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琉璃是以水晶玻璃为原料,在古法琉璃的制作基础上加之以现代手工工艺,用上千度的高温自然烧制而成的一种工艺品。
简介
因
矿物元素及烧制工艺的不同,加上整个烧制过程中没有模具约束其造型,因此玉琉璃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其成品具有独一无二、各不相同的特性,更符合现代人追求个性时尚的审美理念。颜色多为绿色、蓝色、琥珀色等,其表面光润柔滑,拟珠似玉,背面有烧灼时留下的轻微凹凸感,更具古朴意味,为区别于
古法琉璃,故名为“玉琉璃”。
玉琉璃出于古法而胜于古法。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精品的制作,相当费时,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几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当中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仅出炉一项,成品率就只有60—70%。更关键的是,玉琉璃不可回收,不像金银制品,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十几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付诸东流。因矿物元素及烧制工艺的不同,使得玉琉璃成品件件迥异,所以世上没有两款一模一样的玉琉璃,令佩带者风情独享,无与争锋。
玉琉璃包括配饰如吊坠、车饰等,养生用品如刮痧板等,还可以做成相框、开关贴、镇尺等时尚用品。
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
五色石”。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
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
玉器还要珍贵。到了明代,所制得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被称为“药玉”。但在明代,即使是用很残缺的工艺制出的琉璃,依然受到品级的保护,《明制》载:皇帝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能佩戴。
发展历史
在中国,人们对琉璃艺术并不陌生。根据考古资料,中国琉璃制品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琉璃艺术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其独特魅力在于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展示着一个迷幻般的艺术宫殿。
佛教传到中国后,奉琉璃为至宝,“
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居的“东方净土”,即以净琉璃为地,光照“天地人”三界之暗。《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这样写道:“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因此成为佛家七宝之冠。
《史记》载,范蠡弃政从商,三次白手起家,三次成为天下首富,又三次将钱财分给天下百姓。晚年隐居,潜心烧制琉璃为乐,他的真金琉璃盆,在民间被奉为聚宝盆,他为官时手执的牙笏,演变成财神手中的如意。秦汉以后,被人们尊为财神。其岁末返利给客户的做法,到今天成为“利市”习俗。琉璃因此被称为财神信物,具有“招财”之功。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带来的荣名和吉祥,加之动人的传说,皆此种种,琉璃逐渐名满天下,成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也成为地位、财富、平安的象征。将相王侯,竟相收藏,琉璃因其独特的神韵和完整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两千多年的时尚生命。
保养方法
不可碰撞或摩擦移动,以免出现表层划痕。
保持常温,实时温差不可太大,尤其不可自行对其进行加热或冷却。
平面光滑处,不宜直接放置于桌面,最好要有垫片。
宜用纯净水擦拭,保持琉璃表面之光泽与干净,避免沾上油渍异物等。
避免与硫磺,氯气等接触。
颜色及寓意
玉琉璃的颜色来自于天然材质,是自然地赋予,永不褪色。丰富的过度与融合给人无限的遐想,其温润柔和更加体现了色彩的质感和内敛的气质。各种颜色的寓意:
绿色琉璃——保平安。
绿色代表和平、生命和幸福,有益于与人建立良好关系,可加强勇气,适合经常出差和喜欢旅游的人。
蓝色琉璃——可聚福。
蓝色代表清新、宁静与舒适,能给人带来幸运。可减少压力,平稳情绪,提高自己的人缘,结交到更多的朋友。适合所有需要好运气的人。
蓝色与绿色琉璃——转化运程,加强合作。
代表生命的绿色与有聚福功能的蓝色搭配,彼此能量的共振具有更强大的凝聚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己的命运。
琥珀色琉璃——宜催财。
琥珀色代表明亮、温和与创新,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能助人投射出权威的能量,加强人的果断力,对事业的腾飞有很大的作用。适合正在努力奋斗、渴望成功的人。
白色琉璃——佛法无边,宜护身护宅。
白色代表纯洁、清爽与轻快,增强活力与生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能消除周身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持愉悦,给生活带来幸福、快乐。
文化意义
玉琉璃,是一种有主张,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爱情的象征
玉琉璃是范蠡为西施精心打造的爱情信物,身为商人的鼻祖,舍弃金银玉翠而独钟情于琉璃,足以看出琉璃的爱情内涵。
聚财聚福的信物
陶朱公范蠡就是民间传说的财神,传说中最早的财神聚宝盆,也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琉璃被认为是聚财聚福的
财神信物,比人们常用的
黄水晶更加直接有效。
保平安的灵物
修行之人认为琉璃乃药师佛的化身,能消病驱邪,使人获得健康之福缘。
坚韧的力量
因烧制繁难,佛教认为琉璃能使人感受提炼真理之艰难,而获坚韧之力量。如凤凰涅槃般接受着火的洗礼,象征重生。
传说
玉琉璃相传是公元前493年越国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发现的,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打造为一件精美的首饰并作为定情之物送予西施,这也就是相传最早的琉璃饰品。端庄中透出柔美,温润中飘荡着灵秀,或许,那就是那越大夫和传奇美女的情爱见证,其爱情故事成为一曲震烁古今的史家绝唱。
相传
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
越国。
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
美人计”,选出
越国美女献给
吴王夫差,麻痹
夫差的斗志。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越国大夫
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范蠡在
浣纱溪畔与西施相逢。初见时西子目若秋水,虽素颜淡妆亦沉鱼落雁,顾盼含情。“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西子的一颦一笑让范蠡顿时心恋不舍,西子亦为范郎的至情至性、知情知礼所打动。但是在国仇家恨面前,范蠡说明了来意,西子跪拜在地,想不到自己一个柔弱女子,对国家前途竟是如此重要,于是慨然应允,愿意为国家奉献一切。
范蠡与西施为了国难而聚首,又要为了国难而分离。范郎怀揣着对西子的爱慕,愿把世间最别致的东西赠予他心仪的女子。临别时刻,范蠡把自己在月山督造铸剑时候,偶得的一块烈焰焚化的玉琉璃赠予西子,作为世间独一无二的定情之物,即使再耀眼的珠花在这块玉琉璃面前都黯然失色。西施北上吴国,忍辱负重完成离间计。在吴国期间,西施素装淡抹,不施脂粉;金环玉佩,尽数匣藏。但是项下只佩戴范蠡临别时候相赠的那块玉琉璃,睹物思人,以寄相思。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在吴国的十七年里,怎样的柔肠百转,怎样的万剑穿心,怎样的肝肠寸断。一颗冰清玉洁的女儿心,必然是期望与爱人深情相依,厮守终生,直至地老天荒的。但是,爱人与仇人之间,祖国与敌国之间,西施无从选择,残酷的世界也不许她选择。而项上范蠡所赠的玉琉璃,成了西子在他乡唯一的念想。玉琉璃的晶莹剔透,一如西子之心,因为她坚信无论怎样的艰难曲折,范蠡始终没有失去他的赤子之心。
越国败吴之际,越王垂涎西施美貌,派人寻访。而范蠡以勾践难以共安乐,便挂冠不辞而去,改名易姓,漂过太湖,隐居在宜兴丁山上一个叫台山的小村里。自从范蠡弃官逃走后,西施日夜思念他,决心走遍天涯海角寻找范郎。她偷偷逃出皇宫,尽弃荣华,只带走了当年范郎所赠的玉琉璃与自己的古琴来到了太湖边上。西子雇了一条漂亮的船,在船上扎了彩,挂了花灯,随着东风漂流到宜兴的蜀山一带。有一天,她把船停在了一个小村的河边,独自在船舱里痴心想着范蠡,不由自主地抚琴弹奏起了心爱的乐曲。周围的老百姓看到漂亮的花船,听到优美的琴声,都围拢来观看,发现弹琴的竟然是个绝色美人,更加好奇。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周围附近的乡村,也传到了范蠡的耳朵里。范蠡心想哪里来的绝色美人呀!便也随着众人来到河边,一听琴声,大吃一惊,心想谁能弹这曲子呢,莫非是她?
原来,这曲子是范蠡当年送西施去吴国的途中,为激励西施复兴越国而作的。两人的重逢又悲又喜,犹死重生,诉说别离之情,范蠡看到西施依然佩戴着当年定情的玉琉璃,百感交集,终于双双驾一叶扁舟于太湖,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范蠡为了心爱的女子,不惜隐姓埋名,邀游五湖,过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逍遥生活,专致唱随之乐,不再萦心于人世间的恩怨是非,二人相忘于江湖,相往于山水,共度风华。而这块玉质冰洁的玉琉璃则成为这段爱情佳话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