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西铁路 是指陕西省境内的第一条铁路线,陇海铁路潼西段,1905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曹宏勋提出修建,1931年开始修建。
线路背景
陕西省境内铁路潼西段修建,始议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年十二月五日,陕西巡抚曹鸿勋,在汴(开封)洛(洛阳)铁路开工之际,奏请清政府修建潼(关)西(安)铁路,估计需银400万两。拟采取土药加厘,盐斤加价和积谷改捐三项办法筹集资金。并建议洛阳至潼关由河南主办,西安以西拟与甘肃商议,同时并举,一气衔接,建成一东西大干线。
线路简介
潼西铁路即陇海铁路潼(关)至西(安)段,是陕西境内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线路来源
甲午战争失败后,为了能更方便地实现对我国的侵略和掠夺,西方列强围绕铁路修建权展开了激烈地争夺,在东北、华北等地修建了 大量的铁路,但客观上也将这种新式
交通运输工具引入我国。众列强纷纷出资修建铁路,有远见的中国人更是积极向清政府申 请、筹资,要求修建我国有自主路权的铁路,以打破西方人对路权的控制。我省第一条铁路陇海线潼西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被提了出 来。
然而,从议案的提出,到铁路的真正贯通,历经清廷、北洋、国民政府三个时代,费时整整20年。 1905年,时任
陕西巡抚的曹宏勋向清政府奏请筹办潼(关)西(安)铁路,清政府也意识到一条铁路对西部的重要性,奏准修建铁路, 所需400万两由陕西筹集。然而,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陕西财力严重不足,铁路修建历经数年,毫无进展。 在政府无力出资的情况下,为抵制帝国主义抢占西潼铁路和清政府的出卖路权行为,1908年,陕西绅、商、学界强烈要求“商办”西 潼铁路,并公开发表《筹办西潼铁路启》,召开第一次筹修西潼铁路大会,成立了“西潼铁路办事处”,同时联名上奏清廷当局。清政府 迫于形势,不得不对“商办”铁路准奏,并于1909年5月28日批准设立公司。无奈陕西绅、商、学界热情有余,实际财力薄弱,以至数年 之久,收效仍然甚微。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实行“干路国有”政策,潼西铁路又由商办改为官办。 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潼(关)西(安)铁路也很快被列入了修建日程。当年9月24日,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朱启釿与比利时铁路电车 公司代表陶普施在北京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将原商办潼西铁路并入陇海铁路。
工程开工前,杨虎城将军、冯玉祥将军曾为筹措路款奔走呼唤。1926年,冯玉祥游历华山,曾在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内疾声呼唤,写下了“铁路不通,国民必穷”的警句,雕刻在玉泉院的石碑上,至今仍存留在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内。为了使铁路早日筑入陕西,他呼唤着陇海铁路尽快向潼关延展。
1931年春,杨虎城将军时任陕西省主席,对修筑陕西第一条铁路关怀备至。他在三原县强学会为修筑铁路发展陕西经济举行的集会上发表讲话,慷慨激昂,疾呼:“陕西闭关自守……嗣吾人应打破地域观念,目光直向潼关以外,去探视、去接受新的世界潮流……关中平原肥沃千里,气候温和,雨量适宜,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但却交通闭塞。当今京汉、津浦、陇海铁路业已畅通,陕西交通还十分落后,对外界贸易和交通往来主要靠车马陆运和渭河水运……陕人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尽快把陇海铁路从潼关筑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愿,是在座的乡亲乡党们共同的意愿……”
适逢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莅临陕西进行经济考察。值此机遇,杨虎城积极与宋子文商榷修筑陕西境内铁路的资金着落,提出动议,款源由中国、盐业、金城、交通、中南五银行贷款和陇海、平汉、津浦、石太、胶济五铁路局及国民政府铁道部分期垫拨。宋子文回南京后,款源落实到位。1931年4月,中华民国铁道部决定成立陇海铁路潼西工程局,修 建潼西铁路。当时工程预算为1514.2万元(银元),中华民国铁道部拨款229万元,陇海、平汉、北宁、京浦、正太各铁路局拨款140万 元,向上海的中国、交通、盐业、金城、中南等银行借款450万元,由铁道部拨借50万英镑,作为向外国购料、购设备之用。 当年12月,陇海铁路洛潼段建成,陇海铁路通车至潼关,临时通车。
1932年8月正式通车。
1934年,铁路开始由潼关向西安展筑。至1935年,西潼铁路也全段修通,并在西安举行了通车典礼。潼 西铁路东起潼关,沿渭河南岸西行,经华阴、柳枝、华州,跨赤水河抵渭南西关,越戏河,过新丰镇、临潼,再过灞河、河到达西安, 全长132公里。全段修建潼关、东泉店、华阴、下营、柳枝、华州、赤水、渭南、灵口、新丰镇、临潼、窑村、灞桥、长安14个车站。5 月交陇海铁路局运营。
此时,杨虎城不再任陕西省主席,由邵力子先生接替。在筑路过程中,杨虎城、邵力子等都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尽心竭力。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为工程进展和铁路行车安全发布饬令,令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各县县长予以关怀。
潼西铁路工程局暂时设在潼关。陇海铁路灵(宝)潼(关)段工程局局长凌鸿勋继任潼西段工程局局长。陇海铁路潼西段就是在他的指挥下顺利修筑完成的。
至1949年,陕西仅有潼关-天水、咸阳-铜川铁路共计597公里,营业里程448公里。
经营情况
职工管理
民国20年(1931),陇海铁路通车至潼关,陕西省境内始有铁路员工。至民国37年(1948),潼宝铁路约1.5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铁路线路增加和运输事业的发展,职工数量、素质以及职工教育、职工生活、职工福利等方面,都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大变化。至1989年,职工人数已达10.4万余人。
机车情况
民国28年(1939),陇海铁路管理局计有蒸汽机车127台。1949年西安解放时,潼关以西仅有蒸汽机车93台。分别从法、比、德、英、美等国购进,年久失修,质量低劣。其中可以勉强使用45台,占48.4%;入厂修理或待修的48台,占51.6%。大部分机车是“带病”运行。
1952年,撤销宝鸡、耀县、华阴机务段,成立潼关机务段,对机车交路进行调整。潼关机务段承担陕州~潼关、潼关~西安区段的运输任务,实行半循环运转制;西安机务段担当西安~宝鸡、西安~铜川区段的运输任务实行
肩回运转制。1960年,撤销潼关机务段,将人员、设备并入西安机务段至今。
行车能力
1954年,潼关至西安间日均通过能力26.6对(其中旅客列车4对),年货物输送能力306万吨。1965年,孟塬至西安东区段通过能力为38.9对(其中旅客列车8对),年货物输送能力867万吨。1968年,完成复线建设,通过能力大增。次年,上行为65.5列,下行为68.5列(折合67对)。其中货物列车上行47.2列,下行50.2列;旅客列车增至12对。年货物输送能力2286万吨。1978年,区段通过能力增至上行72.0列,下行68.6列(折合70.3对)。其中,货物列车上行45.6列,下行40.9列;旅客列车增至18对。年货物输送能力2082万吨。1989年,实际为上行日均64.5列,下行日均62.2列。其中,货物列车上行34.6列,下行24.7列;旅客列车29.9对。年输送货物,上行西安东至新丰镇2443万吨,新丰镇至孟塬2326万吨;下行孟塬至新丰镇1756万吨,新丰镇至西安东1724万吨。
客运情况
民国20年(1931)12月18日,潼关车站首次接发徐州~潼关1/2次特别快车,为陕西省境内
铁路旅客运输工作之始。
民国23年(1934)7月,陇海铁路管理局第三车务总段十分段在渭南成立后,即开始列车乘务组织工作。是年11月1日,开始值乘潼关~渭南特别旅客快车(以下简称特快),年底通车到西安。1950年,旅客列车乘务工作由长安车务段承担,运行范围以长安站为中心,北到耀县(客货混合列车到矿场),西到宝鸡(客货混合列车到建河以西),向东最远到徐州。
民国21年(1932)8月,潼关车站正式办理行李、包裹运输。此后,新开营业站都相继办理行包业务。旅客行李、包裹分免费和收费两种。免费携带行包,头等客票每人准带80公斤,二等客票60公斤,三等客票40公斤,超过重量部分按规定收费。民国23年(1934),陇海铁路管理局将旅客托运的行包(俗称快件)分为包裹类、牲畜车轿类、金银证券类、鲜货类和灵柩共五类。民国27年(1938)后,牲畜车轿、金银证券类因无人托运而停办。民国37年(1948),装运行包263吨。
民国20年(1931)陕西始有铁路到民国37年(1948)末,共有营业站57个,客运设施简陋。各站建有售票房。潼关、华阴、渭南、临潼、长安、等站有候车室或穿堂检票厅,总面积487平方米。有砖、石砌面站台20座,余为土站台。行包房和无候车室或候车室面积小的车站,一般使用芦席棚、油毡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道部于1950年3月规定,成人免费携带行李限20公斤,儿童10公斤,国家外交人员35公斤。同时规定,每张客票限运行李60公斤。牲口、车、轿、灵柩按货物运输办理。1952年,实行行包计划运输。根据“先行李后包裹,先中转后始发”和“长短途列车分工,合理、均衡地组织运输”的原则,行李装在旅客所乘列车的行李车或提前运送;包裹按不同物品分一、二、三类,有计划地承运。西安车站为陕西境内第一个行包中转站。
货运情况
民国21年(1932),潼关车站开办不满整车货物的自理运输。民国23年(1934)起潼西线各站开始办理货运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