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河, 海河流域子牙河上游滹沱河支流冶河的支流绵河的支流。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境内。上游盂县牛村镇温池称秀水河,发源于山西省盂县南娄镇的西南庄村之西的方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盂县的南娄镇、秀水镇、孙家庄镇、牛村镇、清城,阳泉市郊区的东村、河底镇、三郊,平定县的巨城镇、娘子关镇,在河滩村西与桃河合流为绵河。全长78公里,流域面积1175平方公里。两岸多山,河床为砂卵石底质。
名称由来
温河,《平定县志》称源于盂县之温池(即
牛村镇温池村)应为河名由来。按《盂县志》,温河上游称秀水河,秀水河至温池村与阴山河汇合后称温河。
干流概况
温河,发源于盂县南娄镇的西南庄村之西的方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盂县的南娄镇、秀水镇、孙家庄镇、牛村镇、清城,阳泉市郊区的东村、河底镇、三郊,平定县的巨城镇、娘子关镇,在河滩村西与
桃河合流为
绵河。全长78公里,流域面积1175平方公里。
温河的上游在山西省盂县,上游秀水河古称细水河,因河道蜿蜒,细水常流而名,后演变为秀水。系温河之主流。源于盂县西南方山东麓。由西南向东北,经南娄镇,入秀水镇,在中兰东南汇拦掌河,继而下流,绕县城东南,东流至西崖底东南汇入香河,到乌玉村东合招三河,再向东流至牛村镇温池村与阴山河汇合后称温河,而后再向东南流经南流村,出峡口,入阳泉市郊区。秀水河在盂县境内流长32公里(一说21.2公里),流域面积约336平方公里。两岸多丘陵,河床均宽150米,系卵石底质。
自牛村镇温池村,温河经温泉峡向东南流入阳泉市郊区境。温河本干在盂县境内流长约4公里,河床宽150米,砂石底质。
温河自温池向东南约3公里经温泉峡进入阳泉市郊区,向东南流经河底镇东村片区的武家庄、大河北、小河北、东南沟,河底镇的下章召、河南,三郊片区的韩庄、马庄、小庄、辛庄,入平定县境。在境内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272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23%。在境内的主要支流有山底河、苇泊河、荫营河、大河、张山峪河等。
温河到南庄村西入平定县境,向东南流经柴家庄、卫垴、赵家庄,在圪套汇水峪之水,向东在巨城镇合岔口河之水,继续向东经会里、上董寨、下董寨、坡底,在娘子关镇磨河滩与桃河水合流注入绵河。境内主河道长23.5公里,流域均长22.9公里,均宽5.3公里,面积146.2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上游秀水河盂县段属常流河。平水期流量为0.1立方米/秒;洪水期流量为0.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达600立方米/秒。
温河干流,盂县段年清水流量为0.16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最420立方米/秒。阳泉市郊区年径流量770万立方米,年输沙量22.53万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为1652立方米/秒。
按《阳泉市志》,温河清水流量为0.16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42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超0.1亿立方米。河口平定县测得,温河年总径流量979万立方米。
主要支流
香河,亦名北河,因绕城北而过得名。古名腥河,传仇犹妃殉节于此而名。后嫌“腥”字不雅,遂改称香河。香河发源于盂县西南南娄镇方山山麓,由西向东流经下曹、城关、孙家庄3个乡(镇)的石碓臼、观音堂、西教场、香河、东宋、西关、北关、南坪、高家庄等15个村庄。在大吉村南汇罗河。于西崖底东南注入秀水河。全长18公里(一说17.7公里,流域面积213平方公里),宽120米。系季节河,洪水期最大流量为400立方米/秒。在西关、北关和高家庄建有拱桥,
冷泉河,香河支流,有发源于盂县王村乡管头梁,向东经石佛、西小坪,北折经河口、芝角,出文笔山东流汇入罗河,全长18公里。冷泉河原东流至芝角村东南1公里处,被文笔山挡住,河水须绕山半圈才复东流。向东再下流0.5公里,又被一土崖所拦,河水又向南而后东转一个大弯,至北庄村西注罗河。
罗河,香河支流,发源孟县孙家庄镇于(原为土塔乡)后峪沟,西南流经下罗,在熬子坡西汇冷泉河,后东南流经寨上、北庄至大吉村南并入香河,全长15公里(一说16.26公里,流域面积139.06平方公里)。两河均系季节河。
招三河,发源于盂县路家村乡南境绿堰垴山北麓,由南向北流经红涧沟、皇后、刘家村、路家村,后折东北至乌玉村东入秀水河。全长13.5公里,宽约70米。因流经区域多属于清朝招贤乡三都,故得名招三河。该河皇后以上系季节河,支流众多(素有皇后八道沟之称),夏季山洪暴发,流量较大,约300立方米/秒;皇后以下为常流河,年清水流量0.02立方米/秒,在路家村、乌玉建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桥。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
阴山河,发源于盂县北下庄乡西北尖山(白马山)南麓。向东南流经西麻河驿、东麻河驿、尧子门、北下庄,在交口南面折西南,再经东会里、井沟、牛村、磁窑坡至温池村南入温河。经过北下庄、仙人、牛村3地,13个村庄。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一说长37公里,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河床宽50米至150米。系卵石底质。该河属季节性河流,最大洪峰流量为500立方米/秒。因两岸高山林立,河床弯曲狭窄,有“四十里不见天日”之说,故名阴山河。牛村至东会里段,沿岸蜿蜒着阳东公路。东会里与小岩沟两处河上分别建有青石水泥结构的公路桥和人行石拱桥。
磊石沟河,因河床乱石滚滚而名,又因两岸煤窑与炼铁炉甚多,所以亦称窑炉河。该河发源于阳泉市郊区燕龛乡刘备山北麓。在本县清城乡榆林垴北0.5公里入境后,由南向北经青崖头、寨垴、滴水崖的牛圈咀,东折入阳泉市郊区后注入温河。盂县境内全长6公里,流域面积约9平方公里。河床宽20米,系常流河。洪水期最大流量约50立方米/秒。岸上有阳石公路。在南咀、寨垴、大黄沟、青崖头、榆林垴五处河上架有岩石结构的桥梁。
温池泉,位于
牛村镇温池村。温池泉有二:一名温池(因池水冬不冰而名),又称洗麻池,在村南河东南岸百米处。原有4个泉眼,总出水量约40吨/时,旁筑两个长12米,宽9米,深2米的洗麻池,每池又分隔两槽,供32家做纸户洗麻。“夏不溢、冬不冰,土人洗麻造楮实赖之”。此泉后因上方建截潜流而废。一名嘎嘟儿泉,在村南河北岸约10米处。原有大小两个泉眼,大泉眼口径1.2米,深1米;小泉眼口径0.8米,深0.7米。水出河床底上涌,涌出水量约80T/时。1972年建高灌站往凤凰台水池输水,在此泉西50米处钻深井_眼,致此泉亦废。
山底河,其上游为燕龛河,发源于阳泉市郊区河底镇(原为燕龛乡)西沟、张花沟、羊皮凹,由南而北流经曹家掌、燕龛、北庄,入盂县。主河道境内长7.5公里,汇水面积30平方公里。常年有清水流量,年径流量423万立方米。燕龛河出盂县境入郊区东村,是为山底河,由西北向东南经小沟、山底后折向东北于武家庄入温河。主河道长5.3公里,汇水面积10平方公里,年总径流量115.2万立方米。
苇泊河,源出阳泉市郊区河底镇南部刘备山东北麓,流经关家峪、任家峪、邓家峪、苇泊、上章召,于河南入温河。流域面积32.6平方公里,河长9.2公里,年径流量389.9万立方米。
荫营河,发源于阳泉市郊区荫营镇刘备山东麓,由西向东经大泉眼、坪上、街上、桥上、下荫营、南窑庄、上白泉、下白泉,于小河北出境入平定县,在圪套汇入温河。下荫营铁路桥以上有南炉沟、南沟、矾窑沟、老虎沟、侯家峪沟、卫家沟、荫营沟7条支流汇入。境内主河道长14公里,汇水面积4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83.84万立方米。
岔口河,有三源:一出阳泉郊区北舁进入平定县食足村,向东南经马上固、白瑶、罗面嘴,到岔口村合流;一出黑掌村南横梁,南下经理家庄、黄沙浸达岔口村合流;一出老峪山,经范家岩沟,南下入甘泉井、郝家庄,到岔口村合流。三源汇合后经红土凹,到岳家庄汇铁金沟之水南下,经北庄头、龙门垴、河东,在平定县巨城村入温河。流域均长18公里,均宽5公里,面积90平方公里。年总径流量264.5万立方米。
大河,发源于盂县谷欠岭东南,在西南舁乡咀子上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入平定县食足,为平定岔口河上游支流。境内主河道长5公里,汇水面积2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397.44万立方米。
张山峪河,源出阳泉市郊区
西南舁乡霍树头村东,由西向东流经五里庄、雨下沟,入平定县张山峪,亦为岔口河支流。郊区境内主河道长3公里,汇水面积1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07.36万立米。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温河上游秀水河,原至小横沟村南500处,受阻于一小圪咀,河水要折北而后东。1970年,原城关公社人民劈开了圪咀,重新改河道,增加湾地约450亩。中兰村南、下南庄村北两处河上建有钢筋水泥公路桥。城东南河上有清乾隆年间建造,建国后曾两次改建桥面,但桥体仍保留九孔石拱旧貌。
1953年冬,西麻河驿、北下庄、石旧都、西关头、东木口、獐儿坪、东会里、仙人等村,联合治理阴山河。筑坝2500米,筑淤地坝250条,平均长度为200米。1300余人参加治河工程,动用石方4.5万立方米,土方3万立方米,造地700亩招三河治理工程路家村公社从1970年开始治理招三河,至1977年完工。总投工50万个,动土石方47万立方米。筑坝1.85万米,垫地1800亩。
支流香河,流至北关,被高40米,宽30米,厚20米的大崖所阻,河水折西北而后向东北流去。1952年,北关与南坪两村人民,合力劈开土崖,顺直河道,裁去弯度1公里,新增耕地70亩。
冷泉河,为了裁弯取直,1967年,芝角村人民,劈开文笔山,让河水直向东流。同年,城关公社人民,又劈开隔流土崖,使河水顺流东下入罗河。两次改河道工程,共缩短流程6公里,新增湾地200亩。
蓄水工程
油瓮水库,位于温河主河道上,距泵站0.5公里处。主要拦蓄洪后尾水和消冰水,为高灌站调节水源。有效库容80万立方米。大坝为浆砌石重力溢流坝,高18.25米,底长35米,顶长44.4米,宽26米,背坡为鼻坎挑流。左端设闸门启闭室,与左岸工作桥联接,安装63吨启闭机一台,坝底改造后留有矩形泄洪洞一孔,高2.5米,宽2.5米,由安装在迎水面的钢闸门控制。右迎水面设置29级卧管放水设施,每级高度为0.5米。设计为50年一遇,100年校1971年11月13日动工,1974年8月竣工受益。
灌区工程
巨城镇温河胜利渠,1966年动工,1974年完工,工程由平定县巨城公社组织民工修建。渠首引水坝位于郊区三郊乡马家庄村西温河河道中,引水渠绕行在温河北岸山谷间,跨壑过沟均采用渡槽和倒虹吸方式,至北庄头村南,全长27.5公里,渠道断面2米×1.3米,引水流量为每秒2立方米,洪灌面积5000亩,并解决巨城镇南庄、卫垴、柴家庄、赵家园、水峪、圪套、河东、龙门垴、万子足和北庄头10个村7500口人、600头大牲畜的饮水。引洪干渠之长,洪浇面积之大,均为全市之首位。
温河电灌站,位于郊区东村乡武家庄村温河右岸。1971年11月破土动工,1974年8月完工上水。是郊区温河自流灌区引水工程枯水期供水的主要枢纽工程。包括油瓮水库有效库容80万立方米,引水涵洞长187.6米,前池5万立方米,高灌站装机2台720千瓦,总扬程86.5米,提水能力为0.42立方米/秒。高灌站水源由油瓮水库拦蓄温河水调节,通过涵洞引水至高灌站前池,再提水分别扬至南、北干渠。南干渠至荫营公社白毛梁,全长为19.25公里;北干渠至西南舁公社龙江水池,全长为7.59公里。南北干渠建有配套支渠11条,总长27.44公里,保证了灌区受益单位旱季的生产生活用水。高灌工程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保证灌溉面积3000亩,并解决6个乡镇、76个村、13个区营以上厂矿共10万人、2500头大牲畜的生活用水和乡镇企业生产用水。
郊区温河水利工程,位于郊区北部。以自流引水为主,高灌提水为辅,是解决北郊东村、西南舁、河底、三郊、荫营、白泉6个乡镇缺水的水源骨干工程。工程由总干渠、南干渠、北干渠、高灌站、支渠5大部分组成。第一期工程1971年11月开工,1974年8月完工,建成了总扬程86.5米、提水能力0.42立方米/秒的高灌站1座,库容100万立方米的(油瓮)水库1座,总长26.84公里的南北干渠共2条。第二期工程于1974年9月开工,1977年7月完成了渠首86米长、5.21米宽、2.7米高的拦河导流坝和长9.02公里、引水能力达3立方米/秒的总干渠建设工程。其中总干渠包括明渠6.73公里,渡槽5座,隧洞15个,进水、冲沙、退水闸15座。1978年3月至1981年7月又完成了南干渠苇泊、三郊倒虹吸和北干渠一、二号倒虹吸的改扩建工程。第三期工程为兴建温池中型水库,设计总库容1960万立方米。1979年12月完成库区地质勘探前期工作后,因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山西省水利厅决定,于1980年停工缓建。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19万亩,可解决北郊6个乡镇71个村13个区营以上厂矿共10万人、3300头大牲畜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工程年平均供水量300万立方米。1986年11月,市水利局、郊区水利局联合对工程组织了竣工验收。1988年8月至1989年10月对工程主体部分又进行了维修改造。改造后的温河灌区工程供水能力大大提高,由1987年的136万立方米增加到256万立方米。
供水工程
阳泉市娘子关供水工程,是解决阳泉市水源的重点工程。1975年7月29日动工兴建,历时4年4个月,于1979年12月12日建成,1980年1月12日通水。工程由东向西经过平定县和郊区的6个乡、25个行政村,穿越30多公里的崇山竣岭,采取低水高提,引水倒流的方式,将娘子关发电厂(温河旁)尾水提至市猫脑山水厂,然后再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向市区居民和工矿企业供水。输水干线全长24.5公里。娘子关供水工程的建成,结束了阳泉市区饱受缺水之苦的历史。
平定县娘子关提引水工程,是全省重点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提引水源为集引娘子关滚泉、河坡泉、桥墩泉、禁区泉等泉水,主要解决平定县城乡严重缺水的状况。工程设计规划为七级八站,总扬程684米,装机51台,总容量3.88万千瓦,新建变电站3座,扩改建城西变电站1座。设计提引流量3立方米/秒。第一期工程于1977年6月15日破土动工,1985年4月竣工,6月试水成功。主要工程项目为集泉引水渠、总干渠、西干渠及集泉泵站,总干渠一、二、三、四级泵站,装机36台,总容量3.4万千瓦。提水1.4立方米/秒,总扬程481米。干渠总长46.36公里。第一期工程累计总投资4587万元,总投工498万个,完成工程量219.5万立方米,工程为沿线城乡10万居民提供了水源保证。
另外,为了解决平定县东四乡(东回乡、马山乡、潺泉乡、柏井乡)和南两镇(锁簧镇、张庄镇)群众的水源,1987年,平定县委、县政府决定从娘子关提水工程分水,修建2项配套工程,即1987年7月至1988年4月的东四乡提引水工程;1988年10月至1990年6月的南片提水工程。两项配套工程共投资610万元,解决了6个乡镇67222人、640头大牲畜的历史缺水,改善了35个自然村6942人、1048头大畜的用水不足问题,并为发展乡镇企业解决了水源。
盂县县城供水。县城居民及机关、商店、工厂、学校,历来饮用井水和河水。水井多分布城关各地,半数以上居民饮用城南秀水河水。水中杂质较多,很不卫生。1960年起,由南关铁厂的水塔给县城主要街道送水,日供水量40吨,解决了城内部分机关职工用水。1971年设自来水厂,后于1975年,建成容积200立方米的水塔1座,凿70米深井2眼,县城供水明显好转。
旅游开发
水神山旅游景区,位于盂县孙家庄镇,规划区域南至高城山公路,西、北至高城山森林公园边界,东至生态植物园,旅游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旅游区划分为“一轴、两环、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一轴:指沿报国寺和烈女祠形成的核心景观轴。两环:沿旅游景区外围山脊形成的沿山游览环和沿报国寺外围的沿庙联系环。四区:将景区划分为接待服务区、报国寺佛教文化区、烈女祠文物游览区、水神山生态休闲区四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项目总投资2.8亿元,分三阶段建设。
温河瀑布
晋东小延安辛庄古村,地处阳泉市郊区东北部荫营镇辛庄村,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早有晋东“小延安”的美誉。古村依山而建,前有温河傍村而过,周围山色迷离,林壑优美。抗日战争时期,辛庄村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村民积极参与抗战。这里曾是晋察冀边区第二专区平定(路北)县一区、一区区公所和五区区公所暂住地、四区区公所常住地,还是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首任县长刘鸿达的故乡。
董寨龙潭峡谷风景区,地处太行山中麓的娘子关镇下董寨村村前的百丈崖壁之下,位于温河下游,经过远亿万年地质结构变化,形成了奇异的自然风光,绘成了壮美秀丽的天然画卷。这是一处集地质地貌、古寨人文、探险寻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西距娘子关镇6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下董寨村始建于东汉时期,以董卓在此驻防屯兵而得名,历史上与承天军城、固关、娘子关互为犄角,是兵家必争之地,共有住户400余户946人。全村依山傍河建在一块大青石上,风光独特,是典型的悬崖上的石头村,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公布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每年正月十六的跑马排春节习俗被列入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播出。为娘子关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是山西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董寨村南崖下温河盘绕,河道内石岩沟形似卧龙,名龙潭,蜿蜒三百余米潭内常年水流不息,有“潭深数丈水不扬波“之说。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险、奇而吸引游客,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