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座(拉丁语:Boötes /boʊˈoʊtiːz/)是全天88星座之一,位于北天室女座的东北方,宽度约30度,高度约50度。牧夫座是现代的88个星座之一,也是第二世纪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叙述的48个星座之一,它含了全夜空中的第四亮星,橙巨星的大角星。牧夫座也是其他许多亮星的家,包括8颗比4等亮的星和21颗5等以上的星,总共有29颗肉眼可以轻松看见的恒星。
星座特点
牧夫座是北天的一个星座,在天球上的位置跨越
赤纬0°至+60°,赤经13时至16时。名称源自
希腊语Βοώτης,意思是牧羊人或农夫(照字义是驾牛者,与
拉丁语的bovis“牛”同源)。拉丁语写为Boötes,在名称中的“ö”是
分音符号,意思是每个“o”要明确的个别发音。牧夫座是现代的88个星座之一,也是第二世纪的天文学家
托勒密叙述的48个星座之一。它含了全夜空中的第四亮星,橙巨星的
大角星。牧夫座也包括其他许多亮星,包括8颗比4等亮的星和21颗5等以上的星,总共有29颗肉眼可以用肉眼轻松看见的恒星。牧夫座由几颗中等亮度的星构成了一个
五边形,像个大风筝,这个星座中最亮的大角星(
视星等为-0.04m),好似挂在风筝下面的一盏明灯。大角星是北方天空中最亮的三颗恒星之一(另外两颗是
织女星和
五车二),古希腊人称誉它是“众星之中最美丽的星”。古希腊人把牧夫座的星图想象为一个凶猛的猎人,右手拿着长矛,左手高举,恨不得一把抓住面前的
大熊座。每当暮春初夏时期,牧夫座就在
天顶位置。
观测
星座主要星体
系外行星
早在1996年,联星
右摄提二(牧夫座τ,τ Boo)中的A星就被发现有一颗质量为4.13±0.34 MJ的系外行星右摄提二Ab(Tau Boötis Ab)存在。这是一颗
热木星,也是最早发现的一批被发现的
太阳系外行星之一。其他发现存在系外行星的恒星还有HAT-
P-4、HD 128311、HD 132406、HD 131496、HD 132563、HD 136418、WASP-14、WASP-23等等。
星体构造
球状星团与星系
牧夫座是在天球上远离
银盘的一个星座,因此没有
疏散星团和星云,反而有许多明亮的
球状星团和昏暗星系。球状星团
NGC 5466的亮度超过9.1等,
视直径为11
角秒。它是一个结构非常松散的球状星团,并且只有少量的恒星,因此在望远镜下看起来像一个恒星数量非常多的疏散星团。NGC 5466在
夏普力-索耶集中度分类法属于最松散的第12级,反应出其不集中的性质。NGC 5466的视直径较大,明显地导致其
面亮度较低,所以亮度看起来远低于星表上标示的9.1等,需要大型的业余
天文望远镜来观赏。一般的业余天文望远镜只能看见十余颗恒星。牧夫座有两个较明亮的
星系。
NGC 5248(科德韦尔45,
Caldwell 45)在
哈勃序列中分为Sc型星系(
旋臂松弛的
旋涡星系),视星等10.2,视直径是6.5和4.9角秒。NGC 5248距离地球5000万光年,是
室女座星系团的星系成员,它的
螺旋臂外缘昏暗,并且可以看见
电离氢区、
尘埃带和年轻的星群。NGC 5676是另一个
Sc型星系,视星等10.9,视直径是3.9和2.0角秒。NGC 5008是一个分类为Sc型
发射线星系。
NGC 5548是一个S型的
西佛星系。NGC 5653是一个S HII型的星系。NGC 5778分类与NGC 5825相同,是一个
椭圆星系,并且是
星系团中最亮的。
NGC 5886和NGC 5888都是
SBb型星系。NGC 5698是
棒旋星系,在2005年出现一颗
超新星SN 2005bc,峰值光度达到15.3等,因而受到注意。
牧夫座空洞
在更远处有一个直径2.5亿光年的
牧夫座空洞,是一个空旷、没有星系的巨大
宇宙空洞。牧夫座空洞距离地球大约是7亿光年,是
罗伯特·科什纳(Robert Kirshner)和同事在1981年发现的。这个空洞后方的边界有两个
超星系团,距离地球分别为大约8.3亿光年和10亿光年。
流星雨
象限仪座流星雨
象限仪座流星雨(Quadrantids, QUA)是流星数量最多的
流星雨之一,于1853年1月发现,1864年由
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的孙子亚历山大·赫歇尔(Alexander Stewart Herschel)命名。象限仪座流星雨的
辐射点在牧夫座,靠近
天枪一(牧夫座κ),之前的星座名称是
象限仪座,1920年象限仪座被
国际天文联合会并入牧夫座。象限仪座流星雨的流星都很黯淡,但在1月3-4日极大期,每小时的流星数量大约是100颗。象限仪座流星雨的每小时天顶流星数的峰值大约是130颗,它也是出现期很窄的流星雨。象限仪座流星雨因为辐射点低和经常遇到坏天气,成为因难以观测而出名的流星雨。有关这个流星雨的母体已经争议了数十年,彼得·杰尼斯(Peter Jenniskens)认为母体是
小行星2003 EH1,然而这颗小行星可能与彗星C/1490 Y1(明朝
庆阳流星雨事件)有所关连,C/1490 Y1在过去被认为是象限仪座流星雨潜在的母体。2003 EH1原本是属于
木星族的
短周期彗星,可能在500年前经历了灾难性
撞击事件而解体,产生了C/1490 Y1及象限仪座流星雨。象限仪座流星雨一般处于
休眠状态,但在1982年、1985年、和2004年曾经非常活跃。来自这个流星雨的流星似乎常常会有蓝白色的色调和适中的速度,每秒41.5至43公里。
牧夫座α星流星雨
在1984年4月28日,目视
观测者弗兰克·威特(Frank Witte),从00:00至2:30,在通常平静的大角星观测到了显著的爆发。透过他的6公分望远镜,他观察到433颗流星从靠近大角星附近直径不到1°的
视场施瓦斯曼·瓦茨曼3号彗星(73P/Schwassmann-Wachmann 3)有关连,但这还只是理论上的推测。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June Bootids)也称为
天龙座ι流星雨,与
庞士-温尼克彗星(7P/Pons–Winnecke)有关联,最早是在1916年5月27日被威廉·F·丹宁(William F. Denning)发现[28]。这个流星雨,流星的速度缓慢,在1916年之前没有被观测的资料。因为在之前地球并未穿越这颗
彗星的尘埃尾,直到庞士-温尼克彗星的轨道受到
木星的摄动,造成它的与
地球轨道接近至0.03AU,而首度观测到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在1982年,E. A. Reznikov发现1916年的爆发是1819年的彗星释放出来的物质[29]。但因为庞士-温尼克彗星的轨道不在适合的位置上,直到1998年才再度观察到另一次的爆发。不过,1998年6月27日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牧夫座,稍后被证实为庞士-温尼克彗星相关。这些流星寿命较长,最亮的流星痕迹持续了数秒钟的时间。从各地观察到的爆发来看,有许多的火球拖着长长的绿色
尾迹,甚至投下一些阴影,最大的天顶每小时流星数达到每小时200-300颗流星。在2002年,两位
俄罗斯天文学家确认这颗彗星在1825年的喷发造成了1998年流星雨的爆发,并预期来自1819年、1825年和1830年喷发的颗粒会在2004年6月23日进入地球的
大气层。预期中的流星雨不如1998年的壮观,被证实的每小时天顶流星数是每小时16-20颗的流星。预测在未来的50年内,六月牧夫座流星雨不会有特别显著的爆发。在通常情况下,每小时只能看见1-2颗度很慢且黯淡的流星;六月牧夫座流星雨的平均
星等是5.0,从天龙座α和牧夫座-天龙座辐射。这个流星雨从6月27日持续至7月5日,极大期在6月28日。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属于变化无常的第三类流星雨,进入的
平均速度是18公/秒,辐射点在牧夫座β星北方约7度。
星座神话
关于牧夫座希腊神话故事的来源,现有四种说法,但大多与主神
宙斯(Zeus)和
卡利斯托(Callisto)的儿子
阿卡斯(Arcas)有关。
神话一
牧夫是宙斯(Zeus)和
卡利斯托(Callisto)之子
阿卡斯(Arcas),有一天,宙斯与卡利斯托之父
莱卡翁(Lycaon)进餐,吕卡翁为试探宙斯的能力,便把Arcas剁成
肉酱(亦有说此乃吕卡翁之子所为),宙斯得悉大怒,杀死吕卡翁之子并将吕卡翁变成
豺狼座,将阿卡斯(Arcas)剩肉拾起重组,交予迈娅(Maia)照顾。
神话二
牧夫为
酒神狄俄倪索斯的徒弟伊卡里奥斯(Icarius),有一次伊卡里奥斯把新调的酒给牧羊人尝试,牧羊人喝醉以为伊卡里奥斯在酒中下毒,迷糊间杀死伊卡里奥斯。伊卡里奥斯之狗逃出并告诉伊卡里奥斯之女埃拉戈涅(Erigone),埃拉戈涅悲恸不已悬梁自尽,而狗也伤心而死,宙斯把伊卡里奥斯变成牧夫座,埃拉戈涅为
室女座,把狗变成
大犬座(亦有说是
小犬座)。
神话三
宙斯垂涎卡利斯托的美色,对其施暴,后来卡利斯托诞下儿子阿卡斯(Arcas),
宙斯之妻
赫拉(Hera)要惩罚卡莉斯托勾搭其夫,扠著卡莉斯托之颈按她在地,把她变为一只
黑熊。十五年来卡莉斯托一直隐居森林,有一天,她重遇儿子阿卡斯,可是阿卡斯并不知道眼前的黑熊就是其生母,准备举矛自卫。电光火石间,宙斯以一阵旋风卷他们上天,卡利斯托变成
大熊座,而阿卡斯则变成牧夫座。在1679年
波兰天文学家赫维利乌斯绘制的星图中,牧夫座被描绘成面向大熊座的方向,仿佛阿卡斯(Arcas)在寻找自己的母亲。
神话四
在
希腊神话中,
奥林匹斯山顶的主神宙斯和妻子
赫拉,用法术把美丽的仙女卡利斯托和他的孩子阿卡斯变成了
大熊座(它的标志是北斗星)、
小熊座(它的尾巴是
北极星)。生性傲慢又妒忌的那赫拉还不甘心,又请海神
波塞冬(Poseidon)派出一个猎人,带上两只猎犬(
猎犬座),到天上追赶这两头熊,永远不许它们到
地平线下去休息。这个猎人就是牧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