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英

明代官员

王叔英(?—1402年),字原采,号静学。浙江黄岩亭岭(今太平小河头村)人。学醇行正,与方孝孺为至交。洪武二十年(1387年)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府学教授,迁汉阳知县,建文元年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燕王朱棣兵临仪真(今仪征)时,奉诏募兵于广德以抗燕师,后闻南京陷落,为表对建文帝的忠心,乃沐浴更衣,书绝命词自经于玄妙观的银杏树下,祠山道士盛希年将他葬在了广德城西五里处。后其妻金氏自尽于狱中,两个女儿投井自杀。杨士奇早年受知于叔英,正统中,表其墓曰:“呜呼翰林修撰王原采之墓”,为文以祭。成化中,进士周瑛重修王叔英墓,作墓记。嘉靖中,邹守益谪广德判官,为之立怀忠祠,太平知县曾才汉又于皇华亭北建祠祀之,万历同知朱世忠题其祠曰忠节,又建贞烈祠于右,祀其妻及二女。弘光初,追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人物评价
杨士奇:先生之学,圣贤是师;先生之行,纲常久持。先生之心,金石其贞;先生之志,霜雪其明。
谢铎武王放伐,微子已归;千载而下,孰敢是非?特立独行,孤竹君子;不惑众见,百世以俟。岂其周粟,实薇乃甘;我饿以死,唯义之耽。昌黎有颂,特笔莫继;我再拜公,痛哭流涕。
黄绾 :先生与正学先生,生当兴运,怀经纶之志,然卒皆不究厥志,殉义以死,悲夫!尝闻太孙聪明好古,笃信儒术,志欲以《周官》致治,竟失天下遁死,果天命然乎?抑人事也?余于是益感君臣相遇之难,又信祖法之未可以轻议也。读先生贻正学书,为之至复流涕者久之,呜呼识虑远哉!
邹守益:受中以生,孰匪正气?嗜欲所伐,天机日瘁。有能充之,塞乎天地。课其得丧,孰愚孰智。西山之薇,嗤彼千驷。圣谟洋洋,来者其志之。
尹守衡:杨东里之于元采,不可谓非知己也。是时,方希直正得君,居然王佐自期,而元采弗之许,至其所称公辅,乃在于户瓮之一书生,是何识藻?《资治》一疏即大学治平之要旨,一辈腐懦乃远寻于周礼之弥文,近仿智囊之故事,何舛也!
钱士升:臣尝读史,至袁粲刘宋祚,襄阴谋反正,及文信公身遘胡运方兴,图复本朝,徵兵江上,事虽不成,未尝不哀其志,叹天命不可以力争也。当靖难时,以天下全势,不能当一国之师,迨宝极已移,虽百侍中辈,噬脐何及?且淮南残旅铁梅等犹不能枝柱,况他邪?二子班同侍从,又非素负韬铃者流,一旦遭遇国难,抗义徵募,不得则死,继之使袁文有知,相从地下,不其烈乎!夫江流浩汗彭咸所居;古院幽深,仙真所宅,谓二子今未死可也。
查继佐:观原来所以勉正学者,良非迂阔不近情,预八策何以不一及战守,募兵广德之日,帝若逊荒,挟至尊以名使人,尉陀之业万一可幸,而大率从正学死社稷一策,遂使文皇无战闽、战粤、战滇蜀之劳。宫中自焚,豪杰意冷,海内有心人,逃名字不暇,正学不讲时,宜是以无建文矣,使后世追谥曰让。夫荆蛮采药亦曰让,太伯虞仲之于文王昌,与燕王棣之于惠宗炆,今古异用,伤哉!
生平
王叔英(?—1402年),字原采,号静学。浙江黄岩亭岭(今太平小河头村)人。自幼丧父,随母姓为陈,母改嫁后随继父姓徐,后复本姓。学醇行正,与方孝孺为至交。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等人召至京,唯叔英固辞归乡。
洪武二十年(1387年)荐为仙居训导
洪武三十年(1397年)改任德安府学教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迁汉阳知县,四月干旱,作《祷雨文》向神祈祷,发誓四日不下雨就减一食,五日就减二食,六日则绝食,当日夜夕就下雨了,又恐雨多成涝灾,次日作《祈晴文》向神祈祷放晴,又应验。杨士奇当时在汉阳村落中教书,王叔英行部经过,闻读书声曰:“兵革之后,久不闻此矣。”很稀奇,入视,杨士奇避去,得书桌上的杨士奇诗文,题曰:“此公辅器也,何避为?”遂以文字相推重,推荐杨士奇任府学训导
建文元年五月(1399年),召为翰林修撰,当时方孝孺欲大复古,行井田制,叔英与之书曰:“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所贵乎得时措之宜也。”孝孺感其意而不能用,叔英又上《资治八策》以鉴国事,曰务学问,曰谨好恶,曰辨邪正,曰纳谏诤,曰审才否,曰慎刑赏,曰明利害,曰定法制。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朱棣兵至仪真(今仪征),王叔英奉诏募兵以抗燕师,行至广德,闻南京陷落,见兵部尚书齐泰奔来,还以为齐泰有二心了,拘捕了他。齐泰把实情告诉他,两人遂抱头恸哭,共图后举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知局势已不可挽,书绝命辞曰:“人生穹壤间,忠孝贵克全。嗟予侍君父,自省多过愆。有志未及竟,奇疾忽见缠。肥甘空在案,对之不能咽。意者造化神,有命归九泉。尝闻夷与齐,饿死首阳巅,周粟岂不佳,所见良独偏。高踪远难继,偶尔无足传。千秋史臣笔,慎勿称希贤。”又书于案曰:“生既久矣,愧无补于当时;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以辞裹金,让道士买棺材,深夜起床后沐浴更衣,遂自经于玄妙观的银杏树下,祠山道士盛希年将他葬在了广德城西五里处。
著述
《静学文集》,又称《静学斋文集》或《静学斋稿》,据林佑《静学文集原序》判断文集成书于洪武年间,永乐时文集一度遭到禁毁,现可见的作品多是由杨士奇保存、经成化同邑谢省首次刊刻流传,明清两代共刊刻六次,民国时期刊刻一次,文集作品数目也在刊刻过程中不断辑补。文集初刻于明成化壬辰年(1472),二卷本,谢省募辑文章刊刻并为之序,徐孚为《跋》。二刻于明万历丙子年(1576),二卷本,由当时太平县事翁仲益主持刊刻,补加《汉阳祈雨文》三首、黄绾《王静学先生传》。三刻于清康熙乙酉年(1705),二卷本,郭镇邦主持刊刻。四刻于清嘉庆甲子年(1804),二卷本,由同邑项调阳及裔孙王秉乾、王国永主持刊刻,文集增加《利害策》及吊谒诗。五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卷本,由广东顺德龙裕光主持刊刻。六刻于宜统庚戌年(1910),刊刻情况没有详细记载,只可从刘承干《书静学王先生文集后》“是集凡五刻,一明成化壬辰,一万历丙子,一国朝康熙乙酉,一嘉庆甲子,一宣统庚戌”得知刊刻时间。七刻于民国七年(1920),三卷本,由吴兴刘承干主持刊刻。
史籍记载
周瑛《翠渠摘稿》、黄佐《革除遗事》、宋端仪立斋闲录》、焦竑国朝献征录》、、何乔远名山藏》、尹守衡《皇明史窃》、朱国祯《皇明逊国臣传》、周镰《逊国忠纪》、钱士升《皇明表忠纪》、张岱石匮书》、查继佐罪惟录》、戚学标《台州外书》、张廷玉《明史》。
思想评析
王叔英的思想比较开明,注重实际,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他的文章多讲道德修养,其论纲常仁义,源于汉儒,但比较地通达切近,不象宋儒那样迂执。在《资治八策》中,虽然总的来说未脱离儒家的传统思想,有些观点比较片面保守,如对工商业的歧视和排挤,但也有不少观点比较深刻,并能针对时弊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关于“富”、“庶”、“教”的论述,提出从经济的角度去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等等。他在《送孙生序》谈到君臣关系时,从现实的利益和人之常情出发,劝说读书人忠君报国,比空谈纲常伦理更为入情入理。又如在《与方正学书》中,他反对方孝孺恢复井田制的主张,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注重实际,因时制宜特点。
作品文章
与方正学书
仆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仕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间;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获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能自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所贵乎得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话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赞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思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少垂察焉。
资治策
臣惟三代之下,得天下以正者,惟汉、唐、宋而已,汉高祖起布衣,顺人心,除暴秦,此最得其正者也;宋太祖平五代之乱,虽以周臣代其位,然出于人心所推戴,亦得其正者也;唐高祖虽隋臣,亦因人厌隋政,以除其乱,亦庶几得其正者也。惟其得之以正,故其传之也远,自汉唐宋外,无足数者矣。
惟我太祖高皇帝,当元政衰乱,群雄竞起之时,以布衣提三尺剑,扫除凶伪,卒成攘夷狄、安中国之大功,创业之迹,方之唐宋,尤无惭德,真可与汉高并称矣。是则三代以降,得天下最得其正者,惟汉与我朝而已。
然汉自高祖之身,已受挫于匈奴,而其土宇亦未甚开广,历惠帝文景之世,皆有匈奴之患,至于武帝,穷极兵力而后夷越以定,匈奴渐衰,岂若我太祖皇帝,疆土渐辟,四夷咸宾,身亲致之,其功比之汉高,盖益隆矣。且汉高又以过爱宠姬,欲废嫡子而立庶子,后虽以太子能致四皓之故,位由以定,然终非出其本心,于德有损,而我太祖皇帝无有偏宠私爱,立子立孙,必以家嫡,比之汉高,尤无遗憾,是以天下有识之士,观我朝创业垂统正大隆厚如此,以是上知国祚当有万年之永,非汉唐宋之远可比隆也。
今皇帝陛下缵承大统,诞修文德,善政仁声,日益布闻,四海之内,若臣若民,罔不欢庆,万姓一辞,咸谓圣明在上,唐虞雍熙之治可以复见今日,是以天下之士,莫不顾仕于当时;天下之人,莫不顾生于斯世,国祚灵长之符已可验矣。天下人心娱乐若是,何以于今日始见之?盖太祖皇帝除奸剔秽,抑强锄梗,不啻若医之去疾,农之去草者也,夫急于去病者或伤其体肤,严于去草者或损于禾稼,固自然之势,夫体肤去疾之余则宜燮养其血气,禾稼去草之后则宜培养其根苗,亦自然之理也。太祖皇帝之心固以此待于陛下,天下之情亦以此望于陛下,今既上有以副皇祖之心,下有以答群生之望,固宜乎人心之娱乐见于今日也,人心之所归即天命之所属,岂有得人心而不可以得天命者哉!
臣窃以为得人心于一时者易,得人心于永久者难,今陛下即位之初,人之所望者尤浅;他日治政既久,人之所望者不止如今日而已。盖今日天下之心,莫不期陛下为尧舜,观陛下今日所发号施令而措诸天下者,固皆本乎尧舜忧民之心矣,安知异日之治不能俦于尧舜?而臣为是言,诚以其身已能而不厌乎人之告戒者,尧舜之君也;其君已能而不忘乎己之告戒者,尧舜之臣也,稽诸虞书可以见矣。
臣学术疏浅,才无一长,固不足以为尧舜之臣,然独有忠君爱国之心可自许,平居每思当世之务,时有管窥蠡测之见,私窃自顾处职疏贱,欲以上陈则有出位之嫌,恒恐碌碌无分寸补益当世与草木同腐,今幸遭陛下以尧舜之道为己任,求贤用言,惟日不足,如臣之愚昧亦蒙召,爰自闻命以来,且喜且惧,所以喜者以获睹圣颜,庶可陈其平时素蓄之知,所以惧者以才术疏短,不足以应明主非常之求,既又自念凡人知识各有短长,臣之事君惟当竭其所知而已,固不可强其所不知以为知,亦不可因其不知而遂废其所素知以为不知者,于是辄自奋励而敢陈其夙昔微见于陛下也。
臣闻帝王之治无他求,以安民而已,盖为治之道,必本于修身,必在于亲贤,亲贤而后可以任官,任官而后可以立政,立政斯可以安民,安则雍熙之治可以驯致矣。臣今谨陈资治策八条,其一曰务学问,其二曰谨好恶,所以修身也,其三曰辨邪正,其四曰纳谏诤,所以亲贤也,其五曰审才否,其六曰慎刑赏,所以任官也,其七曰明利害,其八曰定法制,所以立政也,立则民安矣。
伏惟陛下自继位春宫,日与儒臣讲求理道,固已体诸心而见诸行,及即位以来,凡所设施,无非顺民之心而不私于己,则于学问不为不务,好恶不为不谨矣;日以进贤退不肖,听言用谋为务,则于邪正不为不辨,谏诤不为不纳矣;俾内外大小之臣,各举在位贤否,赏不僭而刑不滥,则于才否不为不审,刑赏不为不慎矣;闻利必举,闻害必除,著而为令,布之天下,则于利害不为不明,法制不为不定矣。是则凡臣所陈,皆陛下之所已能者也,知陛下已能而尤不已于言,亦庶几追慕乎尧舜之臣所用心耳,惟望陛下恕其狂愚之罪,纳其忠爱之情而裁察之,毋恃其所已能,而益勉其所未至,则于久安长久之道,未必无补于万一,而人心可以永得,天命可以永膺矣,谨陈其策如左:
一:务学问
傅说告高宗之言有曰“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必师古,乃克永世。”臣以是知为人君者,不可以不学;而所以学者,必于古训而后可。盖古训者,先王已行之法,载诸方册,而善恶治乱之效,已章章乎可验而不可诬者。后世君臣虽有贤圣,所言所行岂能过之?故为人君者,诚能于古训学焉,而以其善而致治可以为法,恶而致乱可以为戒者,体之于身,验之于当时,而力去取之,则于治天下不难矣。
臣窃观三代之善恶治乱载于经,汉氏以下善恶治乱载于诸史,陛下如欲师其治而鉴其乱,宜仿前代置经筵,以有识儒臣为经筵官,听政之余,使之朝夕以经史善恶治乱之说讲陈于左右,陛下闻一善行,则宜反而体之于身,曰“彼善行也,吾身有是否乎?无则修之,有则加勉可也。”闻一不善之行,亦必反而体之于身,曰“彼非善行也,吾身有是否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也,如是则吾之行无不善矣。”不独于行然也,闻一善政,亦宜反而验之当时,曰“彼善政也,吾今日有是否乎?无则举之,有则守之可也。”闻一不善之政,亦必反而验之于当时,曰“彼非善政也,吾今日有是否乎?有则去之,无则益修可也。如是则吾之政亦无不善矣。”行无不善而政无不善,天下其有不治者乎?伊尹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此之谓也,董仲舒曰“事在勉强而已,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由是言之,陛下如果以臣言为然也,亦惟在乎勉强而已矣。
二:谨好恶
臣闻人君之所好,天下之所趋;人君之所恶,天下之所弃。是故上好仁则人皆兴于仁,上好利则人皆兴于利,上好忠则人皆兴于忠,上好佞则人皆兴于佞,譬之形立则影随,声发而响应,固自然之势要,不可以不谨也。
凡人,惟豪杰之士为能自立,自中人以下,未有不从化于上者。昔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盖矩于隋非不能忠也,以忠非隋所好,故不为忠而为佞;以佞非唐所好,故不为佞而为忠。夫忠之与佞,固若薰莸冰炭之相反,而矩以一人之身,而其变化之易如此,以此推之,则知臣之善恶惟视君之好恶何如耳。
君陈》之书曰“凡民违上所命,从厥攸好。”又曰“尔惟风,下民惟草。”皆言为人上者不可不谨于好恶,如汉之张释之,盖亦有知乎此,故其于文帝蔷夫之口辩,欲超迁之,而释之不奉诏,因言于帝曰:“恐天下随风而靡,为口辩而无实,下之化上疾如影响,举措不可不审。”帝善之而止,释之可谓知教化之本矣,非文帝之贤,乌能从之?今陛下之好恶固未闻有不得其正者,可谓皆谨矣,惟顾谨而益谨焉。谨而益谨之道何如?必也于一举动之间,内以度其可否于心,外以质其是非于人,善则行之,不善则勿行,或已行而速改之,如是则凡发于身而措诸事者,无不得其正;而天下之所趋者,无不得其正矣。
三:辨邪正
自古人君身修而天下治,未有不由亲正臣而远邪臣者。身不修,天下不治,未有不由亲邪臣而远正臣者,稽诸史传可见矣。故《冏命》之书曰“后德惟臣”,刘向之言曰:“正臣进者,治之表;正臣陷者,乱之机。”当乎正臣之得君也,正臣固得以邪臣为邪而去之;及乎邪臣之得君也,邪臣亦得以正臣为邪而去之,甚矣邪正之难并立究。观前代朋党之祸,良可哀也。
人君固未有好乱而恶治者,然而往往易于亲邪臣而难于亲正臣者,何哉?盖邪臣志在于利,而务于从君之欲,故人君悦其适己而易得以亲之;正臣志在于济时,而务于格君之非,故人君恶其违己而易得以疏之。世之庸君不足论,刚明英武如汉武,犹不能不惑于公孙弘,而汲黯董仲舒亦以弘之谲计疏远,邪臣易亲而正臣易疏如此,可不慎哉?观武帝当时所以任弘者,岂不以弘贤于黯与仲舒乎?及淮南王安谋反,所惮者惟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公孙弘,如发蒙振落耳。如是观之,邪臣虽见亲于人君,乃为天下之所轻;正臣虽疏于人君,乃为天下之所重。为人君者,乌可不致辨于邪正而决于用舍哉!
辨之之道当何如?平居察之,在廷之臣,凡其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推贤让能,直言极谏,志在致君泽民者,正臣也;凡其比而不周,同而不和,嫉贤妒能,阿意苟容,志在窃位坏禄者,邪臣也,此其大略也,苟能即此而察之,而又推类以尽其余,则于邪正之辨亦庶几矣。
四:纳谏诤
臣闻傅说告高宗之言曰“惟木从绳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此可以见人君不可以不从谏矣。自古人君未有不由纳谏而治,拒谏而乱者,奈何为君而拒谏者常多,为臣而能进谏者常少,何哉?盖适意之言,常情之所好;而逆意之言,常情之所恶。予人以所好则喜,投人以所恶则怒;不欲人违其意,而惟欲顺其情,务欲得人之喜,而不欲取人之怒者,虽朋友之间犹然,况君臣乎!是以谏诤之言,自非忠臣义士能忘身徇国者,不能进之于君;非有仁君圣主能舍己从人者,不能受之于臣。
古昔圣哲之君,知人臣之难于进谏也,是以开诚以求之,和颜以纳之,厚赏以劝之,故行有过则必闻,事有失则必知,身无不修而政无不举者,凡以此故也,故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庸君不然,虽有忠正之臣,不使之立于朝,虽有骨鲠之言,不使之入于耳,接邪佞之臣则悦,闻谗谄之言则喜,是以行有过而不闻,事有过失而不知,身不修而政日乱者,凡以此故也,故曰“人君与谗谄面谀之人居,治可得乎?”
非独庸君难于纳谏也,虽以唐太宗之贤,号为“善听谏”者,亦不能保终如始,至于魏征数谏,为廷辱而不能容之,曰“会当杀此田舍翁。”非有贤后主明臣直之讽,征亦几于不免,而太宗亦不得称贤矣。夫贤如太宗,保终如始,犹有不能,是则人君受谏之难可见矣。然则曷为而能受之哉,必也察其忠爱之心,毋恶其牴牾之意而后可,伊尹告太甲之言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斯言也□□□□□□□□□□□□□□□□□□□□□□□□□□□□□□可不法哉!
五:审才否
□□□□□□□□□□各当其职而已,欲使才各当其职□□□□□□□□□察之于既用之后可也,凡官之□□□□□□□□□有繁有简,而人之才有广有狭,有□□□□□□□□□□广者斯可以任大,狭者惟可以□□□□□□□□□□者惟可以任轻以敏,而任简是□□□□□□□□□□之职,固不得其当事也,或以狭□□□□□□□□□□任繁,是以不足之才而授之难□□□□□□□□□□才必当其职,则政毕修而天下以治,才不当其职,则政不修而天下以乱,要不可以不审□□□□□□□□□□小之臣,各举所知,而又令政宪□□□□□□□□□□谓审矣,臣愚以为未得其要也,苟□□□□□□□□□□宜令内外大小百职,各举一人,使□□□□□□□□□之当否者加之赏罚,又令或他有□□□□□□□□□举其才可任何职而当者,量其□□□□□□□□□加赏,举而不当者亦量其人之多寡□□□□□□□如此则百官不敢不多方以举人而□□□□□□□□□者,人君用人之职,责在宰相,宰相□□□□□□□□□以得人,为人君者不忧乎百职之无人?惟忧乎宰相之不得人而已?今既无宰相之职,则用人之职,宜责吏部之大臣,吏部大臣之职,必明足以知人,公足以用人者,然后任之,令宜得其人也。然今天下大小之官,数以万计,非吏部大臣之所能尽审,宜限之自四品以上诸职,及七品以上要职,若府州长佐县令之属,则尚书考其能否而任之矣;五品至七品非若府州县要职,及七品以下至未入流官,分属各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考其能否而任之,考之得其当者则得以为功,考之不得其当者纪以为过,如此则吏部之官,不敢不尽心于审才而所用之才,庶称其职矣。既用之后,宜令诸官各以上下之事,分属考察,如方伯政宪二司之官称否,则责之六部即都察院大臣,如各府州官称否,则责之亲临政宪二司长佐之官,如州县官称否,则责之于二司长佐之官,其余大小百职皆仿此例,尽责之于其所辖上司,若首领官称否,则责其本衙门之正佐官,考察其得当者,亦得以为功,其有不称职而考察之不至,亦必量其人之多寡,及任之大小而加之罚,如此则凡上司及正佐官者不敢不用其心于下司官及首领官,而贤不肖庶不至于混淆,则天下万事无不理矣,万事无不理而天下不治者,未有之也,由是言之,任官之法如此,亦可谓得其要矣,虽未必能尽于得人,亦可以得其十六七矣。
六:慎刑赏
人君御天下之大柄在刑赏,而刑赏之用惟在乎明信而已,用之不信则人将视其令为虚文,用之不明则人将视其法为虚器,《诗》曰“不僭不滥”,刑赏明信之谓也,古昔明哲之君,赏一人而能使千万人劝,刑一人而能使千万人惧者,以是而已,此刑赏之用所以不可不慎也。陛下自即位以来,惟闻有恤刑之令,而无滥刑之失,惟闻有大赏之恩,而无吝赏之过,可谓慎矣,臣愚以为操刑赏之柄,固在乎君;而佐刑赏之用,则在乎臣。然而为臣者多欲示其奉公之能,而常欲避其徇私之嫌,故往往于人之有罪者,则必深文以明其当刑;而于人之有功者,罕肯正义以明其当赏,是以有罪者多受罪外之刑,而有功者多失功内之赏,为人君者虽有明信刑赏之心而不得施,率由于此。今日在朝之臣,宜无此失,更愿陛下时发德音,谨谕佐用刑赏之人,使无蹈前失,令在朝群臣,不限官资大小,凡遇朝廷用刑行赏之属或致过差,苟有所见,并许奏明,如此则刑赏之用,不患乎不得其当也。
七:明利害
臣闻天生斯民立之司牧而寄以三事,曰“庶、富、教”是也,为人君者将欲遂民之庶,必先有以富之,既富之然后可以教之,今天下之民未甚庶,未能从上之教者,以富之之道有未至焉耳,富之之道臣尝读《大学》而知之矣,有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怕足矣,是则平治天下之道实本于此。
臣窃观之,天下凡有害于此者亦颇知其略矣,恒产未制而贫富不均,赋敛未平而田多荒芜,此二者生之乏本之害也;军卒有多余之丁而惟务于工商,僧道有污杂之众而失助于耕稼,民之务末者常胜而务本者常贫,此三者生之未众之害也;养兵太多而有徒食之军,冗食未汰而有素餐之员,此二者食之未寡之害也;官司役民或夺其时,或尽其力,此二者为之未疾之害也;土地有可养之物而不养民,粟有可储之时而不储民,用有可省之费而不省,此三者用之未舒之害也。
臣请得而详言之:
古者井田之制,一夫授田百亩,故民生业均一,后世井田既废,故民业不均。至于后魏有均田之法,北齐有永业之制,唐有口分世业之田,虽非先王之道,然亦庶几使民有恒产者。自唐以后,恒产之制不行,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田可耕,故往往租耕富民之田,亦输其收之半,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此恒产未制之害,是以贫富不均也。
古者田皆在官,故什一之税,通乎天下而赋敛以平,后世田有官民之分,税有轻重之异,官既事繁而需于民者多,故田之系于民者,其赋不得轻;惟系于官者,其赋重而亦有过于重者。官民之田肥瘠不等,则赋税有差,然或造籍徇私,往往以肥为瘠,赋当轻而反重者有之;以瘠为肥,赋当重而反轻者有之。若夫官田之赋,虽比之民田为重,而未必重于富民之租,然输之官仓,道路既遥,劳费不少,收纳之际,其弊更多,故亦或有甚于输富民之租者。由是官民之田,其入有可租赋之余,而又有可酬其力者,民然后可得而耕,其不然者,则民不可得而耕矣。此赋敛未平之害所以田多荒芜也,斯二者岂非有害于生之之本乎?
古者兵出于农,则兵固自耕而食者也。今为兵者,既不耕而食于农者多,而又多有余丁,不为商则为工,是亦不耕而食于农者,今务末者众而务本者寡,实由乎此,此军卒有多余之丁,可以裁减归农而未裁减之故也。
古之为民者四,曰”士农工商”而已,后世益之以僧道而为民者六,故务农者益寡,况二氏之教本以清净无为为宗,而后世为其徒者多由避徭役而托于此,又倚其教能使人尊奉,有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之利,由是为之者众,然能守戒律者甚少而不守戒律者甚多,往往食肉饮酒,华衣美食,肆然营利,无异于污民,是则于其本教既忍违之,况可律之以吾圣人之教乎?其人可耕稼而不耕稼,乃托佛老以为生,无补于世道而有败于风俗如此,愚民不知彼之身已获罪难免,犹谓人之事彼者足以获福,且辍己之衣食以奉之,其惑世诬民甚矣,昔唐高祖尝议除之,以此故耳。人之坐食者众而资食者少,实由于此,此僧道有污杂之众,可除省助农而未除省之故也;
古者制民之法以农为本,故常厚之;以商贾为末,故常抑之。后世抑末之法犹存,而厚本之法每病于费广食众,不能行之,故为商贾者益多,然商贾获利既厚,而财货有余,农民往往衣食不给,反称贷于商贾,况又有工艺之家,男女或尽弃耕织,不务生业,而施奇技淫巧为服用之物,以渔厚利,徒多费工力而无益于实用,农人竭一家之力者,或不足以当其一夫之获;积一岁之收者,或不足以侔其一旦之售,由是务末者恒有余而务本者恒不足,斯三者岂非有害于生之未众者乎?
古者天子不过六军,诸侯用兵不过三军,近世宋太祖定天下精兵亦不过二十万,以十万屯京师,十万屯外郡。今京师之兵已十万,而在外郡者不知其几,以此推之,今之兵过多而有徒食者可知矣。天下赋敛之难平,储蓄之未丰,实由于此。昔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后世事渐繁密,故官亦渐增,唐太宗省内外之官,定制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之贤足矣”,今内外大小之官数以万计,以此推之,今之官有冗员而多素餐者亦可知矣。天下赋敛之难平,储蓄之难丰,亦由于此,斯二者岂非有害于食之未寡者乎?
古者用民岁不过三日,然役之必于农隙之时,后世事繁,故徭役浸多,然唐太宗制租庸调之法,其役民岁不过役民一十日,盖由其能省事故也,故其法至今称之。今天下有司,役民无度,四时不息,由其不能省事故也,至于民稀州县,人丁应役不给,丁丁当差,男丁有故,役及妇人,奈何而民不穷困乎?盖由州县有应并省而不并省者,其民既稀,其役自繁,是以民稠州县,虽不尽其力,亦夺其时;民稀州县,既夺其力,又夺其时,斯二者岂非有害于为之未疾者乎?
古者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是以斧斤以时入山林,而材木不可胜用;数罟不入洿池,而鱼鼈不可胜食。后世之民,困于徭役者多,故其入山林不能限之以时;急于近利者众,故其人洿池多以数罟,由是材木常用之不给,鱼鳖常食之不充,此所谓土地有可养之物而不养者也;
古者三年耕而有一年之储,九年耕而有三年之积,故虽有水旱之灾,而民无菜色,后世赋重役多,故民无余蓄,然汉宣帝时以岁数丰谷贱,农人少利,因置常平仓,令谷贱则增价而籴以利农,谷贵则减价而粜以利民,至隋唐皆有义仓,于收获之后劝农出粟,以防饥馑,皆良法也,今皆未行,或有水旱之灾,何以备之?此所谓民粟有可蓄之时而不蓄者也。
古者制民之用,宫室饮食器用衣服之制,婚姻丧葬祭祀宾客之礼,贵贱各有等差,不得过侈,而又无有释斋醮之设、妖淫鬼神之祠,故民无妄费而财用常足,后世虽或有制而未必尽行,故以庶民之贱苟富有财货之家,其居处服用之物与夫吉凶之礼,拟于公侯者有之,至于斋醮则累日之设,费用至数百千缗者有之。其贫无财货者,虽居处服用之物无以适意,至于婚姻之事,往往假借于人,务为浮靡以资观美者有之。及有亲戚之丧,或穷竭家资,设作斋醮者以杜外议有之。若疾病则访之巫祝,必归咎于淫祠,苟乏祭物,或竭己资而致衣食窘乏者有之,或举债于人而致田庐典卖者有之,此所谓民用有可省之费而不省者也,此三者岂非用之未舒之害耶?
凡此数者,特其大略耳,若其他固非臣之所能尽知而遍举,欲致民富之道,有害如此,此所以未能遂民之庶,而教化所以难行也。陛下亟能因臣之所知,而益求其所未知,明其为害则除之,明其为利则兴之,将见富庶之效,不数年而可致,而教化之行不难矣。
八:定法制
臣闻先王之治皆因时制宜,无非求合乎天理,以适乎人情而已。然合乎天理者,未有不适乎人情;惟徇乎人情者,未必能合乎天理,何则?天理无不正而人情有公私也。大抵人情之公者,即合乎天理;人情之私者,则违乎天理。君子当循公而弃私,不当徇私而废公,观乎先王之制,因革不齐,无非因时制宜,以为久安长治之计,初不以人情之私而害天理之公也。今欲继先王之治,必当酌古今之宜,定天下之制,亦惟合乎天理,以适乎人情可也,岂可顾人情之私而违乎天理之公哉!臣于古今所宜之制,略陈于利害之条矣,陛下如欲择其可者而行,惟在斟酌损益,使不违乎古之意而宜乎今之俗,则无不可行者;若欲顾人情之私,则必违乎天理之公矣,其何以行之哉!今姑以制恒产一事言之,如先王井田之制,固难猝行;若如后世均田之法、限田之制,宜可行之于今者,论者必曰“夺富民以予贫民,虽可以得贫民之心,而足以致富民之怨。”殊不知民之所当益者贫也,所当损者富也,此天道亏盈益谦之义,乃出乎天理之公者,固不可避富民之怨而不为也,如欲避富民之怨而失贫民之心,则是徇乎人情之私而违乎天理之公,其不可也明矣,况天下之民贫者众而富者寡,又岂可忘其寡者而忽其众者乎?以此推之,则于法制可得而定矣。伏惟陛下,谨择而毅行之,则天下幸甚,万世幸甚。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