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

海河水系卫河支流

淇河,中国华北地区河流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水系支流卫河的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棋子山,流经山西省陵川县、壶关县,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鹤壁市淇滨区淇县浚县,在浚县刘庄与共产主义渠交汇,同时穿越共产主义渠,向南至浚县新镇镇淇门村的小河口东流入卫河,全长161公里,流域面积2248平方公里,属海河流域。

干流概况
淇河,为卫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方脑岭,流入河南省后,经辉县、汤阴等县,在浚县刘庄与共产主义渠交汇,同时穿越共产主义渠,向南至浚县新镇镇淇门村的小河口东流入卫河。全长在新村站以上为129.7公里,集水面积2118平方公里。
河源段
据史料记载,淇河有三个源头,即北源淅水河、中源赤叶河、南源沙窑河,且源头均在山西省陵川县境。根据支流最长为源头的原则,淅河则应为淇河之正源。
北源淅河,系淇河的较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淅水村(据今人考证,淅河应为浙河。陵川县有浙水村而无淅水村)。由发源于山西省壶关县的东井岭处的王莽河及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六泉乡的淅水河在桥上村相汇后形成淅河之水,此间还有从河道北边和南边多个峡谷中流出的河水汇入。淅河往下注入弓上水库,在合涧镇嘴上村西入林州市境,过合涧镇、经万泉湖,原康镇、桂林镇,到临淇镇河口村与南源汇合为淇河,总长约90公里,在林州境内长约35公里。淅河在枯水季节潜入地下,到桂林镇千家岗村潜水出露。淅河流域地形复杂,合涧村以上河床较陡,两岸冲沟发育,合涧村以下河床略为平坦。降水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多集中在汛期。淅河两岸有较多的泉水出露,较大的泉水有石门寺泉、康王泉。由于淅河纵坡差很大,两岸多山谷,每逢大雨,山洪陡涨陡落,水势凶猛,行人涉渡困难,当地群众有“淅河不过膝”之说。
干流段
林州市境内,淇河干流,自临淇镇河口村东流,穿越临淇盆地,到五龙镇黄花营村东入鹤壁市。在林州市流域面积8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9.4%。有4条较大支流,即淅河、苇涧河、野猪泉河、湘河。流域内有合涧、桂林、原康、东姚、临淇、五龙、茶店等乡镇。年平均径流量为4.8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量变幅在1.4~13.3亿立方米之间。淇河两岸泉水也较多,有欠十步泉、梨林泉等。淇河从河源到李家寨一段,河谷窄陡。李家寨村到五龙镇花地村,因流经临淇盆地,河床平缓,易发生水灾。淇河水源较充沛,是林州市南部人民饮用水和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新中国成立后,在该流域上游建成石门水库,起到了消洪、缓洪的作用。
鹤壁市境内,于淇滨区大河涧乡西南部入境,境内长度76.6公里,流域面积288平方公里。淇河自大河涧乡将军墓村西入鹤壁市淇滨区境,曲折弯转向东南流至大赉店镇堡上村出境,境内全长约44公里,流域面积超过1255平方公里,河面自然落差近120米。淇河鹤壁市郊区段正处于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的重要河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历史上两岸茂林修竹,有竹园、桑园等村名。
在淇县,过高村镇,南流进入浚县境内。
在浚县,过卫贤镇与淇县西岗镇交界,至淇县、浚县、卫辉市交界的上乐村镇小河口村汇入共产主义渠东入卫河。同时穿越共产主义渠,向南至浚县新镇镇淇门村入卫河。
河道特征
贺家村以上,河行于丘陵山区,坡陡流急,河槽多深潭,跌水很多,最大跌水在白王庙西,落差6米,河床比降大,自上而下,由1/200降至1/700。贺家庄以下,河道进入平原,比降骤减,两岸地势平缓,逐渐以人工堤防束水,以防山区洪水漫溢。
河道变迁
淇河古时曾为黄河支流,属黄河水系。古淇河并未注入卫河,而是流至浚县申店(古宿胥口处)后,折向东北流,经官店、同山、白祀山、枉人山、瓮城、蒋村,再向前行注入古黄河。公元前494年,即晋定公十八年,因黄河改道,淇河南注,申店以下淇河故道断流。公元204年,即东汉汉献帝建安九年,曹操率军遏淇水(即淇河)入白沟(即今卫河),淇河成为卫河支流。
水文特征
淇河为山区性河流,洪水峰高量大,新村水文站观测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956年的3590立米/秒,每逢涨水时,经常因卫河顶托而漫溢。日最小流量为1958年4月29日的0.08立米/秒。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8年的资料,淇河新村站的年平均流量为16.96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5.35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为1956年的16.46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79年的1.38亿立米。
主要支流
中源赤叶河,为香磨河上游源头,香磨河上游由六泉河和赤叶河两条支流组成。六泉河源出冶头附近的老牛湾,流经石家坡、西湾、六泉、沙场等地,赤叶河源出冶头南附近的畈脑岭(方脑岭),流经土窑、小垛、井河、高家、赤叶河等地。这两条支流至隔河相汇,继续东流,经西掌洼、嘴上、至东双脑一直进入河南辉县。在辉县南寨镇石门口村西红色娘子桥西南与南源沙窑河汇合。因该河下游沿岸的居民,自古以来利用水力设置水磨磨粉造香,故而得名香磨河。香磨河在赤叶河东7.5公里的乱石泉,有零点四三秒公方的清水外溢,再向东至香磨、石涛,增为零点四五秒公方,至滴水清增为零点五一秒公方。它的水位季节性很强,旱季水量不大,雨季洪水增多。年经流量共有一千一百八十三万四千公方,占全县年经流量的9.4%。香磨河全长35公里,河床均宽40米.流域面积达11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8%。这条河的流域境内全部是石质山区,且两岸山崇峻岭、悬崖壁立、涧深谷险、坡度急弯、水资源丰富。流至东双脑附近的滴水清,河水从天然落差高达65米的峭壁之处猛泻而下,形成了著名的“灵泉瀑布”。我县人民为了开发利用这条河的水力资源,从1975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东双脑水电站,至1978年7月投产发电。
南源沙窑河,源头在山西省陵川县古郊乡昆山村西莲花山下的老潭根。是由源于老潭根的沙窑河、源于王莽岭北坡的龙潭沟河、源于辉县市郭亮风景区的郭亮河以及附近山上的山泉汇合而成,统称沙窑河。在辉县,过三郊口乡,在南寨镇与中源汇合,继续东流,过要子街村进入林州市境内,过临淇镇北流,至河口村汇合北源淅河,为淇河。
香磨河,属南源沙窑河水系。发源于陵川县东部山区冶头乡黄松背、赵迪岭、棋子岭一带。流域面积118.3平方公里。主河道全长30公里。河床平均宽30多米。流经陵川县冶头、六泉两个乡镇,经河南辉县三交口一带注入卫河。
北召河,属南源沙窑河。发源于陵川县和村、刘家庄等地。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0公里,河床平均宽50多米,流经陵川县平城镇,出境后,流经壶关县树掌、神郊、桥上等乡镇注入卫河。为季节性河流。
郊沟河,是淇河的一级支流,属淇河支流(北源)淅河的上源,在山西省境内为独立水系。郊沟河发源于长治市壶关县东井岭乡岭后底村西,河流先向东北流过常行、崔家庄,而后朝东经大坪、大会、磨掌、芳岱、西柏板、土谷堆、盘底、桥上、大河、杨家池、东川底、南坡等村,在南坡村东流出山西省境,进入河南省林州市称为淅河,在流过林州市合涧镇后,转向东南,在林州市
万泉山泉:又名石门寺泉,位于临淇镇石门寺村附近的万泉山,为林州最大的一处泉群,出流数十处,汇合涌水量为0.1~0.9立方米/秒,泉水汇入淅河
康王泉:又名南觅泉,位于原康镇南觅村康王庙西,涌水量随季节变化,缺水季节,泉水干涸,雨季泉水涌出量可达1立方米/秒,泉水汇入淅河
梨园坪泉:位于石板岩乡梨园坪村,旱季涌水量较小,约有0.05立方米/秒,雨季涌水量大于10立方米/秒。汇入淇河。
万泉湖,位于林州市南部重镇一一临淇镇境内,在林州市南30公里处。豫北三大涌泉群之一的石门涌泉在此汇流成湖。是林州主要风景名胜区之一,这里有豫北最大的涌泉群--石 门涌泉,属淇河支流。大小泉眼百余个,汇流成长4000余米,宽100余米,深20余米的湖面,故称万泉湖。
水利工程
支流郊沟河流域内有小(1)型水库1座(磨掌水库),旱井18147眼,旱池265个,以及七里栈供水工程等4个提水站等水利工程。磨掌水库位于郊沟河上游树掌镇磨掌村,1960年7月竣工,属小(1)型的,总库容53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2平方千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31米,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标准达300年一遇。
七里栈供水工程,将流域内的七里栈泉水提引到壶关西部浊漳河流域的缺水区域,解决约13万人饮水困难及部分工业用水,提水流量0.106立方米/秒,是壶关县较大的供水工程之一。
盘石头水库千鹤湖),位于海河流域卫河支流淇河中游,是《海河流域规划》选定的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915平方公里,总库容6.08亿立方米,淹没面积13.3平方公里,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输水洞、泄洪洞和电站。 大坝坝高102.2米,坝顶长621米。水库移民涉及鹤壁安阳两市三乡(镇)15个行政村18000余人。2000年4月前期工程导流洞开工。2000年12月大坝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参建各方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2001年12月实现截流, 2002年7月输水洞工程通水,2004年5月通过下闸蓄水阶段验收,2005年底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2007年6月29日下闸蓄水。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700余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56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6万立方米,钢筋制作安装11202吨,金属结构安装1251吨,机电设备安装6台(套)。
石门水库,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苇涧村南1公里处,兴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苇涧村以南的多条山沟里德积水汇聚而成,丰水季节,水面可沿峡谷上溯数公里,水库上游无工厂企业,故水库水质良好,2009-2010年,临淇镇兴建“纯洁用水工程”,数十个行政村的自来水源皆来自于该水库。该水库亦是淇河南干渠的引水源之一,灌溉着临淇镇、五龙镇的数十个村子的农田,是淇河上游的重要水库,哺育着淇南人民。
弓上水库,弓上水库位于林州市与山西省交界处,水库从淇河上游的淅河引水,水源流域在山西省壶关县、陵川县等区域。弓上水库总库容为3191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1562万立方米,主要供应林州城区用水。
刁公岩水电站,隶属于林州市五龙镇河头村,位于五龙镇河头村东淇河北岸的刁公岩。该站1985年开工建设,历时3年,1988年1月5日,l#、2#机组投产发电。该站设计容量为2台500千瓦机组和1台250千瓦机组。电站动力水源依靠淇河水,采用低坝引水式发电。用10千伏线路送至河口水电站并入系统电网。
共产主义渠,1958年开工建设,因冀、鲁、豫三省人民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共同修建而得名,原为引黄济津和引黄灌溉工程。该渠从焦作市武陟县秦厂起至浚县王庄乡老关嘴入卫河,全长156.5公里,其中浚县境内渠长44.2公里、渠底宽50米、渠口宽80米至100米,沿途建有多个提灌站,天旱时引黄河水灌溉农田。1962年停止引黄后,共产主义渠变成防洪排涝河道。
荷花渠,位于泽下乡,以淇河为水源。1957年由岭南、岭后、荷花等3个村修建。渠长12公里,宽、深各0.7米,可灌耕地1600亩。
淇河渠,位于淇河畔,以淇河为水源。1955年动工修建,1956年9月竣工。总干渠长1.4公里,淇北,淇南2条分干渠总长44公里,9条支渠总长61.8公里。是林县南部重要的引水工程,灌溉面积5万亩。
流域文化
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淇水流域繁衍生息。淇河中下游仅七八十公里长的左右岸,就有新石器时期至东周的古文化遗址65处。汉魏以后的古遗存、古石窟、古墓葬,更是数不胜数,土岸上裸露的典型古陶、铁残片俯拾皆是。紧靠淇河西岸的花窝遗址,经碳素测定,距今已有7130年,花窝遗址东南的石河岸遗址,是一处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与两遗址隔河相望的大赉店文化遗址及顺河向上不远处的辛村文化遗址,于1932年发掘时,曾轰动国内外考古界。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被国民党南京政府于解放前夕运往台湾,1960年,因这些珍贵文物运到美国展出,文化部发表抗议声明,郭沫若沈雁冰等540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发表抗议书,在国际文化界掀起轩然大波。
西周时卫国在各个受封的诸侯国中,受封时间早,受封疆域大。朝歌原为商纣王的都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众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居各国之前,所以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是相当强盛的,卫为“诸侯之长”,保持了长时间的方伯地位,显赫一时。与之对应,卫国的文化也比较发达,特别是诗歌和音乐的盛行举世瞩目。
淇河,是一条产诗出歌的河。自古以来,她倍受文人学士、骚人墨客的青睐,历代描写和赞美淇河的诗文非常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采自淇水卫地一带的诗歌有近五十篇之多,其中集中在“邶风”“鄘风”“卫风”中的就有39首。康叔被封为国君的卫国,本是由原来的邶、鄘、卫三地合并起来的,因此三地的民歌(风)也就是卫国的民歌。这一点是诗经研究者的共识。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北伯鼎跋》中认为“以卫诗独多,遂分隶于邶鄘”,就是说卫国的诗歌特别多,而邶、鄘则很少,当初编《诗经》时,把卫诗分给邶和鄘一些。今人金启华说:“邶、鄘、卫是武王克商后所封的三国,以后邶、鄘为卫所并,故而邶、鄘两部分的诗,实际上是写卫国的事”(《诗经全译》)。他还说:“所以我们说《邶风》、《鄘风》、《卫风》,从地区的毗连和事实的描写来看,虽然分之为三,但实际上可以说就是卫国的诗。” 清代著名的经史学家、训诂大师孙诒让在《邶鄘卫考》中也指出:“周公以武庚故地封康叔,实尽得三卫全境,……故采诗者于三卫不复析别”,就是说周公将原来武庚所在的朝歌封给康叔作卫国的都城,而卫国其实包含原来的邶、鄘、卫的全境,所以采编《诗经》的时候,邶鄘卫三地的诗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别。
淇河秀美的风光,引得世世代代的人们赞美她歌颂她。《诗经》中的淇河总是那么美,诗中表达的思想总是那么浪漫,展示的民风总是那么淳朴。诗经,淇河,让人向往,超越时光。
据考证,现存历代游览吟咏淇河的诗文有300多首。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近40首。而在《诗经》中,有39篇诗歌是直接描写淇河风光的。其中的《》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诗中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说的就是淇河。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长江、黄河,没有哪一条能像淇河这样的河流在那样的时代就如此被人垂青并颂咏。淇河的历史地位和曾有过的影响由此可略见一斑。部分诗句摘录....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南乡子》 佚名
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八千里,忱酬!荫庇昆黄到永久。
卫武修篁幽,六七贤圣居宸楼。神勇荆轲疏大义,风流!骄子荟萃写春秋。
淇河不仅是一条清洁的河,更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形成了独具风骚的淇河文化。河水流经太行山脉诗经悠悠令人神往
淇河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流。它孕育过一代商王朝,哺育过众多英杰。大禹周文王鬼谷子王梵志花木兰许穆夫人、黑山军首领张燕、唐代诗人王维、文豪罗贯中等都曾在此留足。沿淇河溯流而上,有丰富的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西周辛村墓地、黑山农民起义军遗址、罗贯中晚年隐居处、淇河天然太极图、青岩石窟、白蛇洞、白龙潭、白龙庙、鸡冠山、隋唐双塔寺盘石头水库千佛洞等景点都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