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华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讲座教授

潘海华,男,博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讲座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讲座教授,原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及湖南大学语言学系客座教授,兼任《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语言研究》、Language Research(韩国)编委。

任职情况
潘海华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讲座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讲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南大学语言学系客座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兼任《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语言研究》、Language Research(韩国)编委,以及《当代语言学》、《外国语》、《中国语文》、《现代外语》、Computer Processing of Oriental Languages,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Journal of Linguis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Lingua,Linguistics,Linguistic Inquiry,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匿名评委。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理事(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学术成就
潘海华博士1962年生于湖北潜江。1983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士学位,1986获得武汉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硕士学位。1986-198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任教。1988-199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语言学系学习,1995年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Locality, Self-Ascription, Discourse Prominence, and Mandarin Reflexives于1997年选入美国加兰德出版社(Garland Publishing, Inc.)的“语言学卓越博士论文”(Outstanding Dissertations in Linguistics)系列丛书正式出版。
潘海华博士已出版专著《形式语义学引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04),并编辑出版《汉语语言学研究(二)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II)(香港语言学学会,2001)及《焦点的结构与语义解释》(合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匿名评审论文30余篇。先后在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及香港作应邀讲座三十余场。其研究范围涵盖句法理论、形式语义学、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
潘海华博士于1995年提出了关于汉语反身代词的自我归属(self-ascription)理论,认为反身代词应该分为三类:局部的、长距离的及对比的,提出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是一个“涉己”代词(de se anaphor),必须指向句中最显著的自我归属者(self-ascriber),因此,只有长距离“自己”不能指向无生命的名词短语。
他首次提出阻塞效应不是一个对称的现象:指出“自己”的阻塞效应(blocking effect)不是由于存在着一个局部的特征不相容的名词短语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存在着一个局部的自我归属者所造成的。只有第一/二人称代词可以对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产生阻隔效应,而后者则不能对前者产生阻隔效应。
他还提出复合反身代词“他自己”也存在着阻塞效应,但是其阻塞效应不同于“自己”的阻塞效应,只受制于一个生命层级(Animacy Hierarchy)(Human NP>Animate NP>Inanimate NP):在该层级上越高的NP可以对比其低的NP产生阻隔效应,反之则不然。他提出用“近距离条件”(Closeness Condition)和“显著性条件”(Prominence Condition)来决定“他自己”的先行语,而显著性条件则是由生命层级来定义的。
他用优选论进行英汉反身代词的对比研究,深刻分析解释了汉语的“他自己”和英语himself的不同,虽然两者都受制于局部性条件和显著性条件,但是在汉语中显著性条件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英语中局部性条件则比显著性条件更重要。
他关于否定的比较研究认为,焦点对于汉语“不”字句的解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不”是一个焦点敏感算子,其相应的解释条件如下:当句中有焦点时,由焦点-背景结构来决定“不”的辖域,“不”否定其辖域内的焦点,而句子的剩余部分是背景,从而形成一个由算子“不”、背景及焦点组成的三分结构,得出相关句子的语义解释;当句中没有焦点时,“不”否定其邻接的短语,并不形成一个三分结构。焦点否定的引入以及具有不同辖域的算子之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不”不能与表方式的修饰语和完成态标记“了”共现。
他对论元结构的研究提出可以对之进行三种操作:加入一个论元,删除一个论元及限制某个论元的句法映射能力。他认为,汉语中存在着一个“受害者”插入规则和一个由“着”引出的“施事”删除规则。前者把论旨角色“受害者”插入到满足条件的动词的论元结构中,从而增加该动词的论元数目,后者则是从具有论元结构<施事,受事,处所>的动词中删除“施事”,从而减少其论元数目。第一个规则只在汉语中存在的事实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汉语动词“死”可以带两个论元,如: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以及为什么汉语被动句可以有保留宾语,而英语则不可以。第二个规则可以帮助解释含有“了”和“着”的处所倒装句,如:墙上挂着一幅画,墙上挂了一幅画,为什么只有带 “着”的句子不允许“施事”出现。
他关于汉语有没有动词限定性成分的合作研究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与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同,汉语并不具备动词限定性成分,所以汉语在反身代词的约束、时态的标记、主语的确认以及wh-疑问词的解释等方面都和这些语言有着不同的表现。
出版图书
学术著作
著 作
1. Pan, Haihua (1995) Locality, Self-Ascription, Discourse Prominence, and Mandarin Reflexives.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Texas, USA, pp. 230.
2. Pan, Haihua (1997) Constraints on Reflexiv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Garland Publishing, Inc., USA, pp. 275
3. 蒋严、潘海华(1998/2004)《形式语义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50页。
4. Pan, Haihua (2001)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2, editor, Hong Kong: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pp. 248
5. 徐烈炯、潘海华(2005)《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18页。
相关论文
1. Pan, Haihua and Yan Jiang (1997) “NP Interpretation and Donkey Sentences in Chines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2. Kit, Chunyu, Jonathan J. Webster, K. K. Sin, Haihua Pan, and Heng Li (2004) “Clause alignment for bilingual HK legal texts: A lexical-based approac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sitics.
3. Pan, Haihua and Peppina P.-L. Lee (2004) “The Role of Pragmatics in Interpreting Chinese Perfective Markers -guo and -le”,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3): 441-466.
4. Pan, Haihua and Jianhua Hu (2003) “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the Binding of Mandarin Complex Reflexive ta-ziji (s/he-self)”, in Bodomo, A.B.& K.K. Luke, eds., 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 Analysis of Chinese, the Monograph Series of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No. 19, pp. 152-170.
5. Hu, Jianhua, Haihua Pan and Liejiong Xu (2001) “Is There a Finite vs. Nonfinite Distinction in Chinese”, Linguistics 39-6: 1117-1148.
6. Lee, Peppina P.-L. and Haihua Pan (2001) “The Chinese Negation Marker bu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Focus”, Linguistics 39-4: 703-731.
7. Pan, Haihua (2001) “Why the Blocking Effect?”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3 Long Distance Reflexives, pp. 279-316, edited by Cole, P., G. Hermon and James C.-T. Huang, Academic Press.
8. Pan, Haihua (1998) “Closeness, Prominence, and Binding Theory”, 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 16: 771-815.
9. Pan, Haihua (1996) “Mandarin Imperfective Aspect Zhe and Locative Inversion”, 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 14: 409-432.
10. 潘海华、梁昊(2002) 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中国语文》第1期,3-13页。
11. 潘海华、胡建华(2002) 汉语复合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比较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12. 胡建华、潘海华(2002) NP显著性的计算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当代语言学》第1期。
13. 潘海华、胡建华(2001) OT方案与照应语的约束。《外国语》第1期。
14. 李宝伦、潘海华(1999) 焦点与“不”字句的语义解释。《现代外语》第2期。
15. 潘海华(1997) 词汇映射理论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现代外语》第4期。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