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阳文化是广东省阳江市地域文化,孕育于漠阳江流域,为广府文化一个子系统,主流文化为俚僚文化,后与南迁的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相融合,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
历史背景
漠阳江是广东一条单独流入大海的小河,贯穿阳江市全境。漠阳江流域由于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鱼米之乡。由于这个优势,远古时代土著文化在这里孕育和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汉人南下,使得汉文化移植到这里。以后闽人和少数海外居民入居,带来闽南文化和海外文化。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整合成具有自己文化特质和风格的流域文化,就是“漠阳文化”。漠阳文化属于广府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宋代以后漠阳文化不断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质和风格。
历史沿革
漠阳地域历史上存在俚僚文化、中原汉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海外文化等文化类型,从这些文化类型来看,漠阳地域文化最突出的类型特征是具备厚重的土著文化底蕴、深远的中原文化传承、和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
俚僚文化
据“阳春独石仔古人类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在阳江市阳春独石仔,有14万年历史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也就是说,距今14万年以前,两阳人的祖先就已出现。在阳东雅韶的赤靓坡,海陵开发试验区闸坡的红坎头,阳西县鹅渚埠的沙岗等地还有距今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文化遗址。阳江与广东其它地区一样,土著居民称俚(越)人。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原政治势力南下,行政建置设立,两阳初属南海郡。后汉武新设了合浦郡高凉县,包括今阳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电白、化州、吴川和罗定的部分地方。虽然阳江这时属中央建置范围,但中原文化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土著人冯冼家族是主要统治者。隋唐时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联盟,俚僚文化仅属主流文化地位。宋代以后,大批汉人相继到来,俚人被汉化或他迁,但俚僚文化作为底层文化被积淀下来,成为漠阳文化一个组成部分。
中原汉文化
秦汉以来,中原汉文化开始在漠阳江流域生长。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始大力打击冯冼家族,中原汉文化在漠阳江流域的统治地位加强。宋代以后,中原汉文化在阳江取得主流文化地位。如据王存《元丰九域志》载,北宋南恩州客户已占当地总户79%,表明外来移民占主导地位。
各个文化
末清初乃至晚清年间,大批客家人和闽南人先后从福建、东江流域和信宜等地迁入漠阳江流域。善于耕山的客家人基本上都集中在阳春山区,而善于耕海的闽南人则多在儒洞、上洋、沙扒、新圩等地,他们都也成为了阳江人一部分。他们所操客家话、闽南话及其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也融为漠阳文化一部分。如现今阳江方言,虽以粤语为主,但也有小部份人讲客家话和“海话”(闽南话)。
唐代,海外文化从海上溯西江经肇庆下漠阳江传入到阳江。康熙《阳江县志》记,唐武德二年(619年)在城南建报恩光孝寺,是阳江建寺之始,佛教开始在阳江广泛传播。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二十四年(1898年),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阳江,很快获得发展。建国前阳江有天主教徒4000人,基督教徒数千人,有天主堂8处、基督堂18处,以及一批医院、学校、育婴堂等,这些都是海外文化在阳江留下的历史见证。
漠阳文化的类型
土著文化底蕴
从“阳春独石仔古人类文化”距今已14万年,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阳江的土著文化底蕴是很厚重的。虽然俚人被汉化,或者被迫迁到其它地方,但现在留下来印证的还有很多文化要素和遗迹。
阳江以“那”字、“洞”字命名的地名有很多。这是由于古越语中以 “那”和 “洞”命名的都是种水稻的地方,说明漠阳江流域适合种水稻。阳江方言保留古越语特别多。如柚子称“朴子”,猪圈称“猪六”,蝌蚪曰“蛤仔”等,深受壮语影响,而壮人祖先为古越人。
阳春博物馆收藏着多面铜鼓,据考证,俚人风俗中特别重视铜鼓,晋裴渊《广州记》云“俚僚铸铜为鼓”。从这些铜鼓,可以感受到远古俚人的风俗文化。
当今阳江人喜欢喝粥,这不完全因为过去缺粮,而是古越人一种风俗。语云:“壮人据地甚广,其大部百谷皆宜,然其人犹秉祖宗以前穷守山谷之遗训,以饭食为暴殄,朝夕餐膳,无不食粥。虽然积谷盈仓,而日亦如此。”食粥作为一种风俗被传存下来。此外,阳江流行女子出嫁有“伴队”、嗜食禾虫、蛇、(田)鼠、槟榔等习俗,这些都是古越人风俗传承或变异。
最受后人景仰的是冼夫人。冼夫人在民族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称为岭南圣母。据记载,冼夫人是高凉人,是俚族首领。高凉县是汉武帝时建立,如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据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指出“冼夫人是广东高凉人(即现在的两阳县)”,以及1999年版《辞海》中关于冼夫人条目的表述:“冼夫人……南朝隋初岭南俚族女首领。”据这些记载,冼夫人是高凉人,而高凉县也就是两阳县,两阳县正是现在的阳江市所在地。
南朝末年,高凉县土著家族控制的部落很多,各首领互相攻击争夺,并恃强侵略邻近各郡,把俘获的“生口”转卖作奴隶。冼夫人规劝亲族友善睦邻,征伐不安分的首领,安定了地方。梁大同元年(535年),冼夫人与本郡汉人太守冯宝结婚,约诫越族俚人改变本族陋习,接受中原文化,推动了汉俚民族的融合。南陈政权败亡后,冼夫人弃陈迎隋,平定了地方豪强叛乱,铲除了割据分裂,使两阳归入隋中央政权的统治,为国家的统一大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冼夫人与高流圩、阳江小刀有着很深的渊源。据说,冼夫人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后,夫妻二人在漠阳江畔建郡城,取名阳春,并在离城十里的高流河畔练兵城练兵。后来冼夫人与其子冯仆平定欧阳纥叛乱之后,在高流河畔举行庆祝大会,举行和平胜利大游行,百姓都赶来参加。后来,就渐渐演变成每年端午节前后赶高流圩风俗。阳江小刀也是冼夫人大力支持和推进,使得阳江地区刀具制作在当时就形成规模。
中原文化传承
中原汉人南下,唐宋之后,中原文化渐渐在漠阳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阳江方言虽属广府语系,但保留了更多的中原古音。阳江诗、词、画等艺术氛围很浓。阳江有南国风筝之乡、中国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漆器之乡等文化品牌,这说明中原文化在阳江有很好的传承。
漠阳文化中深远的中原文化传承,还表现在阳江历史上出的文化艺术人才有很多,如清代涌现出了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邓琳,他的书法在整个书画界是在岭南驰名的。当代著名中国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艺术大师关山月,也是阳江人。还有南国诗人阮退之,自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家黄云,油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苏天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花鸟画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家》编委主持人谢天赐,旅美油画家、美国肖像画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特聘海外画家关则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撰写国内第一本研究裸体艺术专著《裸体艺术论》陈醉,著名画家、美协广东分会理事、常务理事黄安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吕如雄等等。
海洋文化内涵
闽人和海外居民的入居,给阳江带来了闽南文化和海外文化。在古代,江海是阳江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中转站。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装载着世人瞩目的“南海Ⅰ号”。“南海Ⅰ号”是目前世界已发现的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宋代货船,距今估计有840多年历史。根据考古专家估算,“南海Ⅰ号”装载的文物可能有6万至8万件,其中上等级的文物从数量到价值上都将相当于此前全省馆藏文物的总和。
阳江沿海有20多个港湾,10多个渔港。明清时代,阳江鱼盐业称盛一时,并延续至今。沿海不少居民依靠海上贸易谋生。阳江石湾陶瓷、阳江的造船业,也有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漠阳文化深厚海洋文化积淀,也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如百姓对海神的崇拜、疍民文化和咸水歌等民间文艺。阳江多妈祖庙,仅阳江城清代即有四座,有些地方称大王庙或北帝庙,皆为水神,不但为渔民、海员,也为普通居民奉祀。阳江沿海各港、漠阳江河面,昔时疍艇云集,疍民数以万计。阳江疍民,实为漠阳文化海洋性一个很大载体。这个古老族群,在生活方式、宗教、婚嫁、习俗等方面都异于陆上居民,保留许多古越人文化遗风,而古越人是以海洋文化为其主要特质的。阳江乃诗歌之乡,但不是以山歌而以咸水歌出名。江城昔有“渔洲唱晚”一景,乃市民赏心乐事一个去处。
漠阳文化的特点
包容。漠阳文化属于岭南文化范畴,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在这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在历史上,中原汉文化、闽南文化和海外文化先后进入漠阳流域,与土著文化相融合。虽然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争夺主导权,但这些文化都得以保留,形成今天的漠阳文化。阳江依山傍海,是一个鱼米之乡。阳江人有一句俗话是“阳江贵地总无忧”,也就是说在阳江这个地方生活,可以安居乐业,不用为生计怛心。因此,阳江人不喜欢远征。自古以来,很多外地人由于各种原因南下到阳江,都愿意留下来,成为阳江人的一部份。这些都使漠阳文化自然而然地具有一种亲和力。
阳江文化的包容性强,有利于文化百家争鸣。民间素来喜欢写诗作对,喜欢作词唱歌。但这些都是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阳江人对文化缺乏崇拜感。阳江有很多名人,如冼夫人、梁镇南、关山月等等。然而这些文化名人在阳江都没有得到重视。虽然在高流圩有冼夫人神庙,但阳江没有冼夫人纪念馆。梁镇南将军故居保护得也不太好。名画家关山月纪念馆也不在阳江。
务实。漠阳文化特点当中最好的一点就是务实,但最不好的就是太务实。阳江有一句俗语,“吃都野就是野”,就是说看到有利益的时候,就要抓住。否则机会没有了,后悔也就来不及了。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阳江人非常的务实。正由于务实,阳江人最喜欢用行动来说话。
从日常生活来看,阳江人注重饮食质量,但对穿着要求不高。阳江的饮食业很发达。虽然有“食在广州”一说,但阳江餐饮业在原料的选择方面更加讲究。
但由于太务实,阳江人不注重理论学习,也会走不少的弯路。
豁淡。由于阳江自然资源丰富、少战乱、土地肥沃等特点,阳江人有一种自然的豁淡。阳江人喜欢过的生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要能够吃得好,而且自由自在是最理想的。现在广东很多地区污染严重,但阳江还是青山绿水。阳江人的豁淡使阳江的这片热土得到了保护。
但阳江人的豁淡又使阳江人缺乏对事业的拼搏之心。很多阳江的企业家认为小有成就之后,就要好好享受生活,不要太搏。正由于此,阳江虽位于珠三角与环北部湾的经济辐射,又是沿海地区,但经济较为落后。
重商。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自古以来就是商业贸易发达的地方。由于这个历史的沿革,阳江人自古以来就很有商业头脑,经商的意识非常强。在老百姓的眼中,能够在商业买卖中赚到钱的人是有本事的。当今,中国仇官仇富的思想非常严重,但阳江人不仇富。阳江藏富于民,也在于此。但阳江人的重商,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特别看重经济利益。人与人之间单纯的情感交流也被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