称,在知道菲律宾立法夺取中国岛屿的新闻后,持续关注该事件的进展;而36.3%的受调查者则开始对如何维护中国海洋权益这个话题感兴趣,或有所思考,或与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