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展(1895年10月23日—1975年6月23日),原名有猷,字幹卿,号公展。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中国现当代作家。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潘公展,原名有猷,字干卿,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人,1895年10月23日生。吴兴乃产丝胜地,其父经营丝业,曾设大集成丝行。潘公展少年时入吴兴丁氏私塾读书,私塾教师受革命风潮的影响,经常向学生讲授革命救国的思想,受其熏陶,潘公展与同学秘密组织革命团体,编写《自强》壁报鼓吹排满。潘公展发给同学每人一把小刀,准备谋刺清朝官吏。潘公展离开私塾后,经当地一个美国传教士介绍,于191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外语系。潘公展在圣约翰大学就读期间,成绩斐然,常在英语讲演比赛中获第一名,为老师所称赞,同学所羡慕。潘公展的文笔也甚好,经常为校刊《约翰声》投稿,并先后兼任《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和《国民日报》“觉悟”副刊的特约撰稿人,他经国文老师庞檗子介绍参加了著名诗社“南社”。
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学生闻讯积极响应。5月7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潘公展被推举为评议部秘书、财政委员会委员,同时任学生会会刊主编,是上海学生运动的骨干。
1919年夏,潘公展大学毕业后,到上海私立市北中学执教,兼教务主任。教学之余,潘公展常在上海各大报纸上发表时事评论和学术性杂文。
上海亚东书局还请潘公展编著《中国学生救国运动全史》,潘公展文笔犀利、见解独到,他的文章深受读者喜欢,在新闻界的名气日胜一日,故在1921年《商报》正式出版时,汤节之聘潘公展为电讯主编。潘公展自有一套,他一改往日成规,按事分类,有条不紊地编列电讯与要闻。《商报》的“每日时评”和“每周大事述评”也由潘公展负责撰写,时陈布雷任《商报》主笔,陈、潘二人共事6年,珠联璧合,文名渐著。
加入国民党
1926年年底,潘公展与《商报》主持人发生矛盾,亟欲离去。《申报》负责人史量才,遂乘机请他任《申报》主编,主编要闻。恰在这时,蒋介石以党政军首领自居,欲在南昌重新筹组中枢机关,急需秘书人才。经陈果夫介绍,潘公展于1927年1月与陈布雷同往南昌拜见蒋介石。两次长谈之后,潘公展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示从此要与蒋共命运。2月,与陈布雷一起正式加入了国民党。后蒋介石决定独留陈布雷在南昌任秘书,潘公展返沪继续在《申报》任职,“以利鼓吹国民革命”,“为本党宣扬主义”。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清党”反共,在上海设立政治分会,张静江任主席,潘公展任分会委员。潘公展由一个报人变为国民党要员,其政治生命由此开始。5月上海特别市党部开始清党,潘公展被聘为整理委员,又当选为常务委员。自此,从事人事党务工作达数十年之久。6月上海市特别市政府成立,黄郛任市长,潘公展任农工商局局长。不久农工商局改社会局,潘仍为局长并兼任市政府秘书长。
1929年,国民党“中央俱乐部”成立。“中央俱乐部”以陈果夫、陈立夫为中心,集结蒋介石的亲信、党徒,为蒋的独裁统治效命。潘公展加入“中央俱乐部”,并很快成为CC系的主要骨干。潘公展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出席了国民党第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而且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
1932年8月,潘公展改任上海市教育局长。他活跃在上海文化宣传和教育界,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镶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全国掀起反蒋怒潮。潘公展在上海唆使和支持一批反动文人进行文化“围剿”,制造白色恐怖。他制定了一套新闻、书报送审制度,就连小人书画稿也要经过审核,企图以此“杜绝赤化宣传”,“达安内镶外之成功”。
“一·二八”事件后,上海各高校学生的抗日运动风起云涌。他们多次选代表赴南京请愿、包围《中央日报》、火烧上海真如车站,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甚至擅自开火车载请愿学生直冲南京,学生们以实际行动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希望政府能迅速起兵抗日。潘公展身为教育局长,一方面假意答应学生的要求,安抚学生,一方面又会同上海市社会局长吴醒亚、上海市党部常委吴开先等人,在各高校精选“优秀青年”,组成上海大学联合会,从内部瓦解学生运动。
同时,在教育局领导下,另成立“中学联”、“大教联”、“中教联”及文艺团体等其他组织,以压制广大师生的抗日爱国运动,“减少中央麻烦”。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波及上海时,潘公展严令各学校阻止学生游行示威。当500余名学生到市政府请愿时,潘公展竟悍然下令“所有全市公私中学校于即日起提前放假”,企图以此破坏学生爱国运动。
潘公展于1932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晨报》,自任社长,建立起自己的反共宣传阵地。他鼓吹“本位救国论”,即所谓:“人人均宜为本业致其最善之努力,谋如殊途同归之救国。”他还说:“吾人若不唤起国人本位救国之意义,则国人或将中风发狂”,以此诱导工人、学生脱离抗日救亡运动。以后,潘公展又办起《晨报晚刊》(后改名《新夜报》)和《儿童晨报》、《儿童画报》。
1934年3月,国民党统治集团标榜“依据三民主义建设新中国的文化”,设立了“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蒋介石为名誉会长,陈立夫为理事长,潘公展为常务理事兼书记长。潘公展随即在上海组设分会,借口“把以往此种凌乱的无条理的各自为政的文化工作,改变为有计划的协作,将上海的文化界谋通盘规划的办法”,以改变“以往的所有个人或团体做文化工作没有中心”的状态。他力图严密控制,以扼杀革命文化事业。潘公展还鼓吹要彻底“剿匪”,就要“肃清有阶级色彩及共产主义的出版物”。他下令销毁大量进步书籍和杂志,郭沫若的《创造十年》和《蒋光慈遗集》等均未能幸免。
1935年8月,吴醒亚因高血压逝世,潘公展兼上海市社会局局长。11月,出席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抗战时期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进入了“结束内战,一致抗日”的新阶段,潘公展却仍顽固地坚持国民党独裁专政的反动立场。1937年2月10日,中共致电国民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潘公展执迷不悟,诬蔑中共的主张“是有糖衣的毒药”,并于2月18日至24日在《中央日报》上连续发表了题为《统一与和平》的长文。他重弹“先安内后镶外”的谬论,鼓吹“必须内部统一,才能抵抗外敌…统一就是安内,抗敌就是壤外。”为蒋介石制造内战进行粉饰。
1937年11月,上海落入日军之手。潘公展离沪经港到达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并参加了国民党临全大会。1938年3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汉口开办独立出版社,潘公展任出版社经理。这一年,他写了一本题为《领袖、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宣传“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国家”及“一党专政”,为维护蒋介石的独裁专制统治摇旗呐喊。
国民政府迁移重庆后,潘公展被任命为湖南省政府秘书长。长沙大火后,湖南省政府改组,潘公展辞职赴渝。不久,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央日报》总主笔。继而兼任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副局长、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2年12月升任主任委员)、中国公学副校长,并在中央训练团、中央政治大学及新闻学院授课。
潘公展利用手中控制的各种宣传工具,打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和“建设三民主义”的旗号,竭力扼杀言论出版自由、破坏进步文化事业。潘公展还在重庆创办了胜利出版社,在福建等省设立分社,除出版一些鼓励抗战、揭露日军暴行的书籍外,还出版了一些反马列主义的书,进行反共宣传。
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潘公展一面不准《新华日报》报道事件真相,一面指挥国民党报刊反诬新四军“违反军纪”、“破坏统一”。潘还在《中央日报》发表了《军纪根源论》,说“新四军之违反军纪,其根源乃由于三民主义信仰不诚、信仰不坚所致”,为蒋介石残杀抗日将士开脱罪责。
潘公展利用手中的宣传大权,密切配合蒋介石的每次行动,深得蒋的青睐,其地位也日益提高。在1942年11月国民党举行的五届十中全会上,潘公展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5年5月,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以讨论抗战和准备实施“宪政”为名,实际上反共才是中心议题,国民党冀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维持其一党专政,潘公展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他在5月12日的大会上作了“关于中共问题的总报告”,诬蔑中国共产党“武装割据”、“破坏抗战”,“颠覆政府”、“危害国家”,还说:“与中共之斗争无法妥协。今日之急务,在于团结本党,建立对中共斗争之体系,即创造斗争的优势与环境”。他提出“当前对中共之争论,应集中于反驳联合政府,反驳抗日战争中有两条路线的论调,反驳中共具体纲领,与反对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
大会根据潘公展的报告,通过了两个决议:一个是对外发表的,说对中共要“采取政治解决之方针”,“尽力于团结御侮”;另一个是对内的,说“根据中共问题之总报告,中共一贯坚持其武装割据,借以破坏抗战…最近更变本加厉,提出联合政府口号,并阴谋制造其所谓‘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企图颠覆政府,危害国家”。决议要求国民党员对共产党“提高警觉,发挥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整军肃政”。
大会选举中央委员时,一些代表不满蒋介石、陈果夫等人控制的代表,在选票上画乌龟或骂“总裁独裁,中正不正”。潘公展得知后,提议阴谋加害这些“不听话”的代表,遭到一些代表的责骂和反对,并有二三十人喊打,拉起椅子奔向潘公展。潘公展对蒋介石的忠心由此可见一斑,因而继续受到蒋介石的重视,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并任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
抗日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潘公展奉命回上海参加接收工作。他先接办《申报》,并任社长,后任临时参议会议员,并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常委。后来蒋介石标榜“还政于民”,“实施宪政”,在各地建立参议会。1946年3月上海参议会成立,潘公展以高票当选为议员。杜月笙以体弱为由坚辞议长之职后,潘公展被选为议长,他以“民意领袖”自居,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四处奔忙。1946年11月,上海3000多摊贩为抗议当局的无理取缔,结队游行示威。潘公展以议长身份公开出面讲话,要求“当局施政必须慎重,亦望市民共同维持秩序”,貌似公正。可当上海当局无理拘捕700余人,并拘捕送饭家属160余人时,潘公展犹如缩头乌龟,没有再公开露面。
1947年,蒋介石决定用召开“行宪国大”和选举总统的办法,来挽回败局,稳定统治。潘公展在上海积极响应,到处发表“竞选演说”,鼓吹“行宪要义”,“民主政治真谛”等等。1948年3月,潘公展以上海市行宪国民大会代表的身份亲赴南京参加“行宪国大”,并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但“行宪国大”也没能扭转时局,到1948年底国民党的统治已是朝不保夕。潘公展希望美国能在蒋介石危难之时出手相助,便出面联络上海各界名流,窃取人民名义,致电美国政府:“当此决定生死存亡之际,我们人民不得不向阁下及贵国人民呼吁,假如欲及时避免此人类历史上之大惨剧,数万万爱好和平之士被迫而受共产党之迪克推多统治,则贵国必须加以援助,刻不容缓。”同时,潘公展发起成立“上海自救救国会联合会”,号召“拥护元首,协助政府”,“坚定人心,自救救国”,他在市参议会上声称要“全力救上海”。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想以此苟延残喘。潘公展立即起而呼应,以上海参议会的名义,于3日“呼吁停战,商谈和平”,并于9日“建议”各省市参议长、各团体理事长或代表,于2月10日来沪开会,“共商促进和平”问题,极力为蒋介石的假和平张目。
针对蒋介石的“求和声明”,中共中央于1月14日,提出和谈的8项条件。潘公展于16日指出:“此时亟应暂时不提出任何条件”,而应“先立刻同时命令停战”,企图为国民党反动派争得喘息机会。此外,他还在上海拼凑起“全国和平促进会”,并扬言“人民代表应参加和平谈判”,想要挤进和谈会议,直接从事破坏活动。4月15日,国共双方和谈代表拟定《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定案”。潘公展于当晚立即召开上海市参议员座谈会“征询”意见。他首先发言反对修正案,并主张发表一份反对和平协定的意见书。最后他不顾部分参议员拥护和谈的态度,悍然发表了意见书,暴露了他追随蒋介石假和平的真面目。
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任潘公展四处奔走呼号,也丝毫不能挽救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厄运。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潘公展逃到香港,应赵棣华、董霖二人之邀,开办“国际编译社”,出版《国际文摘》,年底跑到加拿大。次年5月又转赴美国,初在《纽约新报》撰稿。1951年5月与陈立夫、项定荣、赖琏等人创办了《华美日报》,潘公展为社长兼总编辑。
他虽庇身美国,却经常写文章为蒋介石的“反共复国”献计献策,历时20余年,陈立夫夸赞他“是近数十年来最难得的一位文化斗士”。除此,潘公展还被浙、苏、赣三省华侨推为其统一组织“三江公所”总董,主持侨务。美国务院讨论中国问题时,常邀潘公展参加。
晚年生活
1974年10月,潘公展80寿庆之时,《华美日报》社长项定荣搜集潘公展著作300余篇,经陶百川选120篇,编为《潘公展先生言论选集》,作为一份特殊的寿礼出版发行,潘公展还得到10万元的礼金。他将此巨款移作奖学金,遂在台湾设立“潘公展先生新闻奖学金管理委员会”,推陈立夫为主任委员,季灏为总干事,周世辅为副总干事,决定在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及新闻系、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文化学院日、夜间部新闻系和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等校,设奖学金6名(后增加为8名),每名4000元,1975年9月1日进行了第一项颁奖。潘公展死后,又有50余万元并入奖学金。
1975年6月12日,潘公展因脑溢血住进纽约市皇后区医院,昏迷多日,6月23日逝世,终年81岁。因潘公展是佛教信徒,在美亲友于27日为他举行佛教仪式的追悼会。潘公展的灵柩安厝于一殡仪馆室内,期望有朝一日能“落叶归根”。7月18日,台湾当局在台北善导寺为潘公展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公祭,“总统”严家淦、“资政”张岳军、“院长”倪文亚、“院长”余俊贤、“院长”杨亮功、秘书长郑彦棻、秘书长谷凤翔,以及谷正纲、萧铮、吴开先、胡健中等400余人参加了公祭,极具哀荣。
主要作品
潘公展著有《中国学生救国运动史》、《罗素的哲学问题》、《陈英士先生传》、《战时政治制度》、《领袖、政府、主义》等。他后期写的文章,编有《潘公展先生言论选集》,晚年诗词编为《潘公展先生诗词选集》。他还主编过《五十年来的世界》、《五十年来的中国》两书,并译有《儿童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