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行政督察区是指1937年湖南省内划分的地级行政区,(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进入全面的抗日卫国战争,湖南成为大后方提供重要物资来源),当时湖南省划分为:直辖的长沙市和第一到第九行政督察区。
简要介绍
国民政府时期,在省以下县以上政区划分
行政督察区,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行政院颁布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条例》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行政院颁布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为依据。1937年的湖南省分为:直辖的长沙市和第一到第九行政督察区。由于用序数冠名带来弊端,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部改以治所所在地冠名,如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改名“常德行政督察区”,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改名“邵阳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湖南省增设一个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治所益阳县,辖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并变更行政督察区次序,原驻郴县的第八行政督察区变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原驻零陵县的第九行政督察区变更为第七行政督察区。
1952年11月,
益阳专区建置撤销,原辖宁乡县划属
湘潭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划归
邵阳专区,益阳、桃江、安化、汉寿、沅江5县及益阳市划归
常德专区。
省直辖长沙市
省直辖:长沙市(下加粗为督察区驻地。)
岳阳行政督察区
1937年,第一行政督察区:岳阳县(
治所)、长沙县、湘阴县、临湘县、浏阳县、平江县、湘潭县、醴陵县、益阳县、宁乡县。
民国29年(1940年),湖南省府以原9个行政督察区辖境过广和督察不便,将之调整为10个。同年4月,划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组成第五行政督察区,
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
常德行政督察区
1937年,第二行政督察区:常德县(治所)、华容县、南县、安乡县、澧县、临澧县、石门县、慈利县、桃源县、汉寿县、沅江县。
民国29年(1940年),湖南省府以原9个行政督察区辖境过广和督察不便,将之调整为10个。同年4月,划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组成第五行政督察区,
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
1952年11月,益阳专区建置撤销,原辖宁乡县划属湘潭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划归邵阳专区,益阳、桃江、安化、汉寿、沅江5县及益阳市划归
常德专区,历时10年。其间,益阳市于1953年4月改为省辖市,授权常德专署领导,1958年7月改为益阳县领导,但1961年复改专区辖市,仍由常德专署领导。
1962年12月,恢复益阳专区建置,专员公署驻益阳市桃花仑,辖南县、沅江、华容、益阳、宁乡、桃江、安化7县和益阳市。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茶盘洲、钱粮湖6个国营农场,同时划归益阳专区管辖。
沅陵行政督察区
1937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沅陵县(治所)、泸溪县、永顺县、溆浦县、辰溪县、大庸县、桑植县。
1952年8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调整行政区划,撤销
沅陵专区和
会同专区,以原沅陵专区所属沅陵、溆浦、辰溪、麻阳与原会同专区属县合并,新设
芷江专区。12月2日,又改名为“
黔阳专区”。
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湘西苗族自治州),永顺为其代管,全县辖11区,灵溪、王村、龙寨3镇,178乡。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永顺为其所辖。
乾城行政督察区
1937年,第四行政督察区:乾城县(治所)、凤凰县、永绥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麻阳县。
1949年11月5日,乾城县和平解放,隶属沅陵专区。1952年8月,隶属湘西苗族自治区。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于1953年2月25日批准,同年4月1日,乾城县改名吉首县,县政府驻地所里按苗语称为吉首。
衡阳行政督察区
1937年,第五行政督察区:衡阳县(治所)、常宁县、衡山县、耒阳县、攸县、茶陵县、安仁县、酃县。
邵阳行政督察区
1937年,第六行政督察区:邵阳县(治所)、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湘乡县、安化县。
民国29年(1940年),湖南省府以原9个行政督察区辖境过广和督察不便,将之调整为10个。同年4月,划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组成第五行政督察区,
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
1951年8月,分安化、湘乡、邵阳3县部分地域新置蓝田县,属益阳专区。
1952年8月,因湖南蓝田县与陕西蓝田县重名,经
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湖南蓝田县为涟源县,因其地处涟水上源而得名。
1952年11月,益阳专区建置撤销,原辖宁乡县划属湘潭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划归
邵阳专区,益阳、桃江、安化、汉寿、沅江5县及益阳市划归常德专区,历时10年。其间,益阳市于1953年4月改为省辖市,授权常德专署领导,1958年7月改为益阳县领导,但1961年复改专区辖市,仍由常德专署领导。
1960年2月,分涟源县地设立娄底市。是年10月,
娄底市撤销,并入
涟源县。
1962年12月,恢复益阳专区建置,专员公署驻益阳市桃花仑,辖南县、沅江、华容、益阳、宁乡、桃江、安化7县和益阳市。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茶盘洲、钱粮湖6个国营农场,同时划归益阳专区管辖。
会同行政督察区
1937年,第七行政督察区:会同县(治所)、芷江县、绥宁县、黔阳县、晃县、靖县、通道县。
民国29年(1940)4月,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机关迁洪江,黔阳县属第十行政区管辖。
1952年8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调整行政区划,撤销
沅陵专区和
会同专区,以原沅陵专区所属沅陵、溆浦、辰溪、麻阳与原会同专区属县合并,新设
芷江专区。12月2日,又改名为“
黔阳专区”。
郴县行政督察区
1937年,第八行政督察区:郴县(治所)、桂东县、汝城县、永兴县、资兴县、宜章县、桂阳县、嘉禾县、临武县、蓝山县。
民国29年(1940年),为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时辖郴县、桂阳、永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嘉禾、蓝山10县。1949年11月25日,郴州全境解放,设置郴县专区。1952年,郴县专区与衡阳专区、零陵专区合并为湘南行署,行署治所在衡阳。1954年,撤销湘南行署,重设郴县专区,时辖郴县、永兴、耒阳、安仁、酃县(今炎陵县)、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嘉禾、蓝山、桂阳、新田等14县。
零陵行政督察区
1937年,第九行政督察区:零陵县(治所)、祁阳县、新田县、宁远县、江华县、道县、东安县、永明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湖南省增设一个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治所益阳县)并变更行政督察区次序,原驻郴县的第八行政督察区变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原驻零陵县的第九行政督察区变更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蓝山县隶属驻郴县的第三行政督察区。
益阳行政督察区
民国29年(1940年),湖南省府以原9个行政督察区辖境过广和督察不便,将之调整为10个。同年4月,划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组成第五行政督察区,
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
1951年8月,分安化、湘乡、邵阳3县部分地域新置蓝田县,属益阳专区。
1952年8月,因湖南蓝田县与陕西蓝田县重名,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湖南蓝田县为涟源县,因其地处涟水上源而得名。
1952年11月,益阳专区建置撤销,原辖宁乡县划属
湘潭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划归邵阳专区,益阳、桃江、安化、汉寿、沅江5县及益阳市划归常德专区,历时10年。其间,益阳市于1953年4月改为省辖市,授权常德专署领导,1958年7月改为益阳县领导,但1961年复改专区辖市,仍由常德专署领导。
1960年2月,分涟源县地设立娄底市。是年10月,
娄底市撤销,并入
涟源县。
1962年12月,恢复益阳专区建置,专员公署驻益阳市桃花仑,辖南县、沅江、华容、益阳、宁乡、桃江、安化7县和益阳市。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茶盘洲、钱粮湖6个国营农场,同时划归益阳专区管辖。
1940年行政督察区
民国29年(1940)4月,又将全省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曾一度增置阳明县( 后改为阳明特别区),但不久即撤销。先后还增设2省辖市(长沙、衡阳)、2县(怀化、 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个直辖市、10个行政督察 区,77个县。具体情况如下:
省辖市:长沙市(民国22年设,省会),衡阳市(民国32年设)。
第一行政督察区,治岳阳,辖8县:岳阳县、长沙县、湘阴县、临湘县、浏阳县、平 江县、湘潭县、醴陵县;
第二行政督察区,治耒阳,辖8县:耒阳县、衡阳县、衡山县、攸县、茶陵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
第三行政督察区,治郴县,辖10县:郴县、桂 阳县、永兴县、宜章县、资兴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蓝山县、嘉禾县;
第四行政督察区,治常德,辖9县:常德县、澧县、桃源县、石门县、华容县、南县、慈利县、安乡县、临澧县;
第五行政督察区,治益阳,辖6县:益阳县、湘乡县、安化县、汉寿县、宁乡县、沅江县;
第六行政督察区,治邵阳,辖6县: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隆回县;
第七行政督察区,治零陵,辖8县:零陵县、祁阳县、宁远县、道县、东安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
第八行政督察区,治永顺,辖6县:永顺县、龙山县、大庸县、保靖县、桑植县、古丈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治沅陵,辖8县:沅陵县、溆浦县、辰溪县、凤凰县、乾城县、永绥县、泸溪县、麻阳县;
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洪江,辖8县: 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黔阳县、晃县、靖县、通道县、怀化县。
设立背景
清朝时期,地方行政基本是省-府-县三级,省-府之间还存在一个虚级的道。
辛亥革命后,为简化层级,
北洋政府于民国二年(1913年)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行政官厅组织令》,5月又公布《省官制》《道官制》《县官制》,基本确立了省、道、县三级行政区制度:将道从清代监察职能为主的机构转为完全的行政机构,成为介于省、县之间的二级政区;废除了清代无直辖地的府;将清代的有直辖地的府、直隶州、直隶厅和州、厅全部改编为县。
这样一来,北洋时期的道尹辖地(民国三年,每道设
道尹,为道级政区最高行政长官),与清代的
知府相比,是大大地增加了。
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层级的简化更进一步。由于先总理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对于行政层级的主张是采取省、县两级制,国民政府遂于1930年废道。但地方采二级制,省对县的控制实有力有未逮之感,因此在省县间建立一行政机制以联络、协调省县乃成为主流意见。民国廿一年(1932),行政院颁布了《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正式确立。行政督察区(因长官名称叫
专员,又叫
专区)介于省与县之间,法理上只是省的
派出机关,而不能算是正式的
行政区划。各省均被划分为行政督察区,并以序数命名,“省名+序数+行政督察区”,为行政督察区的完整名称。
用序数冠名本来就有弊端,国民党政府还经常变更序数和辖县,所以,到了后期,不得不改以
治所所在地冠名。而民间更不堪其扰,很早就开始了这么称呼。
发展沿革
1900年湖南省还属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湖南划分为:长宝道,岳常澧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
辰沅永靖兵备道),加上乾州厅、凤凰厅、永绥厅、晃州厅、古丈坪厅。
1915年湖南省处于民国四年,湖南划分为四道:湘江道,衡阳道,辰沅道,武陵道。
1919年湖南省民国八年,原武陵道被撤并至湘江道内。湖南省划分为三道:湘江道、衡阳道、辰沅道。
1925年湖南省,当时出于北伐战争时期(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军阀也相继形成。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1925年-1928年,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期间湖南地区实行省县两级,由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管理。
1934年的湖南,因为国民政府宁汉合流后,主要精力是清理共产党人和对抗日本侵略,湖南地区行政还是省县两级未做调整。
1937年,湖南省划分为:直辖的长沙市和第一到第九行政督察区。
省直辖:长沙市(下加粗为督察区驻地。)
第一行政督察区:岳阳县、长沙县、湘阴县、临湘县、浏阳县、平江县、湘潭县、醴陵县、益阳县、宁乡县。
第二行政督察区:常德县、华容县、南县、安乡县、澧县、临澧县、石门县、慈利县、桃源县、汉寿县、沅江县。
第三行政督察区:沅陵县、泸溪县、永顺县、溆浦县、辰溪县、大庸县、桑植县。
第四行政督察区:乾城县、凤凰县、永绥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麻阳县。
第五行政督察区:衡阳县、常宁县、衡山县、耒阳县、攸县、茶陵县、安仁县、酃县。
第六行政督察区: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湘乡县、安化县。
第七行政督察区: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黔阳县、晃县、靖县、通道县。
第八行政督察区:郴县、桂东县、汝城县、永兴县、资兴县、宜章县、桂阳县、嘉禾县、临武县、蓝山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零陵县、祁阳县、新田县、宁远县、江华县、道县、东安县、永明县。
民国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个行政督察区辖境过广和督察不便,将之调整为10个。同年4月,划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组成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
民国29年(1940)4月,又将全省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曾一度增置
阳明县( 后改为阳明特别区),但不久即撤销。先后还增设2省辖市(长沙、衡阳)、2县(怀化、 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个直辖市、10个行政督察 区,77个县。具体情况如下:
省辖市:长沙市(民国22年设,省会),衡阳市(民国32年设)。
第一行政督察区,治岳阳,辖8县:岳阳县、长沙县、湘阴县、临湘县、浏阳县、平 江县、湘潭县、醴陵县;
第二行政督察区,治耒阳,辖8县:耒阳县、衡阳县、衡山县、攸县、茶陵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
第三行政督察区,治郴县,辖10县:郴县、桂 阳县、永兴县、宜章县、资兴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蓝山县、嘉禾县;
第四行政 督察区,治常德,辖9县:常德县、澧县、桃源县、石门县、华容县、南县、慈利县、安乡县、临澧县;
第五行政督察区,治益阳,辖6县:益阳县、湘乡县、安化县、汉寿县、宁乡县、沅江县;
第六行政督察区,治邵阳,辖6县: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隆回县;
第七行政督察区,治零陵,辖8县:零陵县、祁阳县、宁远县、道县、东安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
第八行政督察区,治永顺,辖6县:永顺县、龙山县、大庸县、保靖县、桑植县、古丈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治沅陵,辖8县:沅陵县、溆浦县、辰溪县、凤凰县、乾城县、永绥县、泸溪县、麻阳县;
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洪江,辖8县: 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黔阳县、晃县、靖县、通道县、怀化县。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湖南省,1949年4~5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地。8月4日解放长沙,10月8号,解放衡阳。国民政府在这半年的存续期内的湖南区划:省直辖:长沙市(1937年设)、衡阳市(1943年设),加第一至第十区。
省直辖:长沙市、衡阳市
第一区:长沙县、湘阴县、浏阳县、醴陵县、湘潭县、岳阳县、平江县、临湘县
第二区:攸县、茶陵县、衡阳县、衡山县、安仁县、耒阳县、常宁县、酃县
第三区:郴县、永兴县、资兴县、宜章县、汝城县、桂东县、桂阳县、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
第四区:常德县、华容县、澧县、安乡县、临澧县、南县、桃源县、石门县、慈利县
第五区:宁乡县、益阳县、湘乡县、安化县、汉寿县、沅江县
第六区:邵阳县、隆回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
第七区:零陵县、祁阳县、新田县、宁远县、江华县、道县、东安县、永明县
第八区:永顺县、大庸县、古丈县、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
第九区:辰溪县、沅陵县、溆浦县、麻阳县、凤凰县、乾城县、永绥县、泸溪县
第十区:芷江县、会同县、怀化县、黔阳县、绥宁县、靖县、通道县、晃县
1949年全境解放后的湖南省,新中国建国后,湖南的区划调整为:省辖长沙市,长沙专区、衡阳专区、郴县专区、常德专区、益阳专区、邵阳专区、零陵专区、永顺专区、沅陵专区、会同专区。共计:1个市,10个专区
长沙市:城东区、城南区、城西区、城北区、文艺区、金盆区、岳麓区、会春区。
长沙专区:岳阳县、长沙县、湘阴县、临湘县、浏阳县、平江县、湘潭县、醴陵县。
衡阳专区:衡阳市、衡阳县、常宁县、衡山县、耒阳县、攸县、茶陵县、安仁县、酃县。
郴县专区:郴县、桂东县、汝城县、永兴县、资兴县、宜章县、桂阳县、嘉禾县、临武县、蓝山县。
常德专区:常德县、华容县、南县、安乡县、澧县、临澧县、石门县、慈利县、桃源县。
益阳专区:益阳县、宁乡县、湘乡县、安化县、汉寿县、沅江县。
邵阳专区:邵阳县、隆回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
零陵专区:零陵县、祁阳县、新田县、宁远县、江华县、道县、东安县、永明县。
(湘西行政区)
永顺专区:永顺县、大庸县、古丈县、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
沅陵专区:辰溪县、沅陵县、溆浦县、麻阳县、凤凰县、乾城县、永绥县、泸溪县。
会同专区:芷江县、会同县、怀化县、黔阳县、绥宁县、靖县、通道县、晃县。
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湘西苗族自治州),永顺为其代管,全县辖11区,灵溪、王村、龙寨3镇,178乡。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永顺为其所辖。
1952年8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调整行政区划,撤销
沅陵专区和
会同专区,以原沅陵专区所属沅陵、溆浦、辰溪、麻阳与原会同专区属县合并,新设
芷江专区。12月2日,又改名为“
黔阳专区”。
1952年11月,
益阳专区建置撤销,原辖宁乡县划属
湘潭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划归
邵阳专区,益阳、桃江、安化、汉寿、沅江5县及益阳市划归
常德专区。
1962年的湖南省,大跃进结束,中央召开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当时的湖南区划为:长沙市,株洲市(1956年升地级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潭专区,常德专区,邵阳专区,衡阳专区,郴州专区,黔阳专区。共计:辖2个地级市,7个专区。
长沙市:东区、南区、西区、北区、郊区、长沙县
株洲市(1956年升地级市,为除长沙外省内第一个
地级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县、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大庸县、桑植县
湘潭专区:湘潭市、湘潭县、醴陵县、攸县、茶陵县、酃县、浏阳县、岳阳县、平江县、湘阴县、临湘县、宁乡县、岳阳市
常德专区:常德市、常德县、安乡县、汉寿县、桃源县、临澧县、石门县、澧县、慈利县、益阳县、安化县、桃江县、南县、沅江县、华容县、益阳市、津市市(10月23日复置益阳专区)
邵阳专区:邵阳市、冷江市、娄底市、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隆回县、新邵县、邵东县、洞口县、双峰县、涟源县、绥宁县、湘乡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年内撤销冷江市、娄底市)
衡阳专区:衡阳市、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祁东县、常宁县、祁阳县、零陵县、东安县、道县、宁远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
郴州专区:郴州市、郴县、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资兴县、耒阳县、新田县、蓝山县、东江市(10月20日,并东江市入资兴县,10月30日,划新田、蓝山入零陵地区)
黔阳专区: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黔阳县、麻阳县、靖县、芷江县、洪江市、安江市、新晃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10月20日,并安江入黔阳)
1969年湖南省(此时正经历着文化大革命时期),可以看出湖南省的区划有进一步调整更加细化。湖南区划为:长沙市,株洲市2个地级市,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湘潭专区,岳阳专区,常德专区,岳阳专区,常德专区,邵阳专区,衡阳专区,益阳专区,郴州专区,黔阳专区,零陵地区。共计2个地级市,12个专区,州地区。
长沙市:东区、南区、西区、北区、郊区、长沙县
株洲市:东区、南区、北区、郊区、株洲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县、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大庸县、桑植县
湘潭专区:湘潭市、湘乡县、湘潭县、醴陵县、攸县、茶陵县、酃县、浏阳县
岳阳专区:岳阳县、华容县、平江县、湘阴县、临湘县、汨罗县
常德专区:常德市、常德县、安乡县、汉寿县、桃源县、临澧县、石门县、澧县、慈利县
邵阳专区:邵阳市、冷水江市、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隆回县、新邵县、邵东县、洞口县、双峰县、涟源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
衡阳专区:衡阳市、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常宁县、祁阳县
益阳专区:益阳市、益阳县、安化县、桃江县、南县、沅江县、宁乡县
郴州专区:郴县、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资兴县、耒阳县
黔阳专区: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黔阳县、麻阳县、靖县、芷江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
零陵地区:零陵县、东安县、道县、宁远县、新田县、蓝山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12月16日设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