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野猪(学名:Sus verrucosus):是哺乳纲、猪科的有蹄类动物。体重在44-108千克之间,体长90-190厘米。最显著的特征是脸上生长有三对疣,一对在眼眶前,另两对在眶下和较大的下颌疣。所以也称“多疣野猪”。该物种的头部的毛发通常是红色,当头发变为黄色时,下面会有明显的标记。这些野猪的腿很细,尾巴很长。尾巴上有一小簇毛。头部大而重,在侧面观察时显得略微凸起。脸长,耳朵大。
形态特征
爪哇野猪头体长雄性143-190厘米,雌性90-134厘米。肩高70-90厘米,雄性体重80-150千克,35-60千克。尾部相对较长。雄性比雌性大很多,大约是雌性的两倍重。但两性都有相对较长的腿和直背。体被覆盖有稀疏的毛发,通常颜色很深,从赭棕色到黑色不等,但其下体苍白,黄色或白色。脖子后面有长长的
鬃毛,沿着脊柱延伸到臀部,鬃毛向后延伸时会变的稀少。脸部相对较长。雄性的眼睛下面、耳朵下面和最大的下颌角处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肿胀“
疣”。在年幼的动物中,沿下颚线有一簇明显的毛发,最后一个疣会出现在那里。大耳朵呈宽叶状。
最显著的特征是脸上生长有三对疣,一对在眼眶前,另两对在眶下和较大的下颌疣。该物种的头部的毛发通常是红色,当头发变为黄色时,下面会有明显的标记。这些猪的腿很细,尾巴很长。尾巴上有一小簇毛。头部大而重,在侧面观察时显得略微凸起。脸长,耳朵大。齿序为1/3、3/1、1/2、3/3。
近种区别
爪哇岛上的两种野猪爪哇野猪和
欧亚野猪在外表上非常相似,当一只动物在远处奔跑,或者是一只雌性(没有疣)时,通常很难确定其种类。与欧亚野猪相比,爪哇野猪给人的印象是头很大,很重,至少在成年雄性中是这样。爪哇野猪的雄性比雌性大得多(雄性约90千克,雌性约45千克)。欧亚野猪没有这种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和爪哇野猪的重量差不多,但雌性要重得多。
两种动物的毛皮颜色差异很大。一般爪哇野猪看起来有点红,但有些个体从远处看很黑。头顶的头发和后颈的鬃毛通常是较浅的颜色,通常是红橙色,偶尔接近金发。在所有性别和年龄的爪哇野猪中,腹部的毛发主要是白色或淡黄色,与身体上部较暗的皮毛形成对比。爪哇岛上的欧亚野猪通常是黑色或灰白的,但有时也会遇到红棕色的。鬃毛通常是黑色的,腹毛也是黑色的,与上体的毛皮没有对比。欧亚野猪中的个别毛发是单一类型的:黑色有一条带或(佩戴时)尖端为黄色。欧亚野猪有两种混合的头发类型:短的红色或黄色头发,有黑色的尖端,和长的黑色头发。
两种野猪的仔猪颜色也不同。欧亚野猪小猪是纵向条纹,黑褐色和白色到浅褐色;条纹非常明显。而在爪哇野猪中,仔猪的条纹非常模糊,在野外可能很难辨别。
雄性猪下部
犬齿的形状是它们各自身份的另一个良好指标。 如果牙齿的横截面靠近底部,则在欧亚野猪中,下表面是这三个中最窄的,而在爪哇野猪中,它的表面与无牙釉质的后表面一样宽。 如果下表面的宽度表示为后表面的百分比,那么对于欧亚野猪而言,其范围为61.5-109.1%,对于爪哇野猪而言,其范围为113.3-161.5%。
雌性犬牙也很独特。 在欧亚野猪中,它们相当大:上犬的最大直径在16.8-18.2毫米之间,下犬的最大直径在14.0-17.0毫米之间,与雄性范围重叠。 在爪哇野猪中,雌性的犬齿小得多,上端为9.3-11.5毫米,下部7.3–10.0毫米。
栖息环境
该物种既生活在耕地环境中,又出现在柚木人工林中,密度最高的地区是
三宝垄和
泗水之间,分布在中爪哇省和东爪哇省之间的边界。2008年的数据表明,在西爪哇省的邦加尔(Banjar)附近,散落的柚木林以及与当地的农业混交林中可能存在大量的爪哇野猪。
爪哇野猪生活在植被主要是不同植龄的
柚木人工林,中间拉朗草原散布着柱形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灌木丛和次生林。这显然为该物种提供了最佳栖息地。它们生存的海拔高度限于约800米以下。其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是由于它们不能耐受低温。该物种显然更喜欢次生或不受干扰的森林,尽管它们也经常在沿海附近的红树林和沼泽森林中发现,例如在西爪哇的
庞岸达兰和中爪哇的
芝拉扎。在稀少的低地原始森林中,以及在人口众多的地区,这些地方很少见,原本合适的栖息地被农业土地分割和包围。但是,它们的确以农作物为食,对种植玉米和木薯的田间进行夜间突袭,并且与欧亚野猪一样,该物种因这种掠夺而受到人类的猎杀迫害。
生活习性
该物种大部分是夜行性的,对稻田和农作物的破坏几乎只发生在夜间。这些动物不是很社交。雌性和它们的幼仔可能一起被发现,但是成年雄性除非繁殖,否则仍然单独行动。该野猪从一般的日间活动模式向夜间活动模式转变的原因可能是该物种的狩猎压力很高。
没有家庭范围或物种密度的数据。从历史上看,据报道最多可见20只的爪哇野猪族群在一起觅食,一般在繁殖季节不超过6只个体,而在其他时候则较少。
爪哇疣猪在受到威胁时会抬起头顶与背上的长毛。准备逃走时,尾巴会变得直立或弯曲。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这些野猪会发出刺耳的哨声,互相警告危险。它们还可能使用各种视觉提示,并具有一定的触觉交流,尤其是在伴侣,母子之间以及它们被追捕中。
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材为主,包括落果、根茎、小型哺乳动物、蠕虫和昆虫。它们尤其喜欢吃人类的农作物,成熟的稻米和蔬菜。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
爪哇岛、
巴威岛和马杜拉岛(Madura)上,是这些岛屿的特有种。
历史上,这个物种生存在于爪哇岛、马杜拉岛和巴威岛上,时至今日,该物种被很小地分割在适合生存的袋状栖息地(2005年)。它在马杜拉岛已经灭绝(2006年)。可识别两个亚种。指名亚种生活在爪哇岛(和以前的马杜拉)。巴韦安岛亚种仅局限于爪哇海的
巴韦安岛。
繁殖方式
爪哇野猪的妊娠期大约为4个月,每胎出生约3–9只幼仔。大多数的分娩都发生在1-3月的雨季中。在8-12月之间,雌性幼仔的出现的最多。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对幼仔的照料一般都依赖于雌性,雌性为幼仔筑巢,并与其他雌性群体一起照料幼仔,而雄性则保持单独行动。
仔猪出生时很小,体重在500-1500克之间。有淡淡的条纹。幼仔出生在由雌性用枯枝落叶上筑成的大巢中,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哺乳期约3-4个月。雄性可长到雌性的体型的两倍。雄性的疣形成的较晚。这种疣出现在长着一簇簇绒毛的脸部。雌性在8个月大时就达到性成熟。但是,它们通常在1.5岁之前不会繁殖。雄性直到5岁左右才可以繁殖,并且能够与雌性竞争。平均寿命为8年,很少到14岁。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濒危(EN)。
种群现状
该物种至少出现在爪哇大岛的10个偏远地区,尽管有些其他很小的种群可能在其他地方生存。例如,在爪哇西部的班加尔就发现了另一个袋形地区,尽管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工作才能确定该地区的数量规模。没有总体种群规模的估计,但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在迅速下降。与198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相比,在原32个野猪的种群中就有17个(53%)已灭绝或已降至较低的遭遇率水平。
濒危原因
该物种种群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合适的栖息地减少,尤其是柚木森林或类似的人工林区域减少,以及狩猎压力高。随着政府对柚木人工林的强制性规定,通过在幼小的柚木人工林之间种植农产品来采用混合农业体系(农林业系统),柚木人工林成为合适的爪哇野猪的生境。然而,柚木森林采伐的35-50年周期仍然威胁着该栖息地的可用性。在任何情况下,柚木种植园都有大量非法采伐,这无疑损害了爪哇野猪的生存状态。这些动物被运动猎人和保护农作物的农民杀死。许多动物被中毒杀死。迄今尚未发表的报告指出,在巴威岛(Bawean Island)上生存的爪哇野猪数量急剧减少,可能导致绝种的现象,这归因于苏门答腊基督教移民的定居,狩猎压力相应增加;这些动物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穆斯林居民的伤害。据推测,来自欧亚野猪的竞争和与之杂交,对爪哇野猪构成了进一步的威胁,特别是在人类诱发的栖息地变化有利于欧亚野猪生存的地区,尽管对此和这两个物种的直接证据很少显然发生在包括巴威岛在内的某些地区。
保护措施
爪哇疣猪在已有保护区中的数量很少。建议建立三个新的自然保护区,并扩大两个对分类单元重要的保护区。此外,应以制定规范或消除这种行为的手段为目标,进行市场狩猎程度的调查,并应进行农作物损害的生态研究和调查。圈养动物需要按照适当的结构计划进行管理,以使该物种具有长期的遗传和物种统计学优势。
爪哇疣猪的圈养繁殖计划正在进行中,并且正在成功繁殖该物种。第二个育种计划正在制定中。繁殖是否成功,以致于寻找合适的释放位点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爪哇大岛上很少有人会高兴地欢迎该物种在其邻里的释放。因此,需要在管理完善的保护区或无人居住的近海岛屿上确定合适的释放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