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新闻,指的是那些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烂尾新闻”的出现,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消极态度,面对问题,“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就算迫于网络压力,表了态,道了歉,甚至罢免了责任人的职务,也只是一种“积极的应付”,目的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平息公众的“怒火”。专家建议,根治“烂尾新闻”,光靠管理者的自觉还不够,还需引入更加强力的监督调查机制。
名词解释
烂尾新闻,又叫断头新闻。它是指曾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关注,也得到官方明确表态要积极介入并查处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却没有调查结果或只匆匆给出不能令广大民众信服的调查结论的新闻事件。因其形同没有建设完成留下很多滋生问题的烂尾工程而得名“烂尾新闻”,又因其发生的有头无尾而得名“断头新闻”。
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已经过去半月,污染波及3个省,污染损害至今没有确切评估,相关责任人调查也没结果。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
单增德因给情妇写
离婚承诺书被调查,一个半月后,结果仍未公布。一些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热点事件成了“烂尾新闻” 。
与陕西“表叔”杨达才一样,福建“表叔” 李德金 手戴50000元雷达镶钻手表、腰系15000元爱马仕皮带一事亦是经由网络曝光。而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无法认定这一传言的真实性,更无法据此作出福建“表叔”就一定是贪腐分子的结论。但福建“表叔”究竟有没有问题,目前还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出面说明情况。
产生原因
网络爆料威力日显,一些机构和官员违法违规行为“一不留神”就成为了网络上的热点新闻。面对网络监督的高压势态,各级政府官员应对热点事件的“套路”也开始发生转变,由一开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驼鸟
政策改为积极回应、迅速表态。从表面上来看,这种变化是一种进步的信号,对于热点事件的处理,有的地方往往是“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开始调查的时候轰轰烈烈,最后却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甚至任其“烂尾”,不了了之。
“烂尾新闻”的出现,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消极态度。面对问题,“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就算迫于网络压力,表了态,道了歉,甚至罢免了责任人的职务,也只是一种“积极的应付”,目的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平息公众的“怒火”。等到“风头”一过,网络的关注点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事情也就算是“顺利解决”了。甚至那些受到处理的官员,也会偷偷的改头换面,再度复出。
套路介绍
部分“虎头蛇尾”的热点事件处置,一般有三种套路:
——“第一时间”回应,事件真相却“雾里看花”。“
塑化剂”“
毒胶囊”引发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酒类中塑化剂的限量国家标准仍未出台,保障消费者安全依旧靠企业自律。部分企业用
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污染链到底有多长,流向了哪里,事件真相的调查也远未水落石出。
——号称“严肃查处”,调查结果却迟迟未见公布。山西长治发生的苯胺泄漏事故已经过去半月,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波及3个省,污染损害至今没有确切评估,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也没结果。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
单增德因给情妇写
离婚承诺书被相关部门调查,一个半月后,结果仍未公布。
——处置罔顾民意,事后道歉“一笔勾销”。未经遇难者家属签字同意,云南省镇雄县山体滑坡事故中的46名遇难者遗体就被火化。事后,当地政府“诚恳道歉”,县民政局及殡仪馆“书面检查”,责任追究还未启动。“速生鸡”事件,肯德基一份“道歉”能将监管部门职责缺位一笔勾销?
继被网友封为“微笑帝名表门”的主角陕西省安监局局长
杨达才被双规后。福建省交通厅长李德金同志因手戴5万雷达镶钻手表,腰挎15000元爱马仕腰带。被网友称之为“表叔厅长”,云南都市时报准备报道此事,被人登门拜访,准备出街的数十万已印制出的报纸惨遭跨省销毁。
——当事人无任何表态,事后,互联网删帖,有关该信息的网页信息均无法查看。目前,李德金 同志仍就职于福建省交通厅长一职,纪检部门并未对互联网出现的质疑信息予以证实。由得该事件消失在网民互联网信息的大潮中。至今相关人员的调查也未有结果。
监督之殇
这是一个新闻“快闪”的时代,一些新闻热点井喷之后,却被冷却了。每至年底,“烂尾新闻”都成为公众心里挥之不去的心结。媒体纷纷通过盘点和回访等,试图叫醒那些“假寐”的部门和单位。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组织网民推选出了2014年十大“烂尾新闻”,包括河南艾滋病拆迁、一笔糊涂账之城市停车费去哪了等“上榜”。迟迟划不了句号的新闻到底“烂”在哪里了?(1月15日新华网)
政治常识告诉我们,
公共权力必须得到
制约。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有效的公共监督,就没有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没有有效的舆论监督,就没有有效的公共监督。人民履行的民主监督权利,很大一部分体现在通过公共媒体对公权力的监督上。而每年年底盘点出的许许多多“烂尾新闻”,到头来都是不了了之,无人问津,或问而无答,实质上就是让人民对公权力的民主监督落空,最终对公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沦为水中月、镜中花、墙上画饼。“烂尾新闻”的事实表明,公共权力中受到质疑的当事者,在与社会公共监督力量的博弈中,第一个回合获胜,或者说社会公共监督的第一个回合败阵。
“烂尾新闻”会让政治领域的深化改革严重打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果听任“烂尾新闻”堂而皇之重演故伎,先是奉行“多说多错,少说少错,尽量少说”来个“挤牙膏”,然后操持“拖字诀”敷衍成“还在了解”“还在调查”“还在走程序”,最终“装鸵鸟”“踢皮球”来个“我不知道”“不归我管”“你问某某部门”。如此这般等候更新的重大新闻来“挽救”,导致十八大设计的“四个监督”日渐式微。
“烂尾新闻”年复一年,代价几乎为零,而效果却出奇制胜。这个局面暗藏的杀机在于,“烂尾新闻”会成为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而受到广泛的模仿。这样,
政治体制改革、公共权力监督、民主进程推进,无疑变得前景不明,乃至社会历史发展的愿景也将模糊不清。毫无疑问,“烂尾新闻”需要引起有关方面严重关注,也是需要从制度设计路径着手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实很显然,每一则“烂尾新闻”,都是给纪委监察部门的公开
举报信。纪委监察部门有权力、有责任让“烂尾新闻”在阳光下胜利“竣工”。因为“四个监督”的定位是,党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民主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法律监督是一种专门性和程序性的监督,
舆论监督是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四种监督能否落实到底名副其实,关键还是在于纪委监察部门能否给力。因此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工作或权力,也该受到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在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烂尾新闻”,同时也是纪委监察部门的“烂尾新闻”。
诚然,什么叫“烂尾新闻”,不能由媒体单方面说了算。“烂尾新闻”的定义,从时间上、内容上可以有个充分的专家商讨和社会认同的过程。“烂尾新闻”,也需要有一个媒体提出、纪委监察部门甄别、质疑和确认的环节,尤其是纪委监察部门应当给媒体和公众一个交代的结果,甚至需要纪委监察部门与媒体、大众反馈、互动、交流的程序。另外,媒体列举“烂尾新闻”不必用“十大”,而是有多少列举多少,“一个也不能少”。在时间上,也需要有个相对标准。一则新闻披露后,公众有权利在一定时间后了解纪委监察部门的处理结果,而不必等到年底盘点。
应对措施
“烂尾新闻”的存在,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姑息和纵容,其生存的土壤,是某些
纪检监察机关和执法部门的不作为和“保护”。由此可见,根治“烂尾新闻”,光靠管理者的自觉还不够,还需引入更加强力的监督调查机制。如对于已经被证实的热点事件,中纪委或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执法部门网站,要公布详细的处理时间表和问询举报方式,方便公众随时了解事态进展,对于热点事件的调查和处理,采取“异地办案”、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等等。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最大程度避免“自导自演”、“自查自纠”情况的发生,杜绝“烂尾新闻”。
另外对热点事件的调查,无论进展到什么程度、结果如何,都应该通过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发布。不及时查处和回应民众质疑,就是“欠公众一个回复”,不利于社会监督,也不符合“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原则。
一些专家认为,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十分必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调查机制,避免自说自话,自查自纠。”钟开斌认为,事件调查组应吸纳媒体、人大代表、死伤者家属等多方参与,毕竟“由第三方参与的事件真相调查,结论才会更令人信服。”
此外,对于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专家建议,司法机关介入后续的侦查、调查,对事件当事人和相关拖延塞责的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事实上,每一次应对热点事件既是一次严重冲击和重大考验,也是一次改革创新的契机。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些推动改革的“机会之窗”,亡羊补牢,才能真正从突发事件中汲取教训。
亟须创新
建筑工程有烂尾楼,舆论场中也有“烂尾新闻”。不少在媒体聚光灯挪开之后便没了下文,事情报道出来之后,缺乏持续关注,也不知问题有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新闻“烂尾”现象,表面上看是媒体注意力转移、热点转换的结果,仔细推究,则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处理事态不给力等原因。
相比以往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各级政府在回应社会热点上,速度提升了,力度也加大了。从“表哥”杨达才、“房叔”
蔡彬被迅速处理,到
雷政富的“63小时落马”,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一些地方的回应却不能令人满意——表态快,但处理慢;发布多,但真相少;道歉重,但问责轻。
当新闻事件上升为公共议题,公众不仅追问事实真相,也关心谁来负责、怎样善后,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重演。对这些追问的应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只是高调应对舆情、消极处理问题,看似开了个好头,实际上虎头蛇尾搞“
半拉子工程”,这种做法,都是避风头心理在作祟,对公众不负责任,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
新闻容易“烂尾”,但对背后问题的处理不能烂尾。媒体报道常常只是揭了盖子,暴露了问题,问题之锁还没有打开,需要有关部门积极破解,才能让社会关切有下文,消除“烂尾新闻”产生的现实土壤。尤其在舆论焦点走马灯似的变幻中,从有关部门到相关干部,更应当有定力,抓住问题不放松,不能因为关注度高、影响面广就多使劲儿,记者一撤就松口气儿。否则,病根不除,新剧情又将再次上演。
防止新闻“烂尾”,亟须机制创新,实现从应急处置到常态治理的转变。延长处置链条,建立事件调查和处理信息的全程公开制度,才能在公众目光下不断推动问题解决。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形成合力,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监督,才能倒逼干部守土有责、恪尽职守。更重要的是,应从媒体报道、公众反映中,从个案的披露和发酵中,举一反三,反思同类现象,查找深层症结,建立防错纠错机制,才能了却旧账、不欠新账。
媒体曝光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事件的终点。新的舆论格局下,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在态度上接受舆论监督,更需要在解决问题上扎实接棒,把热点压力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一个个热点事件的回应和处理中有所收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