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女性:性别与社会》是2008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金一虹。这本书主要关注性别与社会的关系,旨在通过教育提升女性的独立性和社会地位。
内容简介
《独立女性:性别与社会》是新女性素质教育丛书之一,由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绪论 初识性别
第一节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性别与社会
第二节 核心概念介绍: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一篇 性别的建构与呈现
第一章 男人、女人与性别差异
第一节 关于男人、女人的论述
第二节 关于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和解析
第三节 关于性别差异的理论解析
第二章 性别气质与性别角色
第一节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第二节 性别气质:天生还是被建构
第三节 性别角色
第四节 性别刻板印象及挑战
第三章 传媒、文化与性别
第一节 无所不在的传媒:传媒的性别化影响
第二节 媒体刻板印象的制造
第三节 欲望对象:对女性被物化表现的批判
第四节 解析传媒
第五节 让媒体成为传播性别平等文化的载体
第二篇 工作与家庭中的性别分工
第四章 劳动性别分工与职业
第一节 劳动性别分工
第二节 职业与性别
第五章 家庭中的性别分工
第一节 家庭内的性别分工
第二节 家庭分工引发的矛盾
第三节 事业和家庭生活的平衡
第四节 日本和瑞典性别分工模式的比较
第三篇 身体、权力与性别关系
第六章 身体、性别与审美
第一节 身体的控制、表现与性别
第二节 如何看待女性美
第三节 美丽的价值是什么
第四节 警觉:女性美的商业化
第五节 审美主体与新表达
第七章 两性之间:亲密关系
第一节 两性交往与对话
第二节 亲密关系
第三节 爱情问答
第四节 婚姻关系中的性别关系
第八章 两性之间:冲突与紧张
第一节 话说性骚扰
第二节 工作场所的性骚扰
第三节 针对妇女的暴力:形式与表现
第四节 两性携手: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行动
第四篇 争取平等的实践
第九章 教育与就业
第一节 教育与性别平等
第二节 在国民教育中促进性别平等
第三节 平等就业
第十章 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
第一节 公共政策、社会公正与性别平等
第二节 有关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
第四节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全球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后记
《性别与社会》是我自到高校始几乎每学期都要开的一门课,也是我最属意的一门课。这本书,是以第五稿讲义为基础修改而成的,上面留下了探索、尝试的印迹。八年中讲义修改了五稿,若不是这套丛书即将出版的压力,自己仍还不能满意。
需要解释一下,本书为什么叫《性别与社会》?初开此课,课程的名称是性别社会学。很清楚,性别社会学与女性学尽管有很深的渊源,还是有所不同,它的研究分析对象是性别、性别关系和性别制度(机制)。它不仅研究女性经验,也包括男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问题;不仅关注单一的性别问题,而且更为关注性别关系。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希望能够推动更多的男生和女生一道来关注性别机制,关注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的建构问题。从这一旨趣讲,本书放在女性教育丛书中,有一点异向。但是,就像女性学曾经孕育了性别研究的兴起一样,女子学院的“特殊性”为性别教育带来了正当性和合法性,给我提供了特殊的平台。虽然我也曾在全校对男女生开设性别研究的公选课、博雅课,但迄今为止,最有学习热情的还是女院女生。对此,我心怀感激,也是把这本旨在面向男女生的书放在女性系列丛书中的原因之一。
其次,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又从《性别社会学》改为《性别与社会》?在这本书之前,国内已公开出版的社会性别教材有北京大学佟新的《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祝平燕、夏玉珍主编的《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曾戏说《性别与社会》是《性别社会学》的“通俗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深感需要一套适合所有本科生(不仅是文科,也包括理科和工科专业的学生)的读本。而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提高大家对社会性别的敏感性和对现存性别关系的反思,使修过此门课的同学,能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分析社会即达到目的。因此,强调从日常生活、个人经验开始反思,为激发学习热情,也需要增加生活的质感。故改为《性别与社会》。
本书的第四篇“急取平等的实践”是讲义第四稿之后添加的,似乎与生活化的旨趣有所偏离。这一增添源于和江苏省妇女儿童委员会的一项“性别平等教育进高校”的合作。“性别平等教育进高校”的实践使我意识到,在对不平等的性别机制批判和结构之后,还应该有点什么。因此,增加了从宏观的公共政策层面、从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国际趋势的描述,目的使让同学们知道,不平等的性别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即使在日常生活领域,我们也是有推动性别平等的行动能力的。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同行的研究成果,多处参考使用了中山大学艾晓明教授的教学PPT文本,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图书序言
清代女天文学家王贞仪曾以诗抒情:“足行万里书万卷,尝似雄心胜丈夫。”今日正当中华腾飞之时,时代需要造就千百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材。
女性中蕴藏着大量的人才能量,理应有更多的巾帼英雄活跃在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据近期的一份中国妇女统计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女科学家、女教授,政界出现了不少女领导,企业界出现了不少女厂长、女经理,体现了新时代的女性风采。尽管如此,她们只是中国广大女性中的佼佼者,与女性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极不相称。我国100名妇女劳动者中,农民75人,工人12人,商业服务员6人,干部和
专业技术人员仅7人。目前女性受教育程度仍普遍较低,农村孩子中,九年义务教育中辍学的绝大部分是女孩。有的贫困落后地区,小学刚毕业的女孩就加入到打工妹行列,让她们过早地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女性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15岁以上妇女文盲占75%,未入学的学龄儿童中女生占2/3。 女性人才成长的现状不容乐观。
占世界人口1/2的女性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占人力资源的一半。她们参与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的重要意义。她们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她们的追求、修养、素质与社会的文明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她们的潜力必须显现,她们的能力应该迸发。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套新女性素质教育丛书,是以我们在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想为基础而编著的。
金陵女子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的前身是蜚声海内外的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创办于20世纪初的金女大以“为中国女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为己任,设置过20多个专业,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中国最早实施了女子学士学位教育,办学近40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外著名的杰出女性人才,其中有杰出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美国密执安大学授予“智慧女神”奖的吴贻芳博士,有中国第一位女海洋学家刘恩兰教授,植物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胡秀英博士,眼科专家刘家琦博士,有机化学家吴懋仪博士,金属玻璃研究专家何怡贞博士,营养学家严彩韵教授,医学影像学和放射学专家李果珍博士,病毒科学家熊菊贞博士,高山病研究专家彭洪福将军,传染病学专家皇甫玉珊将军,化学裁军核查专家钟玉征将军,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教授,心理学家茅于燕教授,教育学研究专家鲁洁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韫芬院士等等。这些名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金女大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遍及海内外的金女大毕业生取得的卓越成就令世人注目,为金女大赢得了国际声誉,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今日的金陵女子学院继承了金女大“帮助别人,丰厚自己生命”的厚生精神,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为妇女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视野,传递着提高女性素质,推进男女平等的薪火,创设了以“真、善、美、健、能”为目标的新女性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培养着有学问、有道德、有服务社会本领的,气质优雅的现代知识女性。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能够称职地扮演职业角色,卓越地发展事业,而且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不仅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且正以她们的才华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潮流。她们是有着精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作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深切的敬业精神、广博的仁爱之心和敏锐的审美能力的新女性,是独立的女性、知识的女性、健康的女性、善良的女性、美丽的女性、有发展能力的女性。这套新女性素质教育丛书,即是为女性教育系列课程体系所配套的教材。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在相关学科领域和女性教育领域中有着多年教学与研究经历的专家学者。丛书以近代女性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切入点,以提高女性素质为目标。包括:《独立女性:性别与社会》(作者金一虹)、《
阳光女性:女性心理健康》(作者钱焕琦)、《
理性女性:女性与法律》(作者陈淑华)、《
能干女性:女性与家政》(作者朱运致)、《积极女性:女性与沟通》(作者彭薇)《精明女性:女性与理财》(作者熊筱燕)。
作者在编写这套丛书的时候,不仅考虑到女大学生的培养需要,更希望能对当今社会的女性素质教育贡献力量。因此在写作风格上注意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即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向读者阐述理论观点、原则目标,又有方法性、操作性,能引导读者将“知”落实为“行”。严肃性与可读性相结合,即既有严肃的立场观点、严谨的写作态度、严密的逻辑结构,又有一定的生动性、趣味性。它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女性教育系列选修课程的教材,亦可作为妇联、工会与劳动部门的女性干部培训教材和女职工职业培训教材,社会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希望提高自身素质女性的自修教材,社会上其他希望了解女性、研究女性问题的人们,也可以通过这套丛书对相关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我们感谢为编写出版这套丛书而努力的人们,也感谢金女大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撒下的花种终将换来玫瑰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