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鸟(学名:Bucerotidae)是犀鸟目犀鸟科热带森林鸟类。约有62种。体长在70-120厘米左右,体重在102-6200克左右。种类不同体长也就不一,其头大,足扁;长嘴和嘴基部的突起引人注意;嘴长能达到身长的1/3或者1/2;眼睛上还长有粗长的眼睫毛;羽衣由棕色或黑色羽毛组成,上面通常都有鲜明的白色斑纹;因头上有一个外形像犀牛的角一样的盔突而故名。
动物学史
因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犀鸟与戴胜有着共同的起源。犀鸟只栖息在热带非洲和亚洲,但已知最古老的物种Geiseloceros robustus生活在始新世的萨克森州(德国北部),距今45-5000万年前。35-4000万年前,Cryptornis antiquus生活在巴黎地区。
形态特征
体形较大;体长在70-120厘米左右,体重在102-6200克左右。雄性总是比雌性大,尽管这种情况的程度因物种而异。最大的特点是它那张大嘴,一般是35厘米,占身长的1/3到1/2。嘴甚庞大,其上常有盔突,两侧亦常有似雕刻的斜纹;眼睑具长形睫毛;头、颈部亦常有裸区;翅短、圆,初级飞羽11枚;尾宽,长度几与翼等长,尾羽10枚;脚粗大,中趾与外趾约2/3合并,与内趾仅基部合并。两性羽色相似,若不相似则幼鸟只似雄成鸟或雌成鸟,或各似同性成鸟。胸骨具2个浅缺刻,
乌喙骨一对,但不常存在;缺
盲囊;尾脂腺被冉;羽无副羽,不被羽的皮肤亦无绒羽;翼下覆羽不遮盖至飞羽翮的基部(故飞行时产生响亮噪声)。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它的嘴和盔突是中空的,里面如同蜂可咐,充满了空隙,这样能够减轻重量,虽然轻巧却非常坚固。
冠斑犀鸟是中国最常见种,体大型,体重700-960克(雄)和600-850克(雌);嘴巨大而下弯,象牙色,长130-140毫米;整个体长700-800毫米;嘴上具一个侧扁的盔突,盔突随年龄而增长;眼周有裸露部,呈紫蓝色(雄)或肉色(雌);体羽纯黑具绿色光泽,尤其是翅和尾更鲜亮,翅端和尾尖各具一道白斑。
栖息环境
犀鸟喜欢栖息在密林深处的参天大树上。在非洲发现的24种犀鸟中,有13种犀鸟是生活在最开阔的森林和稀树草原上,有些甚至生活在高度干旱的环境中;其余物种分布在茂密的森林中。
分布范围
犀鸟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及南洋群岛一带。在中国分布在中国云南西部、南部以及广西南部地区。
生活习性
活动
犀鸟均属留鸟。善于攀援。雄鸟白天忙过后,夜晚还会栖息在洞外树上,站岗放哨,警惕着周围。
集群
犀鸟是昼夜活动的,通常成对或小家庭群体旅行。较大的鸟群有时会在繁殖季节之外形成。每年入春后约5-6月由群居转为成对。最大的犀鸟群在一些休息地形成,那里可以找到多达2400只鸟。
鸣叫
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身型庞大的犀鸟,飞行速度较慢,飞翔时翅膀发出极大的声响,就像天上飞过飞机一样,而且停落在树顶时,不时地发出响亮而粗厉的呜叫声,连续不断,能传出很远,如同马嘶一般。
视觉
犀鸟拥有双眼视觉,尽管与大多数具有这种视觉的鸟类不同,喙会遮挡它们的视野,使它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喙尖并帮助它们准确地用喙操纵食物。眼睛也受到像雨伞一样的大睫毛的保护。
领地
一些犀鸟保卫着固定的领地。领土意识与饮食有关;果实来源通常分布不规则,需要长途跋涉才能找到。因此,专门吃果实的犀鸟物种的领地意识较差。
食性
犀鸟为山林鸟类,以树上果实及地上昆虫、小形脊椎动物等为食。喜欢吃果实,有时也捕食昆虫,爬行类、两栖类等小型动物,如老鼠、蛙类、蛇、蜥蜴等。犀鸟喜欢栖息在密林深处的参天大树上。犀鸟在吃东西时,往往先用嘴将食物向上抛起,然后用嘴准确地接住,吞下食物。
生长繁殖
择巢产卵
犀鸟选择高大树干距地约在16-33米处的树洞为巢,自己并不啄木,均利用天然腐朽或白蚁侵咬的洞穴。犀鸟的繁殖习性很特殊,雌鸟选好巢址后,在洞底铺一层碎木屑,就在洞内产1-4枚纯白色的卵。
孵化哺育
产卵后蹲在巢内不再外出,将自己的排泄物混着种子、朽木等堆在洞口。雄鸟则从巢外频频送来湿泥、果实残渣,帮助雌鸟将树洞封住。封树洞的物质渗有雌鸟粘性的胃液,因而非常牢固。最后在洞口留下一个垂直的裂隙,供雌鸟伸出嘴尖接近雄鸟的喂食。雌鸟幽囚洞中达数月之久,直到雏鸟快出飞时才破洞而出。在此期间,全靠雄鸟喂食。雄鸟能将胃壁的最内层脱落吐出,呈一薄膜状,用以贮存果实,以供雌鸟和雏鸟食用。雌鸟出洞时已全身换上新羽,立即负责喂雏。雌鸟在封闭的洞穴内,还不时地清扫粪便等污物,它直接用嘴抛出洞外,它自己排便时,将肛门对着洞口直接喷射出,这种奇特的生活方式,也许是防卫天敌的伤害,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所形成的适应。经过28-40天,小犀鸟破壳而出。雌犀鸟再用嘴把洞口啄开,为自己解除“禁闭”,和雄犀鸟一起哺育雏鸟。经过6-8周的时间,小犀鸟慢慢长大,就可以离开巢穴自己觅食了。
寿命
野生犀鸟的寿命未知,但小型的人工饲养种类通常可以活20年以上,较大种类的可超过50年。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62种全部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极危(CR)3种(盔犀鸟、黑嘴斑犀鸟和红头犀鸟),濒危(EN)5种(Rhyticeros everetti、皱盔犀鸟、Penelopides mindorensis、棕尾犀鸟和白冠犀鸟),易危(VU)17种,近危(NT)5种,无危(LC)32种。
多种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3版),详见下表:
5种(白喉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棕颈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一级。
种群现状
非洲犀鸟物种都没有受到严重威胁,但其中许多物种受到狩猎和栖息地丧失的威胁,因为它们往往需要原始森林。唯一极度濒危的犀鸟是白头犀鸟(Rhabdotorrhinus leucocephalus)和黑嘴斑犀鸟(Anthracoceros montani),两者仅分布于菲律宾。黑嘴斑犀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只有20对繁殖对或40个成熟个体,面临即将灭绝。Penelopides panini ssp. ticaensis是棕尾犀鸟(Penelopides panini)的一个亚种,可能已经灭绝了。
保护措施
2016年,弗吉尼亚动物园向菲律宾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提供资金,用于实施菲律宾犀鸟的国家保护计划。2015年,菲律宾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的生物学家野外团队对红头犀鸟(Rhabdotorrhinus waldeni)和棕尾犀鸟(Penelopides panini)两种犀鸟物种的鸟群进行了调查和观察,每群犀鸟的数量从16-31只不等。2016年,重点转移到内格罗斯岛,在发现大部分剩余野生犀鸟的三个最大的国家公园进行广泛的犀鸟普查。为了进行这项研究,每个国家公园都计划了一系列同步的犀鸟计数,动用了由保护生物学家、生物学学生和省政府环境工作人员组成的大型团队。在该计划所建立的野外生物学家网络的基础上,该团队制定了一项倡议,以鼓励当地社区参与和公民科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了一系列生物监测培训讲习班,以培训非科学家使用循证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使讲习班参与者能够参加犀鸟调查。
另一项保护工作是由犀鸟研究基金会开发并在泰国实施的犀鸟认养巢计划。该项目帮助雇用以前通过偷窃和出售从巢穴中偷来的犀鸟雏鸟来赚钱的当地人作为巢穴的守护者,保护它们免受非法采伐,并收集有关鸟类的研究数据。这有助于保护工作,并为当地提供收入和教育。
主要价值
犀鸟在中国属珍稀鸟类,可供观赏,均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在东南亚一带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而它的盔突形似象牙,可供作工艺品。栖息在森林中的犀鸟物种被认为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
动物文化
一对犀鸟中,如有一只死去,另一只绝不会苟且偷生或另寻配偶,而是在忧伤中绝食而亡,所以犀鸟也被誉为“钟情鸟”,非洲土著居民中便有把犀鸟当成爱情忠贞的象征。马来西亚的伊班族人崇拜犀鸟,所以把其奉为神灵,而且每年都要举行犀鸟节,这个节日又被称为丰收节。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要盛装打扮进行祭鸟活动。祭鸟时的祭品为猪肝,人们会以猪肝的颜色和纹理来推断当年的凶吉祸福。
相关新闻
2024年7月,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中国犀鸟谷”,经123天的孵化、育雏,一窝在人工巢箱繁殖的花冠皱盔犀鸟成功出巢,这是中国犀鸟人工招引巢箱首次野外成功繁殖犀鸟。
2024年8月,生态摄影师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的“中国犀鸟谷”拍摄到花冠皱盔犀鸟雌鸟和雏鸟出巢的珍贵影像。该巢犀鸟于4月10日封巢,整个繁育过程长达134天,是该区域内2024年最后一巢成功出巢的花冠皱盔犀鸟。共调查监测到该区域犀鸟入巢繁殖28巢。这巢花冠皱盔犀鸟成功繁殖出巢,证实了28巢犀鸟均已全部繁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