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荫(1830年-1890年),字东镛,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斋名攀古楼、滂喜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中国清朝后期官员、金石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大学士潘世恩之孙,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
人物生平
书香世家
潘祖荫生长于京师(今北京),祖籍江苏
吴县(今苏州)。他的祖父为乾隆癸丑科状元
潘世恩,官至太傅、
武英殿大学士;
叔祖是乾隆乙卯科探花
潘世璜;父亲
潘曾绶,官至
内阁侍读。
高中探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潘祖荫应顺天
乡试,挑取
誊录。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遭逢潘世恩八十大寿,
道光帝恩赏潘祖荫为
举人,准一体
会试。咸丰二年(1852年),以
殿试一甲三名(
探花)及第,授
翰林院编修。
咸丰四年(1854年),历任
国史馆协修、候补
侍读、
实录馆纂修。咸丰六年(1856年),历任功臣馆纂修、会试
同考官、侍读、咸安宫总裁、
南书房行走、文渊阁校理,因捐备军饷赏戴花翎。咸丰七年(1857年),历任
日讲起居注官、
侍讲学士。
直言不讳
自入翰林后,潘祖荫“遇事敢言,
飙举锋发,不顾忌讳”,抨击腐败官员,保举真才,提出纾解危机的建议。
咸丰八年(1858年),
英法联军入侵天津。他力主议战用兵,恳请“以该夷罪状布告天下”,“将媚夷辱国之
粤东疆吏立置
重典”;又请增加
八旗兵食,以固巡防。此后历任陕甘乡试正考官、
国子监祭酒、
侍读学士。
咸丰九年(1859年),升任
大理寺少卿。咸丰九年(1859年),因贪污而遭革职的原湖南
永州镇总兵
樊燮不服处分,上
都察院诬告,矛头直指正为湖南巡抚
骆秉章倚重的幕僚
左宗棠。两湖地区的满族官员趁机把京控事件闹大,以打击湘系汉族官僚。潘祖荫受
郭嵩焘之请出面营救,于咸丰十年(1860年)三次上疏,竭力为左宗棠洗冤,称该案为同僚间私愤
畛域所致,“楚南一军”,“所向克捷”,“皆在宗棠规画之中。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并请求对左宗棠“酌量任用岣,终使左氏安然无事。不久,左宗棠被起用,襄办
曾国藩军务,遂独当一面。
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英法联军再陷
大沽炮台,天津被占,京师危急。咸丰帝准备北巡
木兰围场避难,潘祖荫三疏谏止,担心咸丰帝出都城会“生心
萧墙,变起种种”。
力陈时政
咸丰十一年(1861年),潘祖荫署
宗人府丞。上
疏议郊配大礼,请皇帝按圣制永垂法守。同年,
同治帝下诏求直言。潘祖荫着重谈论改革弊政之道,先后密陈“勤
圣学”“求人才”“整军务”“裕仓储”“通
钱法”五事及时务四条。
这一年,他上奏弹劾了
江北收
捐税、坑害百姓的候补
盐运使金安清。撤了金安清的职。又以只谋权而不办事请求撤消各省设立的团练大臣,节省无用开支。
后出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官任
户部侍郎。直到同治年间,潘祖荫先后弹劾了一批“持禄
养交”“骄蹇不法”的官员,如:钦差
胜保、直隶总督
文煜、提督孔广顺、总兵阎丕叙等。因此,潘祖荫“直声震朝端”。
同治元年(1862年),潘祖荫充任光禄寺卿,兼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潘祖荫奉旨将历代帝王政绩、史迹择其可借鉴的作简明注释,和其他几位官员共同汇集成册。御赐书名《
治平宝鉴》,这是一部有关前朝善政的范例。由于
捻军兴起,他奏请在徐州这个四省交界处添设重镇、组织团练,辅助招抚,用坚壁清野之法扼制
捻军。这一年,潘祖荫以
光禄寺卿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
同治二年(1863年),任
宗人府丞。楚军进逼太平天国
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又力请严通州、靖江、泰兴等处江防,以断太平军出入。清廷夺得一些江南郡邑后,潘祖荫即请减该地赋额,获旨准减三分之一
税额。
同治三年(1864年),潘祖荫在会议
何桂清罪过时未列衔,由于上述原因,受牵连,遭部议受贬。后起用,补都察院左副御史、署理工部右侍郎兼管
钱法堂事务。
同治四年(1865年),恭亲王被劾获谴。潘祖荫提出虽然恭亲王咎固难辞,而功劳足纪,而且重臣进退关系安危。希望给恭亲王悔过机会,也不至于使朝纲大乱,后世迷惑。而后,潘祖荫任礼部右侍郎。
同治五年(1866年),他任刑部右侍郎、
左侍郎,补
工部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同治六年(1867年),授潘祖荫工部右侍郎,潘祖荫奉命赴
盛京(今
沈阳)察看皇陵建筑。
同治七年(1868年),潘祖荫署理
吏部左侍郎、
户部右侍郎。他进呈《篆书说文》《艺文备览》各四函。同治帝为潘祖荫赐
文绮。任
经筵讲官。
同治八年(1869年),潘祖荫转左侍郎兼管
三库事务。
同治九年(1870年),潘祖荫署吏部右侍郎,因捐备军饷,赏
正一品衔。
同治十年(1871年),潘祖荫任会试
知贡举,武举会试副考官。次年,赏头品顶戴。
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随
御驾谒
东陵,潘祖荫丢失户部行印而革职留任。他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中举的徐景春文理荒谬,而他有偏袒之嫌,被革任降二级调用。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特旨赏潘祖荫翰林院编修、
南书房行走。不久,
开复处分。因为进
赋册为
慈禧太后祝寿,得以候补侍郎。
光绪元年(1875年),潘祖荫授任
大理寺卿。次年,授任礼部右侍郎。光绪四年(1878年),潘祖荫调户部。
光绪五年(1879年),工部右侍郎,又调刑部。出任
玉牒馆总裁,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三库事务。潘祖荫历任户部左侍郎,
都察院左都御史,
工部尚书,
太子少保,
刑部尚书等职。是年,吏部主事
吴可读自杀,遗疏请为同治帝立嗣统,言词激切,众人多讳之。潘祖荫深感:“已愧死,尚忍没其遗章耶!”乃将其遗疏呈上,旋受命与议其事。
光绪六年(1880年),任
国史馆总裁。内宫太监与
午门护军发生争哄扭打,酿成午门案。慈禧一力袒护太监,给潘祖荫必杀护军的面谕。刑部讯得实情后判定护军无罪,潘祖荫即据实上奏,并有“倘太后必欲杀之,则自杀之耳,本部(潘祖荫自称)不敢与闻”等语,激怒慈禧,遭痛斥。潘祖荫不得已先后四次曲法改判,都以判罪太轻为两宫否决,但终使护军免于死罪。同年,参预解决中俄新疆纠纷,翌年(1881年)与
俄国交涉定约后,提出条陈,上奏善后五事:练兵、简器、开矿、造船、筹饷。
入主军机
光绪八年(1882年),潘祖荫任
礼部尚书、军机大臣上行走,
兵部尚书,江西
学政。光绪九年(1883年),丁父忧。
潘祖荫多次典试,他提倡
公羊学说,会试应考举子一般投其所好,以取功名。光绪十年(1884年),潘祖荫坐船过河直登山顶,以宋元为限,拓考无法区分,瘦羊亲经得百作种,编次为《虎阜石刻仅存录》一卷。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丁母忧,
服阙。出任顺天乡试主考官,署兵部尚书。潘祖荫对“请
黄宗羲、
顾炎武从祀文庙”的疏请,疏奏他的主张:“远遵其义,近禀圣谟。”因二儒为
转相授受之本师,认为以现在标准应当考虑和为了从祀者。举出理由有:国朝学有根柢,以二儒为最;二儒为授受本师,当为从祀者;圣主,贤臣无所致疑,以二儒“为准成宪,师儒得民”为天下之治的根本。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升任工部尚书。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充管理
八旗官学大臣,兼理顺天府府尹事务。议增建贡院。
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归政,光绪帝大婚,赏潘祖荫
太子太保衔,并加二级。此年浙江水灾,奏请拨万两赈银,捐廉为本籍助赈。
积劳而逝
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工部尚书出任会试主考官。六月,京师淫雨为灾,顺天二十四州县无一幸免。潘祖荫与府尹筹放义赈、添设二处
粥厂。秋季,潘祖荫患病,仍不忘上奏请拨银米以备灾民过冬,光绪帝答应他的请求并施行。潘祖荫病情更严重,不得不告假,三日之后即积劳病故,享年六十一岁。临终前,他还对府尹
陈彝“谆谆以公事相托”。光绪帝闻讯震惊痛悼,即下诏赠
太子太傅衔,赐银两千两治丧,并命贝勒
载滢带领侍卫十名即日前往奠祭,赐
谥号为“文勤”。
听到潘祖荫逝世的消息,京师“上自王公百执事,下至舆隶小民,咸叹息出涕,惜公之遽去,而所施设之未竞”。当时流转于京城的饥民有数万人,“皆仰食于公”,“闻之痛哭,声震郊野”。
李慈铭认为“盖近百年来,公卿薨逝未有能得人心如此者也”,直隶总督
李鸿章也说:“闻信之日,士民相吊,若丧其私,感人之深,实难泯没。”光绪十七年(1891年),
宝坻(今属天津市)绅民感其救灾功劳,特建专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
光绪十八年(1892年)三月,潘祖荫灵柩葬于吴县西跨塘茭白荡(今属江苏苏州吴中区木渎镇)。
主要影响
为政
潘祖荫自幼涉猎百家,精通经史,“文藻艳发,兼工诗词”,“夙治《说文》,耽嗜汉学”。他“学问渊通,才猷练达”,“叠索文衡,涛升卿贰”(《清史列传》,下同)。他曾典乡试复阅卷十三次,会试复试、朝考、散馆阅卷各七次,殿试读卷四次,考试试差、优贡朝考阅卷各四次,拔贡朝考阅卷两次,考试御史阅卷六次。考试学正、学录、汉荫生阅卷各一次,考试汉教习阅卷两次,考试孝廉方正阅卷五次,考试誊录阅卷三次,还任过多次武科主考官。范围之广(全)、次数之多,在历代官吏中罕见。在数度柄
文衡中,所得多真士。
潘祖荫才识高卓,办事干练、勤快,“遇事理解,批牍答简,运笔如风,无不洞中利弊”。任刑部、工部尚书时,“积年百废俱举,官吏秉成,严而不苛”。潘祖荫先后担任过国史馆协修、实录馆纂修、功臣馆纂修、咸安堂总裁、文渊阁校理、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会典馆副总裁等。曾主持纂修过《治平宝鉴》《艺文备览》《穆宗毅皇帝全集》《穆宗毅皇帝实录训》等典籍。
学术
潘祖荫是清末著名的收藏家,政事余暇,金石书画无所不收,尤喜搜罗善本、碑版,成为清末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刻书、藏书家。“滂喜斋”“功顺堂”是他的藏书室。曾用三百金购得北
宋本《公羊春秋何氏注》一册,潘祖荫对人说“此世罕见本,我买得便宜。”在他死后,北京
琉璃厂书店检点成《
滂喜斋宋元本书目》一卷。收藏极富,所藏图书、金石甲于吴下。光绪九年(1883年),延请学者
叶昌炽协助他编校所藏书籍。“滂喜斋”中金石、图籍充栋。叶昌炽因而尽窥
他家藏秘籍。他每读一书,则录成
题解,成《滂喜斋读书记》2卷,另有《
滂喜斋藏书记》,著录141种宋元刻本、明初本、日本、朝鲜刻本。《滂喜斋宋元本书目》著录其收藏的宋元本127种。学者
王季烈亦作有《滂喜斋藏书记》,记其“在朝数十年,持躬清介,屏绝馈遗,所藏商周珍器宋元精椠,皆尽廉俸购之四方”。其购藏的宋元秘籍达近百种,和
张之洞、
刘喜海、李慈铭等知名学者有深交。因收有宋本《
金石录》10卷本,相继被
冯文昌、江立、
鲍廷博、
阮元、
赵魏、
汪諴、韩泰华、
甘福等著名藏家递藏,且各藏书家均刻有“金石录十卷人家”
藏书章。光绪间,与
江标等人先后刻有《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叙古书源流较详细。辑有《
滂喜斋丛书》《
功顺堂丛书》。《滂喜斋丛书》4函,收书50种,汇集清代人经学、金石、笔记等著作,并收有同邑前辈乡贤和同时朋友的诗文集。《功顺堂丛书》18种,搜采范围和体例与前者类似。其中如
沈钦韩、
王绍兰几种经说著作、
潘柽章《国史考异》,均为考订精审之著作。藏书印有“八求精舍”“龙威洞天”“分廛百宋”“迻架千元”“金石录十卷人家”“佞宋斋”等。
潘祖荫的金石收藏甲于
吴中,闻名南北。据传,说潘祖荫设同乡“关场宴”,他以新得一鼎,考其款识,乃“鲁眉寿鼎”。他特撰写“眉寿鼎图说”,赠来赴宴的人雅正。等应试举子考二场时,诗经题目即是“眉寿保鲁”,凡是得图说的考生恍然大悟,撇开常解,以鼎训诂考题。等金榜揭示后一看,考中的八人,有七名是赴宴得图说的人。足见,潘祖荫对金石古董的嗜好。在收藏界,人们叫他“潘神眼”。他收藏的国宝级文物
大盂鼎目前存在
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克鼎目前存放在上海博物院,都是中国青铜器藏品中的至尊。
潘祖荫研索钟鼎、篆、隶书法文字,往来籀分。一次,闻听有碑石,他欣然前往一览,在篆床后壁间,秉烛细观,连垢面也顾不上,花五百金购回。潘祖荫尤其注意
吉金,他所藏钟鼎
彝器之类多达五百余件,成为当时收藏吉金的第一家。鲍子幸曾经与潘祖荫论好古象币者之弊有三:矫、痴、诬,潘祖荫为之失笑。当时朝廷内众太监凡得古玩,必请潘祖荫鉴别。慈禧太后曾说:“潘祖荫所鉴定者固无甚大谬也。”
书法
潘祖荫擅长书法,与
潘世恩、
潘世璜一起被称为书法“苏州三杰”。
潘祖荫虽然与篆刻家金石学家和藏书家交游甚密,但他的书法却以
帖学为宗,认为金石收藏应以有裨于经史为目的,而不应单单作为欣赏的玩物。潘祖荫的书法取法宋人,尤推崇晋人风韵,虽然致力于《
书谱》临摹,但以
行楷书为佳。其整体风格典雅、端庄而又不失灵动自如,多以中锋圆笔为主,方圆兼备,字形略扁,中宫宽阔,充满张力。他的信札作品书写感很强,无意于佳乃佳;对联和小楷作品有颜(真卿)苏(轼)痕迹,充满张力,有深厚的书卷气和学者之风。
(图册来源)
历史评价
轶事典故
据说,光绪初叶,潘祖荫主持刑部,有司员听说潘祖荫好文雅,想巴结一下,忙写诗数十首,恭楷录在正堂上,见面时,作揖呈上。潘祖荫当时翻阅,一见首篇题为《跟二太爷阿妈逛庙》八字,不禁狂笑,冠帽上的缨子几乎掉下来。那个巴结的司员面无人色,忙倒退而去。
潘祖荫为官勤廉,常寅时即起,第一个到官署,乘坐车马却甚为破旧,每为同僚讥笑。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大婚,内务府大臣崇光曾示意贪污中饱,潘祖荫即手书“弗肯弗肯”四字致答,每字大逾五寸。
主要作品
潘祖荫辑有《
滂喜斋丛书》《
功顺堂丛书》《海东金碌》等。著述有《
芬陀利室词》《西陵日记》《秦輶日记》《沈阳纪程》《郑盦诗文存》《
攀古楼彝器款识》《汉沙南侯获刻石》等。
人际关系
潘祖荫与
赵之谦、
吴大澂、
翁同龢及
陆心源交往甚密。潘祖荫搜辑黄丕烈题跋时与陆心源结识;在潘氏丁父忧回家乡苏州守制期间,陆心源曾多次登门拜访他,二人交往始密,多书籍、金石往来;潘祖荫服阙回京后,二人虽相隔千里,仍书信、书籍、金石往来不断,陆心源还曾请托潘祖荫为其子陆树蕃科举之事予以照顾。
后世纪念
潘祖荫故居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南石子街及迎晓里,占地约8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成三路五进。
潘祖荫墓在江苏省
吴县东跨塘桥东南茭白荡(今江苏苏州吴中
木渎)。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