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训

清代文学家、诗人

温训(1787~1851),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字宗德,一字伊初,别号登云山人,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登畲下滩村人。20岁时为县学生员。30岁入广州粤秀书院,后读两广总督阮元所设的学海堂,受阮元奖赏,获保举为拔贡,入太学,却屡屡不获优选。45岁,在乡试中举人。48岁以举人身份北上会试,又是不第,所咏《夕阳》著称京都。52岁参与《新宁县志》编纂工作,知县侯坤元聘请其总纂《长乐县志》。63岁仍赴京参加会试。咸丰元年(1851),温训病逝于家中。病逝后葬于龙村镇洞口村,墓碑记仍完好。

人物简介
温训(1787~1851),字宗德,号伊初,五华县龙村镇登畲下滩村人
20岁为县学生员。
嘉庆十七年(1812)赴汀州探亲,拜见伊秉绶太守于秋水园,被视为优秀人才。
二十三年,入广州粤秀书院肄业3年,后读两广总督阮元所设的学海堂,数获奖赏。擅长古文,所作《观运》、《观民》、《西关火》等称著于时。道光五年(1825)考取拔贡。
十二年乡试中举人。
十五年,北上会试不第,受聘为顺天府尹署家庭教师,与名士结古文诗社。
十八年,因母死辞归,又遭父丧,在家筑“梧溪石屋”,又称“登云山房”。
十九年,受聘为《新宁县志》总纂。
二十四年,在惠阳教学。
二十五年,知县侯坤元聘请其总纂《长乐县志》,完成后,知县欲向上申报奖励,温训坚辞,后受两广总督徐广缙聘请,撰写《海晏》、《嘉禾》两颂。
咸丰元年(1851),温训病逝于家中,终年64岁。
主要事迹
温训,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举人,著名文学家、诗人,客家四大才子之一。温训从小天资聪敏,勤奋好学,20岁为县学生员。清嘉庆十七年(1812),25岁赴福建汀州省亲时,曾结识汀州太守伊秉绶,深得伊太守赏识。嘉庆二十三年(1818),初入广州粤秀书院,后就读两广总督阮元所设的学海堂,均获优赏。温训擅长古文,所作《观运》、《观民》称著于时。清道光五年(1825)选取拔贡。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中举人。考试时温训挥笔万言,牍不留纸,主考官程思泽、刑福山在闱中传阅,且惊且喜,称赞不止。当时,鸦片流毒日深,朝野议论纷纭。信宜县训导吴兰修著《弭害》论,声言鸦片应当开禁。温训特写《弭害续议》批驳,文中引周书、据尧典,主张勒限严禁,对违者处于刑律,才可共安太平。鸿胪寺卿黄爵滋取其说,上奏朝廷禁烟。道光十五年(1853),温训北上会试不中,受聘为顺天府尹署教读,与黄爵滋、汤鹏农、孔继荣、张际亮等人,结古文诗社,吟咏著称京都。道光十八年(1838),因母丧辞归,接着父又病逝,他在家筑居“梧溪石屋”暂住。次年,受聘为《兴宁县志》总纂。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惠阳任教。道光二十五年(1845),被聘为《长乐县志》主纂,广征精审。后受两广总督徐广缙聘为幕僚。清咸丰元年(1851),温训病逝于乡,终年64岁。
温训一生多作诗文,其为文立论正直,笔力雄健,其诗托体杜韩,风骨雅尚,为时贤所推重,被当时文坛客籍名人宋湘称为“不失为唐宋大家裔派”。所作咏《夕阳》诗,曾惊动诗坛,因被誉为“温夕阳”。
轶事典故
《弭害续议》论文 促成清政府禁烟
温训诗文双绝,一生热心功名科举,但命运多蹇。
“温训毕生精力,无论以拔贡身份参加优选,还是以举人身份参加会试,均未能入仕,是命运给他开的最大玩笑。”丁思深感叹道。
尽管时运不济,温训仍努力与命运抗争,多次赴京考进士。“男儿生世会有用,不朽之业可力勥。”温训这句话,展现了作为五华阿哥的男儿气概。
温训因一首《夕阳》轰动诗坛,更是因《弭害续议》论文促成清政府禁烟而震撼朝野。
“温训一生最光辉的亮点是在政治上坚定地反对外国的鸦片侵略。”谈起温训著论禁烟,丁思深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1839年6月3日,在南海之滨,虎门滩上,林则徐一声令下,礼炮响起,销烟开始,一箱又一箱的鸦片被逐一切割,滚滚浓烟腾空而起。
这一震惊中外的禁烟壮举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因虎门销烟这段雄壮历史,虎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篇地。
事实上,虎门销烟的背后,也有温训的身影。
自道光初年起,鸦片流毒全国,愈演愈烈,以致白银大量外溢,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朝野议论纷纭。
信宜县训导吴兰修著《弭害》论,声言鸦片应当解除禁令。温训愤而反对,特写《弭害续议》批驳,“当今外国鸦片大量运销中国,民吃了不能种地,官兵吃了不能打仗……”
文中引周书、据尧典,外国鸦片输入中国荼毒生灵,长此下去不仅无可筹之饷,亦无可练之兵,朝基不稳,国之不宁。
因此,温训指出,对种食鸦片者,当严令勒限使戒,对违者处以刑律,才可共安太平。温训之说,得到其好友、时任鸿胪寺卿黄爵滋的赞赏。
“黄爵滋主要以温训的观点,向道光皇帝上了一个主张严禁鸦片的奏折,这便是有名的《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丁思深说,黄爵滋主张对吸食鸦片者,限期一年戒掉,否则即“置之重刑”。
这个奏折,对道光帝最后决定采取严禁鸦片的政策,派遣林则徐去广东禁烟起了重大作用。
当时盛传:温训著论禁鸦片,黄爵滋奏之,林则徐行之。
“畴昔著书,曰续弭害……有大鸿胪,闻言而拜。封事朝入,玉音夕沛。维古立言,不为一时……庸言草茅,著论之私。扬于帝庭,尺一风驰。”晚清经学名儒陈兰甫在温训逝世后所写祭文中的一段话,记录了温训著论禁烟这一事实,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万里长江做浴盆”
温训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当地知名的文人,父亲温祥采于清嘉庆年间在福建宁化、长汀当过县丞。
温训天资聪敏,从小勤奋好学。夏夜苦读时,为避蚊叮,常常把脚伸进陶瓮里。一天,他一边读书一边吃糖蘸粄,因为只顾读书,把一砚墨汁当作糖汁蘸粄吃光了。母亲发现了,问他:“甜吗?”他说:“好甜,蘸了总是蘸了。”母亲不禁笑了。温训这才如梦初醒。
温训祖父经常和孙子谈论诗文,也喜欢带孙子游山玩水。一天,风和日丽,爷孙俩到邻村访亲。乡间小道,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训子高兴得活蹦乱跳。走到水塘边,看见有七只鸭子游水觅食。爷爷有意考考孙子,就出一上联:“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单一”。这个上联实在出得巧妙,一时难住了小温训。忽然,水面跃出一条大鲤鱼。温训高兴地说:“爷爷,下联有了,‘尺鱼跃水条条九寸十分’。”爷爷听了,会心笑了。
晌午后爷孙尽兴回家。小训子走得满头大汗,吵着要下河里游泳。爷爷一看路下的河水深不可测,怕水深出事,但又拗不过孙子再三央求,只好对他说:“爷爷出个上联,只要你能对出下联,就可以去游泳。”小温训高兴得跳起来,还没等爷爷说出上联,他已把衣服脱光,做好了下水准备。爷爷说:“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做浴盆。”话音刚落“噗通”一声,小温训已跳进河水里了。爷爷看着在河中嬉戏的孙子,心里乐滋滋的。
“自是陈同甫叶水心一流人物”
嘉庆十二年(1807),温训20岁考取县学生员。嘉庆二十三年(1818),到广州粤秀书院读书三年。粤秀书院的前后院长许乃济、 陈昌齐、 张岳崧,都对温训寄予很高的期望。嘉庆二十五年(1820),两广总督阮元创办学海堂书院,将温训收为门下士,数获优赏。
温训于道光十二年(1832)结集《梧溪石屋诗钞》。温训在《自序》中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训生七岁入乡塾,十岁学制艺。成童后,稍学为古歌诗杂文。弱冠补博士弟子,始一意于古文。当其时,伯子尝语余曰,汝矢志希古,欲到何人。训笑曰,二十年后,会当作陈无己。夫无己之诗,宗仰老杜,其文亦具体昌黎,在宋人中甚为卓卓者。即其所造,岂易及哉。且兼才之难也,如少陵圣于诗,而文鲜可传者。子固长于文,而诗少可诵者。以二子之才,尚且如此,况训谫陋,何敢两营乎。顾心实好之,如蝜蝂然力不能胜,犹多取而负之。”
陈无己,即陈师道(1053~1102),北宋诗人,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无己和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温训以陈无己为榜样,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温训青年时期的力作《夕阳》诗,使之在文坛名声大噪。著名诗评家林昌彝评论:“粤东温伊初先生《夕阳》诗云:‘万峰青未了, 天半入斜阳。闪烁金银气, 玲珑水草光。山河行渺渺, 今古去茫茫。无限升沉感, 登高眺八荒。’此诗能绘出夕阳之神。伊墨卿太守谓有此诗,已足千古,知言哉。”
伊墨卿,即伊秉绶(1754~1815), 福建汀洲府客家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惠州知府、扬州知府。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与“广东第一才子”宋湘相交至厚,曾聘任宋湘主政惠州丰湖学院。1812年(嘉庆十七年),温训到福建汀州省亲,曾谒见伊墨卿。伊墨卿一见叹异,目为令器。伊墨卿死于1815年,而温训的《夕阳》诗曾获得伊墨卿好评,也可认定《夕阳》诗为温训28岁前的作品。
曾任广东学政的清朝名臣翁心存评论说:“温子伊初,用世才也。接其议论风采,自是陈同甫叶水心一流人物。为古文辞于举世不为之日,非具大愿力者不能。所言皆可见诸施行,非苟作者。诗律雄深雅健,逼真杜陵,皆得正法眼藏,不落第二义谛。粤东英才辈出,经学词赋,份份乎质有其文,求如伊初之绝顶学识,亦不数觏也。吾于伊初,真相见恨晚。”
翁心存(1791~1862),江苏常熟人,先后任广东、江西、奉天学政,工部、吏部、户部尚书,后升体仁阁大学士,1862年成为帝师,逝世后赠太保,溢“文端”,入祀贤良祠。
陈同甫,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后改名陈亮,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叶水心,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浙江永嘉人,进士,曾任太常博士,代理工部、兵部、吏部侍郎、宝文阁待制等职。翁心存视温训为陈同甫、叶水心一流人物,当是非常高的评价。
“碌碌公车,增君鬓丝”
温训志存高远。“养真衡茅下,努力效前哲”。(《梧山读书》)清道光五年 (1825)温训选取拔贡,取得了参加朝廷考试的资格。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中举人。温训的好友陈兰圃(即陈澧,1810-1882,番禺人,为学海堂学长多年)在一篇文章中记载了温训参加举人考试的一些情况:考试时温训挥笔万言,牍不留纸,主考官程思泽、刑福山在闱中传阅,且惊且喜,称赞不止,并将经策进呈朝廷官员阅览。由此,“嘉誉隆起,雅望胜流,咸从奉手”。而这时的温训已经45岁了。
为了参加进士考试,温训多次进出北京。据温训《待潮京口感怀》诗中的自注:“丙戌(1826)出京,渡江至阳湖,复回扬州,是二度;癸巳(1833)入都,又出江南;甲午(1834)入都,又出江南,是四度”,温训先后于1826年、1833年、1834年到北京,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有关工作。
温训参加了道光十五年(1835)的进士考试。由于种种非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原因,温训落第了。因此,温训写了不少感叹的诗篇。《下第出都海秋赋四律以赠依韵奉和》有句云:“太息名场误,吾生剧苦辛。老亲徙倦眼,游子仅馀身。”《京口舟中》“下第刘蕡空感慨,穷途阮籍敢猖狂”则写了对世事的愤慨。
道光三十年(1850),63岁的温训,仍然抱着无限的希望,再赴北京参加礼部主办的博学鸿词科考试,社会都普遍认为温训当能“应诏而出”,最后却因“部议不行”而无法得尝夙愿。温训的好友也只能悲叹:“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自今出言,宜缄我口。自今著书,宜覆我瓿。碌碌公车,增君鬓丝。潭潭幕府,安君皋比。海晏嘉禾,聊放厥词。遐哉鹤书,翩其来迟。正如巨材,十围合抱。断节空心,日就枯槁。正如骐骥,伏枥以老。奇骨矹硉,僵立而倒。”(《陈兰圃祭文》)
温训这次北京落第回到家乡不久,就逝世了,终年64岁。
“男儿生世会有用,不朽之业可力勥。”
尽管时运不济,但是温训仍努力与命运抗争。“人生行止岂自由,归去且谋升斗粟。我有宝刀三尺长,脱以赠君君束装。临行且为尽一觞,海天万里空青苍。”(《放歌送孙云帆归江右》),而“男儿生世会有用,不朽之业可力勥。”《己亥四月廿一日新宁张茶农明府招饮衙斋》之句,更是展现了温训阳刚的“男儿”气概。
温训一生最光辉的亮点是在政治上坚定地反对外国的鸦片侵略。
自道光初年起,鸦片流毒全国,愈演愈烈,以致白银大量外溢,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朝野议论纷纭。清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梅县人、信宜县训导吴兰修(1789~1839)著《弭害》论,声言鸦片当开禁。温训特写《弭害续议》批驳,文中引周书、据尧典,认为外国鸦片输入中国荼毒生灵,长此下去不仅无可筹之饷,亦无可练之兵,朝基不稳,国将不宁。对种食鸦片者,当严令勒限使戒,对违者处于刑律,才可共安太平。
温训之说,得到其好友、时任鸿胪寺卿黄爵滋的赞赏。
黄爵滋(1793~1853),字德成,号树斋,道光三年(1823)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兵科、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卿,道光十九年(1839)后任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刑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职。温训在北京期间,与黄爵滋交好成为挚友。
道光十八年闰四月初十日(1838年6月2日),黄爵滋主要以温训的观点,向道光皇帝上了一个主张严禁鸦片的奏折,这便是有名的《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他主张对吸食鸦片者,限期一年戒掉,否则即“置之重刑”。黄爵滋这个奏折,对道光帝最后决定采取严禁鸦片的政策,派遣林则徐去广东禁烟起了重大作用。
“广东第一才子”宋湘(1756~1826),比温训大31岁,虽未与温训谋面,但也有诗文往来。温训有《挽宋芷湾先生》:“知己真难遇,先生遽九泉。不成瞻道貌,空自落云笺。吾党文章契,斯言肺腑镌。何当携镜具,絮酒酹诗仙。”温训自注:“丙戍(1826)秋,余将出都,值先生入觐,往谒,以病未见。明日登车,先生得余文,极为倾倒,承为点定,并致尺笺。比先生返楚北,竟于十月归道山。知己难逢,终悭一面。悲夫!”温训在《赠张亨父际亮同年二首》自注:“丙戌(1826)入都,以文呈宋芷湾先生,叹曰:‘此大儒千秋俎豆之盛业也。’又与香铁书,谓:‘近日诗家有亨父,古文有伊初,皆天下奇才。’”
温训晚年主编《长乐县志》,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道光二十六年(1846),温训受长乐县令侯坤先聘任主修《长乐县志》,“总纂其成,博综要删,称精审焉。”温训在《八月四日夜作》诗中写道:“淫潦肆纵横,衙衢断来往。今夕稍澄霁,星月见疏朗。寂寂居衙斋,寥寥少徒党。百年文献缺,编摩归吾掌。恭惟千载心,实录期不爽。后来有贤哲,体例庶追仿。”表达了编纂县志的艰辛。
而在此前,大概在道光十九年(1839),温训还应新宁(今台山)明府张茶农的邀请,参与了《新宁县志》的编纂工作。
个人作品
温训著述较多,有《登云山房文稿》4卷、《梧溪石屋诗抄》6卷等。其诗立论醇正,笔力雄大,托体杜韩,风骨雅尚,为时贤所推重。当时文坛客籍名人宋湘、黄钊香称之为“天下奇才”、“不失为唐宋大家裔派”。其《夕阳》诗惊动诗坛,时人誉之为“温夕阳”。诗曰:万峰青未了,天半入斜阳,闪烁金银气,玲珑水草光。山河行渺渺,今古去茫茫,无限升沉感,登高眺八荒。
温训写《弭害续议》论文促成清政府禁烟,参与了《新宁县志》的编纂工作,晚年主编《长乐县志》。温训还著有《四文书》《阳江吟草》《古文遗稿》等。广东省委、省政府编撰,岭南文库出版的《岭南历代文选》中收录了温训名篇《西关火》。
人物评价
“岭南第一才子”宋湘对温训的诗文大为赞赏,读了《登云山房文集》第一卷后,评语:“古大儒千秋俎豆之盛业也。”第二卷评语是:“不失唐宋大家裔派。”
人物纪念
根据梅州市“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五华县委宣传部在调研的基础上,已向上级宣传文化部门提交初步设想,规划打造温训纪念园,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温训诗文研究、古诗词文化研学、禁毒普法宣传教育、五华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为一体的纪念园。温训的《登云山房文集·卷一、卷二》于2022年6月出版。
2022年5月,五华县博物馆开展的客家四大才子温训文物收藏仪式在五华县龙村镇温训纪念馆举行。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