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发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主持修纂的《清涧县志》,是现存最早的清涧县地方志,也是与清涧的社会历史文化相关最早的完整历史文献。
文章内容
全文
《清涧县志序》
夫志以纪实也。郡邑有志,山川险易,土地饶乏,田赋物力之盈诎,官师人物之良否[2],士习民风之淳漓[3],备载于斯。采风者按图而稽,了若指掌,则纪载之中,寓有考核;官斯土者,然因乃厘革[4],斟酌调剂,彷故实而法懿美[5],因时弊而施补救,则纪载之中,又寓有观型。志,固一邑之实录也,而龟鉴[6]因焉已。
清志,创始于前宰阮公孝,再成于陈公汝元,悉心舆图,演为治迹,是志与政相通也。兵燹[7]之后,残编毁于蠹鱼[8],梨枣付之回禄[9],版籍弗存,考衷何由!惟我皇清定鼎,法令一新,然因革损益,每考掌故,清[10]固边荒,下邑风土人情,犹有先代之遗,问志则阙略[11]弗备,文献之谓,何而听其湮没无征耶。余承乏斯邑,与学士大夫商确,及此忾然怩然。乃时当旁午,诸务未遑,有志弗逮。会太史蕊渊白公[12],以读礼旋,祥禫[13]之后,余执畴昔,博采故老传闻,间有记忆,阮陈一二旧什谒庐就正[14]。公以纂修大训之手[15],敷以雕龙绣虎之才;雪楞白子[16]素承家训,绍述有源,又以身为阅历者,藻以风雅,如数家珍;兼之诸绅士各以见闻所及,汇为四卷。
首以地理志,形胜也;次以建置志,观瞻也;次以祠祀志,对越也。任土作贡,则田赋有志;分职授政,则官师有志;地灵人杰,贤哲兴矣,人物不可以无志书;升抡秀誉,髦彰矣,选举又不可以无志书。
成不惮碌碌,因人成事之诮[17]。欲授之梓[18],旋承大方伯[19]陈公纂修通省不遗于清,屡捧檄催,爰录册。而上之人曰:“省有志矣,兹何庸赘!”余曰:“否。省志其要,清志其详,辟如身之有臂,臂之有指,大小虽殊,血脉流贯,无少间也。语不云乎:海为百谷之王[20],支流余派,亦自成渠;泰为群岳之宗,寸壤卷石,亦自为垒。清虽弹丸黑子,职方氏[21]之所不遗,则星拱棋置,以翊全秦之盛[22],以成一邑之观者,岂赘庞也哉!”余故付之剞劂氏[23],俾观风者不择葑菲[24],守土者有所验证,斯志亦庶几有小补也夫!
时顺治十八年,岁在辛丑,清和月分龙节之吉[25]。
赐同进士出身知清涧县事廖元发谨撰[26]。
注 释
[1]:本序自顺治十八年后,历代《清涧县志》中均有记存。本文选录的序文,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之馆藏古籍善本:顺治十八年版《清涧县志》卷一。
[2]:良否[pǐ]:好坏,善恶。
[3]:淳漓[chún lí]:厚与薄。多指某地风俗的淳厚与浇薄。宋陆游《独酌》“已於醉醒知狂圣,又向淳漓见古今。”
[4]:厘革:原为釐革,指改革。《旧唐书·文宗纪上》“帝在藩邸,知两朝之积弊,此时釐革,并出宸衷,士民相庆……”
[5]:懿美:美好的品德。见《尔雅》。
[6]:龟鉴:亦为“龟镜”。龟可卜吉凶,镜可比美丑,比喻借鉴前事。《周书·皇后传序》:“夫然者,岂非皇王之龟鉴与?”
[7]:兵燹[xiǎn]:燹,特指战火。指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
[8]:蠹[dù]鱼:蠹虫,也叫书虫、蛀虫。《周礼·翦氏》注:“穿食器物者,蠹鱼亦是也。”
[9]:梨枣:旧时刻版印书多用梨木或枣木,故以“梨枣”为书版的代称。
回禄:火神之名,引申指火灾。此处意为书版被烧毁。
[10]:此处的“清”,指清涧县。
[11]:阙[quē]略:指缺漏,不完备。
[12]:太史蕊渊白公:指白乃贞,清涧县人。与廖元发“同第南宫”,是顺治九年壬辰科的同榜进士。为廖元发所修之《清涧县志》作序。
白乃贞(1618~1683) 字廉叔,号蕊渊,生于清涧县世代书香之家。
[13]:祥禫[dàn]:古丧祭名,结束服丧期的礼仪。《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高祖曰:三年之丧,贤者不敢过。命肃以祥禫之礼除丧。”
[14]:谒庐就正:指登门拜访,请求指正。古人谦语。
[15]:纂修大训之手:指白乃贞曾经参与《顺治大训》的纂修。
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帝为平治天下、化导人民,命设馆编《顺治大训》一书,将历代经史所载的忠、孝、贤、贞及奸、愚者分门别类编辑成书,“以彰法戒”。
[16]:雪楞白子:指白乃建。白乃建(1616~1673),字建白、仲立,号雪楞,廪生,白曰可次子。清涧县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顺治十八年(1661年),廖元发聘其参与纂辑《清涧县志》。
[17]:诮[qiào]:责问、责备以及嘲笑的意思。《吕氏春秋·疑似》:“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
[18]:授梓[zǐ]:交付雕版,准备付印的意思。
[19]:大方伯:方伯原指上古诸侯之领袖,明清之时用于布政使的尊称,以示为镇守一省的封疆大吏。此处指时任陕西布政使。
[20]:百谷之王:谷,两山之间的水道或夹道,这里指流经山谷的小河。此处的百谷,实指“百川”。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1]:职方氏:原为上古时期官名。《周礼》谓:夏官司马所属有职方氏,掌地图,辨其邦国、都鄙及九州人民与其物产财用,知其利害得失。
[22]:全秦之盛:意指版图广大而齐全。
[23]:剞劂[jī jué]氏:指雕刻木板、印刷书籍的人。
[24]:不择葑菲[fēng fēi]:葑菲,《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郑玄注“此二菜者,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其根恶时并弃其叶。”此处为“也许有可供借鉴之处”的自谦辞。
[25]:清和月分龙节之吉:“清和月”指四月,“分龙节”,祈雨的节日。
续集
全文
《清涧县志》序之二
白乃贞[1] 撰
国家肇造区夏[2],声教[3]诞敷[4],薄海外内,罔不率俾。幅员之广,郡邑绣错,民生其间异质,土地异宜,风俗异尚,物产异用,贡赋异等,且吏治人文异齐。苟非载记克详,曷以彰一统之盛哉。故志以记事。《禹贡》、《九丘》,古之志也。《周礼》邦国之志,小史掌之;四方之志,外史掌之;职方氏掌四方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之人民,与其财用谷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所记九州之山川、薮浸[5]、民利、谷畜如指诸掌,不綦详哉。噫!志之由来。
夐矣。我清重熙累洽[6]化浃方州[7],将考天下载记,以成一统之书,昭示来兹。凡郡邑之长,各稽往牒,汇辑见闻,以俟采择,则今日邑志所缘作也。吾邑旧志,明昉于阮公,继修于陈公。自兵火之余,卷帙散失,梨枣供爨,下问其掌故,于何考乎?志固可弗修欤!
邑侯廖公[8],与余同第南宫[9],除宰[10]吾邑,六载于兹,政成化理。岁既久,其于田赋、民物、风气、教养之事,靡不悉已,慨然于载记之弗存。欲有以志之,会奉当事者檄,乃进博士弟子员与士大夫而谋焉,众咸称善。遂讨论遗编, 博询近事,删缪补阙,汇为全册,为卷若干,纲举目张。余览而叹曰:侯良吏哉,诚良史也。昔史佚作史,取郡邑志,撮其要。韩昌黎过韶州,亦索《图经》,资故实。是邑之志,史之权舆[11]也。今侯以史才作志,吏事也乎哉!
展卷阅之,直书厥事,不饰浮夸,稽其民生之繁耗,土地之广狭,风俗之淳漓,物产之饶歉,贡赋之增损,吏治之得失,人文之振靡,烂然明备,确乎有据。上之朝廷为实录,垂之奕世为信史,倘后此君子详考盛衰,修教齐政,防微慎渐,务使衰者日进于盛,而盛者不至于衰,则吾邑之幸也矣。又何不可以一邑之治,治天下哉。余喜其文献之足征,爰叙册端,以表不朽之绩云。
皇清顺治十有八年,岁在辛丑,乾月中浣之吉。
赐进士第翰林院检讨顺治大训纂修官邑人白乃贞撰
注 释
[1]:白乃贞,(1618~1683) 字廉叔,号蕊渊,又号慭斋,清涧县人,生于世代望族书香之家。与廖元发“同第南宫”,为顺治九年壬辰科的同榜进士。
[2]:肇造区夏:肇造,谓始建;区夏,指华夏、中国。《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 孔传“始为政於我区域诸夏。”
[3]:声教:教化、传播教育。《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4]:诞敷:遍布。《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
[5]:薮[sǒu]浸:薮指沼泽,浸指灌溉水源。泛指水利,出自《周礼·职方氏》。
[6]:重熙累洽:熙,指光明;洽,指谐和。指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汉·班固《东都赋》:“至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
[7]:方州:指大地,古谓天圆地方,故称。也指州郡。《淮南子·览冥训》:“背方州,抱圆天。”
[8]:邑侯廖公:本县长官廖公,指廖元发。
[9]:同第南宫:意指同时科考高中。廖元发与白乃贞同为顺治九年壬辰科进士,位列三甲。
[10]:除宰:也为出宰,特指由京官外出任地方官。《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
[11]:权舆:起始、萌芽的意思。权舆,原为《诗经·秦风》的一篇。
时代背景
清涧县地处边关,自然环境贫瘠,历史上长期动荡不宁,尤其是明末清初,更是兵祸相连、民不聊生。直至清顺治十二年廖元发到任清涧时,距离清朝从李自成手中收复清涧县仅仅十年,整个县治早已经是千疮百孔,百废待举。由于连年兵祸,旧县志“兵燹之后,残编毁于蠹鱼,梨枣付之回禄,版籍弗存,考衷何由”。
必须指出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是:在清朝初期,中央政府对清涧县及其附近地区的统治实际上是极不稳定的( 顺治六年,仍有举兵反清、连克延安清涧等19州县之局势。直到康熙十四年,居然仍有反兵攻克清涧县城、知县被擒之事 ),当地的民心所向也显然与清廷背道而驰(顺治六年,当地有秀才带头剃发以示归顺清廷、休养生息,竟被族人处死)。
作为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主政官员,敢于前往此地赴任,必须具备非凡的勇气和胆识。而如果要在乾坤初定、百废待兴的当地,恢复民生、亲化民心,更需要主政者秉承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付出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
经过多年努力,完整的《清涧县志》编纂完成,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付梓,全书四册。现存最早刻印本原藏于京师图书馆,现作为古籍善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成书轶事
综观许多地方志的编修者自作序文,可以发现其风格大都是谨小慎微、毕恭毕敬,甚至曲意迎合。文如其人,作为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员,其为官做事的风格也大抵如此。但在顺治十八年版的《清涧县志》里,廖元发的自作序文《清涧县志序》则恰恰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面。该序文中有如下文字:
“……欲授之梓,旋承大方伯陈公纂修通省不遗于清,屡捧檄催,爰录册。而上之人曰:“省有志矣,兹何庸赘!”余曰:“否。省志其要,清志其详,辟如身之有臂,臂之有指,大小虽殊,血脉流贯,无少间也。语不云乎:海为百谷之王,支流余派,亦自成渠;泰为群岳之宗,寸壤卷石,亦自为垒。清虽弹丸黑子,职方氏之所不遗,则星拱棋置,以翊全秦之盛,以成一邑之观者,岂赘庞也哉!”余故付之剞劂氏,……”
当年在重修《清涧县志》之时,正逢时任陕西省布政使主持全省通志,其下辖延安府之清涧县当然也在其列。而就在修县志之时,廖元发却遭当时顶头上司斥责,大意是“现在省里已经在修全省通志了,你又修县志完全是多此一举!”
遭此斥责,时任清涧县令廖元发没有慌乱退缩、更没有唯唯诺诺,相反,不但以一个“否”字回答彰显慨然正气,更是以身体臂膀手指 “血脉流贯无少间也” 和 “百谷之王、全秦之盛” 引经据典深加反驳,甚为精彩。
尤其是在其修成付梓的县志序文中,敢于将此事的缘由始末一一照录、使之留诸史册,正直文人应有之风骨跃然纸上!中国古代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发端于圣贤经典,经筚路蓝缕之不懈践行,终归于史册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