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境内,民间又称为牛头山。距南京中华门10千米,面积约5平方千米。牛首山是南京的主要山体之一,因山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
形成演变
牛首山的形成源于宁镇山脉,宁镇山脉是侏罗纪末到白垩纪初在扬子古陆东部通过宁镇运动而形成的一条向北突起的弧形褶皱,牛首山是其西段的南分支。
位置境域
牛首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境内,距南京中华门10千米,面积约5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地质
牛首山属于丘陵岗地,由中生代火成岩构成,地貌丰富。牛首山山体多为三迭系黄马青组砂岩。
气候
牛首山属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7℃;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为224天;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072.9毫米。雨热同季,天气的变化比较复杂。
土壤
牛首山地区的地带性土地以
黄棕壤为主,在牛首山、将军山一带,受基岩风化的堆、坡积物的成土母质影响。分布在山顶、山脊的土层较浅,有机物含量较高,表土为深灰色,微酸性。山地土壤PH值5.5—6.5。
植被
牛首山的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牛首山地区保存了一块江苏省最大的南京椴次生林群落(属落叶阔叶林类型),并孕育了苦槠林常绿阔叶林群落。
山脉关系
牛首山所在的牛首山山脉属于
宁镇山脉西段三个中的南分支,属沿江低山丘陵的一部分,牛首山原本有东峰和西峰两峰,当下只留下了东峰,西峰的山体在1937—1958年期间受到了两次破坏性的铁矿开采,形成了一个60多米深的矿坑。
广义的牛首山山脉由牛首山(狭义,海拔242.9米)、
祖堂山(海拔256米)、
将军山、东天幕山、西天幕山、隐龙山、象山、狮子山、韩府山、塔园山等诸山丘组成。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牛首山森林公园植物资源丰富,共有618种,隶属136科399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2属15种,裸子植物6科14属18种,被子植物120科373属585种(双子叶植物101科309属499种,单子叶植物19科64属86种)。其中野生观赏植物有333属522种。可作地被的植物共151种,隶属44科84属,其中种子植物共有137种,分属35科73属。单子叶植物有4科6属11种;双子叶植物有30科69属129种。蕨类植物9科11属14种。可作垂直绿化的野生植物资源有77种,隶属23个科46个属。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单子叶植物有3科3属8种,双子叶植物有19科42属68种。其中应用价值最高的应为四季常绿木质藤本,主要有络石、薜荔、爬藤榕、常春藤、扶芳藤等。牛首山森林公园拥有松林182.7公顷、杉木林155.76公顷、竹林246.64公顷、阔叶林202公顷、经济林14.7公顷、纪念林50.5公顷,并拥有古银杏、古女贞、紫薇、金桂、
瓜子黄杨等古树名木。
动物资源
牛首山森林公园拥有八哥、杜鹃等鸟类,野兔等哺乳动物,壁虎等爬行动物,萤火虫、
中华虎凤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等昆虫。
旅游资源
牛首山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建有江苏省省级森林公园—牛首山森林公园以及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存有桃花溪、佛顶寺、佛顶塔、佛顶宫、
岳飞抗金故垒、摩崖石刻、
弘觉寺塔、
郑和墓、
南唐二陵、
李瑞清墓等相关历史遗迹和景点。
特别说明:牛首山森林公园面积667公顷,由中国江苏省林业局公布。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面积约500公顷,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两者区域存在重叠,但并不完全一致。
历史文化
山名由来
牛首山因山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故民间又称为牛头山。牛首山也叫天阙山,天阙路也由此命名。相传东晋时期,晋元帝
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大兴年间,晋元帝想在皇宫外建造石阙,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宰相王导则认为国家政权初创,财力不足,不适宜建立双阙。王导请晋元帝出行,看见牛首山双峰对峙,便指着牛首山说:“此天阙也,岂烦改作!”晋元帝明白了王导的苦心,便顺水推舟取消了建阙计划,但天阙山的美名却因此流传了下来。
佛教文化
牛首山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作为唐贞观年间由“东夏之达摩”法融禅师创立的“牛头禅”之开教处与发祥地,牛首山唐代即与西北之清凉(今山西五台山)、西南之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圣道场”。因“文殊领一万菩萨冬居于此”,牛首山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冬官,与山西五台山同为文殊菩萨道场。 2015年10月27日,国家一级文物、中国佛教和世界佛教界尊崇仰止的至高圣物—当世仅存、世间唯一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于牛首山。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同日开园运营。
景观遗迹
佛顶宫
佛顶宫是国内首个建立在废弃矿坑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供奉着当世仅存、世间唯一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佛顶宫坐落在牛首山西峰的位置,单体建筑面积约13.6万平方米,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部分。佛顶宫内部空间共九层,地上三层、地下六层,由禅境大观、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三大空间构成。这里不仅是珍藏佛顶骨舍利的场所,还是一座将建筑、艺术、佛教、文化、科技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和博物馆型的文化旅游空间。2017年,佛顶宫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佛顶塔
佛顶塔高88米,9层4面,以仿唐式建筑风格呈现,尽显唐风古韵。塔的1层到7层主要以壁画形式呈现丰富的佛教故事;塔的第8层安置了一口全铜铸的佛顶金刚钟,每年元旦、春节会在这里举行敲钟祈福仪式;第9层供奉了一尊毗卢遮那佛。
佛顶寺
佛顶寺是牛首山一期工程的三大文化项目之一,是护持佛顶骨舍利僧团的弘法道场。佛顶寺占地面积为2.3万平方米。整体建筑群依山造势,采用仿唐式建筑风格,既朴实自然,又庄重大气。佛殿按照传统的伽蓝七堂之制,以中轴线贯穿对称布局,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法堂等建筑。
佛顶前苑
佛顶前苑是通向佛顶寺、佛顶宫的重要通道,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共设置15处观景节点,包括天阙揽胜文化景墙、停心湖、玉梅轩、集贤桥、十牛图、法融广场、心莲广场等。通过自然山水、景观小品呈现牛首山的多元文化
东禅心旅
东禅心旅是依托牛首山东峰上的32处历史遗迹和15处建筑遗址,充分发挥牛首山在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同时,将牛首山的牛头禅文化进行高度凝练和全面展陈打造而成的。全程设有画心、无心、开心三段,一行三门对应一心三观
李瑞清墓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和字画鉴赏家。1920年8月初,李瑞清逝世,留下“归葬金陵”的遗言,弟子胡小石将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首山东麓。1992年3月,李瑞清墓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虎凤蝶栖息地
中华虎凤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野生蝶,由于其独特性像大熊猫一样珍贵,被昆虫专家誉为“国宝”。其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其中,南京是中华虎凤蝶数量最多的地区。1982年,在牛首山上发现南京第一只中华虎凤蝶,牛首山山体东峰区域还专门划定了中华虎凤蝶栖息地。
岳飞抗金故垒
岳飞抗金故垒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四月,金兀术率金军逼近建康,岳飞在牛首山设伏,构筑石垒,大败金兀术大军。岳飞抗金故垒,就是岳飞大战牛首山时用赤褐色石块垒成的围墙,围墙底宽0.5米,高约1.5米,蜿蜒起伏,高低错落。《宋史·岳飞传》载:“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抗之,金兵惊,自相攻击。”这就是牛首山的著名战役——牛头山大捷。目前牛首山上还保留有一段长200米的石垒遗址。
明代摩崖石刻
明代摩崖石刻位于牛首山东峰兜率岩北崖,其崖壁平面呈“几”字形,现存5个佛龛,共有133尊造像,题材有阿弥陀佛、弥勒佛、天王、弟子及供养人等,时代年限处在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另有梵文、藏文等题刻。2002年,明代摩崖石刻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牛头禅文化园
牛头禅文化园立于牛首山东峰之上,当年法融禅师日夜参修,创立牛头禅宗,园中有一尊法融的雕像和牛头禅文化展示馆。牛头禅文化园的核心是弘觉寺塔,塔高45米,七级八面,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的砖塔。据《唐书》记载,唐代宗李豫梦感牛首山辟支佛来见,醒来后命太子李适修建了弘觉寺塔。明正统年间重修,因始建于唐代,又被称为唐塔。1956年在弘觉寺塔的地宫里出土了鎏金喇嘛塔、玉瓶、金睡佛、青瓷罐等国家一级文物,均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2002年,弘觉寺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和文化园
郑和文化园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墓园,包括郑和墓和史料陈列馆两部分。据清朝《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年命下西洋,宣德初覆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 郑和墓呈南北走向,墓前有4个平台,每组有7级台阶,共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近40个国家和地区。
史料陈列馆是一个四合院的形制,四合院的中心是郑和的半身雕塑,展厅内布置多媒体展现“航海体验”和互动问答,将传统史料展陈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是集爱国教育、文化传承与航海知识科普于一体的文化园。
澄江台
澄江台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位于牛首山、狮子山和祖堂山之间的山凹口处,是禅林路的最高点,也是一处开阔的平台。东侧有茫茫竹海,放眼望去峰峦叠嶂;西侧敞开,视野开阔,近可俯瞰郑和湖、宝相湖,远可眺望佛顶宫、佛顶塔。
桃花溪
桃花溪位于牛首山景区东南角,因桃树种类众多,与多道溪流瀑布相映成景,故而得名。桃花溪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达3万平方米,栽植了30多个品种约2千余株桃树。
环境保护
牛首山管理方会不定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种植的树种四季常青,不仅起到山体护坡的作用,也可用于观赏。
牛首山管理方严格落实环境整治工作要求,持续强化辖区工程路段施工扬尘整治,确保绿网全覆盖,并同时对牛首山的周边环境卫生加强监管处置。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