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是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12月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象山县境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海洋渔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简介
象山县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是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港、滩、涂、岛资源的地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数6个。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象山人民创造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海洋渔文化,并成为象山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象山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历史沿革
2010年6月,文化部批准建立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3年2月,《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文化部批准实施。
2019年底,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021年5月,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正式颁牌。
保护情况
1.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贯彻落实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出台
《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象山县创建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等。调整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宣传部长及副县长任副组长。制定《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方案(2021—2025)》,明确今后五年建设任务,并对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动。
2.进一步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完成全国民俗类非遗项目记录与保护研究项目试点“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影像记录,以及谢才华、张德和两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影像记录。不断完善四级名录体系。完成非遗基础数据梳理归档,共计整理文字30余万字,图片2000余张,视频29个,书籍17本。建成县非遗馆,全方位展示161个非遗项目,累计接待访客1万余人次,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等活动30余次。
3.进一步增强社会协同参与。着力推动非遗进校园标准化建设,从管理机制、课程建设、活动成效、课题成果等方面制定量化评估标准,已认定非遗教学传承基地27个,其中有6个基地编印了校本教材,涉及非遗项目30余项,年培训学生超过5万人次,带动了近10万市民参与非遗保护传承。非遗志愿者保护团队采用培训制和考核制相结合的动态管理,累计开展各类非遗活动200余次,培育了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追随者及非遗产品的消费群体。
1.着力突出开渔节引领。连续举办23届
中国(象山)开渔节,今年创新采用“云开渔”模式,运用网络直播、网红带货、抖音短视频、“云系列”等方式,全景展示祭海礼仪、如意信俗、石浦鱼灯等海洋渔文化活动和技艺,深受游客欢迎。据统计,共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56家媒体平台参与报道,各网络直播平台观看人数达960余万人次,同比增加860%。开渔节期间,还承办了浙江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现场会。
2.着力推动渔文旅融合。立足海洋渔文化全域保护,全力打造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推出以非遗传承人与民宿“联姻”的非遗民宿创建试点13家,创建非遗体验基地17个(其中5个获评全市首批非遗体验基地),绘制“43个非遗点位+旅游景区”的象山非遗手绘地图。打造蟹钳港景区等一批海洋渔文化研学旅游基地,设计推出赶海扬帆、渔港风情等6条海洋渔文化体验产品线路。投入2.1亿元,建成集海洋渔文化展示、研学、创意、旅游为一体的中国(象山)海洋渔文化展示馆,并于2020年9月底试运营。加快推进总投资约80亿元的石浦渔港古城提升及二期开发项目,拟打造为集海洋文化、渔俗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为特色的渔港旅游目的地,现已完成项目总体规划编制。现已建成文化类规模景区5个,其中省非遗经典景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市级旅游研学基地2个。
3.着力激发渔味创意。深入挖掘象山渔鼓、渔民号子等非遗项目,推动非遗队伍、非遗美食、非遗技艺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打造多样化海洋渔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和产品。如石浦渔港古城新增鱼骨画等海洋渔文化特色非遗店铺11家,并试水“沉浸式”旅游,创作《巡司衙门断案》《渔家嫁囡》等走街情景剧,以轻松诙谐的表演方式让游客感受石浦的民俗风情和渔文化特色。举办首届“吉祥东海·象山游礼”旅游商品大赛,吸引300余件作品参赛。另外,竹编“包罗万象”荣获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海仁竹根雕渔文化茶道系列产品荣获第二届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
1.持续建设乡风文明示范线。深入挖掘渔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等海洋特色文化,积极整合各类资金、政策、资源,以农村道路为纽带,把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生态相似、经济相融的村镇串点成线,倾力打造一批以“非遗保护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示范线,使之成为“看得见山水”的美丽风景线、“记得住乡愁”的民生致富线、“留得住乡情”的乡村文化文明线。现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成功打造市级乡风文明示范线14条,带动周边村庄集体经济、企业、村民收益年均以15%的速度增长。
2.持续建设乡村特色非遗阵地。建成乡镇综合性传习中心9个,每年开展展览、培训等活动300余次。其中,茅洋乡非遗传习中心以竹文化艺术馆为核心,并配有培训基地、音乐咖啡吧、民宿等空间。定塘镇以非遗+餐饮、非遗+旅游、非遗+农业等方式全面推进非遗小镇建设,并创建我县首条集展示、传承、体验为一体的非遗街区,累计开展大型活动20余场。
3.持续开展乡村特色渔味活动。广泛开展非遗半岛行系列活动,以自主点单方式为文化礼堂配送传统戏剧、曲艺、非遗课堂等478场。在旭拱岙等7个村推广“艺+堂”项目,新建4个乡村文旅周末剧场、1个乡村文旅中心,将渔文化作品送进文化礼堂,累计展演42场。打造以《打鱼归来》等10支原创作品为核心的《渔歌组歌》,并被列入省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重点任务
做好保护文章,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强化母体环境保护、贯彻分区保护策略、加强阵地建设和理论研究支撑,全面推进文化生态整体保护;
做好创新文章,挖掘IP提形象、创作精品促发展、活跃节庆引流量、组建队伍强力量,扩大文化生态传承展示;
做好融合文章,推进“文化+旅游”“渔俗+美食”“工艺+创意”“非遗+科技”的融合,转换文化生态保护成果。
重点建设项目
一个核心区:东门岛村。按景区化思路规划建设好东门浙江渔业第一村,变原生态渔业生产生活场景为风景,推出晒鱼鲞、织渔网、修船厂等旅游场景,提升非遗主题公园、非遗传承所、研学基地等硬件环境。
一个民宿村:沙塘湾渔文化民宿集聚村。将沙塘湾打造成具有浓浓非遗味儿的民宿集群、非遗会客厅。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非遗民宿,并形成可以在全国推广的非遗民宿标准。
一条古街:渔港古城历史街区。把渔港古城建设成以“渔乡味、年轻态、烟火气”为方向的渔文化历史街区。
一个体验区:渔人码头。在石浦港畔打造一个吃、住、玩、购为一体的渔乡风情体验综合休闲中心。
一个渔市:石浦特色渔市。在石浦打造一个可以供市民和游客线上线下交易的渔货市场。
一座展示馆: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完善海洋渔文化馆的功能及业态,策划开展渔文化主题活动。
一座文化生态岛:花岙海岛公园。结合创建,深入挖掘花岙岛海防文化和非遗内涵,打造文化体验场景,建设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海岛公园。
一个特色景区:半边山旅游度假区。推进东海半边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等创建,充分融入渔文化元素,沿街设置非遗店铺,广泛开展渔味活动。
一个渔文化主题酒店:鹤浦爱琴丽旎酒店。以圣托里尼、爱琴海、希腊神话为灵感,结合原生态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打造集文化养生、儿童研学、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酒店。
一个滨海康养度区:中国渔村。突出渔村风貌,展示渔乡风情,力争建成一个具有滨海渔文化特色的集度假、演艺、海洋游乐等为一体的国际滨海康养度假区。
一个IP:最美海岸线IP。将最美海岸线IP作为城市形象来推广和运用,运用于城市建设、旅游行业、餐饮行业等。
一句口号: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宣传口号。打响“万象山海,千年渔乡——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和“石浦——一座活着的古渔镇,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核心区”。
一组曲子:征集“新”渔光曲。征集反映海洋文化、海洋文明的经典乐曲“新”渔光曲。
一组渔区节庆:中国开渔节。创新方式,将中国开渔节做强做亮,打造永不落幕的开渔节;重点打造十四夜,开洋、谢洋节,三月三,关公磨刀节等具有渔区特色的非遗类民俗活动。
一个论坛:中国海洋论坛。将中国海洋论坛办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有特色性的主题论坛。
一味佳肴:象山海鲜餐饮。推出十道能够叫得响、推得出、群众认可度高的海鲜美食,重点打造一个标志性特色美食,打造海鲜餐饮旗舰店。
一个品牌:“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文旅品牌。策划开展“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踏沙季、赶海季、品鲜季系列活动,开展“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IP和产品宣传推广。
一组文创:渔文化系列文创。通过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研发一批具有象山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旅创意产品。
一场运动:渔文化滩涂运动会。提炼渔区传统劳作技艺,创新转化为渔区体育运动项目,打造特色滩涂运动会。
一个考古见证:横湾沉船考古发掘。科学、系统、专业、规范地获取沉船本体及其相关历史信息,妥善做好船体和船载文物的科技保护,推进沉船展示和利用,彰显古海丝之路的辉煌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