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男,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汉族,号畅安,又署鬯安,九三学社社员,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4年5月25日,王世襄出生,孩提时代的王世襄,天性顽皮,上小学前后,他玩兴十足,养鸽子、捉蛐蛐,用葫芦养冬日鸣虫,并学会在葫芦上烫花。进燕京大学后,王家在校园附近拥有的一大片菜园子,成为王世襄种葫芦、养鹰、养狗、养鸽子、邀请玩家们来此相聚的世外桃源。
教育经历
1938年,王世襄获得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39年秋,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因受家庭影响,对中国美术史感兴趣,上报的论文题目为《中国画论研究》。1941年6月,王世襄以《中国画论研究》一文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王世襄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完成了《中国画论研究》元明清部分的撰写。
工作经历
1943年,北平沦陷,王世襄到西南大后方担任燕京大学成都分校文学系助教;同年冬,王世襄到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请求被拒绝,后被
梁思成引荐至
中国营造学社学习、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在营造学社期间,王世襄一边和同事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一遍阅读古代典籍《营造法式》、清代工匠则例等,另协助梁思成完成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中英文校注工作。
1945年8月,在梁思成、
马衡推荐下,王世襄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北上开展追还被敌伪劫夺的文物。在
沈兼士的领导和
朱启钤策划下,从1945年11月至1947年初一年多的时间里,共为国家追回七批文物、古籍。
1947年2月,王世襄将被日军劫夺的107箱善本图书运送回上海;3月初,王世襄到故宫博物院报到,担任古物馆科长。1948年6月,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王世襄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参观、学习。1949年8月中旬,拒绝了
弗利尔美术馆、
匹兹堡大学的聘请,返回故宫任原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世襄任故宫陈列部主任,后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一年。
1952年,正在广西南宁参加土改的王世襄和其他故宫人员,被急电召回。次日晨全院人员分送东岳庙、白云观参加“三反”运动集中学习。因为“清损会平津区助理代表”的身份和追回大量国宝的“特殊经历”,王世襄成为故宫“三反”运动中重点清查的对象。在东岳庙轮番“轰炸”四个月后,又被北京市公安局看守所拘留审查10个月。
审查结果,王世襄没有贪污盗窃问题,释放回家。之后收到原单位公函,被开除公职,自谋出路,在家养病一年。1953年,到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从事有关音乐史方面的研究。王世襄到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后,故宫博物院方面曾给他三发聘书,想把他调回故宫,王世襄未表态,最终未成。
1957年,王世襄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于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之后到中国文物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中王世襄受到冲击,于1969年10月被下放至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
1973年夏,王世襄获得平反,回到北京,重新安排在故宫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世襄获得彻底平反,历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后改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晚年经历
1994年5月,王世襄退休;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根据王世襄生前愿望,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灵堂,以追思会的形式来悼念逝者、寄托哀思。2009年11月29日上午,王世襄遗体火化;12月8日,王世襄追思会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行。
主要成就
追缴文物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世襄被派往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办公处工作,掌握了许多文物的流向,之后王世襄展开追寻文物的工作,没收德国人杨宁史收藏的青铜器240件,收购郭觯斋藏瓷200多件,追回美军人德士嘉定非法接受日本人的宋元瓷器若干件,抢救面临战火威胁的长春存素堂丝绣约200件,接收了溥仪留在天津张园保险柜中的珍贵文物约1800件。1946年12月,东渡日本追索国宝,至次年3月,带回存放在东京上野公园日本中央图书馆内107大箱古籍善本。
学术成就
王世襄在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学、民俗学基础上,全面地研究古代家具,与袁荃猷共同撰写了《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两部专著,建立起完整的研究体系框架,是建国以来首次出版的研究中国古代家具的性学术专著。20世纪40年代起,王世襄开始对古代漆工艺和漆器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参加了《故宫博物院藏雕漆》的编选并撰写了《中国古代漆器》等专著,引用考古出土物和传世作品,结合古代漆工艺专著和王世襄对漆工艺的调查,对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七千年间中国漆工艺的发展历史做了综合研究,阐扬了中国古代在漆工艺上的成就。王世襄把他青年时参加过的一些民俗性很强的活动,如养蟋蟀、蝈蝈、鸽、鹰等,他搜罗这些活动的用具,引用古今文献史料,追本探源,形成多部涉及民俗文化的专著。王世襄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科学方法,在进行文献与实物对照研究的同时,虚心和老匠师探讨工艺制做经验,互相切磋,形成一门理论与实物和工艺技术相结合的系统的学问,并促进它在现代的发展。
王世襄对古代家具,尤其是历明入清的“明式家具”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求索,共搜集明式家具达79件,其中不乏明代宋牧仲紫檀大画案、两件成对的黄花梨透雕麒麟纹圈椅和四件一堂的紫檀牡丹纹扇面形南官帽大椅等传世重器。王世襄结合收藏、工匠制作和古代文献,先后撰写了十余篇有份量的学术论文,编著了几本颇有特色的明式家具图集,特别是多语种、多版本的《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的问世,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基础,被海外学者称为明式家具研究的“圣经”。
对中国古代漆器源流和形制的阐述,是王世襄多年学术研究中始终未曾放松的较为重要的工作,同时也展示了他以古代典籍的考释为出发点,结合出土文物,辅以口碑与示范操作而形成的“三位一体”的治学风格。王世襄从1948年至1998年,对《髹饰录》的解说和反复修订就是例证。其间,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古代漆器的学术文章,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漆器》《中国美术全集·漆器》卷等大型图集,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王世襄对竹刻艺术的研究兴趣源于他的两位舅父(二舅金东溪、四舅金西厓),王世襄在整理他们的文章和藏品中,结合相关的文献和当代匠师的佳作,取得了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整理金东溪《刻竹小言》的基础上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有关竹刻艺术的图录《竹刻艺术》,随后又与
翁万戈合编英文版的《中国竹刻图录》,另出版了《竹刻》《竹刻鉴赏》两书,将古今民间制作与收藏的竹刻艺术品上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
王世襄自幼受画家母亲的熏陶,习文练字,对书画与雕塑有浓厚兴趣。王世襄除了散篇画论见诸报刊,他的《中国画论研究》一书尘封半个多世纪后问世。
王世襄从小到大、玩兴十足,除了京城一般人喜好的听戏、养鸟,其他几乎无不涉猎。其中有养鸽子、斗蛐蛐、怀鸣虫、范匏器、绘葫芦、架大鹰、训獾狗以及品尝美味佳肴。王世襄通过与众多玩儿家交游,结合文献,整理评述,使市井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
人才培养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发表文章
截至2009年11月,王世襄共发表《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略谈明、清家具款识及作伪举例》《〈鲁班经匠家镜〉家具条款初释》等论文、杂文90余篇。
诗词选登
社会生活
社会活动
1994年9月16日,王世襄参加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办公厅在首都宾馆联合举行的迎中秋、迎国庆招待会。
1998年1月1日,王世襄出席全国政协在政协礼堂举办的新春茶话会。
公益捐赠
1998年初,王世襄将自己在出版的《明清家具珍赏》《明清家具研究》等9种著作捐赠给
福建省图书馆。
2003年,王世襄将获得的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10万欧元(约合100万元人民币)奖金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在福建修建“武夷山市中荷友好小学”。
2004年,香港有个庄姓先生提出收购王世襄所收藏家具,王世襄称,买我的家具必须全部给上海博物馆,自己一件不能留。如同意,连收在《明式家具珍赏》里的家具,一件也不留,全部出让。就这样,王世襄把79件明清家具,以定向转买再捐献的方式,送至上海博物馆。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王世襄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王世襄的入闽始祖王旭窗于明嘉靖年间从江西清江迁至福建,经营陶瓷生意。至第十世王庆云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成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和两广总督。王庆云之后,历代为官。王世襄的祖父王仁东是王庆云的第四个孙子,是光绪二年乡试举人,初任内阁中书,后历任南通知州、江苏候补道、苏州粮道兼苏州关监督。祖母刘学熹是河南布政使刘齐衔的三女儿。至民国期间,王世襄的父亲王继曾还任北洋政府外交部政务司司长,后出使墨西哥和古巴为公使,王世襄的母亲金章是虫鱼派画家,曾留学法国。王家在王世襄祖父那一代来到北京,从此定居于此,到王世襄出生时,已是第三代。
婚姻生活
王世襄的妻子袁荃猷,自幼受传统文化滋养,从
汪孟舒学习书法、绘画和古琴艺术,并得到古琴演奏家
管平湖的传授。1940年,袁荃猷与王世襄相识。1945年冬,两人结婚。
家族成员
兴趣爱好
王世襄是一位懂吃、会做、善品评的“美食家”,在圈内有“烹调圣手”之称。在北京文化圈内,王世襄自备厨具、原料,骑自行车到好友家献艺的趣事广为流传。王世襄不崇尚奢华的饮馔,主张“好菜在口味,不在原料贵贱”。他喜欢用家乡的红糟当配料,
糟熘鱼片、
糟煨茭白、
糟煨冬笋、糟蛋海参等都是他的拿手菜。
入藏拍品
轶事趣闻
场外蹭球
王世襄酷爱体育,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有一场球赛是王世襄期盼已久的。比赛当天,王世襄去现场买票,票卖完了,王世襄看见赛场墙外有根电线杆,正好比场地围墙高一点,想都没想就爬了上去,在上面勉强找了个能坐的地方,就伸头看起比赛来。没一会地面上来了个熟人,是位老太太。王世襄就跟老太太打了声招呼,老太太听到招呼声,愣是没找到人,再一喊,老太太才发现王世襄坐在电线杆上,老太太乐不可支。
带菜赴宴
王世襄是个美食家,不光会品美食,写美食的评论文章,还自己亲自做菜。有次宴会上,王世襄觉得宴会场地的厨师厨艺不行,自己在家专门做了一道菜,自备美食去赴宴招待参加宴会的其他客人。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王世襄一向严谨治学,造诣精深,他一生为祖国文化事业所做贡献,党和人民不会忘记。(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
刘延东评)
王世襄是中国著名文物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他出身世家,家学功底深厚,又曾出国游学,可谓学贯中西,在家具、髹漆、竹刻、鸽文化等些领域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他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特殊、稀缺人才,在他身上凝结着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王世襄是一位始终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人,是一位乐观豁达、无私奉献的人。(
国务院参事室/
中央文史研究馆评)
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学问家辈出,王世襄以其别具一格的趣味和学养、乐在其中的为学之道,跻身于文化大师的行列。与那些在规整的文化学术阵营以为人师表的身份捍卫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统的大师们不同,王世襄多是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在民间默默领受着习俗与文化,并奉献出独特的文化业绩。(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
单霁翔评)
王世襄十分平易近人,是谦虚厚道的长者。他多才多艺,广博无垠,高深莫测。他学一行,像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是一个奇人,是在一个特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特殊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很难复制培养。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人。(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程毅中评)
王世襄毕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另辟蹊径,开拓了很多当时还无人关注的专门领域,著述等身,取得卓越的成果,为文物研究工作做出独特的、多方面的、开创性的贡献,是中国文物界元老级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熹年评)
王世襄对明式家具的独到研究带动了古典家具这个行业的兴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的每一部书,都将很高的学术性和鉴赏性结合起来,而这正是其受人爱戴的重要原因。(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袁行霈评)
王世一个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生活和民俗学的人。(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
黄苗子评)
王世襄学贯中西,著述等身,为圈内外人所敬重。他鉴藏甚丰,堪称名副其实的“国宝级”文博名宿。(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评)
平生百炼金刚杵,到底修成大维摩。(红学家
冯其庸题诗)
王世襄的独特性就在于,他出身上层社会,却关注社会底层的乐趣,这在中国文人里是不多见的。(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馆长
马未都评)
在舒乙眼里,
王世襄称得上是当今第一大“玩”家,他玩得精深,玩得讲究,成了“玩文化”的大专家。(社会活动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舒乙评)
王世襄不仅是一位穷探深究、学富五车、耿直正义的学者,更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普通老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物博物研究馆员曾江评)
相关作品
人物图书
相关文章
专题节目
人物纪念
纪念专台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在北京去世,之后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即设立了王世襄图书专台,以纪念王世襄。另外,
北京图书大厦、
王府井书店、
中关村图书大厦等书店也在显眼位置设立王世襄图书专台。
诞辰纪念
2014年5月25日,是王世襄百年诞辰,一系列纪念活动因此展开。5月20日下午,文化界专家齐聚清华美术学院,共同召开“畅安百年:王世襄老人纪念座谈会”;当日下午,“月佩风环忆故人”古琴音乐会召开,意在纪念精通音律并收藏过名琴的王世襄。同时,“笔畅意安: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墨迹展”于当日韬奋图书馆开展,展览不设开幕仪式,免费参观。王世襄的友人和学生,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老人的思念。
2014年6月2日,“奇人奇书——纪念王世襄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文化学者
赵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尚刚、古典家具专家
田家青、中国嘉德拍卖总裁
胡妍妍与众多文化爱好者与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大玩家”王世襄的多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